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605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docx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

PND行车记录仪外观及功能检验标准

1.目的:

使设计、生产、检验时对整机外观有统一的标准,使外观标准文件化,提高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PND行车记录仪产品的设计、生产、来料外观检验。

3.内容:

3.1产品应整洁,表面不应有凹凸痕、划伤、裂缝、变形、毛刺、霉斑等缺陷,表面涂层不应起泡、龟裂、脱落。

金属件不应有锈蚀及其它机械操损伤。

灌注物不应有外溢,零部件应坚固无松动,相接件应吻合,无色差,间隙应均匀,按键、旋钮的操作应灵活可靠,手感良好,丝印和指示正确、清晰,输出端子正位、坚固,颜色符合规定要求,标记、丝印清晰,屏显显示正确、清晰、无漏光、多划少划,显示亮度符合要求。

3.2外观缺陷常用术语:

3.2.1划伤:

外部因受物理性冲击或成型时表面被划伤状态。

3.2.2异物:

作业时表面粘上可擦去污物而影响外观品质或来料粘有杂物。

3.2.3凹凸痕:

因树脂的成型收缩使制品表面凹进的状态或变形凸起。

3.2.4间隙:

组装相接部品间出现的间隔。

3.2.5缩水:

模具或树脂脱出时应力大小不均形成流动性不良,使模具内的树脂末完全充满而凝固成末完全成形状态。

3.2.6夹水纹:

因模具在开模或封模时不良引起,条纹很明显。

3.2.7色差:

与基本色不同或与相对物品的色彩不同,这时相对物品的比较是对统一的基本色而言。

3.2.8毛刺:

部品的棱角部分发尖或有多余部分造成人身伤害或影响使用效果。

3.2.9偏心:

偏离基准位置状态,不居中。

3.2.10多印:

在表面处理时(印刷时)粘上不必要的涂料或流出的状态。

3.3外观检查方法:

3.3.1通过手、眼等感官进行一般外观检查。

3.3.2借助工具(卡尺、塞规、外观标准卡片)来测量、比较检查。

3.3.3必要时借助跌落、高低温试验,胶纸、洒精等试验方法检查。

3.3.4一般距离45CM以外、空间45度角以内观看检查。

3.4限度样板的规定:

3.4.1限度样板的签定,仅限于适用产品的外观。

3.4.2生产过程中外观检查出现有用文字难以描述的问题时,由发现该现象的单位负责人向品质部主管提出。

3.4.3品质部主管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该问题进行签样处理,此样板当作该生产批的限度样板对下批无效。

3.4.4限度样板作为生产当批的最终检验标准,当此批生产完毕,该样板随生产批出货,不作保留。

但须由QA对该样板拍照,保留照片,且须注明客户及生产批号,供追塑用。

3.5不良缺陷的定义:

3.5.1致命缺点:

可能导致危及生命或造成非安全状态的缺陷(产品的极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质量特性极严重不符合规定),简称为CR。

3.5.2主要缺点:

不构成致命缺陷,但可能导致功能失误或降低原有使用的缺陷(产品的重要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或不符合环保规定),简称为MA。

3.5.3次要缺点:

对产品的使用性能没有影响或只有轻微影响的缺陷(产品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质量特性轻微不符合规定),简称为MI。

3.6检查项目及判定准则:

检查项目

缺陷内容描述

缺陷类型

备注 

CR

MA

MI

一、

1) 漏贴合格证标签。

 

O

 

版本贴、复唱复读、试制贴漏贴为MI、贴反不作要求

2) 合格证上有明显脏污、破损。

 

 

O

3) 标签错或漏。

 

O

 

4) 标签未贴在指定位置,标签及贴纸贴反。

 

 

O

5) 标识贴破损、破裂、明显脏污。

 

 

O

 

6) 标签倾斜不平、起翘、起皱、粘贴不牢易落。

 

 

O

已松脱作B类缺陷

(二)

\

\

1)     面壳、上盖喷油正面碰伤、麻点、砂眼、颗粒(用手指轻碰脱落)0.1-0.6mm2,面壳、上盖侧面和后板0.3-0.8mm2,面壳、上盖及后板底部1.0-3.0mm2。

