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07451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_5篇(共15页)9700字.docx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

(一)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XXXX年),光绪二十年(XXXX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XXXX年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建筑风格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

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洞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

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米,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

陈家祠堂在XXXX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郭沫若同志曾在XXXX年参观后留有一首五言诗: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

XXXX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XXXX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陈氏书院

  。

XXXX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

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

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

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于光绪二十年(XXXX年)建成,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

目的为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时提供住处。

陈家祠它的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装饰艺术的精华,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砖雕、陶塑、铜铁铸等工艺进行装饰,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

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

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

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布局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

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

堂宇轩昂,庭院宽敞。

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

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

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

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

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

  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

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

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

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

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

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

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

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

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

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

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

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

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

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

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

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

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

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

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

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木雕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

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富。

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

其中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难解难分的情景。

木雕

  此外各座厅堂、走放廊的梁架、雀替以及那长达540余米的檐板上雕刻的各种瓜果、花纹图案、人物、动物、无不凝聚了广东木雕的精华。

木雕工艺:

木雕工艺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

一般选用质地细密柔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椴木、桦木、楠木、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木料上进行的雕刻,通常也指用木料雕刻成的雕刻工艺品。

木雕之乡:

被誉为我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东阳木雕留世。

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

其多层次浮雕、散点-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又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

  石雕

  陈氏书院的石雕主要是采用麻石石材。

多用在廊柱、月梁、券门、栏杆、墙裙、柱础和台阶等地方。

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融洽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雕和阴刻等多种技法,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

又把双面铁铸通花栏板嵌入栏杆中,使呈灰白淡雅的栏杆在色调深沉的铁铸栏板映托下,对比鲜明,主题突出,极富装饰效果。

在其他的石雕装饰中,如月梁、隔架、雀替、墙裙、檐廊栏杆及台阶垂带,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还有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基座已失),石匠运用圆润简练的线条雕琢成形体活泼、神态祥和、笑脸相迎的瑞兽,这是广东地区石狮造型的代表。

  砖雕

  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楣、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

陈家祠堂

  广东砖雕从用材到技法都与北方或江南地区都有一定差别。

雕制前先由艺人逐块挑选。

然后依据整幅图层次的多少,将青砖按层排列,依次逐出所属部分的纹样,最后逐层逐块嵌砌在墙上,形成多层次的画面。

其雕刻技法往往把了圆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又流中畅自如,纤细如丝,故又被称为&;挂线砖雕&;。

陈氏书院首进东西厅的水磨青砖檐墙上,共有6幅大型砖雕,是现存广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砖雕作品之一。

石湾陶塑脊饰。

清代在南海、番禺、顺德和香港、澳门等地的祠堂庙宇或富家豪宅中,正脊上大都用石湾烧制的陶塑脊饰。

早期生产的脊饰,多用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随着石湾陶塑的发展,浮雕花卉图案纹饰逐渐转变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人物脊饰,这种石湾特有的陶塑脊饰文化,后来由广东人带往广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把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传往异国,这正上乡土情怀的自然表现。

  灰塑

  广东旧式民居,多数在山墙上两边用石灰堆出简单的卷草纹。

称这&;草尾&;。

在较富有的宅第或祠堂庙宇中,灰塑的使用范围则随建筑的规格而扩大,它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由于灰需在现场制作,艺人便可根据题材和空间的需要,充分发挥其技艺,如将山川水涧景物随形就势穿透墙体,或将动物、花卉等

  到塑造成凸出墙体20至60厘米,立体效果非常突出。

形态栩栩如生。

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富丽斑斓,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

陈氏书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庭院连廊及东西斋的屋脊上,总长XXXX年余米,灰塑的题材与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鸟、亭台楼阁、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陶塑

  陈氏书院的陶塑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书院的正脊采用佛山陶塑共11条。

首进5条和聚贤堂脊饰分别于光绪十七年(XXXX年)(聚贤堂脊饰于XXXX年被台风刮倒,于XXXX年重塑)和十九年(XXXX年)烧制,中、后进的4条脊饰于光绪十八年(XXXX年)烧制,后进大厅的脊饰则完成于光绪十六年(XXXX年)。

11条脊饰中以聚贤堂的规模最大,其总长27米,高2.9米,连灰塑基座总高达4.26米。

全脊共塑224个人物,题材包括八仙贺寿、加官进爵、虬髯客与李靖等,整条脊饰恰似一个巨大的舞台。

其他脊饰的题材主要是龙凤、花鸟、瑞兽、山水以及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铁铸

  陈氏书院聚贤堂前后石栏杆中嵌有铸铁栏板,即佛山铁画。

其正面6幅为麒麟玉书凤凰图,台阶两边是双龙戏珠,还有三阳开泰、年年有余等。

这些铁铸由佛山生铁铸造,打制或铸造而成,工艺精湛,构图精美。

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

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

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

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

(二)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

原称陈氏书院。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

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XX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XXXX年~XXXX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XXXX年),光绪二十年(XXXX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XXXX年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三)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XXXX年)动工,光绪二十年(XXXX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氏族人捐资合建的宗族祠和书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XXXX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XXXX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XXXX年平方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九座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其间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他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间以长廊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放的形式。

