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07792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PPTX 页数:169 大小:18.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9页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9页
亲,该文档总共1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1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至今为止最走心的消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pptx

,消防基础知识培训,(企业通用),过渡页TRANSITIONPAGE,Chapter.1,燃烧与爆炸知识,一、燃烧,

(一)燃烧的概念,燃烧的反应过程极其复杂,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产生化学作用而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一、燃烧,

(二)燃烧的类型,闪燃有两种含义:

(1)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质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浓度随其温度上升而增大,这些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

当蒸气达到一定浓度时,如与火源接触,就会产生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这种现象称为闪燃。

(2)当可燃物在密闭的室内着火时,这些有机物因燃烧分解出可燃性物质,由于密闭空间氧气被耗尽,致使火焰在短时间内熄灭而成阴燃冒烟状态。

然而屋内可燃物均已达临界点,并充满不完全燃烧气体。

因此当有新鲜空气突然灌入时,所有可燃物表面将全都一起燃烧,造成一片火海,极为致命。

这种现象也称为闪燃,亦称燃爆。

燃烧有四种类型:

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

一、燃烧,

(二)燃烧的类型,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爆炸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介质中造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同时破坏性极强。

燃烧有四种类型:

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

(三)燃烧的必要条件物质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

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这三个必要条件可表示成“燃烧三角形”和“燃烧四面体”。

一、燃烧,(三)燃烧的必要条件,一、燃烧,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从数量上讲,绝大部分可燃物为有机物,少部分为无机物。

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对于这三种状态的可燃物来说,其燃烧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是气体比较容易燃烧,其次是液体,最后是固体。

可燃物是燃烧不可缺少的一个首要条件,是燃烧的内因,没有可燃物,燃烧就根本不能发生。

(三)燃烧的必要条件,氧化剂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

温度(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常见的是热能,其他还有从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转变而来的热能。

一、燃烧,一、燃烧,(四)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闪燃在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火焰的燃烧现象。

(参见前面)阴燃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的现象。

爆燃以亚音速传播的爆炸。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焰等火源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自行燃烧的现象。

根据热来源不同,物质自燃可分为两种:

一是本身自燃;二是受热自燃。

本身自燃,就是由于物质内部自行发热而发生燃烧现象。

受热自燃就是物质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发生燃烧现象。

(参见前面),一、燃烧,(四)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同系物中异构体比正构体的闪点低;同系物的闪点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其沸点升高而升高。

各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其闪点随沸程的增加而升高;低闪点液体和高闪点液体形成的混合液,其闪点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

木材的闪点在260左右。

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固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1)闪点是生产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重要依据;

(2)闪点是储存物品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依据;(3)闪点是甲、乙、丙类危险液体分类的依据;(4)以甲、乙、丙类液体分类为依据规定了厂房和库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占地面积、安全疏散、防火间距、防爆设置等;(5)以甲、乙、丙类液体的分类为依据规定了液体储罐、堆场的布置、防火间距、可燃和助燃气体储罐的防火间距,液化石油气储罐的布置、防火间距等。

闪点的意义:

一、燃烧,(四)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燃点是指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或固体能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一切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自燃点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主要方式有:

氧化发热,分解放热,聚合放热,吸附放热,发酵放热,活性物质遇水,可燃物与强氧化剂混合,1,2,3,4,5,6,7,一、燃烧,(四)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

(1)受热熔融,熔融后可视液体、气体的情况;

(2)挥发物的数量,挥发出的可燃物越多,其自燃点越低;(3)固体的颗粒度,固体颗粒越细,其比表面积就越大,自燃点越低;(4)受热时间,可燃固体长时间受热,其自燃点会有所降低。

影响液体、气体可燃物自燃点的主要因素:

(1)压力,压力越高,自燃点越低;

(2)氧浓度,混合气中氧浓度越高,自燃点越低;(3)催化,活性催化剂能降低自燃点,钝性催化剂能提高自燃点;(4)容器的材质和内径,器壁的不同材质有不同的催化作用,容器直径越小,自燃点越高。

影响固体可燃物自燃点的主要因素:

一、燃烧,(四)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氧指数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固体材料在氧、氮混合气流中,维持平稳燃烧所需的最低氧含量。

氧指数高表示材料不易燃烧,氧指数低表示材料容易燃烧,一般认为氧指数22属于易燃材料,氧指数在2227之间属可燃材料,氧指数27属难燃材料。

一、燃烧,(四)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可燃液体的燃烧特点可燃液体的燃烧实际上是可燃蒸气的燃烧,因此,液体是否能发生燃烧以及燃烧速率的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有关。

