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488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docx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

基层技术管理如何适应管理体制的变革

——关于玉林工务段管理体制变革的实现

【摘要】:

由于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社会的不断变迁,为了确保安全,铁路部门也跟随着不断更新的管理体制不断的进行改革升级。

在经过了铁路管理组织结构的巨变,工务部门的基层技术管理变得越发重要。

本文通过实践结合现有管理学实现了基层技术管理体制的变革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

管理体制 体制变革 基层技术管理

一、技术管理现状

随着铁路分局撤销站段合并,铁路的管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由管理幅度狭、管理层次多的高长式的管理组织结构,转变为管理幅度宽、管理层次少的扁平式结构。

基层站段传统的管理模式也根据新的形势做出了相应调整。

对于工务系统的基层技术管理部门来说,将要负担更大的工作量,管理更多的技术设备,这对技术管理人员来说,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更好的适应这个变革,我段技术管理部门在段管理层的支持下,对以前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的思路进行了反思整理。

通过情况对比,我们认识到,在以前的管理中,由于设备较少,有更多的时间与基层进行联络,有问题可以及时到现场解决,同时也可以进行较为严密的监督和控制,这样过多的对基层的一线管理,虽然也能很好的进行管理,但造成了单位事件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况且今后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有事就亲自处理,这就要求一线生产人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对生产一线的任务目标和生产程序以及标准要更为明确,单位事件的管理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但对于管理人员的负担可能会加重许多,甚至会发生顾此失彼的失控危险,所以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则要求更高。

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以前的技术管理体制中,日常工作往往是由上级安排和命令,上级不安排下级就坐等,上级不指示下级就不执行,上级不询问下级就不汇报,而上级的一些安排常常是处在问题后出现的提醒多,并不是常规的工作程序,从而工作也成了本末倒置,原本是规章明确规定的东西,在上级不强调时便会视而不见。

  

其次,在对待基层的生产安排,常常要等下级汇报,不注意检查监督,不主动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被动听取汇报,不核实就做出决定或向上级汇报,出了问题责任往下推。

在布置任务时,只是一味地等待对方回复,一旦延误工作由对方负责,记录搞得很清楚,目的在于摘清自己的责任,却延误了工作。

  还有,对现场存在的一些问题,技术主管不主动去现场提供服务,不能设身处地为现场着想,严重影响了问题的及时解决,降低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归纳以上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

职责不清造成无序,业务能力造成无序,淡化人治倾向与业务流程多直线而无纵向设置以上问题。

3、问题的分析处理  

对于问题的处理,总要先进行很好的分析,从多方面去探讨。

不能滥竽充数,对上级、下级敷衍了事,才能使工作效率更加的提高。

首先,要改变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必须使技术管理规范化,把无序变有序。

  

(一)对于职责不清造成无序

  为此,我们制定了严格清晰的责任界限,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制定了明确的责任说明,每个人都必须熟悉各自的岗位描述,当发现问题存在重叠或空白时,及时进行弥补调整,在未调整之前,由第一发现人处理落实,问题弥补后,依照规章增加第一发现人的业绩考核分予以奖励,或在大会上进行发表和表彰。

  

(二)对于业务能力低下造成无序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尽可能把无序的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简单化,把原本复杂的工作变成相对直观简单的单项作业,从而使普通人员能在短期内适应岗位,也便于岗位管理者对复杂工作进行有效的整合,使每个部门、每个岗位不因人员调整而影响工作的进展。

  (三)对于淡化人治倾向

  为防止管理人员在管理中情绪化严重、有章不循、随心所欲,影响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影响整体的效率质量,我们要求,对既有问题的处理,必须有处理意见和处理依据,对新发现的问题,处理办法有处理意见和处理依据,对新发现的问题,处理办法要有论证,尽力避免同样的问题采取不同处理办法,使基层在遇到同样类似的问题时有所借鉴。

  (四)对于业务流程多直线而无纵向设置

  为此我们制定了由设备管理人员负责的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

当现场遇到设备问题时,统一向设备管理人员咨询,由设备管理人员负责调查管理,并向使用者提供帮助,消除了同一个内容进行多次调查的弊病。

同样,对于其他信息的处理也都由各自的主管提供管理技术咨询,而不要求相关使用者自己调查。

  其次,对于工作重结果、轻态度的方式。

我们要求对任何工作,主管都要尽力做得更好,对未能达到的工作目标,要明确制约问题解决的要害因素是什么、完成的可能途径有哪些、我们需要为此而做的工作是什么等问题分析,否则便是工作中的失职。

  在工作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目标制定要合理,要有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任何不切实际的标准在执行、检查、考核过程中,只能走个过场,如果真正执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为此我们从线路几何状态不良对行车速度和在各速度段下对行车平稳性的影响程度,提出了既能满足行车要求,又经济合理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有恰当的理论支持,同时也能适应日常的检查管理,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支持认可,并得以顺利推行。

本着有责必负,失责必纠的原则,要逐级健全安全事故追究制度,促使干部职务、职工岗位与安全挂钩。

一是解决好“五责”(领导负责、逐级负责、岗位负责、分工负责、专业负责)的界定。

领导负责,就是出事故要追究事故单位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责任,以此来强化对领导者履行安全管理职责的法律和制度约束。

逐级负责,就是各级、各管理层要切实抓好本系统、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对上级负责。

岗位负责,就是每一个干部职工都要认真履行本岗位的工作职责,严格执行本岗位的工作标准,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

分工负责,就是党委、工会、共青团各级组织,人事、劳资、财务、计划、综合治理等部门都要按照分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认真负责地抓安全、包安全。

专业负责,就是运输、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各专业部门要对本专业系统的安全管理负责,充分发挥抓业技术的强势,对分管的技术标准、技术措施、作业标准、作业组织方法的规范和完善负责。

