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1827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docx

云南省某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secret

xx省xx市xx湖、xx湖出流改道工程7#工作井及xx顶管线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xx年xx月

xx省xx市xx湖、xx湖出流改道工程

7#工作井及xx顶管线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核定:

xx

审查:

xx

校核:

xx

编制:

xx

 

1.工程概况

2.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

2.2地层岩性

3.水文地质条件

4.7#工作井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4.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4.2场地土均匀性评价

4.3场地稳定性评价

4.4基坑开挖稳定性分析及施工降水

4.5工作井方案比较

5.九溪顶管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6.结论和建议 

 

xx省xx市xx湖、xx湖出流改道工程

7#工作井及xx顶管线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工程概况

本次勘察的任务和目的为:

提供满足工作井设计要求的物理力学参数、顶管施工过程中可能遇见问题的建议。

根据会议要求,地质勘察从xx年10月22日进场,至xx年11月15日完成外业勘察作业,其勘察工作量如下:

表1-1完成实物勘察工作量表

顺号

项目名称

单位

工作量

钻探(233.60m)

孔数

4

1

7#工作井ZK5ZK6ZK7

3

2

ZK11+008(不整合接触带)

1

原位测试

1

标准贯入

25

2

压水

1

3

注水

1

采样及试验

1

29

2

矿物成份分析

1

3

1

本次勘察主要执行规程规范有: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等。

2.地质概况

2.1地形地貌

场地地貌属长期剥蚀切割的山地地貌,山间地层冲刷形成的土林、孤峰和沟壑地貌较发育,地形的平整程度差,山顶最高高程为1897.6m,山坡坡度一般为10~24°。

7#工作井(桩号11+263.078)高程在1740~1756.16m之间。

不良地质现象有小型崩塌、塌陷、潜蚀,由于前期隧洞施工开挖至11+120出现严重的涌水涌砂现象,造成地表产生裂缝,宽5~50㎜,延伸长10m左右,冲沟较发育。

2.2地层岩性

工程区及其外围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上第三系(N)、其次还有陡山沱组(Zbd)、南沱组(Zbn)及第四系(Q)地层。

在钻孔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为人工填土(Q4s)、第四系坡积层(Q4del)、第三系(N)粘性土、粉砂、粉土组成。

根据钻孔揭露将土层划分为四大层30小层。

各土层根据野外编录、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及工程地质特征描述如下:

(1)第四系(Q4)

①人工填土(Q4s):

褐色,由人工湿地开挖弃碴(卵砾石、粘土、粉砂及有机质土)组成,湿~很湿,堆积松散,粘土呈团块状,软塑。

分布于7#工作井(桩号11+263.078)一带,层厚2.10~3.80m。

②坡积层(Q4del):

以黄色为主夹褐色、灰色、灰黑色,成份为上第三系(N)粉砂、粘土、泥炭质土,湿,松散,有搬动痕迹。

分布于7#工作井(桩号11+263.078)一带,层厚0.50~3.10m。

(2)上第三系(N)

场区地层为上第三系(N)粘土、粉砂、粉土组成,夹有不连续的含砾粉细砂、煤线等,呈半成岩状,层理清晰。

风化后呈硬塑~坚硬的粘性土,密实的粉砂、粉土。

与下伏陡山沱组(Zbd)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各亚层规律性、均匀性较差。

按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分述如下:

粘土:

为主要土层。

钻孔深度内分为③-2、③-4、③-7、③-8-1、③-9、③-11、③-13。

颜色较杂,以褐色、褐黄色、灰色、兰灰色为主,夹粉色、褐红色,湿,硬塑~坚硬,具膨胀性,夹粉质粘土、粉土、有机质土薄层,均匀性稳定性较差,层厚0.80~7.70m。

粉质粘土:

钻孔深度内分为③-2-2、③-4-2、③-7-1、③-9-1。

颜色较杂,呈褐黄色、灰色、浅灰色、粉红色,湿,硬塑~坚硬,夹粘土、粉土薄层,均匀性稳定性较差,层厚0.40~3.70m。

粉土:

钻孔深度内分为③-5-1、③-6-1、③-7-2。

颜色以褐黄色、灰色、浅灰色为主,湿~饱和,以中密实为主,呈透镜体分布,层厚0.30~1.70m。

粉砂:

为主要土层。

钻孔深度内分为③-1、③-3、③-5、③-8、③-10、③-12、③-14。

上部黄色、藕灰色,下部褪色、褐灰色,湿~饱和,中密实为主,下部呈稍密实状,夹粉土薄层,底部含少量有机质。

层厚0.50~5.40m。

泥炭质土:

钻孔深度内分为③-2-1、③-4-1、③-6、③-7-3。

颜色为黑色、灰黑色、褐灰色,湿~很湿,可塑~硬塑,呈透镜体分布,层厚0.30~1.70m。

(4)陡山沱组(Zbd)泥灰岩、白云质灰岩

揭露于zk11+008孔,根据岩石风化程度分为弱风化岩、微风化岩。

弱风化泥灰岩:

紫红色、灰色,中厚层状,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差,岩溶发育,见0.2~0.5cm小岩溶角砾,角砾钙质胶结,胶结较紧密。

层厚0.5m。

微风化灰岩夹泥灰岩:

灰色夹紫红色条纹,中厚层状,层状结构,节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局部夹5cm岩溶堆积物(粘土)。

该层未见底。

3.水文地质条件

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类型为第三系(N)孔隙水和南沱组砂页岩裂隙

水、第三系(N)粉砂、粉土夹层中的承压水、陡山陀组岩溶水类型。

上述三类地下水都存在水力联系。

初见水位最高标高1759.30m,最低标高1729.15m,勘察期间为旱季,季节性变化很大。

观测表明地下水流向总体由东向西方向,向地下迳流排泄。

场地地下水由大气降雨、裂隙型潜水及陡山陀组(Zbd)岩溶水补给。

本次勘察原状土样渗透性试验分析:

粘土(样号:

5-13)K<10-7cm/s,属极微透水;粉质粘土(样号:

5-14、6-7)1.28×10-6cm/s

5-14)K=3.66×10-5cm/s,属弱透水。

Zk8号钻孔采用压(注)水试验检查渗透性,试验结果为:

孔深46.00~52.00m为粉砂k=4.57×10-4cm/s,属弱~中等透水。

孔深56.50~62.00m为灰岩夹泥灰岩q=0.9lu,属微透水。

  根据zk5钻孔取地下水分析试验结果,水质分析报告(见编号2006(07)008),该场地地下水对拟建筑物砼结构无腐蚀性。

见表3-1。

表3-1环境水对砼结构腐蚀判别表

腐蚀介质

含量(mg/L)

腐蚀等级

腐蚀介质

含量(mg/L)

腐蚀等级

SO42-

48.8

PH值

8.4

Mg2+

6.12

侵蚀性CO2

0.00

NH4+

0.97

HCO3-

28.8

OH-

28.5

Cl-

6.17

Ca2+

25.3

游离CO2

0.00

矿化度

196.4

CO32-

2.98

环境类型

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该水样对Ⅱ类环境场地中的砼无腐蚀性。

47#工作井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4.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①人工填土:

结构松散,土质不均匀,为新填土,应挖除。

②坡积层:

结构松散,校正后标贯原位测试平均值3.6击,应挖除。

③第三系半成岩

粘土(③-2、③-4、③-7、③-9、③-11、③-8-1、③-9、③-11、③-9、③-11、③-12-1、③-13层)土工试验:

密度平均值1.98g/cm3;天然孔隙比平均值0.716;液性指数最大值0.22,最小值<0,平均值<0.07,为硬塑~坚硬状态;压缩系数平均值0.11MPa-1,属中等~低压缩性土;压缩模量平均17.1MPa;天然含水量24.8%。

