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901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docx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1、大海的歌

教材分析:

《大海的歌》由两篇清新、活泼,充满情趣的小韵文组成。

《大海睡了》采用叙事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静”之美。

它采用拟人的手法,使画面有声有色。

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淋漓的真情,把大海静谧之美与人类新生之美巧妙地融在了一起,读来亲切自然,又饱含深情。

这首小诗写得好,好就好在诗人能静下心来感受大海,和大海对话。

诗人不仅看到了美景,更体验到了风景中的人情。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也有过同样的体验,唯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把真情融入自然。

用心去体会才能感知,才能与这样的景物对话,听到他们对自己的诉说……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海上的风》一诗,采用复沓式的表达形式描绘了大海的“动”之美。

作者连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大海的祥和、温柔,粗犷、豪放。

大海时而是纤纤的花仙子,时而是多情的琴师,时而是勤劳的汉子,时而又是粗放的狂飙,这就是变化万千的大海。

两篇韵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想象丰富,情趣十足。

读后使人身临其境,遐想无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生字。

理解“绽开、波浪滔天”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2.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想象大海优美的画面,体会夜色中大海的美丽与静谧,以及大海的万千气象,领略大海的神奇壮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见过大海吗?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

课件播放大海的图片。

2.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语言训练]:

看了图片,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诗,认识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指导学生读通读顺。

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1.默读诗歌。

2.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默读思考:

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

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画出相关诗句。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

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

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四、集体交流、感悟《大海睡了》。

1.体悟大海沉睡时的静。

(1)读读这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受?

板书:

宁静

(2)交流:

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

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

教师随机点拨“轻轻的”一词,指导读好第二句,体会大海的静谧。

2.体悟大海沉睡时的美。

(1)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这个“她”是谁?

点出:

“抱”、“背”,她怎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

出示画面,如果你是明月,你是星星,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背脊上,你会做些什么?

又会想些什么?

(2)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姐姐,背脊上背着星星妹妹,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

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

听,播放潮声。

出示:

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

谁能读好它。

自己先试试。

指名读。

(3)大海和星月,母亲和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

板书:

美。

(4)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大海睡了。

2、摘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不闹了

宁静

不笑了

大海睡了人性

抱着明月

温柔

背着星星

第二课时

一、集体交流、感悟《海上的风》。

(一)入情入境读诗歌。

1.播放一段有关海风声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大胆发挥想象,伴随着呼呼的风声,看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引导:

“让我们睁开双眼,随着风姐姐一起漫步海边去感受‘海上的风’”。

2.教师泛读,将孩子们带入情境。

3.各种形式读文。

(二)感悟大海风的神奇。

1.从话题的交流中,感受神奇。

相机指导朗读。

●把海上的风比作花神,展现海上浪花翻滚

●琴师,展现浪花翻滚发出的声音

●把海上的风比作大力士,展现渔船来往的繁荣景象

●把海上的风比作狮子,展现海风来临时海上波浪滔天的壮观气势。

2.读中体会:

师生交流感悟的同时,多种形式品味朗读。

3.思考:

诗歌的最后为什么用省略号?

还会怎样?

(引发想象)

4.展开想象,感悟海上风的神奇

(1)媒体出示大海美丽富饶的动态画面,海湾、帆船、蓝天……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浪花的拍打声,柔柔的风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2)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海上的风是,它一来,就________。

二、仿写诗句,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教师导入:

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

续写“大海的歌”,写在小本本上。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滔”字。

(1)自主学习7个生字。

(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全班讨论。

(音、形、义、写。

教师点拨:

“涛”与“淘”、“朝”与“潮”、“绽”“淀”的对比、区分。

(3)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进行探究,学生练写。

四、朗读课文,指导背诵。

1.合作朗读课文。

2.配乐读文3.指导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

六、作业

试着编写自己的“大海的歌”。

板书设计:

花神——海浪翻滚

琴师----波涛声音

海上的风是

大力士----渔船往来,一派繁荣

狮子----波浪滔天,气势壮观

教学反思:

《大海的歌》是一组儿童诗歌,由《海上的风》和《大海睡了》两首诗组成。

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描写了大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喜爱大海的感情。

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通过引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美。

并抓住作者的想象,先请孩子们寻找发现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体会作者描写风有微风到狂风的四个变化过程。

在指导学生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想象,启发他们发现作者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这首诗的。

这首诗的教学难点是指导孩子们仿写《大海的风》,让学生都来当当小诗人,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自信心,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想象,说说海上的风还像什么?