二是解决好“不负责任怎么办”的问题。

健全安全责任追究机制,是确保“五责”落下去、严起来的重要手段。

安全生产出现问题,要细分责任,按规定追究有关管理人员和责任者的责任。

体现抓管理就要抓干部,赵问题就要找管理者、当事人的责任。

  最后,保证工作标准和程序的正确、实用,作为技术管理部门,要尽力为基层提供合理、实用、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工作程序和标准。

  如:

在我们的线路曲线技术管理标准中,技术部门为生产单位提供曲线的头尾位置、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以及转角、半径等资料,这条曲线的几何位置基本上便可以确定了。

但在工作中发现,由于这些资料所参照的标准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像头尾位置,一般是根据线路标志的位置来确定,但一般标志前后相差的允许误差可能导致整条曲线的几何位置发生变化,施工人员可能会因此把一条正确的曲线拨得面目全非,这样问题在机械化作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常常发生在作业曲线终点和直线连接不顺,出现鹅头或反弯。

为此,我们在给生产单位曲线要素的同时还给出最近固定建筑物(桥、隧、涵等)的中心位置到曲线头的准确距离,这就避免了上述错误的发生。

对于一条曲线来说,最难以确定的便是曲线头的纵、横向位置,常常发生经过反复拨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后,曲线圆顺了,但头尾却难与直线合理连接。

例如在复线地段,线间距的变更常常是通过设置两条反向曲线来实现的,但我们工作中发现,大部分反向曲线的夹直线的方向和位置不易控制,使基层普遍反应的工作难点,以前我们只是把规定的曲线要素作为技术资料提供给基层工作人员,由于这些资料在使用过程中比较间接,依靠这些来整治曲线便显得更为困难,少数基层人员难以掌握使用技巧。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便把管内每一条曲线的ZH、HY、YH、HZ(从前到后分别表示直缓、缓圆、圆缓、缓直)等要素点间的距离及到另一条线的支局算出,作为技术资料让基层依此施工,保证了基层施工顺序的正确。

同时,也减少了技术管理人员在处理现场类似问题中所投入的大量精力,保证了在设备增加、技术管理人员未变的情况下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技术标准的推行实施

  

(一)对技术人员的管理

  要做好工作,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位置,也要客观地了解别人,以积极的态度评价每一个工作人员。

对工作不太适应的人,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指导,并在每个季度进行技术考核,使其更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技术部门的技术管理其实就是有效地完成任务。

技术部门的技术管理其实就是为基层提供技术服务,为上层管理者提供技术咨询。

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基本上属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其特点是均衡、稳定、直接服务指导生产一条线,每月工作内容类似,按基本作业程序操作,成果能在设备质量中进行综合量化,在考核业绩时,要看他们到底为基层解决了什么问题,为技术管理提供了什么方便,为基层提供技术服务时,是否做到了简便易懂、易于接受。

  

(二)技术标准的推行

  一个制度、一个技术标准的产生过程中,有争论是必要的,可以尽可能多的发现决策误区,通过争论达到统一认识的目的。

任何一种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行者对这项制度价值的真正理解和接受程度。

因此,迅速取得局部成效,把改革推行下去,至关重要。

例如我们在推行曲线技术管理过程中,由于岔后连接曲线的几何形位常常难以保持,我们首先把岔后连接曲线的整治作为突破口,通过计算,给出曲线头到岔后接头的距离和头尾到直股的支距,以及头尾两侧测点的正矢。

在车间的支持和配合下,很快便推行开了,执行者也从中认识到新办法的成效,从而创造短期效果。

  在标准的推行过程中,要依靠车间中层,一定要“一把手”挂帅,因为他们对一个变革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我们在开始进行岔后连接曲线管理标准的推行中,要求车间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并记录备案,什么时候这个项目发生问题,都要追究现任车间主任的责任。

在推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好处:

1、他们能提出有价值的创新想法,并且能够也愿意将这些方法付诸实施。

2、与正常的管理次序相比,他们更善于充分运用内部非组织力量,为变革提供更为有力的保证。

3、车间更了解一线情况,更能适应一线的工作需求,因此能确保变革动力得以维持。

4、车间更容易驾驭基层工作的张力,只有他们才能有效的防止基层组织对于变革产生的极端惰性,有效地防止在新旧交替时陷入混乱。

五、总结

  通过了几个月在段内的探索实践,目前我段的技术管理工作也已经基本突破了设备增加而管理人员未变的障碍,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工作也都逐渐步入了规范和有序,各项技术管理设想也在一步步地实践并推行,管理设备的技术状态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这次反思和变革,大家都以崭新的面貌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技术管理工作,使得各管理层次的管理者都有了更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一、物资工业处企协《加强企业管理推动改革发展》柳铁企业管理2004年第3、4期(总94期)

二、郑兴《浅谈站段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柳铁企业管理2004年第3、4期(总94期)

三、何加雄《浅谈如何加强安全管理能力建设》广西铁道2006年第6期(总113期)

四、邓郁波《加强车站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全程监控》广西铁道2006年第6期(总113期)

五、成明武《浅议安全管理的严格与方圆》广西铁道2006年第6期(总113期)

六、赫光《试论道岔维修及病害整治》广西铁道2006年第6期(总113期)

七、《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八、《线路维修规则》

 

目录

【摘要】【关键词】1

一、技术管理现状1

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

三、问题的分析处理2

(一)对于职责不清造成无序3

(二)对于业务能力低下造成无序3

(三)对于淡化人治倾向3

(四)对于业务流程多直线而无纵向设置3

四、技术标准的推行实施6

(一)对于技术人员的管理6

(二)技术标准的推行7

五、总结8

【参考文献】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