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714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7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终稿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市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1

1.1项目背景……………………………………………………………1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目标与工期……………………………3

1.3效益及经济评价……………………………………………………5

1.4组织和管理…………………………………………………………6

1.5结论及建议…………………………………………………………7

2项目区概况………………………………………………………………8

2.1自然概况……………………………………………………………8

2.2工程地质概况………………………………………………………9

2.3二级扬水灌区土地资源……………………………………………11

2.4自然灾害……………………………………………………………11

2.5现有灌区种植现状…………………………………………………11

2.6社会经济概况………………………………………………………11

3****灌区基本情况…………………………………………12

3.1一级扬水灌区基本情况……………………………………………12

3.2二级水扬灌区基本情况……………………………………………13

3.3泵站运行及管理情况………………………………………………16

3.4田间工程现状………………………………………………………17

3.5泵站灌水周期及XX配水制度…………………………………17

3.6XX基本情况……………………………………………………17

3.7**梁灌区总体规划……………………………………………18

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18

4.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8

4.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1

5工程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规模及目标…………………22

5.1工程规划及工程设计的指导思想…………………………………22

5.2工程规划、设计应坚持的原则……………………………………22

5.3项目建设的规模……………………………………………………23

5.4项目建设的目标……………………………………………………23

6项目总体规划方案……………………………………………………24

6.1总体规划……………………………………………………………24

6.2泵站机电设施改造规划……………………………………………25

6.3灌区节水改造规划…………………………………………………25

7水资源评价及供需水量分析…………………………………………25

7.1水资源评价…………………………………………………………25

7.2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现状……………………………………………27

7.3农作物灌溉制度设计………………………………………………29

7.4灌区灌水率设计……………………………………………………34

8工程设计………………………………………………………………35

8.1工程等级划分及标准………………………………………………35

8.2工程建设防洪及抗震标准…………………………………………35

8.3工程设计基本资料…………………………………………………35

8.4灌区灌水系统规划…………………………………………………35

8.5灌区灌水率设计……………………………………………………37

8.6项目区用水量及规划复垦长枣区用水量计算……………………41

8.7水量供需平衡分析…………………………………………………42

8.8渠道横断面设计……………………………………………………42

8.9二级扬水灌区设计流量确定………………………………………45

8.10配套建筑物设计…………………………………………………46

9泵站工程设计…………………………………………………………47

9.1工程等级划分及标准……………………………………………47

9.2工程建设防洪及抗震标准………………………………………47

9.3工程设计基本资料………………………………………………47

9.4改造方案确定……………………………………………………47

9.5泵站供水流量及扬程确定………………………………………48

9.6进出水池布置……………………………………………………50

9.7压力管道及管管路闸阀…………………………………………50

10工程管理………………………………………………………………50

10.1管理机构…………………………………………………………50

10.2管理方法…………………………………………………………51

11工程建设招标方案……………………………………………………54

12施工组织设计…………………………………………………………55

12.1施工条件…………………………………………………………55

12.2主体工程施工……………………………………………………55

12.3施工进度安排……………………………………………………56

12.4施工监理与质量控制……………………………………………56

13水土保持方案设计……………………………………………………57

13.1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依据…………………………………………57

13.2生产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57

13.3水土流失治理……………………………………………………57

1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58

14.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58

14.2工程建设规模及内容……………………………………………59

14.3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59

14.4工程年度计划安排………………………………………………60

15供水成本分析…………………………………………………………60

15.1电费………………………………………………………………60

15.2水费………………………………………………………………60

15.3运行管理费………………………………………………………61

15.4单方水成本核定…………………………………………………62

16经济效益评价…………………………………………………………62

16.1经济林、农作物价格及成本……………………………………62

16.2作物产量预测……………………………………………………62

16.3国民经济评价……………………………………………………63

17结论及建议……………………………………………………………67

17.1结论………………………………………………………………67

17.2建议………………………………………………………………67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XX**市****灌区地处XX台地边缘,属XXXXXX灌区XX灌域,是1985年由盐池苏步井、**马家滩、磁窑堡和同心等地移民而形成的吊庄区,是一个以林果业发展为主的新灌区,先后设置过**梁吊庄指挥部、**梁乡、郝家桥镇**梁办事处。

2006年4月,**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梁林业基础好,应该走以林果为主,农业、畜牧业共同发展的路子。

为了更好地发挥优势,打造林果产业平台,繁荣当地经济,促民增收,**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梁林场。

林场成立以后将会加快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围绕林场荒地、沙漠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植树造林,治沙种草,在**梁灌区建设环保绿色屏障,让当地群众尽快富起来。

