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3961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七调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刘根生

①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激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

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②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

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③国内外的一些城市中,涌现出一种叫作“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

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

“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④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

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树枝和树叶。

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

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

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⑤“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

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

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

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的感受和美的体验。

⑥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

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

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⑦美是愉悦的源泉,美也是巨大的竞争力。

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

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这说明审美价值重于实用价值。

B.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这种“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的出现,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C.美具有巨大的竞争力,技术讲究美感,说到底就是为了增强科技产品的竞争力。

D.追求技术的诗意,要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即考虑到人对科技产品的尺寸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着技术的诗意,通过大量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技术诗意的重要性、可行性等问题。

B.文章第④段以大树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效率、性能与人文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C.文章第⑤段在上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技术诗意的特征,为自己的立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D.认为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文章论述技术应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融合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些技术成果之所以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B.一切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在于提升生活的品质,但某些决策者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偏向于追求政绩和商业价值。

C.技术的诗意固然重要,但不能随意地铺陈、夸张、搞怪,而应遵循规律,自然而为之。

D.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一味讲求宽大,显得浪费又没有美感,其中原因可能是决策者事先没有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石头

李娟

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在河边捡石头。

由于我的“喜欢”,石头们被分成了好看的和不好看的两种。

由于我的喜欢,世界微微失衡。

好在我的这种“喜欢”力量微薄,不足以影响真正的现实世界。

顶多影响一下我对两块石头的取舍,顶多影响两块石头的命运吧。

我反复对比,放弃了一块石头,占有了另一块。

但被我占有的石头从此之后真的就属于我了吗?

不是的,从此之后,它只是和我并列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已。

贪婪与“喜爱”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每当我独自走在大风中的高高河岸上,看向对岸缠绵起伏的垒色沙丘,再看向秋天深蓝无底的天空,长久注目悬于夕阳一侧的半透明的圆月……便暗暗否定了自己曾深深坚信的很多东西。

当我生活在更加荒凉遥远的南面冬牧场上时,闲暇时间也喜欢在沙漠中长时间散步,寻找脚下的美丽碎片。

牧羊人居麻看着我入迷地把玩那些彩色的小石子,便问我:

“它们值多少钱?

”我说:

“不值钱。

但我觉得很好看。

”他表示怀疑。

他感慨地说:

“这种事只有你们汉族人才知道。

你们一看就知道哪块石头值钱。

你们专门开几百公里的车来到我们的戈壁滩上捡石头。

我们呢,世世代代在这里放羊,天天踩过那么多石头,却什么也不知道。

没办法,我们什么也不懂,我们捡的石头都卖不了钱。

”他坚信有一个关于石头的秘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他捏起我的一块石头看了又看。

再次感慨自己的命运。

我说:

“我只是喜欢它的颜色而已,看,红红的!

”他仍然不相信。

在北疆,无论是216国道线还是217国道线,沿着荒凉空旷的公路上下,几乎每过一百公里就可看到几顶帐篷,三五个卖石头的摊位。

那些石头从表面看上去灰头土脸、普通至极。

但剖开后,却有看透明而梦幻的内瓤。

我觉得很多时候,它所谓的“价值”并非在于它的美丽,而在于它的这种反差吧?

是的,大家为这种石头冠名为“戈壁玉”。

戈壁玉真多啊。

虽然名字被冠以“玉”,但毕竟不是玉。

玉应该是更细腻绵密的质地,有着更柔和的光泽。

作为荒野中的存在,戈壁玉的确是美丽的,甚至令人炫目。

可一旦离开荒野,离开纯粹的蓝天和粗砾的大地,它的美丽便迅速枯萎。

在海南三亚,在全国离阿勒泰最遥远的地方,我也曾见过我们的戈壁玉。

满满的,一板车又一板车,堆在街头叫卖。

各种形状的吊坠、配饰,十元三件。

如塑料制品一样面无表情,如塑料制品一样廉价,同时,如塑料制品一样千篇一律。

可是,一边是戈壁玉成山成海的盛况,另一边,却是大地的千疮百孔。

开始,人们只是在节假日里当作野游一样去郊外捡拾着玩耍。

他们把车停在公路边,沿着公路上下行走,碰运气一般翻找大地表层的石头。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职干这个。

