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713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省的试题和答案

本试题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第一部分1至3页,第二部分4至6页,共6页。

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种。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27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3大题,9小题。

每小题3分,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眼睑(jiǎn)    哺育(bǔ)    扎辫子(zā)   亘古未有(ɡèn)

B.嫩绿(nèn)     铲除(chǎn)  紧箍咒(kū)   一蹴而就(cù)

C.抽噎(yē)      迸裂(bènɡ)  户口簿(bù)   不屈不挠(láo)

D.愤懑(mèn)     要挟(xiá)   绊脚石(bàn)  恃才傲物(shì)

 

【答案】A

【解析】今年的字音的考查与13年有一定区别,13年要求选出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什么,今年回归到与11年、12年的考查方式,要求选出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什么,难度较13年有所下降,由13的32个词降为16个词,且考查的词语本身难度不高,都是比较常见的,无生僻字。

各项的读音分别读:

B.紧箍咒(ɡū)C.不屈不挠(náo)D.要挟(xié),故选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打蜡        顷刻        生死攸关        口干舌噪

 B.飙升        印证        贻养天年        扶摇直上

 C.巨擘        清彻        历来弥新        所向披靡

 D.皱褶        荧屏        风生水起        精简机构

 

【答案】D

【解析】字形题是比较常规的,难度不大,没有偏怪难出现,都是我们常见的易错字。

A.口干舌噪—口干舌燥 B.贻养天年—颐养天年 C.清彻—清澈,采用排除法,选择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在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评书艺人生动幽默的话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

 B.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D.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逐渐从我们视线中消失。

 

【答案】D

【解析】该题属于B(理解)能力层级的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运用。

A.“今后”意思是从今以后,此处是指李劼人在他后来的文章中用评书话语写作,用在这里不恰当;B.“从而”,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表因果关系,原句表假设,“从而”用在这里不恰当;C.“安之若素”:

安:

安然,坦然;之:

代词,指人或物;素:

平常。

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这里说熊猫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不恰当。

用排除法,故选D。

 

4.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

以其精致和神秘展现了古蜀人的智慧与魅力。

 C.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10万多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音乐剧是19世纪末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使它成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答案】B

【解析】病句辨析相对于1、2、3题难度要大一些,但今年考得比较常规。

A.搭配不当,不能是“提高……特色”。

C.语序不当,“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所有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可以改成“这些标本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种类的两栖爬行动物”。

搭配不当,不能是“覆盖……种类”,可以将“覆盖”改为“包含”。

D.暗换主语,在“使”前加上“这”,用排除法,故选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模式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

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

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

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世界也许会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在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在2013年的春节,你要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回到20年前骑半个小时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的年代吗?

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这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

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把它们和78分联系在一起,这就成了“数据”。

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

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个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演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游戏。

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决策,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东西,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

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也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若干年后的社会的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的教育还围绕着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

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

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的培养方式。

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5.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不少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中传统教育的弊端与大数据教育的产生并没有因果关系,由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技术的出现不可逆转地发展着大数据教育;B项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一段“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

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

”与原文第二段“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对比可知,选项说的是大数据的特点而非大数据教育的特点;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而非第二门,用排除法,故选C。

 

6.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由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们在校即可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体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每个人的进步与成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B、D选项在文中第三段第一句、第一段倒数第二句、第一段第二句皆有提及,而C选项凭空捏造,与原文无关,故选C。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第四段倒数第二句可知,大数据教育可能使得“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人才培养和个性化将主要由学校承担”,但不能直接推断出“教师需求量将大为减少”,故D项错误。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

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

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

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

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

“谢有览举,王有养炬。

”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

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

“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

”乃欣然就职。

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

约常从容启高祖曰:

“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

“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

”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

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

六年,除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又改领步兵。

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

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其自序曰:

“余少好书,老而弥笃。

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

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

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

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

子史诸集皆一遍。

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

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

”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

“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

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

沈少傅约语人云: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居郎署者                       居:

任职

B.以母忧去职                         忧:

忧虑

C.老而弥笃                           笃:

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                       身:

亲自

【答案】B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

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根据对文中对应句子意义的理解和推断,B项中“忧”字涉及古代文言常识:

“丁忧”是指因故辞官卸任,原文大意为因为母亲过世而离职,翻译为为“忧虑”不正确,其余三个选项中的字词均出自课内,“居”“身”出自必修一《鸿门宴》,“笃”出自必修五《陈情表》。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人为之语曰                       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答案】B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

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其、以、且、之”四个词。

B项两个均为于是;A项分别为介词,给替,判断动词,当,做;C项虽同为代词,但一是代人二是代物;D项分别是用于谓语和补语间翻译为“得”,结构助词“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1)【答案】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他。

(4分)

【解析】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

考生须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并根据理解到的文章意思自行翻译。

同时,还须抓取句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落实。

本句中“以为”处省略“以自己为”、“逮”表赶得上两字较为重要,须着重落实。

第一点出于高中语文重点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2)【答案】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冥王,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

(4分)

【解析】以上题目考点和前一题相同。

重点字须落实“高”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最后一个分句需要落实“见”表被动,四川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教材内涉及的知识还是比较重视的,这或许为我们之后的文言文教与学带来启示。

 

11.第Ⅰ卷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

请简要概括。

(5分)

【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和C(分析综合)。

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本次考试去掉了之前的文意判断题,意在要求学生不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

同时,主观题的加入,使得整个四川卷的古代汉语部分分值加重。

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方能读懂文章,正确回答。

四川卷在经历2013年的重大变革之后今年在古诗文板块选择求稳,从客观题开始至此都比较容易。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划9处)(4分)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史记·太史公自序》)

【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解析】文言文断句停连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文意理解的综合能力,属能力层级B(理解)。

除了通过判读文意进行划分之外,考生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文言语段中的虚词、重复出现的实词等典型标志帮助断句。

该题中前三处可根据虚词判断出来,后几处则根据文言文多用骈句的特点可判断出来。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3分)

答: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4分)

【解析】语言风格类的题目,首先考查学生解字的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的意思先将两个目标字的大意讲出,并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

比起前两年的考题,同样是考查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的题目,回答起来更脱离格律,单纯用答题模板套作的话恐难得分,表现出四川对考生古诗文素养要求提高的趋势。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答: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

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落寞的愁苦心境。

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6小题)(6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孟子·告子下》)

 

(2)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把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5)画图省识春风面,                 。

          (杜甫《永怀古迹》)

 (6)                 ,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7)桂棹兮兰桨,                 。

              (苏轼《赤壁赋》)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积善成德            (3)一觞一咏    

(4)停杯投箸不能食       (5)环珮空归夜月魂      (6)沙鸥翔集    

(7)击空明兮溯流光       (8)烽火扬州路

【解析】从形式上来看,这是四川卷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首次将默写题设置为八选六的形式来考查名篇名句的背默,而且也是第一次把分值提升至6分。

其实,这并非创新,在四川卷的《考试说明》中命题人已经给了考生暗示,并且在诊断考试中也都以这种形式出现。

从选题来说,考查的篇目均出自2013年考纲要求的59篇,无超纲题目。

同时,本题要求考生在背诵的同时强化默写。

值得注意的字有“觞”“箸”等字。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默写题目仍不忘兼顾四川特色,如

(2)(8)分别选了有四川背景的诗人李白和苏轼的诗歌和文章,与之前新东方高考老师的猜测相吻合。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

”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

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白天晚上的一定轮流而去自杀的人。

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

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

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一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

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

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像上面所说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

可知我们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