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503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4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二轮知识专题复习文档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Word版含答案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本专题是联系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纽带,复习过程中结合一个核心—自然要素;四个重点:

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形成、危害及防御;重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及利用;地表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及防御措施。

年份

读设问知考向

2017

(北京文综,6)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江苏地理,20)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双选)

(海南地理,9)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2016

(浙江文综,1)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天津文综,14(3))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写空项。

2015

(全国文综Ⅰ,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广东文综,11)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H~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

核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太阳的异常活动。

(2)人为原因:

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增多,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

②破坏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

(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4)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3.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

(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

(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方法技巧 全球变暖的影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在复习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时,应注重理清思路,防止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高考时,比较注重思路的考查,应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加以分析。

如在分析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时,主要从全球变暖会引起水循环环节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两方面展开,如下图所示:

(2017·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上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上图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答案 B

读材料,获取信息,确定答案

信息①:

近十几年来,年平均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海洋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

信息②:

近十几年来,年平均陆面温度和海面温度变化曲线呈波动变化的趋势,说明地球表面增温趋缓,但海平面仍在以一定速度上升。

信息③:

近十几年来,并没有集中发生火山喷发事件,且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

信息④:

近十几年来,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但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

[题后反思]

该题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表现因素的统计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制约高考试题解答的瓶颈往往不是知识性问题,而是读图障碍,很多学生往往因为读图不清,识图不准造成失分。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重视读图环节,将不同类型的地理的地理图表归类分析,形成自己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为提高解答问题、分析问题提供帮助。

命题点一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考查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6·山西省大同市调研)人民网报道: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报告中指出,1880年至2012年期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摄氏度。

1901年至2010年期间平均海平面升高19厘米,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判断地表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B增强B.E增强

C.G增强D.K增强

2.为解决材料中所述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夏季调低空调的温度

B.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开发可再生能源

D.保护并扩大雨林面积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知,近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多,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大气保温作用不断增强所致。

而保温作用主要受大气逆辐射影响,据此结合图示即可得出结论。

第2题,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通过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能源、保护并扩大雨林面积等措施实现。

夏季调低空调温度会加大空调工作强度,使耗电量增加,在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地区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同时,空调等制冷设备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扩大臭氧层空洞,对紫外线的削弱作用减弱,太阳辐射增强,加剧全球变暖,所以是不可取的。

命题点二 结合地理因素变化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题型预测:

选择题或综合题)

湖水含盐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气候变化,青海湖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封闭湖泊,下图为“青海湖距今1.2万年来含盐量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3~4题。

3.青海湖近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

A.3700年B.3900年

C.6900年D.8300年

4.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

A.变暖变干为主B.变冷变干为主

C.变暖变湿为主D.变冷变湿为主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水位最低时湖水的含盐量最高,读图后即可确定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

第4题,距今2000年以来,青海湖含盐量波动上升,说明湖泊水位下降,雨水补给逐渐减少,气候有变暖变干趋势。

核心点二 地形对城市、交通等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素

主要影响

气候

①迎风坡降水多,多地形雨,背风坡降水少;

②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形成高山、高原气候;

③对冬季风的阻挡,使部分区域比同纬度气温高,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④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如山谷风的形成;

⑤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走向

河流

①河流流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②河流的落差及流速;

③河网密度及河流长度,一般平坦地形河网密度大,山地地区河流短小

土壤

一般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部分冲积盆地、山间谷地等地区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

农业

平原、盆地及山间谷地等平坦地形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便于机械化操作,而山区适宜发展牧业或林业,便于保持水土,涵蓄水源

工业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开阔的地形中,封闭的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

交通

①海港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受海岸线形态、沿岸水深等条件的影响;

②影响交通运输线的方向,对铁路影响最为明显;

③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平坦地形一般交通网密度大

城市

地形平坦、地势稍高、面积大的区域是建城的理想地形,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可减少投资

(2017·海南地理)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据此完成下题。

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

A.谷地面积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D.风俗习惯

答案 A

第一步:

读材料,获取信息

信息①:

根据材料,该地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

说明该地地势起伏大,耕地面积小。

信息②:

设问信息中,在“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制约聚落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发展水平,而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

第二步:

综合分析信息,结合选项得结论

综合以上信息分析,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谷地面积。

[题后反思]

该题主要考查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在分析该题时除了注意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外,更应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所以,我们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要避免死记硬背,应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到活学活用。

命题点一 结合行车油耗考查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7·山东临沂上学期期中)某人驾车匀速从下图中的a地到达e地,单位距离油耗仅受地形影响而变化,道路中相邻两个小黑点之间的油耗相同。

据此完成1~2题。

1.行程中,a→b、b→c、c→d、d→e四路段中,一直上坡的是(  )

A.a→bB.b→cC.c→dD.d→e

2.推测b→d段绕行c地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森林B.地形

C.耕地D.村落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b→c路段两点间隔逐渐缩小,说明相同油耗行进距离逐渐缩短,为一直上坡行程。

第2题,由上题分析知,c地行进速度较慢,为上坡线路,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

命题点二 结合区域景观,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题型预测:

选择题或综合题)

右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某聚落分布情况”。

读图回答3~4题。

3.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4.下列措施中,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是(  )

A.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

B.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

C.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

D.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

答案 3.D 4.D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地区的聚落三面临河,选择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主要是考虑该地高于洪水位,河流进入汛期,可以起到防御洪水的目的。

第4题,在陡坡上修梯田种粮虽然短期内能获得一些利益,但势必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扩大内河水产养殖规模、大力发展山区旅游业也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同样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只有在山坡上有计划地栽培果树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核心点三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

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资源型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①开源

②节流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

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①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地区分布不平衡;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1.6%);④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③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④稳定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方法技巧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

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

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

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016·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2)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答案 

(1)有风:

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

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2)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第一步:

读图文材料,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

瓜州的地理位置。

信息②:

瓜州的风力资源特点。

信息③:

瓜州的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步:

调运所学知识,结合设问得结论

(1)设问中“大型风电场”和“有利自然条件”为关键词。

对于风电场来说,风力资源是主导因素,图中的经纬度信息提示学生应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的角度说明风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其次,设问中的“大型”两字,以及图例中的沙漠和戈壁,提示学生应从地形和用地成本的角度分析其有利的方面。

(2)设问中“大型风电场”和“不利区位条件”为关键词。

工业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两个方面,自然条件应说明气候、地貌的恶劣性对于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社会经济区位则需要从交通、市场需求和市场距离等角度展开分析。

[题后反思]

伴随着我国能源资源问题的出现,能源供给和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除认真总结相关知识外,更应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点一 结合区域资源统计表考查土地资源的利用(题型预测:

选择题)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嫩平原南部。

下表示意“1986~1996年前郭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状况”。

据此完成1~2题。

(单位:

km2)

林地

草地

水域

居住、工

业用地

未利用

土地

水田

旱田

1986

393.97

1368.74

461.50

262.79

385.48

350.97

2806.01

1996

313.19

882.26

482.46

259.72

630.03

563.48

2898.31

变化

(%)

-20.5

-35.5

+4.5

-1.2

+63.4

+60.6

+3.3

注:

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岩石砾地等。

1.前郭县在1986~1996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化的主要表现有(  )

A.大面积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

B.旱田分布范围基本未变

C.大量林地、草地转化为水田

D.由以旱田为主转变为以水田力主

2.前郭县在1986~1996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化带来的影响有(  )

A.生态环境改善B.农业污水增加

C.生物多样性增加D.土地质量上升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土地开发利用一般是先易后难。

前郭县率先开发的旱田区域应为水热条件较好区域,开发过程中也形成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新转化水田部分,应主要来自旱田的转化。

