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1923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6散文阅读

一、(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四 堡 雕 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

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

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

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

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

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

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察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

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

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

“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

”我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⑪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⑫那么,谁救四堡呢?

(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

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刷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解析】答题时首先要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其次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结构上主要是承上启下,内容上要联系文章主旨及作者情感态度分析。

答案:

①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②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评分标准】答出承上启下并简要分析得2分,概括出该段主要内容并能联系作者情感态度得2分。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2分)

答: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2分)

答:

   

【解析】

(1)把“猜想”比作“花”“锦”“灰”“烟”,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这是比喻。

从“如花似锦”到“灰飞烟灭”,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心情落差之大,表现出自己的失落之情,这是对比。

(2)使用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历史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表现出作者对四堡雕版衰落的惋惜。

答案:

(1)对比、比喻。

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2)拟人。

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评分标准】明确表现手法得1分,分析出表达效果得1分。

3.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4分)

答:

   

【解析】首先找到相关答题区域,即有关四堡雕版衰落的段落,然后分析概括衰落的原因。

第⑤段谈民间的漠视;第⑥段谈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第⑨段谈西方技术的冲击;第⑩段谈政府不重视(经费拮据),专家很少来。

答案:

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

答案不唯一,只要有“西方技术、现代化、当地民间的漠视、政府和专家不重视”等关键词语即可给分。

4.文中的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

   

【解析】第一句在第③段: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提出疑问,引出下文。

第二句在第⑥段:

“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这句话饱含对其命运不公的感叹。

第三句在第⑦段:

“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语气强烈,饱含斥责。

第四句在第⑪段: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这是感叹,也是担忧。

第五句即第⑫段:

“那么,谁救四堡呢?

”饱含希望,发出召唤,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五个问句,紧密相承,要指出其串连全文的作用。

答案:

①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

②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评分标准】答出五个问句的意蕴得3分,答出五个问句之间的关系得3分。

二、(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

如果你跟随了,它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以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

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企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

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

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

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粉红色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进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

“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

”我说:

“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

”他说罢,转身进了楼廊,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

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

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

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

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

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

他招呼邻居道:

“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儿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

人们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地注视着,说:

“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狠,它越是繁衍得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

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

“掐就是了。

”邻居脸一红,说:

“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遗忘在那里。

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

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得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心想,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

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得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

“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再种两株杏。

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

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

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矮,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

”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

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

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性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种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地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的词语。

(4分)

答:

   

【解析】赏析词语离不开对修辞的指认,将修辞确定下来,就找到了赏析的突破口,本题中“凝固”本是形容液体的一种状态,那么使用在修饰人手的时候,它就具有了拟物的特征;而“迟迟疑疑”本是人所具有的心理和动作,用在柯基犬这里,使小狗具有了人的斟酌思考,风趣而幽默。

比拟的好处就在于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主体的特征。

答案:

①“凝固”,拟物,形象地写出邻人的出乎意料与尴尬的样子。

②“迟迟疑疑”,拟人,既描摹出了柯基犬“吃了一惊”后的心理状态,又刻画了柯基犬四肢肥短走路蹒跚的样子。

【评分标准】一点2分,其中修辞1分,结合材料分析表达效果1分。

2.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

原因各是什么?

请结合本文分析。

(5分)

答:

   

【解析】本题是对人物行为心理的揣摩。

结合文本可以看出表面的不同,而分析原因则需要结合生活体验,换位思考,以求得原因所在。

答案:

①一开始老人笑眯眯地注视着并劝别人多掐点,后来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②一开始是怕别人不好意思掐紫苏,所以老人鼓励别人,而紫苏并未更茂盛;后来是意识到过分热情反而阻碍了人际交流,同时紫苏因为不再被特意关注而茂盛。

【评分标准】“注视”和“退隐”一点1分,分析原因一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言之成理即可。

3.善行是如何“蔓延”的?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整体概括的能力。

主旨句是“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那善行如何蔓延,则需要考虑哪些是“善行”,以及“善行”与“善行”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理清了善行之间的传递脉络,我们就可以知道善行是如何蔓延的了。

因为“我”的善意让老人逗狗,使老人产生爱心,种紫苏,由老人任邻里摘紫苏引出种白杏,又由这个事引出楼宇内人们的变化。

分条作答即可。

答案:

①“我”让老人逗柯基犬。

②柯基犬仍信任“欺骗”它几次的老人。

③老人给邻居贡献紫苏,随之一个老妇人跟着种了白杏树苗。

④紫苏和白杏树促进邻居们关系融洽而更加相互关爱。

【评分标准】一点2分,三点6分。

三、(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

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

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人物形象特点的体悟。

其实,也是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

梳理前,仔细认真阅读作品相关部分,此题就不难作答。

第③段,“草药的气味”“日子蛮长”“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可见病了生活也不马虎;第④段,“羊肉汤的气味”“病好了”“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平时生活也充满乐趣。

据此,即可归纳答案。

答案:

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评分标准】两点每点2分;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

要简析文中加点词“孱弱”的内涵,先锁定“孱弱”这个词语所在的区域,结合上下文语境考虑,看有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供作答,如果没有,就要求我们对文章进行梳理。

在文本第⑤段中找到与“孱弱”这个词语内容有关的句子(“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就不来”),再适当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答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评分标准】四点每点1分,要结合具体内容概括作答。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思路结构和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其实,也是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本,找出反复出现的词语(物象)即“气味”;再根据相关“气味”内容进行概括,抓住关键语句如“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分析其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

(1)线索:

气味。

(2)作用:

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评分标准】“线索”2分;“作用”两点每点2分;要结合具体内容归纳作答。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它”分别指什么,理清这些,答题就不难了。

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评分标准】共3点,每点2分。

四、(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纸上故乡

邓 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到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

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特殊身份。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

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

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

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

“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我”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解析】选BE。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的情感。

E项,强调的是“我”对故乡的思念和故乡对“我”成长的作用。

2.文中说: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

请简述。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主要问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关于对“我”精神起影响作用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