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533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docx

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四单元梳理

13.短文两篇

一、助学资料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

在本篇中,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谈读书》首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作者笔法灵活,比喻论证使表达显得生动。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是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代表作《燕山夜话》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不求甚解》先摆出批驳的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接着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以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含义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并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正面主张。

二、字词通关

文采藻(zǎo)饰: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狡黠(xiá):

狡猾。

诘(jié)难:

诘问,为难。

滞(zhì)碍:

不通畅。

味同嚼蜡: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求甚解:

指学习不认真,不求得到深刻理解。

狂妄自大:

极端的自高自大。

寻章摘句: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吹毛求疵(cī):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精辟:

(见解、理论)深刻,透彻。

幽居:

深居,不跟外界接触。

高谈阔论:

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

(多含贬义)

练达之士:

阅历多且通达人情世故的人。

统筹:

统一筹划。

孜孜:

勤勉。

提炼:

文中指请他人对书作摘要。

劝诫:

劝告人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咬文嚼字:

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死抠:

不必要地深究或在一个狭窄的方面深求。

抠,挖。

豁然贯通:

一下子搞通。

豁然,开阔敞亮。

三、重难点透视

1.《谈读书》是一篇随笔。

培根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随笔对英国以至世界的影响都很大。

他的随笔,风格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

本文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

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

从写法上看,有如下特点:

(1)运用比喻论证。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排比论证。

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清楚,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3)运用对比论证。

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论证更加全面、有力。

例如,文章的开头先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接着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2.《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同时也是一篇驳论文,在论证方法上有其特色:

(1)运用引用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4)破立结合。

本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14.山水画的意境

一、助学资料

东方绘画的主导是中国绘画,而中国绘画属于中国传统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又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由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民俗习惯及表达方式等组成。

加之这种文化为“复合型”的,集文字学、古(现代)汉语、诗词格律、书法、中国画等等学科为一体,并且朦胧含蓄、藏而不露,蓄势待发、张而不发,宛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令人遐思无限。

水至清则无鱼,画太明(清晰而无隐藏)则无韵(韵味);一览无余,就缺少美的回味。

《山水画的意境》中,作者李可染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阐述,思路清晰。

文中多以古诗为例,行文中较多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句。

二、字词通关

惆怅(chóuchàng):

伤感,失意。

浮光掠(lüè)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三、重难点透视

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不会。

摄影虽然便捷、逼真,但只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的角度出发记录生活,表现生活。

绘画能更多地融合作者的情感,表现主观对现实的认知和态度,这是摄影无法替代的。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致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地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和意蕴。

作者之所以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同的,是想让读者体会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从而更好地领会山水画的意境美。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怎么论述这个观点的?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这个观点。

因为长期的观察,齐白石才会对虾有深入的了解,做到“成虾在胸”,然后落笔就能活灵活现,情态万千。

4.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写诗,写的就是生活;绘画,绘的就是风景。

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料。

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必然高于现实。

15.无言之美

一、助学资料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朱光潜的散文不仅有“京派”的严谨,又兼得“海派”的灵动,正如学者商金林所说“他的文章渊博、从容、亲切、潇洒,是地地道道的美文”,是很值得品读的。

《无言之美》中,作者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二、字词通关

意蕴(yìyùn):

所包含的意思。

附丽:

附着,依附。

姑且:

暂且。

笼统:

宽泛,不具体;不明确;含混。

蛾眉:

美人的秀眉。

也喻指美女;美好的姿色。

寂寥(jìliáo):

寂静;无人陪伴的,独自一人的。

心旷神怡: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xǔxǔ)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

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niān)来:

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三、重难点透视

本文有一定的深度,阅读时关键要能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无言之美”。

接着简要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

然后话锋一转,表明观点:

艺术也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助学资料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

“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把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作为指导读者欣赏文学艺术的说理性文章,本文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可能初读会觉得偏于艰涩,但其实只要多读几遍,并且能关注到作者所举的几个生动的事例,应该还是能够理解把握的。

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贯彻运用文中所说的道理,尽情畅游文字营造的精彩世界。

二、字词通关

契(qì)合:

指投合,意气相投。

旷(kuàng)远:

广阔辽远,江面浩渺旷远;久远,年代旷远。

苟(gǒu)安:

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jūnì):

固执,不知变通。

三、重难点透视

赏析下列句子,把握深刻内涵。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