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0602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文档格式.docx

35

“事件相关电位”

优点:

具有足够高的时间分辨率,为其它脑活动观测方法所不及。

2、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

CAT是将X光照相和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脑的组织病变技术。

原理,正常和病变组织对X线吸收量是不同的。

3、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

神经活动要消耗一定的葡萄糖,并使局部血流增加。

PET的主要原理是:

给人体注射经过加速器处理后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通过PET食品可以测量脑代谢时消耗的葡萄糖的数量,从而获得脑内的分布图。

4、核磁共振显影技术的基本原理:

MRI。

脑成像领域中最令人兴奋的摄影术,也许是核磁

共振显影技术。

不过不需要注射。

原理,运用氧的实际含量影响血红蛋白磁学特征。

习题

1?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是有区别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如电解法

2?

正电子放射层描术PET与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等其他造影术不同,它得到的是活性物质代谢率的机能动态图像

3、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整。

由于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人体具备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内环境:

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称之为内环境。

4、稳态:

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识记:

一、躯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1、按解剖学分,脑神经:

与脑部相连的12对神经。

脊神经:

与脊髓相连的31对神经,包括

感觉纤维(将感觉信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

有的专司头面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有的专司感觉传入运动指令付出功能,有的是感觉和运动混合的功能。

2、按功能分,感觉神经:

与感受器相连,肌将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送至中枢;

运动神经:

与效应器相连,将中枢向外传导的神经冲动传送至肌肉,从而表现出来。

一、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不受意志支配而自主工作,主要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

腺体的活动)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相对独立地维护机体的内环境的稳定平衡,不由大脑随心所欲地控制。

下丘脑是调节和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

来自内脏的感觉冲动由自主神经系统的感觉纤维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在初级中枢整合内脏感觉,并投身到高级中枢。

于是精确的反应信息经自主神

经系统的运动纤维反馈给内脏器官。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是运动和感觉

1、交感神经系统:

控制机体的能量资源,在机体需要能量进行比较强烈的运动或应付某种意外的刺激时,有动员机体的资源和能量的“促活动性”功能。

2、副交感神经系统:

有保持体能和能量的“促营养性”功能

二者功能相互拮抗,又相互协调,使神经系统可以更精细、准确地调节内脏和腺体的活动。

大多数躯体器官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系统的支配

二、脊髓:

脊髓的组成结构及主要功能

组成:

灰质(内有各种不同大小、形态和功能的神经细胞。

其中大多数神经细胞的胞体常聚集成群或成层,即神经核)、白质(由具有一定功能的上行和下行神经纤维束组成)

功能:

传导功能(来自躯干、四肢及大部分内脏的各种刺激需要经过脊髓才能传导到脑,反之,脑的活动也需要通过脊髓的传导才能传递给上述各部位)、反射功能(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脊髓内部

完成反射的结构,包括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入脊髓后,脊髓中的中间神经元不将之传人大脑,直接就回传给运动神经元,而至反应器,完成反射活动)

三、脑的三个切面及关于方向的术语

脑的三个切面:

冠状切面(中间自上而下)、矢状切面(顺着自上而下)、水平切面(与

地面平行)

术语:

神经轴是一条穿过中枢神经系统中心的假想的线条。

神经轴线的前端-前部(腹侧),后端-后部(背侧),神经轴以上称为上,以下称为下。

从前部看神经轴左边为左侧,右边为右侧,靠近中间部分为中部。

二、脑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1、前脑:

大脑皮层、丘脑(为大脑皮层输入信息)、基底神经节(与运动调节有关)、下丘脑

(控制内分泌活动。

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调节体温。

调节摄食活动。

调节情绪反应)、边缘叶和边缘系统(与躯体、内脏活动有密切关系)

2、中脑:

位于脑桥与间脑之间,背侧部为四叠体,上面为上丘,下面为下丘,上丘与视觉

有关,下丘与听觉有关。

3、后脑:

延髓(生命中枢,与人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关)、脑桥(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侧传至另一侧,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延髓+脑桥+中脑构成脑干。

小脑(调节姿势与平衡)

三、脑内与半球间的联接:

1、联络纤维:

称大脑内纤维,将半球内的不同部位联接起来,将不同皮层的功能联系在一

起。

包括短程纤维(连接邻近脑回的联络纤维)和长程纤维(位于皮层较深的部位,并可聚集成相当明确的纤维束,这些纤维束不同的叶)。

2、连合纤维:

称大脑间纤维,联接两半球内相应的或同等的区域或结构,包括胼胝体(神

经系统中最大的连合纤维,将半球内相应的新皮层区连接起来,负责两个半球之间的信息传递)、前连

合(一圆形的致密的纤维束)和海马连合(琴连合)