他们越走越远,越来越深入,搜罗遍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开始,他们开着小四轮拖拉机进入荒野。

后来,开着挖掘机进入。

疯狂开采的后果也许就是“十元三个”吧。

可是,我却知道这块平凡的小小玉石有着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凡人都壮阔崎岖的经历。

我几乎亲眼看到它碎裂于洪荒时代的大地震时期。

看着它被海水冲击亿万年。

海枯石烂之后,又被泥石流埋没亿万年。

接下来,日复一日地风吹日晒,终于有一天它重见天日,躺在地球上一条平凡的河流边,天衣无缝地镶嵌在一个平凡的泥土凹窝里。

我还看到了它的最后一幕记忆。

看到它被暴力挖开,露出身下和自己同样形状的洞窟。

看到虫子四散奔逃,植物白嫩的根系坦曝在日光暴晒之中。

更多的石头在挖掘机的操作下源源不断地被翻出大地。

失陷绝地的蚂蚁们不知所措。

一个个保护着蚁后,衔着蚁卵,面对眼下没完没了、天翻地覆的世界,不知逃往何处。

一窝蚂蚁的毁灭,其惨烈不亚于一个王国的覆灭吧?

亿万万蚁窝和虫穴的毁灭,亿万万微小的惊骇与怨恨游荡天地之间,无处可去,便依附于戈壁玉。

附着在它的色泽上,附着在它所有细微的裂缝里。

所以戈壁玉的颜色黯淡压抑,所以戈壁玉的饰物一碰即碎。

还有人不明白城市午夜的街头为什么如此哀凉无望。

他经过成堆批发戈壁玉的地摊,还是不能明白。

去年那场大旱,不只令农业受灾,牧业也遭到极大重创。

一位年长的牧人痛心地说:

“捡石头!

都是捡石头的人害的!

”他的意思大约是,捡石头改变了大地的面貌,而这与天气变化息息相关。

我仍然喜欢石头。

我喜欢长时间蹲在河边的空地上,一块一块地翻捡,摸索,不停地惊异于每一块石头的独一无二。

当我埋首大地,沉迷于眼下这石头的世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漫漫迁徒道路上的海鸟再也看不到去年露出水面的礁石。

我又拾起一块石头。

看到石头下的空穴里有弯弯曲曲的细小道路,被突然曝光的虫子惊慌不已。

我改变了这只虫子的命运,也许还改变了更多——季节、气候、降雪量,甚至是冰川融化、雪线后退,甚至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了,海平面上升了。

我目睹那只海鸟在无望的寻找中筋疲力尽,最终跌落大海。

而在此地,在我的脚下,在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在大陆的最深处,我又看到另一块美丽的石头.却迟迟不敢触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牧羊人居麻对“我”仅是因为“喜爱”而捡石头表示怀疑和不相信,表现了牧羊人居麻对石头起了贪念。

B.戈壁玉在荒野中才是美丽的,可一旦离开荒野,它的美丽便迅速枯萎,可见作者懂得戈壁玉的真正价值所在,并表现了作者对戈壁玉被疯狂采伐的痛心。

C.作者描写了人们从节假日碰运气一般来捡石头,到后来专职干这个,并开着挖掘机进入来疯狂开采的过程,影射人类的贪得无厌和对自然的无度侵扰,并以此给人们以启示。

D.本文文字素净、灵动,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以及对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5.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5分)

6.本文结尾处当“我”又看到另一块美丽的石头时,为何迟迟不敢触碰?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

中西巧调和

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

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20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100多年前留下的痕迹。

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

在林风眠5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国画谱》。

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

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让林风眠好奇不已。

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

4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

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

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艺术不再是几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

杨西斯对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

1924年5月21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

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

约两年后,林风眠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

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文。

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问寻求新路。

为了实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

他王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

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

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1927年5月11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

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

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

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悲哀》《死》《人类的痛苦》《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争,色调强烈而凝重。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