以此类推,草地大量减少是因为转化为旱田,或开发不当而成为未利用地;森林转化为旱田或草地;未利用地增加主要是由于有大面积草地在这一期间转化。

期间旱田面积变化很小,但是分布区域已发生较大的变化;水田明显增加,但依然以旱田为主。

第2题,区域大量林地、草地遭到破坏,土地退化,未利用地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农业种植面积增加,特别是水田增加,更多的农药、化肥及其他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源污染加剧。

命题点二 结合全国能源利用资料考查风电利用(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7·湖南湘潭市模拟)弃风限电,是指在风电机组设备状态正常、风况良好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风电场被迫暂停一些机组发电的现象。

我国风电开发利用的商业化时间相对较短,但增长速度快,至2012年我国风电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成为风电大国,但“弃风限电”现象也日趋严重。

读“2013年中国上网电量(上网电量指发电厂向电网公司输入的电量)和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完成3~5题。

3.我国“弃风限电”最严重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

C.华北地区D.华东地区

4.重点地区出现“弃风限电”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风能资源开发时间短

B.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大、种类多

C.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D.发电量与用电量存在时空差异

5.下列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不可行的是(  )

A.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

B.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

C.通畅能源外送通道

D.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

答案 3.A 4.D 5.B

解析 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重点地区“弃风”电量图中,蒙东、蒙西、甘肃都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因此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北地区。

第4题,我国风能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我国能源储量大,但由于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短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这不是弃风限电的主要原因;风电规划中存在重发、轻供、不管用的问题。

甘肃、蒙东、蒙西和冀北等大型风电基地都位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本地电量消纳空间有限,而电网外送能力又不足,只能弃风。

第5题,缓解“弃风限电”的主要措施:

可以放缓风电基地建设速度,提高本地区风能消纳能力,通畅能源外送通道,但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风速不是解决的措施。

核心点四 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危害及措施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成因

危害

防御

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强风:

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大暴雨:

造成河堤决口,水坝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村镇。

特大风暴潮:

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预防;营造沿海防护林

暴雨洪涝

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大暴雨

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遭受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预报和警报,提前为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2.滑坡和泥石流

灾害

类型

成因

多发区

危害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分布于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方法技巧

1.自然灾害的分布

(1)空间分布: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2)时间分布:

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

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

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

3.防灾措施

(1)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2)工程措施:

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2015·北京文综)下图示意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

(1)~

(2)题。

(1)“帕姆”(  )

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风漂流

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

(2)该气旋(  )

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

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

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监测

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答案 

(1)B 

(2)D

第一步:

读图文信息,获答题依据

信息①:

气旋“帕姆”发生的时间为2015年3月9日~22日。

信息②:

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经历区域。

信息③:

气旋“帕姆”在发生过程中的势力变化。

第二步:

结合设问,调运知识得结论

(1)由图示经纬网可知该海域为南太平洋海域;该天气系统属于气旋,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气旋的前进线路与西风漂流并不一致;气旋前进的方向为自西向东。

(2)太平洋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赤潮是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与气旋活动无关;监测气旋活动主要使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热带气旋与强热带气旋集中在瓦努阿图附近,所以对该地区危害最大。

[题后反思]

该题组通过台风路径考查主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影响。

在答题过程中,一方面要掌握气旋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了解气旋和台风的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除了掌握主要天气系统的基础知识,更应注意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命题点 结合景观图考查自然灾害的判断与防御(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7·山东济南文综模拟)格栅坝是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为材料,将坝体做成横向或竖向格栅结构的坝。

读下图,完成1~2题。

1.格栅坝主要是防御(  )

A.水土流失B.泥石流

C.崩塌D.滑坡

2.格栅坝有利于(  )

A.保持水土

B.调蓄径流

C.淤积良田

D.拦石排水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知,格栅坝位于山谷之中,起到拦石滤水的作用,其防御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泥石流。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知,格栅坝利于拦石排水。

探究点 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1.(2016·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

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答案 有利条件: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人口密度低,水利工程移民搬迁量小。

不利条件:

地处偏远,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主要位于长江上游,对流域中下游影响大。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西南山区,地形起伏大,降水丰富,水能蕴藏量大,该地人口稀少,水利工程移民难度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