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0466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复习常考知识点21古代诗歌阅读专练卷附详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诗人题注:

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

“今岁又熟矣!

”太城:

成都。

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的高兴及原因:

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2.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2.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

和苏轼感情深厚。

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

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

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旅怀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

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

下句将代指春光的"

东风"

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

故园书动"

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

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

2.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黄山道中

(金)赵沨

小榖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

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

好景落谁诗句里?

蹇驴驮我画图间。

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

(注)黄山:

一名榖城山,在山东东阿。

小榖城:

即东阿县铜城镇。

章:

大材。

A.首联点题,通过描写登山道路屈曲盘旋,岩底一湾碧绿秋水闪着寒光,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

B.颔联具体描写黄山的名胜风光:

黄公庙掩映在高大挺拔的树木之中,白塔山顶点缀着一抹银亮的雪痕。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黄山美景的喜爱已经深入膏肓。

“莫厌”运用拟人,情味盎然。

D.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而第三联结合前两联景语,尾联补足第三联余意,章法谨严,颇具匠心。

2.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②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

西山三城的堡垒。

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

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

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之景,“西山白雪”为哀景,“南浦清江”为乐景。

B.三句“风尘”喻战乱,这句与诗人另一名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意义相近。

C.四句写自己孑然一身,客居偏僻蜀地,如在天之一涯,因而“涕泪”横流。

D.尾联“极目”点题,郊外所见,民不堪命,人事萧条,诗人对此深感隐忧。

2.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①

山远翠眉②长。

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③。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④。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⑤。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文英:

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翠眉:

青翠的山气。

③杜秋娘:

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

④吴霜:

比喻白发。

⑤西厢:

此指朋友家的西厢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是说秋日重阳本是登高览胜的好时节,但词人心情抑郁,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也感到凄凄凉凉。

B.“菊花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备受摧残,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变为半老徐娘一样让人感到岁月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

C.“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表达人生感慨的意象,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的哀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

回首高城音信阻。

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

欲倩归鸿分付与。

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①黄公度:

南宋主战派。

作此词时词人在泉南任职,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

②裛(yì

):

沾湿。

③燕支雨:

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句看似是词人在责怪晨鸡不懂离人之苦,实则是表达其不愿离家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理,这种迂回用笔的写法更具艺术表现力。

B."

霜桥月馆,水村烟市"

采用列锦的手法,对"

霜桥"

"

月馆"

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通过画面的组接,营造了孤寂的氛围。

C.词的结尾以景语作结,描写词人倚着栏杆悄然无语,独自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

此处"

无语"

胜似有语,意境深远,含而不露。

D.本词词风柔美,缠绵悱恻,采用了"

言在此而意在彼"

的写法,婉而多讽,尽显风雅遗风。

所谓"

气和音雅,得味外味者"

即此也。

2.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完成问题。

陈维崧词二首

卜算子·

阻风瓜步(甲)

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

乌臼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

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

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

点绛唇·

阻风江口(乙)

浊浪堆空,暨阳[注]城下风涛怒。

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

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

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暨阳,今江苏江阴。

君山在江阴北郊,因春申君葬此而得名。

春申君即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博闻善辨,礼贤下士,曾任楚相二十多年。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甲词上阕既用“风急”“船在”照应题目,又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令和环境,可谓言简而意丰。

B.甲词下阕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出了词人不畏风急霜重、从容欣赏江岸美景的情态。

C.乙词上阕刻画了江面风大浪高的景象,动词“堆”“怒”“轰”和比喻“冰车铁柱”的运用,生动传神。

D.乙词下阕借助春申君的典故含蓄地传达情怀,尾句用“蛟龙舞”再写江上风浪,与上阕内容相呼应。

2.比较分析两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①高兴亭:

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②灞桥:

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的“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是如何抒发的?

13、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问题。

木兰花慢

张弘范①

功名归堕甑②,便拂袖,不须惊。

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

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影弄阴晴。

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浩歌一曲饭牛③声,天际暮烟冥。

正百二山河。

一时冠带,老却升平。

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

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注释】①张弘范:

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

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璮。

被元世祖免去军职。

后被起用,率兵灭宋。

②甑:

一种古代炊具,类似现在的蒸锅,多为陶制。

③饭牛:

喂牛。

据《吕氏春秋·

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恒公驾车。

“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认为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

A.本词开篇说功名失去了,也不过像陶甑摔碎了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显示了词人的洒脱。

B.上片末尾两句反用了晋代阮籍和东晋渡江人士的典故,一“莫”一“休”,写得乐观开朗。

C.结尾提到“青春富贵”,表明此时词人虽已决定放弃功名隐居,但难以忘怀当年的春风得意。

D.这首词用典颇为贴切,风格慷慨悲壮,具有阳刚之气,体现出词人文武双全的大将风范。

2.词人在下片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结合词句内容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②边,拟共天随③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

即公元1187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吴松:

即今吴江市。

②第四桥:

城外的甘泉桥。

③天随:

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B.下片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愿,他十分向往陆龟蒙浮游于江湖上自得其乐的闲居生活。

C.“今何许?