同时,在现有经济林、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对小麦、玉米等低收入作物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重点结合沿山干旱带发展枣产业的思路,大力发展**长枣,自2007年起,规划三年内实现长枣等优质果品种植面积2.50万亩,使**长枣、优质梨和苹果相得益彰,成为林场农民增收新的亮点,也成为打造**市长枣产业的有力平台。

扬水灌溉是**梁地区的经济命脉,长枣等林果产业发展的快速发展都必须建立在扬水灌区水利设施良好运行的基础之上。

****泵站是1985年**市(当时为**县)利用“三西扶贫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金建设的一座扬水灌溉工程,工程分二级泵站扬水。

**梁灌区自开发以来,灌区农田水利设施特别是扬水泵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促进移民地区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狼皮梁泵站及灌区输配水设施投入使用至今已二十多年,不同程度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二级扬水灌区,是沿山规划枣产业带的主要区域,在农田水利设施上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泵站水泵、电机均已超期服役,老化失修严重,导致泵站装置效率低下、灌区处于高耗低能运行状态,运行成本高;二是二泵站控制灌区内,支斗渠道砼板老化破损严重,输配水能力差,灌溉周期长,灌溉保证率不高,直接制约着林业经济发展;三是**梁现有灌溉面积与发展长枣等林果产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同时,增加种植面积,扩大长枣种植规模。

**梁二泵站原实际开发灌溉面积1.97万亩,多年来,由于二泵站机泵老化、超期运行,灌溉成本高、供水能力不足,灌溉保证率低等因素,有近1.0万亩林地被迫撂,目前实际灌溉面积0.97万亩。

2006年3月,**市委、政府将该片撂荒地规划为沿山枣产业带,通过改造二泵站,加大抽水流量,就可重新利用撂荒地,使其成为经济林地。

为了加快**梁林场林业经济发展,促进长枣产业快速形成,必须更新泵站机电设施,完善渠道及建筑物配套,提高泵站装置效率,降低损耗,扩大流量,达到结构调整、节能增效的目的,实现项目区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按照自治区财政厅、水利厅关于《2006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的通知要求和立项原则,**市在综合分析**梁二级扬水灌区水利设施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二级扬水灌区水利设施的更新改造与配套符合立项政策,项目的实施对高效利用水资源、支持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市决定将**梁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列为2006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项目予以实施。

考虑到小农水项目的投资限制,本次只对二级扬水灌区现有灌溉面积进行节水改造,撂荒地的复垦建设通过其它项目逐年安排,但在二泵站机电设备的改造中将现有灌溉面积与复垦面积的需水流量总体考虑,根据上述思路,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目标与工期

1.2.1项目范围

**梁二级扬水灌区农田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工程涉及**梁林场,林场下设6个林业队,1463户,总人口共计7803人,本项目只对二级扬水灌区现有灌溉面积进行节水改造,长枣产业带复垦区建设在今后项目中逐年安排,但复垦面积的需水流量在本次泵站改造中与现有灌区一并考虑,因此,项目区只包括二级扬水灌区现有灌溉面积。

项目区东至三支渠,西至二支渠,南到长流水沟,北到兴旺林业队,规划发展节水灌溉灌溉面积0.97万亩。

1.2.2工程建设规模及内容

(1)二泵站机电设备更新改造工程措施

工程计划更新500S-59B型水泵4台,更新YL400-39型电机4台,更新YJV-6/10-3x25型动力电缆270m,更新DN500mm电动蝶阀4只,Dg500mm进出水钢管66m。

(2)渠道砌护配套工程措施

项目工程规划建设节水灌溉面积0.97万亩,规划砌护支斗渠6条11.24km,配套建筑物136座,其中:

支斗口10座,农口60座,板桥17座,支斗渠节制闸20座,支斗渠量水堰10座,跌水19座。

(3)管理措施

进一步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泵站管理机制。

在项目区内全面推行农村水费改革新体制,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建立由农民用水协会为主的供水管理体制,引入“商品水”价值理念,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逐步建立完善“公正、公开、公平”的水市场,使灌溉用水在正规的水市场上良性运作。

进一步核算供水成本,积极开展“终端水价”,实行量水到斗,公布水费情况,增加水费收支透明度。

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两套指标的管理和监督。

(4)农业技术措施

在项目区内结合渠道砌护配套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重新确定渠路规格,平整土地,采用小畦灌+沟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并充分利用降水、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灌区全方位节水。

1.2.3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梁二级扬水泵站的抽水装置效率,增加供水能力,改善灌区灌水条件,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降低水泵耗能;改善渠道及建筑物输配水能力,扩大灌溉面积。

项目建成后,具体目标如下:

(1)项目实施后,二泵站装置效率由目前的0.55提高到0.80,机电功率因数由目前的0.73提高到0.90。

(2)对老化失修的渠道、建筑物进行改造,使支斗渠建筑物配套水平达到100%,支斗渠砌护率达到100%,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50提高提高到0.69以上;田间水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80提高到0.90以上。

(3)项目实施后,三年内,二级扬水灌区灌溉面积将达到1.97万亩其中:

现有节水灌溉面积0.97万亩,规划复垦撂荒地面积1.0万亩,泵站供水流量由目前的0.56m3提高到1.38m3。

1.2.4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

完成上述工程共动用土方3.65万m3,砼2053m3,浆砌石1082.52m3,钢筋1.99T。

工程静态投资为208.3万元,其中工程直接费197.08万元,其它费用投资10.92万元。

工程投资中,申请国家投资125万元,占总投资的60%;地方配套资金及群众自筹83.3万元(主要完成机电设备安装及渠道砌护配套土方工程),占总投资的40%。

1.2.5工程年度计划安排

工程计划于2006年10月份实施,2006年10月底完工,工期一个月。

1.3效益及经济评价

1.3.1经济效益

工程建成后,机泵装置效率大幅度提高,水泵出水流量显著增加,灌区灌溉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亩均用水量由目前的582m3下降到项目实施后的373m3。

年可节约用水量170.92万m3,年节省水电费支出39.13万元,节省渠道清淤费支出6.0万元,同时,可为二级扬水灌区新规划的1.00万亩沿山规划的枣产业带提供灌溉水源,使水泵设计流量能够满足现有灌溉面积及规划新增长枣灌溉面积的需水要求。

项目的实施,年可产生灌溉效益859.60万元。

按照20年经济计算期计算,效益费用比为1.94,内部收益率为17.45%,经济净现值38.60万元。

1.3.2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可有效改善**梁泵站的机电设施条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长枣等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对实现泵站的有效管理和高效运行,加快长枣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项目建设,可以稳定灌溉面积和改善原有的灌溉条件,对于缓解因区域性、工程性缺水造成的水供需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将促进原有传统、粗放的农业灌溉方式的改变,从根本上杜绝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为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1.3.3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以林促生态、以生态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得以显现。

同时,将在**梁东部沿山地带形成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将有效减轻东部沙漠西移,对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周边生态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3.4环境影响

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泵站抽水流量,改善了灌区输配水设施条件,增加了长枣种植面积,对增加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减少风沙灾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5综合评价

由以上经济效益分析,该项目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1.4组织和管理

1.4.1组织

为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市将成立有市水务、林业、财政、农业、畜牧、扶贫、项目林场等部门组成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市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协调作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负责水利工程的实施,同时配备技术人员和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受益队负责组织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梁灌区各林业队组建的农民用水协会负责干渠以下建后管理,泵站由林场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管理。

1.4.2管理

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全面实行工程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以制度规范施工管理行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程质量。

严格实行工程建设“三制”,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工程竣工后,对新建工程全面推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落实工程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建立健全责任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积极推行农村水费改革,规范农民用水协会工作程序,加快协会良性运行,开展量水到口,一票到户,逐步探索推行“终端水价”。

1.5结论及建议

1.5.1结论

该实施方案合理,可操作性强,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看,各项指标都符合项目立项的要求。

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该区域的节水灌溉发展和经济发展,对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长枣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因此,该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1.5.2建议

项目实施时间紧,任务大,请上级有关部门尽快批示,以便**市早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的按期完工,尽早发挥工程效益。

2项目区概况

2.1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灌区位于东经105°59′42″--106°02′11″,北纬38°09′5″--38°11′02″之间,地处**市区东南部。

项目区东至三支渠,西至二支渠,南到长流水沟,北到兴旺林业队,规划发展节水灌溉灌溉面积0.97万亩。

2.1.2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位于**市境内沿山一带,东靠缓坡丘陵边缘。

区域内主要由低山平坦区、缓坡丘陵等地貌单元组成,低山平坦区海拔高度在1169-1180m之间,地形起伏变化不大,相对高度11m左右,地表由第四纪洪积物组成。

项目区土地类型现状为耕地、撂荒地。

土壤成土母质以深厚的极细的粉沙壤土为主,上部普遍覆盖风积沙,下部为红粘土,土层厚为2.5~5m,宜农、宜林、宜牧。

区域内大部分土壤与成土母质相似,没有腐殖质层。

现有耕地土壤类型为灌溉耕种型沙壤土,撂荒地的土壤类型均为沙壤土,PH值为8。

荒地和荒漠草原的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全氮全磷含量低,盐分含量低。

2.1.3气象概况

项目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气温日差大,日照长,光能丰富,无霜期短,干旱少雨,蒸发量大。