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买的梦乡。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8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②林风眠曾对人讲:

“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

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

首先是‘人’,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③“林风眠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

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肖锋

④“林风眠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是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

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

7.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林风眠成为中国“百年巨匠”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他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的人昧,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

C.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

D.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

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

8.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B.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赏离经叛道的画家。

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

C.1919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

D.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同情怀。

从1919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

E.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

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门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

9.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功的缘由,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

除永新知县。

征授御史。

时以殿工,矿税使四出,骄横。

懋衡上疏言:

“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

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

”忤旨,停俸一年。

巡按陕西。

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

懋衡奏之。

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

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

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辨。

帝疑御史言不实。

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

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跡,托言永遣,乘马结阵驰去。

县隶追及之华阴,相格斗,已皆被系,懋衡遂以反逆闻。

永窘甚,爪牙尽亡,独纲在,乃教永诬劾咸宁知县满朝荐,朝荐被逮。

永不久亦撒还,关中始靖。

懋衡寻以忧归。

起掌河南道事。

擢大理右寺丞,引疾去。

天启元年起历大理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理京营戎政。

进右副都御史,改兵部右侍郎,俱理戎政。

三年八月延推南京吏部尚书,以懋衡副李三才;推吏部左侍郎,以曹于汴副冯从吾。

帝皆用副者。

大学士叶向高等力言不可,弗听。

懋衡、于汴亦以资后三才等,力辞新命,引疾归。

明年十月再授前职。

懋衡以珰势方张,坚卧不起。

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

崇祯初,复其官。

(选自《明史·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B.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C.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D.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巷”有乡邻之意。

“里”是古代居民区名,一里所含居民家数,说法不一,历代也有变化。

《周礼》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

B.“畿”指古代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

后来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京畿”“畿辅”都指京城附近地区。

D.“忧归”是指因父母丧事,回乡守丧。

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表达当事人对已故父母的崇敬和不舍。

D.“崇祯”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此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

如汉武帝、崇祯帝等都是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懋衡在御史任上,因上奏被朝廷派往各地的矿税使骄横无礼骚扰百姓一事,而被认定违背圣旨,停发了一年俸禄。

B.税监梁永役使众多人马搬运个人财产到畿辅,余懋衡和王基洪等御史官先后把这件事上奏皇帝弹劾梁永,但皇帝怀疑御史的话不真实。

C.咸宁知县和梁永的对抗更为急迫,梁永的手下乐纲指使梁永诬陷咸宁知县满朝荐,朝荐随后被逮捕,不久梁永也被撤回朝廷,关中才安定下来。

D.皇帝不听大学士叶向高的规劝,任命第二人选的余懋衡担任南京吏部尚书,但懋衡竭力推辞新的任命,最后不得不称病辞职回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

(5分)

(2)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

(5分)

(二)古代诗欲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诗人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西风”即秋风。

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

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C.时值复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

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诗人的悲慨之情。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

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

此联表现诗人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E.“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一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15.“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

运用什么手法表达的?

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明列子是“有所待”之后,指出了“无所待”的状态。

能够表明这种状态的句子是:

“,,。

(2)陆游《游山西村》中“,”一联和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最后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②在许多人眼里,美术馆一直是的代名词,是少数有艺术造诣的人出入的地方,里面陈列的通常是看不懂的作品。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的人。

A.扬汤止沸下里巴人深孚众望B.釜底抽薪阳春白雪深负众望

C.釜底抽薪阳春白雪深孚众望D.扬汤止沸下里巴人深负众望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B.“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都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C.“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显示了政府部门彻底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冤假错案问题以及实行依法治国的决心。

D.不动产登记是摸清中国全社会不动产家底的国家级行动,将从经济到法律建设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估量的扩散作用。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秦老师,您让我写的作文已写好放您桌面了,希望您能抽空拜读一下,如有不妥之处,请您帮我改正。

B.作为学校的领导干部,在这次助学捐款活动中,我率先垂范,为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捐助了三百元。

C.既然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改正,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我就高抬贵手,不再追究。

D.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李老师跟前:

“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

”“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李老师脸上堆满了笑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