学生在组内畅所欲言,自己说,听听别人的想法。

这样既能调动先想出来的孩子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启发还没有想出来的孩子的思路,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课下留作业仿照本课的写法写《大海的歌》,效果比较满意。

2、下雪的声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的散文。

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作者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

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作者把自己对雪的感触娓娓道来,让你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这雪声、雪情、雪景当中。

让我们的心灵在被陶冶与涤荡之余,能够潜心静气地去思考和回味。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时,需要展开丰富地想象,融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细细地品味,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感悟到作者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字8个,会写字9个,理解“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笔下描绘的情景,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重难点分析:

用心感受下雪的声音,体会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淳朴、真实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师生从谈话交流开始,谈自然界,谈万籁之声,谈窸窸窣窣的雪声。

过渡:

是呀,我们听过雷声、雨声、风声、涛声,你听过下雪的声音吗?

这节课我们不光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感受下雪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指名读课文。

(发挥学生的评价方式)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读懂作者的心思。

过渡:

“下雪的声音是微弱的,微弱的几近无声。

但是,你如果屏气凝神,还是会听到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雪的世界中去聆听那下雪的声音。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边读边思考:

下雪的“声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用心感受,有感而发的。

作者听到下雪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画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2.围绕话题,展开讨论。

3.师生交流。

●交流中,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如“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窸窸窣窣、窃窃私语”等,同时让学生想象画面,想想雪中的声音。

●读中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入境无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而内化成自己真切的感受,并抒发出来。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

那我们就会听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在生活中,你有过“与其用耳朵倾听,不如用心去感受”的体验吗?

课件展示

2.学生畅谈交流。

板书设计:

2下雪的声音

倏忽翩翩而至、袅袅婷婷、屏气凝神

绚丽、序曲窃窃私语窸窸窣窣黏着你的耳畔

第二课时

一、指导背诵课文。

二、配乐体会读文。

课件展示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

2.在具体环境中认读:

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胸、窃”等字。

4.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

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四、拓展延伸,感受美好。

1.到大自然中,用心去聆听自然界的声音。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把自己学习本篇课文的感想写下来。

板书设计:

2下雪的声音

用心感受

美爱希望

教学反思:

《下雪的声音》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作者心思的细腻,语言的精妙,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它以独特的生活视角,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描写了自然界中少有人关注的“下雪的声音”。

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雪的赞美,对春的向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这篇课文如果单靠老师去讲,学生是感受不到的。

在本课教学中,虽然我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去体会,但是并没有收到什么好的效果,以至于孩子们在写“你曾用心感受到什么”的时候出现困难。

今后在抽象以及文质优美的散文教学中还应努力学习。

 

3*秋色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

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

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

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

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

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

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

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

”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

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字9个,会写字11个。

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题板

学生准备:

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秋色

师:

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学生畅谈)

师:

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

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

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

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作业

搜集有关秋天的词语,搜集古人和今人描写秋天的精彩文章、诗篇或段落。

板书设计:

3*秋色

瓜果遍地景色迷人

喜悦赞美

4古诗二首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

对“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

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

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

刘禹锡、望。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

(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

《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

“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

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

“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

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

“银盘青螺”──自然之美。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

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

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抓住“断、开、回、来”等词语感受天门山山水的雄壮浩荡,感受诗人心中的豪迈激情,激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 

3、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用“借景抒情”的方法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意境美和形象美。

 难点:

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动态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古诗就像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秀的诗作就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

“望”是什么意思?

生:

看,在远处看。

师:

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

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过渡句:

那么诗人李白究竟在天门山望到了什么?

又是站在哪里里望的?

就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4页,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三、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师:

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矫正字音:

中断、楚江、至此、青山、孤帆;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断、楚、孤、帆,师带生在田字格的练习纸上补充诗句

(2)指读古诗过渡句:

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过渡句: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的话,画中都有什么景物呢?

下面同学们默读古诗,把诗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

四、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生汇报写景词语。

(师板书)

2、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读古诗。

3、一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画面。

过渡: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把这首诗所表现的景物画下来。

(出示天门山图片),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

在书中找答案(课下注释)师介绍天门山:

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了这天门山?

(出示第一句)师:

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板书:

天门断,楚江开)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谁来读出这种劈开的气势,劈开后形成了天门山,像门户一样。

指名读。

这把利剑是什么?

楚江(课下注释)介绍楚江:

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齐读。

5、天门山的气势出来了,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呢?

(出示第二句)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

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碧水回)生:

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

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谁有如此大的能耐让汹涌澎湃的楚江水“至此回”呢?

理解“至此回”,(师板简笔画或者贴图山、水)解释回:

浩荡而来的楚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遇到了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折向北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

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指名读。

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齐读。

6、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

(幻灯片出示一、二句)齐读。

过渡:

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

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幻灯片出示三、四句)指名读。

师:

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

高兴,喜悦。

师:

为什么高兴?

生:

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

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

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

生:

小船上。

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

“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

“出”是什么意思?

生:

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

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

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板书孤帆来,红日,板画或贴图孤帆、红日)生:

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

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