校正后标贯原位测试平均值21.3击;③-2层顶约1m左右土质疏松。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240KPa。

粉质粘土(③-2-2、③-4-2、③-7-1、③-9-1)土工试验:

密度平均值2.08g/cm3;天然孔隙比平均值0.517;液性指数最大值0.70,最小值0.02,平均值0.27,为可塑~硬塑状态;压缩系数平均值0.19MPa-1,属中等~低压缩性土;压缩模量平均9.7MPa;天然含水量17.7%。

校正后标贯原位测试平均值24.4击。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220KPa。

粉土(③-5-2、③-6-1、③-7-2)土工试验:

密度平均值1.96g/cm3;天然孔隙比平均值0.601;液性指数最大值0.52,最小值0.26,平均值0.34;压缩系数平均值0.22MPa-1,属中等缩性土;压缩模量平均9.7MPa;天然含水量17.3%。

校正后标贯原位测试平均值23.5击。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240KPa。

粉砂(③-1、③-3、③-5、③-8、③-10、③-12、③-14)土工试验:

密度平均值1.96g/cm3;校正后标贯原位测试平均值17.6击,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190KPa。

泥炭质土(③-2-1、③-4-1、③-6、③-7-3)土工试验:

密度平均值1.46g/cm3;天然孔隙比平均值1.755;液性指数平均值0.49,为可塑状态;压缩系数平均值0.32MPa-1,属中等缩性土;压缩模量平均8.0MPa;天然含水量64.2%。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

④-1陡山陀组(Zbd):

11+000及11+008位置钻孔所取岩样经现场点荷载试验,算出弱风化岩石:

饱和抗压强度为43.3MPa;微风化岩石:

饱和抗压强度为最小54.9MPa;最大74.9MPa;平均值65.05MPa。

4.2场地土均匀性评价

各土层坡度>10%,亚层多呈透镜体,同一层土层规律性、均匀性均较差。

4.3场地稳定性评价

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在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岩溶、土洞、泥石流、采空区、等其它不良地质现象存在,但7#工作井(桩号11+263.078)外围见小的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

场地需削坡处理,地基稳定。

4.4基坑开挖稳定性分析及施工降水

(1)基坑开挖稳定性分析

其土层结构由上而下为第①层人工填土,第②层坡积层:

结构松散,欠固结;第③层第三系半成岩:

粘土为c=33.1kpa、φ=13.20,三轴不排水不固结剪切c=73.3kpa、φ=9.60;粉质粘土为c=34.3kpa、φ=13.70;粉土为φ=320;粉砂其φ=300;泥炭质土为c=18.0kpa、φ=18.30。

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粘土易产生胀缩变形,沿层间产生滑动,尤其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临空面的出现使地下水更方便地渗入基坑,引起围岩膨胀,产生膨胀力。

而粉砂由于地下水流向改变易产生涌砂现象。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基本规定,基坑侧壁安全系数为一级,重要性系数γ0=1.10。

本勘察场地为坡地,边坡开挖边坡形式可选用折线形(上陡下缓形)分级放坡开挖;

表4-1边坡开挖坡比建议值

编号

层序

开挖边坡比

坡高5m以内

坡高5~10m

上第三系半成岩

1:

1.5~1:

1.75

1:

1.75~1:

2.0

(2)施工降水及基坑基底抗隆稳定分析

若采用竖井形式施工,粘土和粉砂的渗透系数分别为<10-7cm/s;10-4~10-5cm/s。

基坑降水可参考土层渗透系数采用基坑底集水明排降水。

基坑降水应满足施工中地下水位保持在开挖基坑底面下1m左右;抽水井设置有效的过滤器,防止粉粒流失。

因粘土具膨胀性,开挖后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失水收缩,遇水膨胀,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支护。