甲类(一级易燃液体),闪点小于28;乙类(二级易燃液体),闪点大于等于28小于60;丙类(可燃液体),闪点大于等于60。

液体火灾危险分类及分级是根据其闪点划分为3类:

在不同类型油类的敞口贮罐的火灾中容易出现三种特殊现象:

沸溢、喷溅和冒泡。

沸溢现象是指液体在燃烧过程中,由于不断向液层内传热,会使含有水分、粘度大、沸点在100以上的重油、原油产生沸溢和喷溅现象,造成大面积火灾。

能产生沸溢现象的油品称为沸溢性油品。

一、燃烧,(四)与燃烧相关的常用概念,固体的燃烧特点固体可燃物必须经过受热、蒸发、热分解,固体上方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燃烧极限,才能持续不断地发生燃烧。

燃烧方式分为:

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四种。

阴燃一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会阴燃。

如成捆堆放的棉、麻等,随着阴燃的进行,热量聚集、温度升高,此时空气导入可能会转变为有焰燃烧。

蒸发燃烧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熔融后,类似于可燃液体蒸发成蒸汽而燃烧。

如硫、磷、沥青、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

分解燃烧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后分解出其组成成分,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称为分解燃烧。

如木材、纸张、棉、麻、毛巾、热固塑料、合成橡胶等燃烧。

表面燃烧蒸汽压非常小或难以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氧气包围物质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属于非均相燃烧,即表面燃烧。

表面发红,而无火焰,如木炭、焦炭等的燃烧。

一、燃烧,(五)燃烧产物及其毒性,燃烧产物是指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

燃烧产物包括:

燃烧生成的气体、能量、可见烟等。

燃烧生成的气体一般是指: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化氢、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火灾统计表明,火灾中死亡人数大约80%是由于吸入火灾中燃烧产生的有毒烟气而致死的。

火灾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上所述。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燃烧产物之一,而一氧化碳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其毒性在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高亲和性,其对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气高出250倍。

二、爆炸燃烧的特殊形式,

(一)爆炸的概念,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使温度、压力急剧增加或使两者同时急剧增加的现象。

二、爆炸燃烧的特殊形式,

(一)爆炸的概念,物理爆炸:

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

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气压式升降椅等的爆炸。

爆炸可分为:

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2007年,浙江省某女士坐的升降椅发生物理爆炸,椅面被炸穿,她的裤子被炸了个大洞,硬塑料、木屑、密封圈等大量碎片崩进她体内达十几厘米。

此类事故并不鲜见。

二、爆炸燃烧的特殊形式,

(一)爆炸的概念,化学爆炸:

因物质本身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

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

化学爆炸是消防工作中防止爆炸的重点。

二、爆炸燃烧的特殊形式,

(一)爆炸的概念,核爆炸:

是剧烈核反应中能量迅速释放的结果,可能是由核裂变、核聚变或者是这两者的多级串联组合所引发。

大气层内部的核爆炸通常都伴随着蘑菇云的产生。

核爆炸会产生大量的放射线和放射性污染。

空中核爆炸,水下核爆炸,二、爆炸燃烧的特殊形式,

(二)爆炸极限爆炸极限是指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可产生爆炸的最高浓度或最低浓度。

通常以体积百分数表示。

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使火焰传播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

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使火焰传播的最高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划分为甲类气体,少数爆炸下限10%的气体划分为乙类气体。

二、爆炸燃烧的特殊形式,(三)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爆炸极限值受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主要有:

初始温度、初始压力、惰性介质及杂质、混合物中氧含量、点火源等。

初始温度高,爆炸极限范围大;初始压力高,爆炸极限范围大;混合物中加入惰性气体,爆炸极限范围缩小,特别对爆炸上限的影响更大。

混合物含氧量增加,爆炸下限降低,爆炸上限上升。

二、爆炸燃烧的特殊形式,(四)关于粉尘爆炸,粉尘爆炸的特点:

(1)多次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

(2)粉尘爆炸所需的最小点火能量较高,一般在几十毫焦耳以上。

(3)与可燃性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

二、爆炸燃烧的特殊形式,(四)关于粉尘爆炸,颗粒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氧吸附也越多,在空气中悬浮时间越长,爆炸危险性越大。

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越小、引爆能量越高。

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范围扩大。

有粉尘的环境中存在可燃性气体时,会大大增加粉尘爆炸的危险性。

(1)粉尘本身必须是可燃性的;

(2)粉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比表面积;(3)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极限范围内的混合物;(4)有足够的点火能量。

粉尘爆炸的条件:

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过渡页TRANSITIONPAGE,Chapter.2,火灾过程及其基本规律,一、火灾的定义与分类,

(一)火灾的定义,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火灾,它是最常见的灾害之一。

(二)火灾的分类与分级,根据火灾分类国家标准,按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划分为A、B、C、D、E、F六类。