 

 

O

在标准范围内有2处相隔5cm以上不作缺陷判定,在标准范围内缺陷颜色应与上盖或后盖颜色相近,否则作C类判定。

缺陷在标准范围内均不能有明显刮手、否则作C类判定以上适用第1)2)3)4)5)

明显按MA标准判定

2)面壳、上盖喷油正面碰伤、麻点、砂眼、颗粒(用手指轻脱

 

O

 

落)0.6mm2以上,面壳、上盖侧面和后板0.8mm2以上,面壳、

 

 

 

上盖、后板底部3.0mm2以上。

 

 

 

3)表面凹凸不平,30cm处明显可见。

 

 

O

4)面壳、上盖正面喷油脱漆、脱色、镀层脱落0.08-0.5mm2,面壳上盖侧面和后板0.2-0.8mm2,面壳、上盖及后板底部2.0-3.0mm2.

 

 

O

5)面壳、上盖喷油正面脱漆、脱色、镀层脱落0.5mm2以上,面壳上盖侧面及后板0.8mm2以上,面壳、上盖及后板底部3.0mm2

 

O

 

以上。

 

 

 

6)上盖、底板反弹或变形。

 

 

O

7)切口边沿毛刺、刮手、切面不平、明显锯痕。

 

O

8)表面有丝印油、色斑、杂色、混色、条纹,30cm处背光仍可见。

 

 

O

 

9)后板使用电压、功率、安全认证丝印错误。

O

 

 

10)面壳、后板丝印错误,模糊不清。

 

O

 

 

11)明显的压痕、模痕、翘曲、变形,明显薄油。

 

 

O

 

12)上盖、后板表面擦花,擦痕2.0-5.0mm2,反光可见。

 

 

O

擦、擦痕大于

13)上盖、冲压品牌标识明显深浅不一或过深过浅、错位。

 

 

O

5.0mm2为B类

14)表面粗糙、暗淡、不光亮,喷油、电镀、颜色明显不一致。

 

 

O

 

15)PND面壳与上盖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凸出或内陷0.4mm-0.7mm.

 

 

O

0.7mm以上为B类

16)面壳与上盖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凸出或内陷0.5mm-0.9mm。

 

 

O

0.9mm以上为B类

17)上盖两侧面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凸出或内陷0.5-1.0mm。

 

 

O

1.2mm以上为B类

18)面板仓门处有明显色差、水口、残缺、脏法。

(开仓状态下可见)。

 

 

O

 

19)喷油、喷粉表面喷层不均匀、漏喷。

 

O

 

 

20)表面有明显脏污,不可擦除。

 

O

 

可擦除为C类

 

(二)

\

\

21)电镀表面有明显漏镀、气泡、离层、不均匀。

O

 

 

22)铝合金表面研磨线条粗、无线条或出现打沟或波浪状。

 

O

 

 

23)冲孔及棱角有明显塌角。

 

O 

 

24)铝合金与面壳缝隙0.4mm-0.7mm。

 

 

O

0.7mm以上为MA 

25)R棱角圆弧有倒角、端面明显刮手。

O

26)面板VFD、标识贴漏,保护膜漏贴。

O

27)面壳与装饰板仓门处缝隙超过0.6mm-1.0mm以上。

O

1.0mm以上为MA

28)行车记录仪系列装饰板与面壳间的缝隙0.6mm-1.2mm.

 

 

O

1.2mm以上为MA

29)个别机型USB,HDMI系列装饰板与面壳间的缝隙0.4mm-1.0mm.

 

 

O

1.0mm以上为MA

30)面壳与装饰板不平相差0.2mm-0.6mm以上。

 

 

O

0.6mm以上为MA

31)通电状态下,距显示屏30cm位置观察,明显可见划痕。

 

 

O

 

32)通电状态下,显示屏内有明显的雾状效果。

 

 

O

 

33)显示屏破损、开裂。

 

O

 

 

34)镜片装反。

 

O

 

 

35)显示屏装配明显倾斜基准位置0.2-0.6mm。

 

 

O

0.6mm以上为MA

36)个别机型,USB,HDMI系列装配缝隙距离大于0.6-1.0mm.

