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601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 第3课 宋明理学人教版必.docx

优选江西省赣州市博雅文化学校届高三历史一轮课时易错题特训第3课宋明理学人教版必

第3课宋明理学

1.韩愈说: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韩愈此话的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反对君主专制

C.建立封建伦理道德

D.约束君主行为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韩愈要求君、臣、民各尽其职,臣、民要为君效力,否则严惩,由此可知,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清代《宋元学案》中评述道:

“宗朱(熹)者诋陆(九渊)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知(智)者见知(智)。

”此评述意在

A.说明理学和心学的本质是相同的

B.说明理学和心学水火不容

C.劝说宗朱者和宗陆者停止互相攻击

D.说明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可知二者本质是相同的,与材料中强调的“仁者见仁,知(智)者见知(智)”是相符合的。

B说法错误;作者意在评述理学、心学,并非劝架,C错误;D表述太宽泛。

故A正确。

【归纳总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比较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的本质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

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认识世

界的方法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哲学观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特点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把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

内容

都认同世界的本原不是客观物质世界

实质

都主张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北宋学者李靓著《常语》三卷,对孟子极力贬斥。

他提出:

孔子之道是君君臣臣,孟子之道是皆可以为君,因而造成诸侯争霸,天下大乱。

他从抛弃训诂发展到公然诋斥孟子,却为宋儒自称继承孔子传统之风开了端绪。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北宋时期破旧立新的学风形成

②为适应社会需要学者提出新见解

③学者为陷入困境的儒学开拓了新路

④随着经济发展,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学创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抛弃训诂发展到公然诋斥孟子,却为宋儒自称继承孔子传统之风开了端绪”的信息,结合北宋理学,可知①②③正确;理学不属于市民文化,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没有关系,故④错误,排除;因此答案为A项。

 

4.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

“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

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理论体系。

”上述材料的主旨是

A.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B.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

C.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D.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

材料主要围绕理学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B、C、D三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A项正确。

 

5.在鹅湖之会上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

【答案】B

【解析】结合“水流有西东”可知,朱熹指出了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结合“应知合处同”可知,朱熹认为二者殊途同归。

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二者“大同小异”。

6.某学者认为,经过数百年的斗争,“儒”“佛”“道”终于形成一种调和局面(见下图)。

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三教合流的实质是学派的合流

B.儒、道、佛有学派和宗教之分

C.佛教、道教难登大雅之堂

D.儒、道、佛的合流乃大势所趋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儒、道、佛中的学派在士大夫之间出现了合流趋势,而其中的佛教、道教仅流行于民间,并没有显出合流的迹象。

故该学者认为,所谓三教合流实质上是学派上的合流而非宗教上的合流,A项符合题意。

 

7.有学者认为:

“中古时代,天下佛寺无处不有,僧尼有数百万人,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此虽为普通事实、人物,亦足以为历史事实;如多数碑碣之广泛叙述忠孝仁慈,千篇一律,虽为史家斥为毫无价值,但可看出社会心理趋向,亦可具有历史意义。

”这说明了

A.存在数量多是社会现象成为历史事实的前提条件

B.能反映社会重要趋向的普通事实可成为历史事实

C.历史学家是普通事实能成为历史事实的决定因素

D.反复出现但未经考古验证的文字记录无历史价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演变及历史研究方法。

社会现象存在的多少,并不影响其是否能成为历史事实,因为它本身就是事实,A项说法错误;佛寺多、僧尼多,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一定的历史现象,彰显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符合题意;C、D两项表述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研究的规范。

故答案为B。

 

8.《明朝那些事儿》中评论道: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这里的“他”与“思想”分别是

A.二程、“格物致知”

B.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C.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

D.王阳明、“致良知”

【答案】D

【解析】由“明朝”“他的心学”可知,这说的是王阳明,故选D。

 

9.关于“天理”和“人欲”朱熹有一段论述: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人的欲望都是合理的