粉土和粉砂层在地下水作用下易形成涌砂和涌水,造成井壁塌陷和坑底涌砂,要及时观测并采取止水措施,防止井壁失稳和坑底隆起。

4.5工作井方案比较

拟建7#工作井深约42m,工作井方案为地下连续墙、沉井、竖井三种方案。

方案1地下连续墙:

能有效防止土层的不均匀,避免施工扰动引起的砂土结构破坏,产生涌砂、涌水现象,粘土的胀缩变形,基坑底隆起现象。

但施工过程中应保持合理的泥浆浓度,防止墙壁失稳。

方案2沉井:

能有效防施工扰动引起的砂土结构破坏,产生涌砂、涌水现象。

避免粘土的胀缩变形,基坑底隆起现象。

但各土层或同土层物理力学性质不均匀,粘土为坚硬~硬塑状态,由于沉井深度较深,施工困难,沉井在下沉过程中易产生大于规范要求的偏差。

方案3竖井:

施工较为经济,施工中误差易纠正,但施工扰动在地下水作用下易使砂土产生涌砂、涌水现象,粘土易产生胀缩变形,防护措施难以保证。

5九溪顶管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5.1顶管线路土层地质条件及评价

(1)顶管线路土层

利用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可知在桩号K11+000~K11+258.078顶管工程所遇土层主要为粘土和粉砂,埋深约47~57m。

粘土为③-11、③-13层。

以褐色、褐黄色、灰色、兰灰色为主,湿,硬塑~坚硬,压缩系数平均值0.15MPa-1,属中等缩性土,层厚0.4~23.70m。

粉砂:

为③-10、③-12层。

以黄色、褐灰色为主,饱和,中密实为主,下部呈稍密实状,局部含少量有机质。

层厚0.50~4.3m。

(2)工程地质评价

粘土:

天然含水量接近塑限,w=24.8%wp=24.1%,饱和度为sr=0.938;天然孔隙比中等,e=0.716。

粉砂:

粉砂φ=300。

(3)粘土膨胀性

根据取土样试验分析结果,在粘土层中:

1)顶管机头(里程桩号11+272.078)土样分析主要矿物:

石英60%,少量矿物:

高岭石/绿泥石20%,绢云母5%,蒙脱石5%,长石5%,褐铁矿5%。

2)顶管机头(里程桩号11+272.078)、5-15、6-15土样自由膨胀率(

ep)分析为42~50%,平均47%,膨胀潜势为弱膨胀。

膨胀力(Pc)分析为30.2~126.2KPa。

(4)涌水涌砂

根据此段线路地下水流向及前期施工经验证明,在使用常规施工开挖情况下,受施工扰动影响此层粉细砂会产生涌水涌砂现象。

(5)不整合地层界线通过补1(K11+000轴线)、ZK11+008(右2.0m)、A15(K11+020.573右3.0m)三个钻孔揭露,及隧洞k11+000掌子面观察,第三系(N)与陡山沱组(Zbd)不整合接触倾向南西。

推测不整合接触带里程桩号(隧洞底板)在k11+007.7~k11+010之间。

该不整合接触带靠近F1断层带,岩体完整性较差,为富含水带,会产生突水涌砂,洞壁(顶)极不稳定,成洞条件差,施工时应采取超前排水、支护、注(灌)浆工程措施。

6.结论和建议 

6.1结论

(1)经勘察结果表明,拟建建筑物场地及附近存在小规模的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

但地基土力学强度较高,地基土均匀性、稳定性较差,经削破后适宜建筑。

(2)经工程施工扰动破坏土体结构,粉砂层③-8、③-10、③-12将产生涌砂涌水现象,粘土③-9、③-11、③-13易产生胀缩变形。

(3)勘察场地初见地下水位高程1735.42~1729.15m;地下水对砼结构无腐蚀性。

(4)场地内粘土具弱膨胀性。

6.2建议

(1)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表、摩阻力特征值见表1~3。

(2)建议7#工作井平台开挖至高程1740.0m左右,开挖坡比按1:

1.5~1.75,分台削坡,坡高控制在8m以下。

(3)建议7#工作井基坑支护采用地下连续墙形式,连续墙深度应大于工作井2m并进入相对隔水层(粘土层)。

(4)顶管工程施工:

顶管线路将遇到膨胀性粘土,若破坏其原状结构,在地下水作用下将发生膨胀变形,对管壁产生一定的膨胀力。

在k11+007.7~k11+010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带,顶管施工无法顶动陡山沱组(Zbd)基岩。

该不整合接触带地质复杂,岩体较破碎,会产生大量突水、涌砂及塌方,施工时应做好地质预报和防治措施。

建议选用预防胀缩变形的机头,加强顶管混凝土强度,采用快速作业法施工。

 

表3建议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摩阻力特征值表

地层

编号

岩土名称

压缩模量Es1-2

(MPa)

承载力特征值fak

(kPa)

竖井

极限摩阻力特征值qsa(kPa)

极限端阻力特征值qpa(kPa)

人工填土

坡积层

③-1

粉砂

9.5

190

15

③-2

粘土

17.1

240

40

③-2-1

泥炭质土

8

100

15

③-2-2

粉质粘土

9.7

220

25

③-3

粉砂

9.5

190

20

③-4

粘土

17.1

240

50

③-4-1

泥炭质土

8

100

15

③-4-2

粉质粘土

9.7

220

25

③-5

粉砂

9.5

190

20

③-6

泥炭质土

8

100

15

③-6-1

粉土

9.5

240

25

③-7

粘土

17.1

240

50

③-7-1

粉质粘土

9.7

220

45

③-7-2

粉土

9.5

240

25

③-7-3

泥炭质土

8

100

15

③-8

粉砂

9.5

190

20

1000

③-8-1

粘土

17.1

240

45

2100

③-9

粘土

17.1

240

50

2100

③-9-1

粉质粘土

9.7

220

20

2200

③-10

粉砂

9.5

190

20

1200

③-11

粘土

17.1

240

50

2100

③-12

粉砂

9.5

190

20

1300

③-12-1

粘土

17.1

240

50

2200

③-13

粘土

17.1

240

50

2200

③-14

粉砂

9.5

190

20

1300

 

表4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

地层

层号

名称

孔号

标贯深度(m)

实测击数(击)

修正值(击)

Qedl

粉砂

ZK7

5.35~5.65

4

3.6

N

粘土

ZK5

17.25~17.55

25

18

③-4

19.15~19.45

43

30

ZK6

15.95~16.25

22

16

ZK7

7.15~7.45

7

6.1*

9.45~9.75

20

16.6

13.45~13.75

34

26.2

ZK6

20.55~20.85

34

23

22.65~22.95

43

28.8

ZK7

11.15~11.45

24

19.2

③-5

粉砂

ZK5

21.75~22.05

24

16.3

ZK6

24.55~24.85

29

18.9

③-6

泥炭质土

ZK7

17.85~18.15

22

15.8

③-6-1

粉土

ZK7

19.85~20.15

31

22

③-7

粘土

ZK5

26.15~26.45

19

12

28.55~28.85

32

19.5

32.85~33.15

77

43*

ZK6

28.15~28.45

34

20.7

31.35~31.65

43

25

ZK7

29.85~30.15

37

22.2

③-7-1

粉质粘土

ZK7

24.65~24.95

36

24.5

③-7-2

粉土

ZK7

22.65~22.95

31

22

16.05~16.35

30

22.2

24.65~24.95

32

20.8

26.65~26.95

49

30.9

注:

上第三系地层在地表和钻孔揭露中呈砂土状。

*不参与统计。

统计结果

层名

组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

标准值

上第三系半成岩

粘土

15

43

6.1

21.3

5.23

12.7

粉质粘土

1

24.5

24.5

24.5

粉土

5

30.9

22

23.5

粉砂

2

18.9

16.3

17.6

泥炭质土

1

15.8

15.8

1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