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

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8米。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因此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

  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木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玲琅满目。

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二是极富岭南风味。

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了岭南的建筑风格。

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优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

  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

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你们看:

那蹲伏在屋檐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想要凌空而下,气势雄伟。

陈氏书院将灰塑独角狮装饰在垂脊上,带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

  接着我们重点了解一下陈家祠的花脊和砖雕。

陈家祠花脊共有十一条,总长度为165米。

花脊分上下两层,下层以灰塑做脊基,上层为陶塑。

陶塑是石湾烧制的,采用玻璃釉彩,主要有黄、绿、宝蓝、褐、白等五色。

石湾陶塑瓦脊,题

  材丰富、形象传神、工艺特别。

人物均是有前无后,脸部有眼无珠,不施釉彩。

各种人物的头、手、脚、服饰均定型化,分别以模印制,根据人物不同的形态,选配头型、帽饰、手脚、服饰,然后用捏、按、捺、贴等手法进行加工,按仰望角度视线要求,夸张处理人体比例和特定的神态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

石湾瓦脊一般分成若干小块塑造烧制,在屋顶驳接嵌砌而成。

每条花脊,在烧制的时候,都标有店号和年代,这条首进中路花脊是光绪辛卯年(XXXX年)文如壁店烧制的。

当时为陈家祠烧制花脊的还有宝玉荣记、美玉成等店铺。

  请大家注意看,每条花脊的两端,有一对造型独特的动物,它龙头鱼尾,长有两根往上翘的长须,像飞翔在凌空一样,气势不凡,使屋顶的轮廓线更加优美。

这种怪异的动物,,就是古代民间传说能防火避灾的鳌鱼。

古人认为:

&;巨鳌生于海,好吞火,而且水能克火,故置于屋脊之上。

&;同时,古人又取其&;独占鳌头&;之意,表示了人们祈望子孙科举考试荣登榜首,高官显贵的心理。

  请各位放眼望去,正门两侧那平整光滑的青砖檐墙上,有六幅大型砖雕,其中两幅长4.8米,宽2米,就像巨幅的画卷镶嵌在墙上,它使原来单调平板的青砖墙变得秀气典雅,又使整座建筑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六幅大型砖雕,人物鸟兽形态传神生动,雕工精细入微,立体逼真,是广东现存最好和最大型的作品。

这些砖雕是选用质量上等的青砖,运用浮雕、圆雕技法,逐块雕琢,拼接镶嵌于砖墙之上。

广东砖雕以其雕技高超而著称,能再质地松脆的青砖上雕刻纤细苍劲的线条,如垂挂的直线一般,固有&;挂线砖雕&;之称,体现了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最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两扇大门。

两扇大门上彩绘的门神高达4米,黑脸者为尉迟恭,红脸者为秦琼,是唐代太宗的大将军。

据说有两位气宇轩昂的大将军守卫门户,能起到镇邪保平安的作用。

  【二进(首进大厅和聚贤堂)】

  跨进首进大厅,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四扇镂空双面木雕大屏门挡中。

它立在大厅和庭院正中之间,分隔了内外空间,透过镂空雕花,院内景物若隐若现,又使到内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幽深高雅的美感。

这四扇屏门上雕刻的都是吉祥如意的内容,如&;金殿比武&;、&;渔樵耕读&;、&;三羊启泰&;等。

其图案内容,大多含有很微妙的寓意。

如裙板上雕刻的这幅&;创大业,儿孙永发&;图,用芭蕉树的大叶象征大业,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象征着儿孙永发。

以五只蝙蝠围绕着一团家:

&;寿&;字的烟云,被寓为&;五福捧寿&;。

这幅&;福&;字图,最有象征意义,把一棵老竹雕刻成一个&;福&;字形状,两个&;福&;字一正一反,暗喻福到盈门。

几只仙鹤站在老竹丛中,画面题词&;青春发达,大器晚成&;,比喻人和物的成长过程,又暗喻&;福寿双全&;。

还有这幅&;渔舟唱晚&;图,三只渔船停泊在河岸边,一张正在晾晒的渔网高高挂起,坐在船头上的几个渔夫手拿乐器在弹唱,母亲怀抱婴儿望着背救生浮葫芦的孩子爬到船篷上玩耍,表现出广东水乡渔民在辛勤劳动后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转出屏门,视线豁然开朗,庭院各种花草树木绿茵婆娑,香气袭人。

