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503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docx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分析

张楠

  【内容提要】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对中俄国内经济造成了重创,同时也影响了两国经贸合作迅速发展的态势。

随着两国国内经济的逐步复苏,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也日渐紧密。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为了应对全球竞争,中俄需要加强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

在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双方政府应加强政治互信,构建边境合作体系,不断提高双方经济融合度,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俄罗斯 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一体化

  【作者简介】 张楠,197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哈尔滨150080)

  俄罗斯是中国最为重要的邻国之一,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政治角度而言,中俄两国都存在许多利益契合点。

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对两国国内经济造成了重创,同时也影响了两国经贸合作迅速发展的态势。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俄两国应将建交60周年作为新起点,以双方良好的政治合作为基础,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签订的有利时机,不断深化中俄双方区域经济合作。

一 金融危机对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前双方区域经济合作

  自2000年以来,随着中俄两国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政治合作关系的稳定,中俄双方经济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增多、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方式不断多元化。

  在20世纪90年代,中俄双边贸易波动较大,但2000年后中俄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了482亿美元,占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额的8.3%,中国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0~2007年中国对俄出口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超过45%,直接拉动了双边贸易额增长。

而进口年均增长率为22%[2],小于出口增长率,中国对俄贸易逆差逐渐缩小,2007年出口额甚至超过了进口额,改变了中国对俄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状态。

从双方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1992~2007年间中国对俄出口前十大类商品以服装、鞋类、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及电信录音设备、电子机械家用电器等一般技术密集型商品为主;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等燃料能源产品,木材、纸制品及金属矿石等自然资源,鱼类等动物产品,钢铁、肥料、化工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3](详见表2)。

表1 2000~2007年中国与俄罗斯贸易情况单位:

亿美元

年  份

对俄出口额

从俄进口额

中俄贸易总额

占中国对外

贸易总额比重

2000

22.3

57.7

80

1.69%

2001

27.1

79.6

106.7

2.09%

2002

35.2

84.1

119.3

1.92%

2003

60.3

97.3

157.6

1.85%

2004

91.0

121.3

212.3

1.84%

2005

132.1

158.9

291

2.05%

2006

158.3

175.6

333.9

1.90%

2007

284.7

196.9

481.6

2.22%

  资料来源:

①根据历年国家统计年鉴整理;②张英:

《中俄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实证分析》,载《经贸论坛》2007年第7期。

图1 2000~2007年中国与俄罗斯贸易情况

  资料来源:

根据表1整理。

表2 1992~2007年中俄贸易前十位主要商品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

中国对俄罗斯出口

石油及石油制品

服装及服饰

钢材

鞋类

肥料

电信录音设备

软木及木材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鱼类甲壳纲类及软体动物

电子机械家用电器

其他运输设施

杂类制品

非铁金属制品

公路设施

有机化工品进口

蔬菜及水果

纸浆及废纸进口

铁制品

金属矿石废金属

肉类及肉制品

  资料来源:

张英:

《中俄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实证分析》,载《经贸论坛》2007年第7期。

  中俄政府于2006年签订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就双方优先投资领域及构建促进投资合作机制达成了协议。

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双边贸易而言,中俄投资合作发展缓慢,不仅两国间相互直接投资规模较小,而且投资领域有限,双方的投资合作仍处于初始阶段。

2000~2007年中俄相互直接投资总额逐年增加,但是在对方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例均较小。

以2007年为例,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仅占中国对外投资的1.8%,占俄罗斯吸引外资总额的1.7%,而俄罗斯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0.1%,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0.07%。

中国对俄投资主要集中于贸易、微电子、通讯、家用电器组装、木材加工、服装加工、餐饮和农业等领域,俄罗斯对中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核电站、农机组装、化工等行业[4]。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科技合作对我国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加速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俄科技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

2007年胡锦涛主席提出中俄“做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5]。

目前来看,中俄科技合作从以一般科技合作为主发展到高新技术合作,双方合作程度不断加深,合作水平不断提高[6],取得了许多成果,如中俄快中子实验堆合作、中俄联合建成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7]。

但是,中俄科技合作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随机选择的小项目较多而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项目较少,由于缺乏资金或部门沟通不畅导致许多具有深远开发价值的项目搁浅[8]。

表3 2000~2007年中俄相互直接投资 单位:

亿美元

年  份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额

俄对中国直接投资额

中俄相互直接投资总额

2000

0.6

0.16

0.76

2001

1.22

0.3

1.52

2002

0.48

0.39

0.87

2003

0.31

0.54

0.85

2004

0.77

1.26

2.03

2005

2.03

0.82

2.85

2006

4.52

0.67

5.19

2007

4.78

0.52

5.3

  资料来源:

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商务部数据整理。

  

(二)金融危机对双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不断恶化,为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发展,俄罗斯调整了其对外战略,在这一过程中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2008年中俄贸易额达到568.3亿美元[9],其中中国对俄出口为330.1亿美元,进口为23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远远低于2007年44.3%的增长率。

2008年1~10月份中俄贸易增长超过了40%,但是从11月份开始两国双边贸易开始出现滑坡,并且下降幅度超过了中国对外贸易总体下降幅度[10]。

2009年中俄贸易额为387.97亿美元,同比下降31.7%,中国对俄出口175.14亿美元,同比下降47.1%,进口212.83亿美元,同比下降10.7%。

导致中俄双边贸易额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居民消费需求减少导致中国对俄出口减少,此外卢布贬值、俄罗斯贸易保护等也增加了中国商品的出口难度。

不同于对俄出口大幅度锐减,进口下降幅度小于中国对外贸易进口下降幅度,原因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主要为能源类产品。

虽然金融危机期间国际原油价格暴跌,但由于能源类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因此对俄进口下降幅度较小。

从商品结构来看,2009年中国对俄出口仍以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鞋靴及伞等轻工产品为主,但与2008年相比机电产品出口下降39%,超过了对俄出口总值下降幅度,纺织品及原料同比下降15%,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同比下降27.5%[11]。

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下降幅度高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俄出口商品结构趋于低级化[12]。

中国是一个极大的人口市场,在世界经济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3]。

2010年中俄贸易有望达到危机前的水平[14]。

  金融危机对中俄双边贸易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中俄在某些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能源合作。

2008年在中俄总理第13次会晤期间,双方签署了《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向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俄罗斯则在2011~2030年以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出口3亿吨原油,2009年2月17日中俄双方就“贷款换石油”的细节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了正式协议,随后4月21日双方政府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取得了重大突破[15]。

2009年10月中俄总理举行第十四次会晤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框架协议》,并承诺在双方确定天然气供应价格后,于2014~2015年实现对华供气[16]。

受金融危机及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以能源产业为支撑的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这也是中俄能源合作取得进展的重要原因。

二 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机理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中俄双边贸易逐渐恢复。

据俄罗斯银行统计,2010年1~9月份中俄双边贸易额为41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4%[17]。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将会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不仅是两国建设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需要,也是提高中俄两国国际地位的需要。

  

(一)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失效

  一国采取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将会产生两方面的效果,一是贸易壁垒提高了进口产品的价格,国内消费者增加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间接地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价格,最终引起商品价格指数上升;二是由于贸易壁垒阻碍了商品进口,进而促进本国产业规模扩大和外国企业向本国转移,最终降低商品价格指数。

许多政府热衷于制定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原因就在于贸易保护能够带来降价效应,但考虑到更多的现实因素后,这种降价效应是不一定存在的,反而有可能提高商品价格指数。

  首先,报复性行为的存在。

一国实行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往往会引起另一国的报复,也会提高贸易壁垒,双方就贸易保护程度不断进行博弈,最后达到的均衡则是双方都实行完全封闭的经济政策。

这是因为,一国制定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使本国的贸易壁垒足够高,以确保所有的工业企业不外流,于是两国竞相提高贸易壁垒,最终达到完全禁止贸易,单边贸易保护政策使两国陷入“囚徒困境”[18]。

  其次,比较优势的存在。

由于各国技术水平、资源禀赋等条件的不同,导致各国比较优势不同,古典贸易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

而一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保护的往往是本国处于弱势地位的产业即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的产业。

这种保护往往是保证了生产者的利益,但提高了国内商品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福利,扭曲了国内资源配置,降低了整体经济运行的效率。

  最后,企业区位调整成本的存在。

贸易保护政策期望通过提高贸易壁垒促进本国弱势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吸引外国企业向本国迁移。

但是企业的跨国投资即企业的跨国迁移是需要成本的,这种成本一般包括因语言、文化、气候差异和远距离协调带来的自然成本以及人为障碍产生的人为成本,称之为企业区位调整成本。

一国如果实行单边贸易保护政策,会使其受保护产业的资本收益率高于其他国家,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但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会比较其未来收益与区位调整成本,只有当保护国的资本收益高到企业迁移后仍能获得利润时,保护国才有可能达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目的。

对于一国来说,存在一个区间,当一国的市场开放度位于这一区间时,企业不会进行区位调整,称之为“区位调整陷阱”[19]。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两国的资本收益率存在差异,但由于区位调整成本过大,也不会出现企业跨国转移的现象,这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只会提高本国的价格水平指数。