3、放射纤维:

将神经冲动从深部结构传递到皮层或从皮层传递到深部结构,分为传入和传出。

传入纤维将神经冲动传递到皮层,而传出纤维将神经冲动自传出。

放射纤维呈放射状排列,冠状状向脑干会聚。

四、脑功能的学说:

定位说(脑功能定位学说,重要支持有杏仁核和海马与记忆有

关,下丘脑与摄食和饮水有关)、整体说(不存在脑结构的功能定位,脑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部位无关。

动物智能并不能指人的智能)、三个机能系统学说(A网状结构,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并使选择性活动能持续进行;

B大脑半球后半

部的各个感觉区<

视觉、听觉、体觉>

由于大脑皮层的不同层次,分三级皮层区,接收、加工、储存信息;

C机能联合区指大脑半球前半部的运动区,形成运动的计划,对进行中的活动编制程序,并加以调节和控制,然后将准备好的运动冲动发往外围组织或器官)、模块说(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浅与深方位术语是最接近的反义词

2、胼胝体是最重要的连合纤维。

3、根据皮层厚度、神经元的开关和纤维的结构,临床上多采用德国神经科医生布罗德曼的数字标记分区繁育,他将每个大脑半球皮层分为52个功能区

4、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

5、外周神经系统指除脑与脊髓以外的的全部神经,分布于全身,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6、在每一大脑半球上,存在掌管一些复杂功能的中枢,包括中央沟前后的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枕叶的视区、位于颞叶的听区以及语言区。

7、基底神经节主要包括尾核、豆状核、屏状核。

有运动调节功能。

8、中脑、脑桥和延髓构成脑干,是脑最早最原始的地方。

9、小脑与大脑皮层运动区共同调节姿势与身体的平衡

10、白质包括:

联合纤维、连合纤维和放射纤维。

联络纤维可将半球内的不同部分联接丐来,连合纤维可将两半球内相应的区域和结构联接起来。

11、联合区:

除大脑皮层上的特定功能分区外,其他部分的皮层被称为联合区,是具有多

种功能的神经中枢。

12、脑干按功能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上行网状结构也叫上行激活系统,它与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下行激活系统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

网状结构的作用具有非特异性特点,身体感觉、听觉、内脏感觉传入到网状结构后,都有可能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细胞基础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分类(胞体、树突、轴突)1011

神经元

,像其他细胞一

胞体

样,神经元的细胞也是

突起,通常一

树突即胞体伸出许多纤维,较短,负责接受

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

个神经元有一

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

胞核组成。

在这里进行

个至多个树突,

轴突即由胞体发出的单根突起,呈细索状,

维持生命的各种代谢活

但轴突只有一

末端常有分支,称轴突末梢,轴突将冲动从

动,接收输入的信息。

条;

胞体传向轴突末梢。

按突起的形态和

数目,神经元可分为

双极神经元:

有些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

多极神经元:

很多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单极神经元:

有一些神经元只有一条纤维

依功能又可

感觉神经元:

又称传入神经元,负责把信息从感受器传递到中枢神经的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又称传出神经元,负责把信息从脊髓一直传递到人的脚趾、手指和身

体的其他部位,并把神经冲动从神经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行为效应。

中间神经元:

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负责连续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它们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并把信息传递给其他的神经元。

神经元具有两个最主要

的特性

兴奋性:

由感受器或另一种神经元传来神经冲动之后,立即会引起神经

元的兴奋。

传导性:

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以通过突触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

二、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

除了神经元之外,神经系统中还有(1-5)*1012个神经胶质细胞,大多较小,数目众多,为神经元数目的10-50倍,占脑重的二分之一,与神经元不构成突触联系。

胶质细胞终身保持着分裂能力,外形比较圆,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

它填塞在神经元之间,并覆盖了所有的神经元的胞体,轴突和树突。

一般认为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有4种:

支持作用,一些胶质细胞颁布于神经元周围,交织成网,构成神经组织的支架,支持神经

元的胞体和纤维。

修复作用,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尤其在脑或脊髓受伤时能大量增生,充填被清除的神经组织碎片留下的缺损。

但增生过强,可诱发脑瘤形成。

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一些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到运输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一些胶质细胞形成周围和中枢神经纤维的髓鞘,防止神经冲动传导时的

电流扩散。

神经冲动的产生: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

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电的和化学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能被记录下来,是神经元信息发放的形式,即神经元内部的电信号实质上是动作电位,是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

静息(膜)电位:

大量的细胞生物学表明,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中某些离子浓度是不平

衡的,由于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同,就存在着电位差。

由于离子穿透细胞膜的运动而引起膜电位的变化,这便形成了信息传递的基础。

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由于细胞膜内外离

子浓度的不同,就存在着70-90毫伏的负电位差。

这种电位差就是静息膜电位差,内负外正。

在神经受到刺激时,膜电位便会突然地、急剧地发生变化,此时便产生神经冲动或动作电位,信息便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在神经元内部流动。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散性的电位变

化,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去极化:

膜内电位负性降低的过程

反极化:

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的过程

复极化:

动作电位下降的过程

超极化:

膜内负性提高以超过静息电位的过程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导:

1、突触: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

突触据信息传递媒介物质的不

电突触:

信息传递媒介物是局部电流,其结构基础是缝

同分为

隙连接。

在两个神经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两层膜间隔非

注:

(突触有特殊的微细结构

,常小,连接部位的细胞膜并不增厚,膜两侧近旁胞质内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首先分

不存在突触小泡,两侧膜上有沟通两细胞的通道蛋白围

成许多小支,每个小支的末梢

成的孔道,允许带电小离子和小分子物质通过。

无突触

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终扣,

前膜和后膜这分,一般为双向性传递;

又由于其电阻低

贴附在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

因而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电突触传递在中

树突表面,在电子显微镜下观

枢神经系统内和视网膜上广泛存在,主要发生在同类神

察到,突触的接触处有两层腊

,经元之间。

特点是:

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

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

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中,最常见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胞体连接,分别构成轴-树、轴体突触。

此外还有轴-轴和树-树突触。

轴突终扣的膜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或树突膜则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

一个突触即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以直接通过,速度快;

传导没有方向之分,形成电突触

的两个神经元的任何一个发生冲动,即可以通过电突触而传给另一个神经元。

化学性突触:

以化学物质作为通信的媒介而传递信息。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到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上,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局部电位。

2、神经信息在突触间的传递:

进行突触间化学传递的物质主要是神经递质,

神经递

质是轴突终扣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完成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化学性突触实现神经传导的过程:

当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至终扣时,突触前膜通透性发生

变化。

此时,含递质的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表面上有递质的受体,递质和受体结合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并沿着这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出去。

这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到另一神经元的机制。

具体地说,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细胞的轴突终扣,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细胞接受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的改变,产生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可能是兴奋性的,也可能是抑制性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即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性反应。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即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的抑制性反应。

神经元突触后电们遵循级量反应的规律,其幅值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变高,而反应频率不发生变化。

与动作电位相比,它的变化比较缓慢,不能很快传导出去,只能在其邻近消失。

因此,级量反应只是突触后膜的局部兴奋性变化,且可以与其他部分传来的冲动引起的变化发生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如果达到足够的强度,便释放一个动作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的反应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与之相接触的各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效应的总代数和。

神经信息在脑内的传递过程,是从一个神经元“全或无”的单位发放到下一个神经元突触后电位的级量反应总和后,再出现发放的过程。

它是一个“全或无”的变化和“级量反应”变化不断交替的过程。

神经递质与行为的关系

神经递质是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并于轴突终扣处释放,经突触间隙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信息得以传递。

因此神经递质是行为的基础,对于从肌肉运动到身心健康的一切活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被研究的神经递质符合以下标准:

在突触前轴突末梢产生,当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扣时,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突触间隙出现神经递质时,突触后膜便发生生物反应。

如果神经递质的释放停止了,就不会有随后的反应发生。

已知在脑内可能有60多种化学物质作为神经递质发生作用,不仅与动物和人的感觉、知觉、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有关,而且与中枢神经系统所控制和调节的各种机能活动,如睡眠和觉醒、饮水和摄食等行为有密切联系。

一般而言,不同神经递质都可能影响行为的调节。

主要几种神经递质:

r-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主要存在于神经组

织中。

全脑1/3的突触以GABA作为神经递质。

抑制有助于控制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信号的精确性,使肌肉活动变得协调。

GABA可能参与睡眠-觉醒的调节,也可能参与焦虑的调节。

乙酰胆碱(Ach),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能够兴奋神经元,是一种活跃运动神

经来产生骨骼肌收缩的神经递质。

与注意调节、唤起和记忆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丧失,分泌的神经元发生退化性变化引起。

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能兴奋心肌。

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过高与高度焦虑和

躁狂状态有关。

多巴胺(DA)由脑部某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是一种与躯体运动、注意、学习和精神健康有关的神经递质。

突触内其降低与帕金森有关

5-羟色胺(HT)全部产生5-HT的神经元都位于脑干,它在情绪调节、饮食、睡眠-觉醒的控制以及痛觉调节中都发挥作用。

内啡肽主要颁布与脑、垂体和胃肠道处,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的作用。

神经调质是能够调节信息突触传递效率的化学物质。

内啡肽是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在结构和作用上与使人上瘾的物质相类似。

人为什么对自己自身的内啡肽没有成瘾呢?