 

 

O

1.0mm以上为MA

37)行车记录仪系列装配缝隙距离大于0.2-0.6mm。

 

 

O

1.2mm以上为MA

38)镜片上有明显脏污且不可擦除。

 

O

 

可擦除为MI

39)按键有卡死现象(10次出现1次)。

 

O

 

40)按键明显破裂、变形。

 

O

 

 

41)按键明显手感不良、异响,但不影响功能。

 

 

O

 

42)镜片正面屏显位置明显划伤,黑点、白点0.1-0.3mm2以上,

 

 

O

非屏显位置0.2-0.5mm2。

 

 

 

43)镜片正面屏显位置明显划伤、黑点0.3mm2以上,非屏显位置0.5mm2以上。

 

O

 

 

44)按键装配位置偏离理想设计位置:

 

 

O

 

宽边距离大于窄边距离的2倍以上。

 

 

 

 

45)按键正常操作时,3个以上按键同时明显连动。

 

 

O

 

46)镜片表面有明显流纹、混色、擦花、暗斑。

 

 

O

 

47)按键旋钮明显太松或太紧。

 

O

 

 

48)旋钮松脱或旋不到位。

 

 

O

 

49)旋钮部分破裂。

 

 

O

裂至尽头为MA

50)旋钮明显异响。

 

 

O

 

51)上盖与面壳配合时的缝隙两棱角0.7mm以上,

中间部位1.0mm以上。

 

O

 

52)后板端子色圈错误。

 

O

53)上盖与面壳配合时的缝隙两侧机顶盒系列0.8mm-1.3mm(指缝隙最大处)。

 

 

O

1.3以上为MA

54)上盖与面壳配合时的缝隙两侧0.6mm-1.1mm(指缝隙最大处)

 

 

O

1.1mm以上为MA

55)后板端子陷入或凸出深度超过后板基准平面的0.8-1.5mm。

 

 

O

1.5mm以上为MA

56)端子偏移基准中心位置,部分金属圈看不见。

 

O

57)端子、接口内有异物,影响接插及接触性能。

 

O

 

不影响接插及接触性能为MI

58)顶盖明显起泡,颗粒不均匀,凹凸不平。

 

 

O

 

(三)

1)底板明显起泡、发白、脱漆、生锈、残缺。

 

O

 

 

2)塑料扣未扣到位。

 

 

O

 

3)底部金属壳严重划伤,长度1cm-3cm.

 

 

O

3cm以上为MA

4)防震垫、垫脚错或漏(一个)。

 

O

 

 

5)底部与后盖之间的间隙系列大于0.8-1.2mm。

 

 

O

1.2mm以上为MA

6)垫脚颜色不一致。

 

 

O

 

(四)

/

1)丝印首尾笔划残缺、中间笔划断笔,断缺长度大于0.1mm。

 

O

 

2)部分丝印细淡、粗黑、重影、笔划颤抖、拖尾(30cm处观

察较模糊,不易立即辩认。

 

 

O 

3)丝印漏印、错误、严重模糊、残缺、少字、少笔划、丝印

 

O

 

 

部位严重偏移。

 

 

 

 

4)同一表面文字或符号丝印粗细不均匀。

 

 

O

 

5)丝印反。

 

O

 

 

6)丝印色彩异常,且影响识辨。

 

O

 

不影响识辨为MI

7)丝印倾斜、偏移基准位置0.5mm-1.0mm。

 

 

O

1.0mm为为MA

8)喷码错误。

 

O

 

 

9)漏喷码。

 

O

 

 

10)喷码残缺,影响识辨。

 

O

 

不影响识辨为MI

(五)

1)螺钉未装配到位、打断、打错或漏打。

2)螺钉滑牙或螺孔滑丝,力矩小于规定要求1/2。

3)螺钉滑牙或螺孔滑丝,力矩大于规定要求1/2,但小于规定要求的上限值。

4)螺钉滑丝断裂,螺孔滑牙。

5)螺钉明显生锈、氧化、十字槽残缺。

6)螺钉使用颜色错误。

 