C.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

D.天理和人欲是统一的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

朱熹认为正常的饮食是天理,山珍海味般的挥霍是人欲。

由此判断出朱熹认为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

故本题选C。

A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B说法过于绝对,无节制的人欲不合理,故不选;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故不选D。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变成都是读书出身了……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此后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主要内容。

“法家思想”不是汉代统治思想,“黄老之学”只是汉初治国思想,“程朱理学”在宋代才形成。

答案为C。

 

11.王守仁(阳明)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A.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性质

B.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C.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D.主张接触世间万物以求理

【答案】C

【解析】王守仁(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材料“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说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所以C对;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性质的思想家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而不是王守仁,所以A不能选;   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的是李贽,所以不能选;程朱理学主张接触世间万物以求理所以D错。

12.魏征主张“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认为如果人们的行为都合乎仁义,那么刑罚也就没有用了。

但他同时认为刑罚不可少,应起到“定轻重”“正曲直”的作用。

可见他

A.最先提出“理学”的概念

B.坚持“农本商末”的方针

C.认为刑罚与仁义道德不相容

D.认为儒家与法家思想相辅相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

理学形成于宋元时期,A项错误,排除。

魏征主张重视“仁义”,但又不忽略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表明二者是可以兼容的,B、C两项错误。

故D项正确。

 

13.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

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A.认为朱熹对儒学的弘扬超越了孔孟

B.融合满汉文化以实现民族同化

C.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

D.弘扬理学并使之处于独尊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

清代帝王尊礼朱熹的根本目的是利用程朱理学来维护其专制统治,故本题应选C项;由题目中的信息“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可知A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满汉文化的融合,故排除B项;理学早在宋代以后即已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D项的表述错误。

 

14.皖南胡氏祠堂后厅悬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相传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

“孝”之本义,据《礼记·祭义》释:

“居处不庄(平常言行不恭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

”据此判断“孝”的内涵是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④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内容。

材料信息的大意是:

平居不恭敬,不是孝顺……居官不谨慎,不是孝顺;临战不勇敢,不是孝顺。

这种“孝”体现了对父母的“恭敬”和对君主的“忠诚”。

②体现了对国家社稷的忠诚,④体现了对父母的恭敬,故D项符合题意。

①体现了“忠恕”思想,③反映了对君子和小人的认识,均与题意无关。

 

15.《二程遗书》中记载:

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

“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有人问:

“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程颐答曰:

“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反映了下列哪一思想主张

A.“存天理,灭人欲”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格物致知”

D.“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女子贞节问题,实际上是用封建伦理道德束缚妇女,体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故A正确。

B反映的是君臣父子关系,与题意无关;C是求理的方法;D与材料不符。

16.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这从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答案】B

【解析】“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

 

17.《清史稿·列女传》记载:

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

”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

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的社会影响。

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B;清代妇女的守节现象符合程朱理学中的“三纲五常”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答案为C;材料与君主专制没有关系,排除D。

 

18.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曾这样评价理学:

“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B.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闭性

C.以追求天理为治学目标

D.其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理学的评价。

由“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理学博大精深,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知理学具有封闭性。

故本题选B。

A、C、D与题干无关。

 

19.《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

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C

【解析】孔子提出:

“仁义礼”;孟子提出:

“仁义礼智”;到西汉董仲舒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成为三纲五常(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五常,作为五种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

 

20.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在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竟达36000人,而到了清代,仅安徽省休宁县就有2200多人。

上述现象反映了

A.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潮出现

B.理学对全社会的深刻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妇女勤劳俭朴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理学发展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影响。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维护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因此社会上节妇得到政府的表彰。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2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这句话说明理学的本质目的是

A.追求真理和客观规律

B.探索宇宙奥秘

C.宣扬以人为本的精神

D.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魏晋隋唐时期,儒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宋明儒者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理论,将儒家的“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重建信仰,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故选择D项。

22.《清史稿·列女传》记录了300多名模范妇女的事迹,且更多的是节母。

像洪亮吉的母亲蒋氏,夫死教子读礼经,正音训,常常读书到夜半;陈时夏的妻子田氏自述她守寡就是为了三子一女,“忍艰苦以冀其有成”“使余生不负于子女,死不愧于夫子”等。

