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0461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影响与作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图分类号:

G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812-2485(2014)06-025-03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各民族共同表现出的一种传统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它更能集中代表和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与其它国家和民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征。

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有着顽强的再生力

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来炎黄子孙长时间地创造积累,虽历尽沧桑但绵延不绝,得到了完整有序的保存和发展。

中华文化还呈现出继承与变异、对立与统一的生生不息的状态。

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取代,但在新的形式中却又凝聚着永久性的民族精神。

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是一种从未出现过中断的文化。

1.2具有鲜明的整体特征的同时又丰富多彩、博大精

中国幅员辽阔,中华传统文化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

为主体。

同时,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互补充的具有鲜明整体特征的文化。

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一种多元化倾向,所以它既博大精深,又丰富多彩。

1.3长于积淀,注重交流,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积淀型的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先祖在接受、改造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向外输出自身的文化,即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现代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双向作用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在历经种种痛苦、曲折之后终于

在70年代末开始了建设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感受到科学技术落后、物力财力匾乏给我们的发展所带来的痛苦,更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许多人思想观念落后、思想方式的陈旧给予现代化建设的沉重负担。

为什么解放以来,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和意识仍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以至最终酿成“十年浩劫”?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人们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

因为,所谓现代化决不仅仅是经济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现代化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简言之,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生产、社会和人的思维方式、观念体系和心理状态的全面高度发展的状态,在实际上仍是一个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我们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反省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文化学的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历史向现实的过渡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这一过渡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必然施其影响于现实生活,而现实又必然依据种种需要改造传统事物。

无论我们愿意与否,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作用于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又必然在其进程中改造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

两方面:

积极影响是因为以往人们认识自然、社会、人生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因素与心理因素不乏优秀成分,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改造、发展的素材。

消极影响是因为任何文化从它产生的时刻起就是良莠杂间的,即使是对当时社会曾经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的文化因素,也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落后、保守的因素。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

一,传统文化不等于“古董”,可以供我们远距离地欣赏、观看,乃至抛弃;

如果企图完

全否定传统文化,既不可能导致新文化的创建,反而会忽视对传统文化中封建腐朽因素的批判和改造。

二,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不带情感色彩的科学分析,须寻找一种新观察方法、思考的新途径、选择的新视野。

3传统文化道德观对现代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给中国烙上永久的印迹,并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下面从传统的道德观方面进行探究与思考。

在中国古代伦理学家把道德看作是永恒不变、超历史、超阶级的规范,这是中国传统的一个主要特征。

韩非子写道: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一般来说,社会关系是道德的前提。

只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利益上的矛盾,并且人们自觉地意识到这种矛盾的地方和时候,才会

出现道德的问题,产生道德的关系。

而中国古代的伦理关系学家从人之天赋的角度或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基础,把道德看作是永恒不变、超历史、超阶级的规范,无疑是有理论缺陷的。

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主要特征。

由于此,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对道德问题格外重视,当时的伦理思想也特别丰富,在客观现实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伦理氛围,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人文环境中创造自己历史和性格的,从而使中国能一直以

“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培育出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第二,道德的关系是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道德既是个

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国家对个人活动的统一要求,同时又是整个具有伦理性质的“天”对个人言行所规定的准则,具有必然性、强制性和绝对性,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必然获得了法律上的意义。

第三,在道德的践履上强调自觉性和必要性。

古人的道德践履即道德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原则在各种行为中的贯彻(包括内心对道德准则的自我体悟)。

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并不是晦涩高深的理论性问题。

伦理就是人们日常待

人处事的道理、规则;

道德就是处理、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

中国古代主要的道德原则不外是仁、孝、梯、忠、信、礼

义廉耻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而非高深莫测的东西。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来看,道德原则既纲纪宇宙自然、社会国

家,也纲纪个人的现实活动。

因之,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道德原则的实行上合天意、下符人心,既是自觉的,也是必然的。

从以上的特征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道德是至为推崇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道德的推崇有其合理的一面。

孔孟等强调以德服人、以仁治国表明:

古代道德家认识到了仅靠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是不够的,还要发挥道德的独特功能。

儒家“以和为贵”、“克己复礼”、“仁爱”思想等都对稳定封建社会秩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中的合理内核均可做出现代的让释,如孔子所说“克己复礼”的“礼”字,作现代的诊释就是社会的规章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人们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使无序的社会走上有序的社会。

古人对道德问题的重视,固然使今天的道德重建工作得益非浅,但是那些被神圣化、绝对化了的封建道德观念也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这又给今日的道德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种困难集中体现在,今天我们所能用以建立现代道德体系的历史资料只有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学说。

生活在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人,许多仍然表现出强烈的“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等等散发出封建气息的道德行为。

那么,是否可以完全割断中国道德的历史传统,从西方引进整套的道德规范呢?

这同样达不到创造一个

符合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道德体系的目的。

因为任何新观念和行为的建立都必须有产生的根源,那种引进全新的缺乏民族传统支持或认同的道德规范来解决现代中国道德重建问题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也是一种空想。

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需要大力发掘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基本内蕴,从中寻找创建现代道德体系的泉源活水。

4结语

长期以来,传统的道德观念趋于固定和守旧,其中的陈旧因素依然对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影响。

现代化事业是一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

传统与现代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但二者又相互依存。

成功的现代化应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是一个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互碰撞、冲突、升华的过程。

总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虽不可避免,但阻力却可在一定条件下减小或消失,甚或转化为助力。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尽可能创造和利用所有有利的条件,从世界发展趋势着眼,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观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清理阻力因素,并与外来的符合中国现代化需要的新要素整合,使之对现代化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