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731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1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系列文档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文档处理单

角色

姓名

日期

说明

起草人

陈双利

2013年4月20日

修订人

方雄武

2013年4月30日

校对人

陶红燕

2013年12月5日

审核人

王海华

2013年12月10日

审定人

刘云玲

2013年12月11日

目录

1.引言2

1.1.项目立项的政策性依据2

1.2.项目背景2

2.现状分析4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4

2.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情况4

2.1.2.涉农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4

2.1.3.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8

2.2.存在问题12

3.系统分析14

3.1.建设指导思想14

3.2.建设原则15

3.3.建设目标16

3.4.建设内容16

3.4.1.平台功能16

3.4.2.网站内容17

4.效益分析20

5.结论20

 

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

可行性研究报告

1.引言

1.1.项目立项的政策性依据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在同年7月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出的具体要求中提及“真正的企业研发中心,应当具备足够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

”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推广条件。

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高度重视,并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1.2.项目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研部门和农户(企)之间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媒介建立的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应用过程,它以多种形式渗透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既服从、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需要,为农业增产增收、生态保护等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科技成果自身价值的实现过程和促进我国“三农”发展的关键。

然而,对比发达国家高达近80%的农业成果转化率,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维持在30-40%左右。

转化率低的原因除了转化过程两端的主体和受体之间存在体制不顺和机制不协调等制约因素外,科技中介的对接桥梁功能不畅也是关键。

为了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发达省市地区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善农业的行业弱势,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力度,促进农业技术的量化集成和转化推广速度,研究和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国科网

鉴于此,拟启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工作,旨在以该平台为依托,集成整合我国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及相关涉农机构和专家数据信息,打造数据信息量大、专业性强、权威性高、信誉度好的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提升各类信息公开查询服务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深度集成转化和广泛利用,让国家宝贵的农业科技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2.现状分析

2.

1.

2.

2.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情况

201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将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取得了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

自2001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140多亿元,共支持3700多项成果转化,开发各类动植物新品种约9000个,植物新品种推广面积2000多万公顷,带动520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这些转化的科技成果满足了农村与农业生产的需求,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53.5%,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为85.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功不可没。

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转化要完成两个组合:

一是技术组合,即将技术转化成产品,实现技术的产品化;二是资源组合,即将技术与资金、装备、材料等生产资源进行有效组合,把产品变成商品、变成产业。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着一种矛盾现象:

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中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农业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

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85%,而中国仅为30%-40%;中国2012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3.5%,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80%差距甚远。

近年来,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均做了种种努力,如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农业技术市场建立等,但仍未彻底摆脱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仍步履维艰。

2.1.2.涉农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以下数据来源于一项针对865家涉农科研单位“十一五”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的调查。

涉农科研单位样本包括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所辖所有涉农科研机构、涉农高校的下属“所”或“院(系)”,以及各省(区、市)所有省级涉农科研机构、涉农高校所属的“所”或“院(系)”;同时,也包括了从各省随机抽取的2家地级市涉农科研单位,以及2家涉农民营科研单位。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

据调查,“十一五”期间,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平均项目投入约93.90万元,民营科研机构在这方面投入最高,为177.45万元。

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中政府支持比例接近60%,东部地区的成果转化投入获得政府支持的比例是最高,科研机构获得支持比例要高于高校。

在获得资助项目中,主要来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和其他计划,其他计划主要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科技计划、星火富民项目和地区的科技支持项目等。

尽管有大量科研单位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支持,但是这与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差距仍旧很大。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形式

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形式如表2-1、图2-1所示。

可以看出,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主要是产学研合作。

自己投资和入股方式相对较少。

科研机构一方面成为企业大公司的科研基地,为公司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同时也把一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了生产力,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对科研机构转化形式意愿的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到,在产学研合作、自己投资、入股和出让四种转化方式中,首选产学研方式的单位占比高达80.37%,这表明科研机构非常期望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

表2-1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形式

分类

产学研合作

自己投资

入股

出让

目前转化形式

69.05%

8.66%

5.89%

15.01%

科研机构认为最佳转化形式

80.37%

5.77%

6.00%

10.74%

(1)目前转化形式

(2)科研机构认为最佳转化形式

(3)各种转化形式比较

图2-1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形式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根据调研相关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如表2-2、图2-2所示。

从调查的全部样本来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l%,这一数据与“十五”期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而言,至少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目前转化率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从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最高,为44%;西部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最低,为4l%。

从不同机构性质来看,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最高,为42%,而涉农高校成果转化率为37%。

其中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高校仍旧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第二,高校更加面向基础研究,部分应用成果也缺少转化平台。

在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科研院所往往建立了中试基地和中试线,说明科研院所产学研体系处于进一步完善中。

但是与科研机构相比,学校普遍缺少中试场所,条件制约以及风险影响,使得产业化变得更加困难。

值得指出的是,薄弱的成果转化环节使得大量科技成果因为缺乏资金支持无法转化,同时也使得上游的应用开发研究与下游推广应用环节缺乏必要的联系,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被割断,严重影响着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推广。