材料表明

A.清政府重视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

B.理学思想仍然居于统治地位

C.清朝与之前王朝思想认识存在差异

D.清朝时期妇女素质普遍提高

【答案】B

【解析】理学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清史稿》为节母立传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故选B。

23.北宋著名学者李觏曾经指出: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

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

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对此段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该材料揭了儒学复兴的某种背景

B.该材料将儒、佛对比,对佛学甚是推崇

C.该材料反对儒学的伦理说教,陈义甚高

D.该材料显学者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释之徒”)的盛行感到不满。

故作者的立场应为站在改造儒学,重振儒学的立场上,而不是推崇佛学。

故选B。

 

24.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这一思想体现了

A.天人感应的灾异说

B.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D.心外无理的心本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天人感应的灾异说认为天是万物主宰,天子受命于天,天和人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心外无理的心本论认为“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我的灵明”即“心”,由“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即可判断D项正确。

 

25.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切入点是儒家思想的历史实践。

根据题干所述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并结合董仲舒提出新儒学思想的背景可判断答案为C项。

 

26.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中指出:

“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

”材料主要反映出

A.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

B.整个儒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

C.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

D.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值源头的思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意味着……天理世界的建立……宇宙秩序……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即可排除C、D两项,选择A项;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整个儒家道德……伦理……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不符,故排除。

 

2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涵盖了社会生活秩序各方面的要求,符合朱熹的主张,D项正确。

A属于董仲舒的思想,B对材料理解不全面,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8.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

“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的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有

科举制度盛行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理学的兴起  ④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政治经济发展。

根据题干信息,“看重金榜题名之人”“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可知,这反映了宋代科举制的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故本题选B。

 

29.“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

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

”从材料中看,这段话中的真知是如何获得的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

主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格物致知”相一致。

所以此题答案为A。

 

30.伏尔泰的作品《中国孤儿》的基本情节是:

“在成吉思汗的威迫下,张惕在自己性命尚且难保之际毅然地接受宋皇的托孤任务,并献出亲生儿子顶替大宋遗孤,后又打算自刎以报答宋皇。

最终成吉思汗又震惊又羞愧,下令赦免了张惕夫妇,并收大宋遗孤及张惕之子为义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下面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A.成吉思汗定是一个贤能的皇帝

B.理学引领宋朝臣民的价值判断

C.宋元时期的道德伦理相对混乱

D.伏尔泰推崇理学所倡导的道德伦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理学。

从伏尔泰作品的情节可以看出,张惕夫妇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忠义思想,这正好是宋朝理学所宣扬的东西。

由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理学强调忠、孝、节、义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故选B项。

A、D两项从材料中解读不出来;从材料能够看出宋元时期,人们有很强的道德伦理观念,故排除C项。

 

31.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

在亲迎之前,南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

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A.婚姻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读取史料、运用所学知识推理问题的能力。

A项是对题干内容的概括,没有涉及其原因,排除;儒家思想到宋代发展为理学,强调义和礼,并不强调资财,排除C项。

B、D两项内容都属于婚姻观变化的原因。

但B项属于经济原因,是决定因素,答案为B。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

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佛)有焉。

"

——[宋]智圆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朱熹

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者也。

"

——王守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儒学发展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朱熹怎样的思想主张?

材料三反映了王守仁怎样的思想主张?

【答案】

(1)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2)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解析】第

(1)问根据智圆的观点分析判断。

(2)问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有效信息,注意理解"理"与"三纲五常"的关系。

 

33.古代中国思想与政治制度有紧密的联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在法家学说上建立起来的无情的专制思想,渐渐地被儒家的伦理价值观所取代了。

……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看似势不两立,但前者为后者创造了一个适合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材料二 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

材料三 由于中国教育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

在这种制度(科举制)下,有文采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

——以上材料均摘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1)依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简述秦汉以来法家思想地位的演变。

(2)写出宋代理学的两位代表人物。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