O

O

O

O

 

O

 

O

O

O

(六)

1)标签、标贴粘贴倾斜不平、起皱、易脱落。

 

 

O

已脱脱落为MA

2)标签、标贴错或漏。

 

O

 

试制贴、版本贴维修贴漏贴为MI

3)标签、标贴及贴纸贴反。

 

 

O

 

4)标签、标贴倾斜、偏移基准2mm-6mm。

 

 

O

6mm以上为MA

5)标签、标贴断裂。

 

 

O

 

6)标签、标贴明显残缺影响识别。

 

O

不影响识别为MI

1)标签、标贴粘贴倾斜不平、起皱、易脱落。

 

 

O

已脱脱落为MA

(七)

车充线

1)车充线、电源插头上无安全认证标志。

O

 

 

 

2)车充线、电源插头上未注明电压、电流值。

 

O

 

 

3)车充插头插针上严重生锈。

 

O

 

轻微生锈为MI

4)车充插头明显松动。

 

O

 

 

5)车充插头变形,影响接插。

 

 

O

使用标准插盒

6)车充线破裂且内部芯线外露。

O

 

 

 

7)车充线破裂导电芯线包层可见。

 

O

 

未见包层为MI

8)轻摆车充线有接触不良现象。

 

O

 

 

1)车充线、车充插头上无安全认证标志。

O

 

 

 

(八)

1)通电不能开机。

 

0

 

2)电源指示灯不亮。

 

O

3)Wi-Fi不能启动,接收信号差,或连接不上。

 

O

 

 

4)SD不能插入或取出。

 

O 

 

5)SD功能失效。

 

O

 

 

6)OSD菜单更改后断电不能保存。

 

O

 

不影响识辨为MI

7)OSD各菜单设置无相应作用。

 

O

1.0mm为为MA

8)基本搜星是否出现不良状况

 

O

 

 

9)开机LOGO不符合凯立德产品要求

O

10)系统启动时屏幕应显示正常.启动过程中,系统无死机问题。

O

11)拖动桌面图标,图标移动无明显滞后或不流畅现象。

O

12)开机过程启动至桌面整个过程,不能有杂音或电流声输出。

O

13)开机,重启,待机唤醒是否抖动闪屏。

O

(九)

1)上下移位:

Y<1/4×L(不超过物料宽度)

2)左右移位:

Y<1/4×H(不超过物料宽度)

O

3)零件焊接点与PAD吃锡须熔接良好,零件焊接点须三面吃锡且每面吃锡达75%以上

O

4)焊接点吃锡良好,吃锡大于50%

0

5)一个零件作表面贴着时零件焊接点与PAD之间须平贴且焊接良好,浮高高度小于零件脚之厚度之三倍大D1,D2<3D

O

6)电阻类:

h≤1.2mm,电解电容:

h=2.0±0.5mm,瓷片电容:

h=3.0±0.5mm

O

7)聚脂电容:

h=3.0±0.5mm,卧式电感:

h≤1.2mm

O

8)电感:

h=1.5±0.5mm

O

9)三极管类:

h=2.5±1.0mm

0

10)飞线:

h≤0.6mm

0

11)剪脚脚长:

1.5mm---2.0mm,剪脚卧式元件:

5°≤α≤30°

0

12)直式元件剪脚:

5°≤α≤30°,直式元件剪脚:

5°≤α≤30°

0

13)自动插件的立式元件必须垂直面,倾斜角度α≤15°

0

14)电阻2W、1/4W、1/6W紧贴板面

0

15)电阻:

1W:

h=7±2mm,2W、3W:

h=12±2mm

O

16)电阻:

4W以上:

h≥15mm(注意:

散热套管的上部必须夹紧、以保证良好的散热效果)

0

17)二极管:

h≤1.2mm(无磁环)

0

18)二极管,h≤1.2mm,磁环尽可能靠近元件(有磁环)

0

19)二极管,高度由瓷环的高度决定±0.5mm(有磁环)

0

20)磁介电容、涤纶电容、陶瓷滤波器,L<1.5mm时:

紧贴PCBL>1.5mm时,要预先成型

0

21)电解电容:

Φ<16mm时,h<0.5mm,Φ>16mm时,h≤0.4mm

0

22)电位器:

h≤0.3mm插座、插头:

h≤0.3mm

0

23)变压器:

h≤0.3mm,电感:

h≤0.4mm,导线:

h<1mm

0

24)IC、显示屏、指示灯:

h≤0.4mm

0

25)剪脚长度:

元件引脚直径<0.7mm,脚长

0

h=1.2mm-2.5mm

0

26)元件倾斜:

一般元件必须垂直于板面倾斜角度α≤15°,插座、插槽:

必须垂直于板面倾斜角度α≤5°

0

27)手插焊点:

焊点:

h≥1.0mm,θ≥40°

0

28)机插焊点:

焊点:

1.7mm≤L≤2.2mm,15°<θ<45°

0

31)IC及多脚物料的脚偏位超出脚宽度的1/4

0

32)元件焊端越过焊盘

0

33)圆柱状元件接触点浮离焊盘的距离大于0.2mm

0

34)片状元件焊端浮离焊盘的距离大于0.2mm

0

致命严重轻微

5相关文件

5.1《纠正与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5.2《不合格控制程序》。

5.3《半成品、成品检验规范》。

6质量记录

6.1《进货验证记录》。

6.2《紧急(例外)放行申请单》。

6.3《半成品检验记录》。

6.4《成品检验记录》。

6.5《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进货验证记录

编号:

DXC-8.1.3-01序号:

产品名称

型号规格

供应/生产单位

进货日期

进货数量

验证数量

验证方式

验证项目

标准要求

验证结果

合格否

验证结论:

合格()不合格()

检验员:

日期:

不合格品处置:

退货:

()让步接收()拣用()报废()

批准:

日期:

半成品检验记录

编号:

DXC-8.1.3-02序号:

产品名称

型号规格

生产单位

进货日期

进货数量

验证数量

检验方式

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检验结果

合格否

检验结论:

合格()不合格()

检验员:

日期:

不合格品处置:

让步接收:

()返工()返修()降级()报废()

批准:

日期:

 

成品检验记录

编号:

DXC-8.1.3-03序号:

产品名称

型号规格

生产单位

进货日期

进货数量

验证数量

检验方式

检验项目

标准要求

检验结果

合格否

检验结论:

合格()不合格()

检验员:

日期:

不合格品处置:

让步接收:

()返工()返修()降级()报废()

批准:

日期:

紧急(例外)放行产品申请单

编号:

DXC-8.1.3-04序号:

申请放行部门

申请放行产品

型号规格

进厂日期

放行数量

申请放行原因:

 

备注:

 

申请人:

日期:

批准:

日期:

 

不合格品报告

编号:

DXC-8.2-01序号:

产品名称

型号规格

生产单位

不合格数量

不合格原因:

质管部:

日期:

不合格品处置:

 

批准:

日期:

备注:

 

 

信息联络处理单

编号:

DXC-8.3-01

发出单位

发出人

发出时间

接收单位

接收人

接收时间

信息描述(如另附其他资料,请注明载体名称和数量):

 

发出部门负责人意见:

 

签名:

日期:

接收部门负责人意见:

 

签名:

日期:

备注:

改进计划

编号:

DXC-8.4-01序号:

部门

负责人

时间

需改进的事项名称

完成日期

改进内容(可另附页):

 

管理者代表审核意见:

 

签名:

日期:

总经理批准意见:

 

签名:

日期:

 

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

编号:

DXC-8.4-02序号:

存在(潜在)不合格事实陈述及责任部门:

 

填表人:

日期:

原因分析:

 

责任部门负责人:

日期:

拟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责任部门负责人:

日期:

管理者代表:

日期:

完成情况:

 

责任部门负责人:

日期:

验证结果:

验证部门:

日期:

备注:

 

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情况一览表

编号:

DXC-8.4-03序号:

改进计划、纠正和预防处理单序号

内容摘要

责任部门

发出日期

完成期限

验证人

验证结果及完成时间

备注

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