因为内啡肽不像毒品,它们在受体位置上没有滞留到引起组织变化而使人上瘾所需的时间,就被酶分解而变得不活跃了。

内啡肽有助于镇痛,参与控制一些情绪性行为。

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

1、反射:

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的应答。

2、反射弧:

由感受器(接受刺激的器官或细胞)、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发生反应的器官或细胞)五个部分组成。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反射的基本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经传入神经将刺激信号传递给神经中枢,由中枢进行

分析处理,然后再经传出神经,将指令传到效应器,产生效应。

在整体情况下,传入冲动进入脊髓或脑干后,除在同一水平与传出部分发生联系并发出传出冲动外,还有上行冲动传导到更高级的中枢部位,进行进一步的整合;

高级中枢再发出下行冲动来调节反射的传出冲动。

因此,在进行反射活动时,既有初级水平的整合活动,也有较高级水平的整合活动,在通过多级水平的整合后,反射活动更具有复杂性和适应性。

应用: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

单线式联系:

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辐散和聚合式联系:

辐散式联系:

一个神经元可通过其轴突末梢分支与多个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这种联系

方式在传入通路中较为多,其功能意义是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

聚合式联系:

一个神经元可接受来自许多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而建立突触联系,因而有可

能使来源于不同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在同一神经元上发生整合,导致后者兴奋或抑制。

链锁式和环式联系:

在中间神经元之间,由于辐散与聚合式联系同时存在而形成链锁式联系或环式联系。

细胞的复极化过程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即达到兴奋前内负外正的极化电位后,这个过程仍继续进行,细胞膜出现了大约负90毫伏的后超过极化电位。

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不同,主要功能不包括信息传递作用,包括修复、营养、支持作用。

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是通信,即不断地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接收、综合、传递。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动作电位遵循“全或无”,突触后电位遵循级量反应。

第四章 激素与行为领会:

一、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主要功能

脑垂体

腺垂体(垂体前叶、内分泌之首)由腺细胞组成

1、所分泌的“促激素”直接控制各靶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调解这些内分泌腺的功能。

促激素包括促甲状腺素(TSH、靶腺为甲状腺)、促肾上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促性腺激素

(GTH、卵泡FSH、黄体生成素LH),主要功能是刺激靶腺组织增生、发育,并促进其激素的合成、释放或分泌

2、腺垂体分泌直接作用于细胞的蛋白质激素,包括生长素GH(可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得身材高大、肌肉发达)与催乳素

(对于动物分娩后泌乳的出现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类主要发动泌乳,使女分娩

后开始有乳法的分泌,供哺育婴儿。

神经垂体

(垂体后叶

抗利尿素ADH(加压素),因为垂体后叶的这种激素,最早是从发现

其提升血压的作用开始的,可引起全身小支脉动的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

现在知道它的主要作用是抗利尿,通过促进水分在肾小管内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这一功能受损,则可出现“尿崩症”

催产素(子宫收缩素),最早发现其具有使子宫收缩的作用,可以

加速分娩过程。

虽然这两种激素存在于神经垂体提取液中,但却是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的神经分泌物,而垂体后叶储存这些激素的场所。

由一些神

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与神经组织直接相连,由下丘脑直接

延伸出的一部分,实际上是神经组织

甲状腺与甲状旁

甲状腺

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是个体正常生长及骨骼成熟所必需的激素,对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与成熟,而且对保持成人正常的神经系统功能有意义,此外对糖类代谢有重

要影响,它可增加胃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作用

甲状旁腺

分泌甲状旁腺素,调节体内钙、磷代谢的主要激素,它的分泌主要受血钙浓度的调节,当血钙升高时,可抑制甲状旁腺素的分泌,低血钙不仅可以促进甲状旁腺的分泌,而且可以刺激腺体的增生,所

以长期血钙过低导致甲状旁腺肥大

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

糖皮质激素,可以促使血糖增高,抑制蛋白质合成,又加速其分解,

也能影响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再分布,在增进机体内对外环境中一些有害刺激的地肯能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调节水盐代谢和尿的排出,促进肾小

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分泌过多,水肿。

性激素有可能只是中间产物

肾上腺髓质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

1、肾上腺素E,,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加大心输出量,增加分

配到活动的肌肉中的血流量,加速肝糖原和脂肪的分解,为骨骼肌和心肌提供更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