”一句是反问。

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得志的身世之感。

D.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象,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2.请简要赏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两句。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

落日塞垣①

路黄庭坚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②貂裘。

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

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③。

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

玉颜皓齿,深锁三十

六宫秋。

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

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释】①塞垣:

边防城池。

②戛(jiá

)敲击。

③骅骝,周穆王的八鞍之一,这里代指强壮飞速的骏马。

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意境苍凉阔大,是典型的边塞景象。

B.平沙千里,词人却聚焦在“雕弓白羽”“骏骅骝”上,为下文情感的抒发蓄势。

C.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词人想起了王昭君的故事,淡淡忧愁也慢慢袭上心头。

D.词的上片主要是描写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为全词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2.词的下片表达了怎样的“闲愁”?

请加以分析。

答案

1答案:

1.D;

2.⑴表达对妻儿的关心思念。

面对来使,诗人想细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得凶讯,表现了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心和思念。

(分析第三联亦可。

) 

⑵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

诗人年已老大,愁病交攻,却还得忍受与妻儿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

(或:

询问妻儿情况、写信安慰妻儿时都饱含分离的悲哀。

⑶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或:

对社会不平的怨愤)。

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答对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D是反问

2答案:

1.B;

2.①诗人第二次遭贬,又疾病缠身,因此,当看到江上自由飞翔的野鸟、江边优游垂钓的渔人,好生羡慕,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之情,并萌生了想像张翰一样辞官归隐之意。

②但是他又无法脱下绿袍、真正遁世,不惹埃尘,表达了一种对入世的执著。

③同时,自己的执著入世,却仅换来“绿袍”之身、一贬再贬的遭遇,流露了对仕途坎坷的不满与自嘲。

B项,“颔联以‘碧波’‘疏雨'

设喻”错误,从诗中来看,“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碧波”指的是江面,“疏雨”指的是小雨,稀疏的雨点,都是实指,故没有设喻;

另外,“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错误,从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来看,江上野鸟自由地飞翔,江边渔人优游垂钓,诗句中表达的并非“无奈与不满”,而是表达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涯的厌弃。

3答案:

1.C;

2.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

也可把这两句都当成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

这虚写之景是诗人的美好祝愿。

“莫相思”是“不要挂念我”

4答案:

2.①描绘了一幅幽深静谧的山林清晨图景。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

④对比、衬托。

“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反衬出自己在世俗中奔走,表达内心的无奈、凄苦。

⑤巧妙扣题。

“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

“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⑥与尾句呼应。

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烟霞”,泛指山水、山林。

“去”,离开。

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5答案:

2.①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

②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

③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去世的悼念之情。

1.B.“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

2.作者借物写人,睹石思旧。

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本性,其实是借写石来写苏轼的坚贞品格;

表达了对苏轼品格的赞美及对其去世的悼念。

6答案:

2.①春光易逝、伤春之情:

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作者的伤春情怀,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②羁旅思乡之情:

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

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

“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奈伤心语,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

④年华老去之悲:

自己“华发”“满镜”。

⑤归隐田园之意:

从暗用五湖的典故可以看出。

7答案:

1.A;

2.运用设问,回答时不说景在诗中,却说人在景中,构思新奇。

用画图比喻黄山美景,生动贴切;

而诗人骑着蹇驴缓缓前行,更显画卷之长之美。

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黄山道中所见景色由衷喜爱之情。

(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

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错误。

全诗的基调是喜悦的。

故选A。

8答案:

2.

(1)首联寓情于景,写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

又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2)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叙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3)颈联暗接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4)尾联下句直写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南浦清江’为乐景”不对,“南浦”为送别之地,语出《楚辞.九歌•河伯》及江淹《别赋》,古诗词中常用。

诗人由此想到了与“诸弟”的分别,“清江”可以是清澈的江水,也可以是凄清的江面,结合全诗,应为后一义。

故选A项。

2.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等进行分析。

本题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9答案:

2.①比喻。

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登高所见的美景。

②拟人。

“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

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借景抒情)。

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以景结情)。

“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身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哀愁的根源。

“菊花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

10答案:

2.本词表面是写男女别愁,实则寓意深远。

①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际表达对“君命”(实为秦桧)的一种怨恨和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