此外,我国大部分涉农企业属于生产型,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的能力,只能接受非常成熟的技术或吸纳新技术能力有限,尤其是当前产学研契约不够完善,信息沟通缺乏导致产学研系统各自独立、科技与生产脱节。

表2-2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情况统计

分类

转化率

正在转化率

未转化率

全部

41%

23%

36%

按地区划分

东部

44%

23%

33%

中部

41%

23%

36%

西部

39%

24%

37%

按机构性质划分

部委科研机构

36%

22%

42%

科研院所

42%

24%

34%

大学

37%

20%

43%

按研究方向划分

种植业

44%

24%

32%

畜牧业

38%

28%

34%

水产业

42%

26%

32%

林业

36%

28%

36%

农产品加工

42%

23%

35%

资源高效利用

42%

15%

43%

农林生态环境

33%

24%

43%

农业装备

43%

19%

38%

农业信息技术

36%

25%

39%

生物技术与产品

37%

22%

41%

其他

36%

18%

46%

(1)不同地区转化情况比较

(2)不同机构转化情况比较

(3)不同研究方向转化情况比较

图2-2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4、成果未转化的原因分析

在涉农科研单位看来,农业成果尚未转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中间试验与工程化的能力与条件;除此之外,缺乏科技成果宣传和其他原因也是未转化的主要原因。

对于大多数研究方向而言,提高中间试验与工程化的能力,改善中试条件,加强成果宣传对于未来成果转化工作显得格外必要。

2.1.3.涉农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以下数据来源于一项针对1220家涉农企业“十一五”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的调查。

涉农企业调研样本包括从各省(区、市)得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过的企业中分行业各随机抽取1家企业;从没有得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过的企业中分行业按照企业发展情况(好、中、差)各随机抽取1个企业。

行业划分具体如下:

生物育种、农村信息化、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饲料及添加剂、新型农药及化肥、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能源、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先进种养殖及防灾减灾、海洋农业、其他。

1、研发机构设置

从调研情况来看,有78.21%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研发机构。

在没有成立技术研发机构的企业中,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和水产业分别占有24.03%、20.60%、11.59%和10.30%。

企业获取新产品和新技术主要通过自主开发和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联合开发。

在“十一五”期间,90.71%的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过合作,在合作过的企业中,合作形式较为丰富,主要与其合作开发科技成果、共同创办研究开发机构、从高校或研究机构聘请科技人员和共同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等。

在没有开展过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中(9.29%的样本),71.59%为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迫切需要的银行融资支持难以得到,目前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办法或制度安排激励银行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融资支持。

从不同领域来看,主要是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二者相加超过45%。

与发达国家涉农企业相比,我国涉农企业的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相对较低,2006-2009年涉农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仅是5%,10%左右的企业的研发强度低于l%。

聚焦于2009年的基本情况,获得资助的企业的研发强度比未获得资助的企业稍微高些,东部的企业研发强度要高于中部,比西部高了1.29个百分点。

在不同类型企业中,集体企业研发强度最高,国有企业研发强度最低。

从这一点来看,也就容易理解目前涉农企业存在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不强、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等问题。

部分企业倾向与院校、科研等机构联合开发,显然,企业与科研人员的合作,如果不能把学术目标与市场目标相统一,就容易合作失败。

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运行主体。

一直以来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其对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只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倾向于能直接使用已有适用科技成果,可是对周期较长和研发经费投入较大的项目不予支持。

这也是导致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的原因之一。

2、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

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当前中层管理人才和中级技术人才存在很大缺口,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数量基本不超过15%,而且这15%的研发人员分布在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以及推广等整个科研活动上。

由于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研发人员整体科技水平不高,对新技术不易掌握,对科技的吸纳能力不足。

对于涉农企业而言,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3、成果转化率

根据调研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国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水平为47.24%。

获得资助企业的转化率要高于未获得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企业11个百分点。

而且成果转化率在地区上也有不同的体现,东部地区相对较高,西部最低,东部地区约高于西部5个百分点。

从所属领域来看(如图2-3),植物保护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成果转化率相对较高,而林业和农业信息方面的技术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从行业类别来看(如图2-4),新型农药及化肥和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的转化率相对较高,而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的转化率最低。

图2-3各领域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图2-4各行业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4、成果转化投入

从涉农企业已转化的科技成果来看,来自政府支出的比例接近30%。

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的单个项目的成果转化投入相对较高,西部投入水平最低,其中西部省份较为依赖政府投入。

从所属领域的分类来看,资源高效利用和农林生态环境的转化投入相对较高,而种植业和农业信息的投入相对较低。

其中,水产业获得政府支持的比例最高,超过40%;而资源高效利用和生物技术与产品获得支持比例较低,均不到20%。

正在转化的项目投入中,资源高效利用的成果转化投入仍旧最高,农业信息和种植业的投入仍旧最低。

从行业类别来看,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能源的转化投入最高,生物育种和农村信息化的投入相对较少。

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获得政府支持比例最高,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能源获得支持比例最低,其他产业获得支持比例基本维持在30%。

