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213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26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2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2页
亲,该文档总共1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九古诗歌鉴赏教学方案新人教版

专题九 古诗歌鉴赏

[复习建议] 本专题建议用时7课时

课时划分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对应课时

第1课时(讲授课)

读懂诗歌——把握高考七大热点诗歌题材特征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19

第2课时(讲授课)

赏析诗歌

(一)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20

第3课时(讲授课)

赏析诗歌

(二) 形象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21

第4课时(习题课)

诗歌鉴赏——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针对练

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24

第5课时(讲授课)

赏析诗歌(三) 语言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22

第6课时(讲授课)

赏析诗歌(四) 表达技巧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23

第7课时(习题课)

诗歌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针对练

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25

[考题试做]

1.(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

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

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诗歌材料选择的是宋代词人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

这一问“概括意象内涵”并“分析表达的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在深入理解这首词的前提下作答。

答题步骤:

先根据词的内容分别分析“杨柳”“飞絮”分别代指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词人作词时的思想感情。

(2)分析两首词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以水喻愁,但是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

答案:

(1)意象的内涵: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表达的情感:

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同:

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

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异:

①愁情及其程度:

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②表现手法:

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2.(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

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答案: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3.(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 ①京师:

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

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

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答案:

(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

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锁定考向]

一、考纲在线

《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D级。

所谓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首先要熟悉意象及其蕴涵的意义。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涵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

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分析作品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分析作品在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等方面的特色,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

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二、命题分析

综观近几年“诗歌鉴赏”高考题,有如下特点和趋势:

1.考查形式

从近年来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情况来看,该类试题一般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

2.体式多样

(1)从题材看,咏物言志、山水田园、怀古咏史、抑郁失意都有涉及。

其中,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2)从时代看,唐宋诗仍唱主角,魏晋南北朝诗歌及元明清词曲作陪衬。

五律在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偏爱的选择。

(3)从作者情况看,名家名篇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

3.考点广泛

2012年重点考查了“诗歌意象和情感”,2011年考查重点在鉴赏表达技巧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2010年考查的是意象和表达技巧。

由此可见诗歌鉴赏考点分布较为广泛,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命题者的首选。

          读懂诗歌

——把握高考七大热点诗歌题材特征

一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

[题材特征]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形式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人名+咏”等,如李商隐的《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陈子昂的《燕昭王》《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八阵图》等。

(2)内容为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商隐的《马嵬》、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内容情感]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伤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

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隋灭、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隋堤、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等。

作者借古自比,或感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感伤己之情怀。

要么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

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

如杜牧的《泊秦淮》。

总之,对于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借古伤己、借古讽今三个角度。

[常用技法]

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具有“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

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汴河①曲

(唐)李 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②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③事,共禹论功不较多④?

[注] ①汴河:

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

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

当年隋炀帝出游时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

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所发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

(2分)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分)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意思对即可给满分)

二 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题材特征]

咏物言志诗是指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类诗歌。

其所咏之物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等等。

诗中的“物”或是描写的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

那么如何判定咏物诗呢?

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总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早梅》等。

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等。

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的《山行》等。

[内容情感]

从内容与主旨看,咏物诗大体分为五类:

(1)单纯咏物。

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求其形似,却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寓意)。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

如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4)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5)以物比兴(比喻)。

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如李白的《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借孤灯、月亮、美人等以物寓情,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君王不能任用贤臣的悲哀,寄托诗人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恼。

[常用技法]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们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对比。

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郑 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3.这首诗写菊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的手法。

(1分)把自己对菊的喜爱与对王孙的鄙视对比,把秋菊的香溢池岸与高高在上却无用的瓦松对比,突出菊之高洁。

(3分)

4.诗人借“菊”表达了什么感情?

试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作者托物言志(或象征),(1分)借写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1分)表现了诗人不高攀权贵,不慕名利而植根民间的高洁精神。

(2分)

三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题材特征]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

这类诗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这类诗的主要标志:

(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有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云(漂泊之意)、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

还有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渐起、日暮时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内容情感]

羁旅思乡诗或触景伤情,“村桥原树似吾乡”;或感时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或伤春悲秋,感慨韶华易逝;或日暮思归,“日暮乡关何处是”;或因梦寄情,“夜来幽梦忽还乡”。

其思想感情大致有三类:

(1)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

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幽怨愤。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用技法]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羁旅思乡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憧憬。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乐景来衬托哀情是羁旅思乡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4)细节描写。

如张籍的《秋思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摄取“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尤能表达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

(5)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羁旅思乡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的。

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一丝慰藉。

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

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十五夜望月

(唐)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诗评家认为此诗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颇为凄凉。

(2分)②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饱含言外之意:

“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2分)

6.《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字好还是“在”字好。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分)(答“在”字好,言之成理亦可)

四 赠友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为了求仕而不得不暂离家园,为了从军服役而不得不辞亲别友,为了赴任迁谪而不得不别妻离子,为了躲避战祸灾荒而不得不背井离乡。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

这类诗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此类诗常用如下意象:

①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

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

酒:

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

月:

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