年均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34.5℃,极端最低气温-27.5℃。

年均日照时数3008.2小时,有效积温3242℃。

霜冻始于10月下旬,终止于4月下旬,无霜期为154天。

年最大蒸发量为1460毫米,降雨为206毫米,且降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2%。

年最大冻土层深度1.0~1.2米,年平均风速1.8~2.7米/秒,多出现在春季。

主要灾害性气候有干旱、霜冻、干热风、冰雹、大风等。

2.1.4水源概况

项目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连续最大3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且以洪水出现,无法利用。

农业用水以XX扬水为主。

2.2工程地质概况

2.2.1水文地质

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山前侧向水补给及灌溉水渗漏补给。

地下水主要是埋藏在其中的潜水,类型主要是基岩裂隙孔隙水带、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带。

该地区潜水的聚集和贮存条件极差,地下水一般在丘陵中的沟壑、洼地及大面积沙带中有少量分布。

根据项目区地下水埋藏及地质情况现分述如下:

潜水含水层:

广泛分布于本区的上部,埋深一般为15~60m左右,岩性以细砂夹有砂砾石、粉砂及粘性土层为主。

该层分布范围广,渗透性能较好。

根据民井调查及水质分析结果,其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一般为4960mg/L,总硬度为1490mg/L,矿化度2.76g/L,含氟量1.8mg/L。

潜水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渠道及田间灌溉渗漏水的垂向补给,其次为上游地区地下水以地下迳流的形式侧向补给,大气降水入渗亦是本区潜水的补给来源之一。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以地下迳流形式向下游及西北部的黄河排泄,其次为地面及植物叶面蒸发。

总之,本区上部的潜水含水层的地下水,分布广、埋藏浅,易于开采。

但是潜水含水层的水质差,含量少,且受季节性影响,不能作为灌溉水源。

承压含水层:

广泛分布于本区潜水含水层以下。

第一承压含水层的埋深一般为60-130m,其地层以河湖相松散沉积物为主,夹有冲洪积交错沉积层,岩性以细砂为主,粉砂及粘性土层。

第一承压含水层分布面积大,含水层的渗透性能较好。

但由于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不同,水质变化极为复杂。

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3800mg/L,总硬度为1550mg/L,矿化度2.76g/L,含氟量为1.8mg/L,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上游的承压水以地下迳流的方式侧向补给,山区裂隙水通过含水层间的侧向补给及上部潜水层对其垂向的越流补给。

但水质差、水量少是本区域的共性,也不能作为农业灌溉水水源。

2.2.2地质构造及地震

项目区地层为第四系交错沉积层,表层以风积与部分洪积层为主。

地层岩性上部属风积为主的黄土及粘土类土,层厚约3—5m,部分地带为洪积砾卵石层,下部为洪积交错沉积而成的砾卵石层,层厚约52米。

区域内主要出露地层有第三系(N)和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lal)地层。

按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⑴第三系砂质泥岩(N),紫红色,主要分布在长流水水库坝体沟岸右侧,上覆第四系地层,厚度较大。

⑵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lal)地层,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砂壤土、砂质土、角砾层、碎石层等组成,普遍分布于项目区内,有不连续的第四系砾岩分布,其厚度约在1—3米之间。

**属于多震地区,据地震历史资料记载,4级以下地震发生较为频繁。

项目区范围内未见有现代活动性断裂存在,构造相对较稳定,不具备发生强震构造背景。

经查《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

4000000)》(1990),坝址区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

2.3二级扬水灌区土地资源

二级扬水灌区自1985年开发建设后,实际开发灌溉面积1.97万亩,由于这些年,泵站机组老化、超期服役,泵站高耗低能、供水能力不足,灌溉保证率低以及林业结构单一、品种质量不高等因素,林地撂荒、弃耕面积达1.0万亩。

目前,二级扬水灌区灌溉面积仅为0.97万亩,远远不能满足长枣产业带发展要求,离打造**长枣产业平台还有一定距离。

2006年3月,**市委、政府规划在该片撂荒地区发展沿山枣产业带,复垦后重新发展为经济林地,增加林场群众收入。

2.4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为气候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

该区气候灾害主要有“二月风、大风、霜冻、冰雹”等。

农作物病虫害主要有小麦病虫害、树木病虫害等。

2.5现有灌区种植现状

项目区经济作物、经济林种植面积较大。

2005年,项目区灌溉面积为0.97万亩,其中:

经济林长枣、优质梨等灌溉面积0.61万亩,大田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0.077万亩,育苗0.01万亩,粮食0.27万亩。

近几年,项目区依托退耕还林政策,积极发展以长枣为主的经济林,目前长枣种植面积已发展到0.33万亩(整个**梁灌区长枣种植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