沿着中轴线方向,前庭架起了东西两道彩带般的长廊,连接首进和中进建筑。

长廊上塑有&;竹林七贤&;、&;公孙玩乐图&;、等历史题材故事;有&;镇海层楼&;、&;浮丘丹井&;等清代羊城八景;还有各种花鸟瑞兽、吉祥如意图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把庭院装扮的情趣盎然。

灰塑工艺积极复杂,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入稻草或草纸,制成草根灰和纸根灰,用铜线做骨架,以瓦筒为躯干,艺人直接在建筑装饰部位上制作,随意发挥技艺,最后绘上矿物质颜料而成。

灰塑的立体效果非常突出,形态逼真,色彩喜用大红大绿,充满浓郁民间生活气息。

其中有一种以蝙蝠造型的吉祥图案,生动活泼,神态亲近可爱,化丑为美、夸张形象是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

因&;蝠&;与&;福&;谐音,所以我国民间把蝙蝠视为福的象征。

如在一只蝙蝠前画一串铜钱,则被称为&;福在眼前&;;两只蝙蝠重叠,又称&;福上加福&;等等。

陈氏书院的灰塑,题材十分丰富,塑艺精美,规模宏大,总长度为XXXX年余米,居全省民间建筑装饰之上。

  穿过长廊,迈上台阶,两座建筑之间,山墙高耸,形成一条通道,只见头上青天白云,眼前每进升高,取其&;青云直上&;之意,俗称&;青云巷&;。

站在青云巷凉风阵阵。

它美观而又实用,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及防火的作用。

  中座聚贤堂是书院建筑的中心,聚贤堂是当年陈姓族人举行聚会议事的地方,堂前有一座雅致的石雕月台,月台上的石雕栏杆、月台柱以及望柱头的雕饰是陈氏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

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的表现手法来雕饰。

月台柱雕有&;老鼠戏葡萄&;,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老鼠与多子的葡萄、石榴共戏,是暗喻百子千孙的意思。

望柱头的雕饰更加特别,以花岗石雕成的一盘盘菠萝、杨涛、桔子、仙桃、佛手、香蕉等岭南家果,既富有南国风情和装饰美,又寄予了陈氏子孙以礼果终年奉祀祖先的虔诚敬意。

这又是一个体现广东民间艺人匠心独运的生动例子。

  【后进】

  后进是安放神主牌位和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

这里共有是一座八米多高木雕大神龛,龛堂阶台上安放着密集整齐的牌位,正中最高者为陈氏远祖舜帝,列祖按序排列。

另外凡是捐巨资兴建陈氏书院的陈姓族人,均可以在此设立长生位,标明捐资金额,并按辈分大小、出资多寡及社会地位排列放置。

神龛外饰大型木雕镂通花罩,其雕工精致,规制宏大,龛堂庄严肃穆。

每年春秋两季,陈姓族人在此举行隆重的合族祭祖仪式,以示对祖先的虔诚敬意。

陈氏书院龛罩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龛罩上还铭刻有制作年代,营造商号及地址,如&;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等,这是研究陈家祠营建情况的可靠原始资料。

  【西斋和厢房】

  看完三进主体建筑,我们可以简单游览一下东西斋和厢房。

东西厢房是当年

  陈氏学子们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廊庑与厢房项链。

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环境优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

室内壁上绘有大型壁画。

前东厢为《滕王阁》,图中描绘才气过人的唐代诗人王勃意气风发的吟作&;滕王阁序&;的场面,前西厢绘《夜宴桃李》,画面表现了桃花盛开时,李白和诸学友在桃李园中夜宴的情景。

用文人雅士为题材的壁画,正与厢房的使用功能相匹配,虽然只有两幅作品,但却起到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使书院更富诗意而显得雅致清新。

  总的来说,陈家祠在建筑上最突出的是它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之大成,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的结晶。

XXXX年郭沫若先生参观陈氏书院后感叹不已,即时赋诗赞曰: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对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给予极高评价。

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是当之无愧的。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四)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主体建筑面宽、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建筑面积达XXXX年平方米。

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

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

堂宇轩昂,庭院宽敞。

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

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

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

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

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

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

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

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

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

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

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

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

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

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

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

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

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

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

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

  精选5篇广东陈家祠导游词(五)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XXXX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

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

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由入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进行参观,观赏顺序依次为:

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定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主要是观赏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生动,色彩丰富。

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

几千幅彩绘,没有相同的风格,也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