另外,从正在转化项目来看,生物育种和农村信息化单个项目成本仍旧最低,而新型农药及化肥的项目投入较高。

5、成果未转化原因分析

数据显示,2007-2009年,我国应用技术成果未应用或停用的原因,主要是资金问题,各年度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其次是技术问题、市场问题、政策问题、管理问题,市场问题所占比例保持在10%左右。

调研发现,大量涉农企业规模小,银行贷款比较困难,风险投资机构往往不把这类企业作为支持对象,企业研发、推广投入往往是自己的钱和亲戚朋友的钱。

其次分别是市场不成熟、经费不到位。

最后,缺乏科技成果宣传和缺乏中间试验与工程化的能力与条件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与科研机构相比,企业科研体制相对灵活,立项选择、科研经费投向与具体配置更加瞄准市场。

此外,从企业作为成果需求方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成果未转化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作为科技成果供给方与企业(或农户)一方面合作不够,科研与生产脱节,从而导致了许多科研成果不与实际需要相吻合;另一方面沟通不畅,企业很难获取到符合本企业需求的科研成果信息。

2.2.存在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科技成果转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为技术的成熟性、创新先进性、市场需求和用户使用等方面的信息不完整、信息搜集困难等。

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信息不完全,都会严重影响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表现在:

(1)科教单位对其成果转化的市场需求难以预测

进行立项研究是国家下达科研计划的结果,立项时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只能凭感觉、凭经验预测市场需求,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成果转化的市场预测往往会出现偏差。

成果需要转化时,只能要看企业买不买账了。

调研发现,很多科技人员守着科研成果,却不知转化给谁,多数等着企业找上门来洽谈。

(2)企业对科研单位技术成果的成熟性难以准确判断

由于缺乏公认的第三方客观评价和相关信息,一些企业在寻求先进技术成果时,并不是有的放矢,多是带有盲目性,可能转了一圈,谈了半天也没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

还有的对于科研单位对技术成果成熟度、市场前景、成果价值都存有疑心。

因此缺乏判断技术成果成熟度的客观标准以及社会第三方评价,往往影响了成果的顺利转化。

(3)技术成果的成熟性难以准确判断

技术成果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哪一个环节才算成熟并无一个定论。

技术成果是否成熟还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看法不一,影响了成果的顺利转化。

(4)技术越先进面临的转化障碍越大

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取决于科技产品的高性价比。

科技产品的性价比越高,就越容易被市场所接受,越可以得到转化。

但技术的先进性不等于产品的性价比,甚至有时可能先进产品的性价比比较低,因此得不到有效转化。

(5)用户能否使用科技产品的信息不对称

科技成果转化人应当研究用户心理,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科技成果商品化。

如果不能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成果转化,可能因用户不接受,影响成果的有效转化。

例如,上海理普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CKJG车内有害气体净化器,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就是因为汽车生产厂商、销售商不认为汽车内存在有害气体,拒绝接受。

折腾了几年,该净化器未能实现销售。

在与汽车厂商沟通的过程中,得知汽车厂商不接受该产品,是因为汽车厂商不接受汽车会释放有害气体。

为此,理普公司将产品名称改为异味净化器。

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1)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机制不完善

一般来讲,在价值链的上游,因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少,而且以政府投入为主,资金不太会有问题;在价值链的下游,因很容易实现价值,而且是看得见的,无论是企业还是创业风险投资,都愿意投入资金,也不太会存在资金障碍。

但是在价值链中游,因风险比较高,与利益实现有一段距离,融资比较困难。

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成果转化就无法进行下去。

(2)成果转化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既不能获得较高的学术地位,也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导致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重学术研究轻成果转化,成果完成后热衷于发表论文、申报奖励,对应用推广则兴趣不大。

而另一方面,企业科研人员受经费的限制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乐于对成熟的成果实施产业化,不愿意冒险从事成果转化。

(3)科技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

目前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成果转化还需要高校、科研机构的协作。

科技资源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为社会服务的机制。

企业要运用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还有一定的困难。

3、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还不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良好的支撑体系,但目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还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政策、环境和各方面的有效支撑。

(1)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一是缺乏创业风险投资、天使基金、产业资本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二是缺乏支持和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实施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三是缺乏针对创业型小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四是资金、人才、税收等政策之间缺乏配套。

(2)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体系不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是研究开发、生产、供应、销售等方面的综合,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特别是产学研的结合、其他企业的协作配套等。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体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特别是大企业参与实施成果转化的深度不够,产学研合作还不够深入、不够广泛,风险与收益之间明显不对称,其他机构缺乏协同的积极性。

(3)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

例如,我国科技成果评估、中介、签证等机构还不发达,无法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相应的服务。

技术市场还不适应成果转化的需要,技术市场还做不到像商品市场那样有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供需发布、定价、评估、交易签证、纠纷处理等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3.系统分析

3.

3.1.建设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速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以人本服务为核心,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信息交流与对接为主线,以农业科技成果资源整合为突破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安全、开放、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形成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3.2.建设原则

本项目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驱动,统筹规划

本项目的建设将以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共享为核心,从全局视觉出发,强化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分步骤、分阶段积极稳妥地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