  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都采取了保护性贸易政策,从2008年10月~2009年2月,各国政府提出的与贸易相关提案有78例,其中66例与贸易保护相关,高达84.6%,而在这66例中已有47例被执行[20]。

俄罗斯政府先后实施了多项提高关税和补贴本国出口的措施,还加大了对“灰色清关”的打击力度。

目前俄罗斯还未加入世贸组织,其行为不受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但从长远来看俄罗斯为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迟早要加入世贸组织,中俄贸易中存在的壁垒不对等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并且在充分发挥中俄贸易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为中俄贸易的深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投资规模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认为由于各国要素禀赋不同,导致各国要素价格不同,只要这种价格差异存在,生产要素就会流向收益高的地区。

资本作为流动性最强的生产要素这种逐利性更为明显,资本的跨国流动将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一,拉动经济增长。

对资本输入国来说,资本的增加可以使国内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资本输出国来说,资本流向收益更高的地方,这部分收益汇回国内时可以改善国际收支。

第二,促进技术进步。

FDI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

根据国际经验来看,资本输入国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同时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促进本国技术进步。

此外,外资公司为了实现本土化也会雇佣当地员工,并对其进行培训教育、传授经验,这些员工在企业间的流动无疑加速了技术扩散。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

资本跨国流动的过程也是产业转移的过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将本国已经或正在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从而集中资源发展朝阳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

  中俄经济优势互补为中俄扩大相互投资规模提供了空间,尤其是在能源领域。

能源产业是俄罗斯的支柱产业,在金融危机时期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阻碍双方合作良好、快速发展。

中俄能源领域投资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保证中国能源安全,同时有利于俄罗斯开拓亚洲市场减少其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利于俄罗斯能源市场的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的签署为加强中俄投资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中国可以参与俄罗斯政府制定的2020年前发展战略和投资计划,不仅可以缓解俄罗斯的资金压力,也可以为当地俄罗斯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通过技术合作促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国进行技术创新的模式包括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这三种创新模式各有利弊,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结合的。

通过模仿创新积累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是自主创新的基础,进行合作创新降低了企业风险,是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

  由于自身技术水平、资金等有限,而自主创新风险比较大,因此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与技术水平先进的国家进行技术合作,利用技术扩散或技术转移进行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与技术水平先进国家存在的技术差距使这种技术合作成为可能。

技术先进国凭借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差距,首先取得相关产品的垄断地位,其次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技术输出,获得最大利润,为进行新的技术创新奠定基础,这一过程也是技术落后国进行技术模仿创新的过程,通过引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进行再次创新,不断缩小与先进国的技术差距。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内人才储备、科研体系日益完善等有利条件为中国加强对外技术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俄罗斯政府对本国科技实力进行评估表明,在当今世界102项尖端科学技术中,俄罗斯有77.45%处于世界前列,其中52项保持世界主导地位,27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21],尤其是俄罗斯的军工技术和宇航技术。

俄罗斯政府在注重与技术先进国家合作的同时,也注重向发展中国家推广其先进技术。

目前中国与俄罗斯仍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在双方技术合作过程中仍以俄罗斯进行技术输出为主,但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某些领域中国技术水平要领先于俄罗斯,如高铁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

俄罗斯政府也提出了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及对国际技术合作的支持,而中国技术实力的提升不仅增强了消化吸收俄罗斯先进技术的能力,也使中国对俄输出技术成为可能,因此双方不仅有深化技术合作的要求,也具备了深化技术合作的条件。

  (四)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竞争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加强与相邻地区的合作成为一国应对全球性竞争的重要举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遍布全球。

李普西在《国际一体化:

经济联盟》一书中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6种类型,特惠关税制度、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它们是经济一体化由初级向高级发展的不同形式[22]。

  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成员国之间由于实行了优惠的贸易条件,相当于扩大了成员国的市场范围,而本地市场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经济一体化组织整体对外部企业的吸引力,从而产生了“生产转移效应”。

以最接近现实的PTA[23]为例,PTA形成后的产业份额之和大于形成前的产业份额之和[24],尤其是内部成员间关税水平越低,生产转移效应越明显。

企业生产的跨国转移等同于资本跨国流动,因此PTA还会产生“投资转移效应”,这种生产和投资的转移势必会改变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福利水平。

随着企业由PTA外部迁移到PTA内部,PTA内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因此成员国的名义收入水平高于非成员国,而其价格指数又低于非成员国,因此PTA成员国的实际收入水平高于非成员国。

  由于自由贸易区或关税同盟需要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因此建设PTA更符合中俄两国的现实情况。

中国和俄罗斯具有建设PTA的众多有利条件。

中俄地缘优势降低了双方贸易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是建立PTA的客观依据;中俄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方面的互补优势是推动PTA建立的直接动力;中俄经贸合作取得的成果是PTA建立的基础。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强两国区域合作符合两国战略利益,也是振兴中国东北和开发俄罗斯东部的现实要求。

三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深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中俄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因此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在不违背市场的原则下,中俄双方政府应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推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发展。

  

(一)加强中俄政治互信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二者又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1996年双方确定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中俄双边关系发展迅速,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两国关系仍将深入发展,但也存在着各种挑战和变数,加强两国政治互信是深化双方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俄罗斯是“金砖四国”中受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俄政府认为这是由于俄罗斯经济长期依赖能源的结果,因此梅德韦杰夫将“现代化”与“创新”作为首要目标,调整对外战略,将欧盟和美国作为外交的最主要优先方向,利用西方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俄罗斯现代化进程。

俄罗斯作为一个务实的国家,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调整其外交政策,这是无可厚非的,重要的是中国政府能够一如既往地将俄罗斯视为自己重要的合作伙伴,加强政府间沟通,充分发挥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作用。

此外,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黄祸论”较为盛行,俄罗斯担心成为中国的原料附庸,这对加强中俄区域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增强中俄民间互信,通过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俄罗斯当地媒体传播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

中俄两国贸易遇到的比较大的困难就是语言问题,目前这一问题已引起了两国政府的关注,并给予足够的重视[25]。

  

(二)构建中俄边境合作体系

  中俄两国共同拥有4300公里的陆地边界,边境地区的稳定直接影响到中俄关系,而边境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是促进中俄边境稳定的基础。

中俄边境的共同特点就是远离中央、开发开放程度低、经济比较落后,两国政府为促进边境地区发展不但各自制定了战略,而且于2009年9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

中俄边境地区的合作涉及贸易、矿产品开发、木材深加工、建筑工程承包、森林采伐、农业种植等多个领域[26]。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俄边境贸易大幅度下降,以黑龙江为例,2009年黑龙江与俄罗斯贸易额为55.8亿美元,同比下降49.7%,下降幅度超过了中俄贸易总额下降幅度。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俄双方政府应积极构建中俄边境合作体系,深化双方边境地区经济合作。

中俄边境合作体系内容包括制定中俄边境协调发展规划、建设信息共享平台、选择有节点的区域建设工业园区、完成基本产业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等;构建路径包括建立由地方政府、投资企业、咨询机构组成的边境合作协调委员会,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相互认同的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的沟通,提高地方政府工作能力等[27]。

  (三)提高中俄双方经济融合度

  经济融合度是国际经济学研究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在广度和深度上相互交融、渗透和依赖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用双边贸易、投资、资金流动关系和人员、劳务等交流状况来表示[28]。

近年来,中俄经济融合度不断提高,双方贸易、投资、劳务合作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以贸易为例,2008年中俄贸易额达到56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中国为俄罗斯第四大出口市场、同时超过德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29]。

但横向对比来看,中俄贸易额只相当于中欧贸易额的1/7,中美贸易额的1/6,中日贸易额的1/5[30],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中俄两国的经济融合度还比较低,这与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极其不对称。

  在市场规律的推动下提高两国经济融合度,使两国经济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补”的局面。

中俄政府应在充分发挥现有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作用的同时,尽快启动中俄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实现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沟通,立足于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经济问题,以战略眼光处理中俄两国经贸关系[31]。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速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利用政府建立的多层次政策协调机制,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国家间优势互补的合作,不断增强中俄经济融合性,从而提高两国经济福利水平。

  (四)促进中俄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东北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并且是两个重要的政治大国,二者一体化的发展对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

  鉴于中俄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中俄政府应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推动中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从地域上来说,由边境地区一体化向国家一体化推进;从形式上来说,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推进。

具体的来说就是在利用中俄边境已建立的互市贸易区和保税区等的有利条件,签署地区性特惠贸易协定(PTA)深化双方贸易合作,为构建中俄边境自由贸易区奠定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两国中央政府给予边境地区政策、资金、人员等支持,中俄地方政府则发挥主要作用,包括沟通协调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等。

为推动中俄国家级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要加强两国政府间互信沟通,同时还要整合各自国内经济资源,加快国内统一市场建设。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深化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中俄两国的战略利益,不仅因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性值得怀疑,而且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合作的深化发展将提升中俄在世界的竞争力。

为推动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加强互信的基础上,双方各级政府应努力构建中俄边境合作体系,提高双方经济融合度,推动中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责任编辑 常 玢)

  注释:

  [1]曲文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