一、火灾的定义与分类,A类火灾:

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B类火灾:

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

气体火灾。

D类火灾:

金属火灾。

E类火灾:

带电火灾,即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F类火灾:

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二)火灾的分类与分级,火灾分级:

特别重大火灾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重大火灾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较大火灾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一般火灾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注:

“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包含本数。

一、火灾的定义与分类,二、火灾过程,

(一)典型火灾的发展过程,火灾通常都有一个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直至熄灭的过程。

典型火灾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初起、发展、猛烈、下降和熄灭五个阶段。

扑救火灾要特别注意火灾的初期、发展和猛烈阶段。

二、火灾过程,

(二)火灾初期阶段一般可燃物质着火燃烧后,在15分钟内,燃烧面积不大,火焰不高,辐射热不强,烟和气体流动缓慢,燃烧速度不快。

如房屋建筑的火灾,初期阶段往往局限于室内,火势蔓延范围不大,还没有突破外壳。

火灾处于初起阶段,是扑救的最好时机,只要发现及时,用较少人力和消防器材工具能将火控制住或扑灭。

二、火灾过程,(三)火灾发展阶段由于初起火灾没有及时发现、扑灭,随着燃烧时间延长,温度升高,周围可燃物质或建筑结构被迅速加热,气体对流增强,燃烧速度加快,燃烧面积迅速扩大,形成了燃烧发展阶段。

如烟火已经窜出了门、窗和房盖,局部建筑结构被烧穿,建筑物内部充满烟雾,或是突破了外壳。

从灭火角度看,这是关键性阶段。

在燃烧发展阶段内,必须投入相当大的力量,采取正确措施,来控制火势发展,以便进一步灭火。

二、火灾过程,(四)火灾猛烈阶段如果火灾在发展阶段没有得到控制。

由于燃烧时间继续延长,燃烧速度不断加快,燃烧面积迅速扩大,燃烧温度急剧上升,气体对流达到最快速度,辐射热最强,建筑结构承重能力急剧下降。

处于猛烈阶段火灾情况是很复杂的,许多可燃液体和气体火灾的发展阶段没有明显区别。

此时不仅必须组织较多灭火力量,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控制火势,扑灭火灾,而且要相当力量和器材保护周围尚未被火势波及的建筑物和物质,以防止火势蔓延。

二、火灾过程,(五)火灾下降和熄灭阶段下降和熄灭阶段是火场火势被控制以后,由于灭火剂作用或因燃烧材料已燃烧殆尽,火势逐渐减弱直到火熄灭这一过程。

根据火灾发展阶段性特点,在灭火时,必须抓住时机,力争将火灾扑灭在初期阶段。

据统计,以往发生的火灾70%以上是初期阶段即由在场群众迅速做出正确反应,积极主动组织自救,合理使用灭火器、灭火剂和采取其他手段,使火势得到控制甚至被扑灭。

三、火灾热传播和火灾蔓延的途径,

(一)火灾热传播的途径火灾的发生、发展就是一个火灾发展蔓延、能量传播的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热量传播有以下三种途径: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三、火灾热传播和火灾蔓延的途径,

(一)火灾热传播的途径,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过程。

影响热传导的主要因素是:

温差、导热系数和导热物体的厚度和截面积。

导热系数愈大、厚度愈小、传导的热量愈多。

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

火场中通风孔洞面积愈大,热对流的速度愈快;通风孔洞所处位置愈高,热对流速度愈快。

热对流是热传播的重要方式,是影响初期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当火灾处于发展阶段时,热辐射成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

三、火灾热传播和火灾蔓延的途径,

(二)火灾蔓延的途径火灾在建筑物之间和建筑物内部的主要蔓延途径有:

未作防火处理的通风、空调管道等。

建筑物的外窗、洞口;,突出于建筑物防火结构的可燃构件;,建筑物内的门窗洞口,各种管道沟和管道井,开口部位;,未作防火分隔的大空间结构,未封闭的楼梯间;,各种穿越隔墙或防火墙的金属构件和金属管道;,1,2,3,4,5,6,四、火灾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结构和耐火等级对火灾发生变化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断面较大的可燃木质结构要比没有保护层的金属结构抗烧能力强,其主要原因是,这两种不同物质的结构受到同样高温作用时,金属结构在短时间内即会发生变形和塌落的时间比金属结构迟缓,从这个意义上看,其有利于扑救工作的进行。

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必须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使之具有一定的耐火性,即使发生了火灾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损失。

另外,在灭火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耐火等级,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赢得时间,有效的控制火势发展,顺利的扑灭火灾。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火灾随着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1)经济因素对火灾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居住条件、城市发展等的影响;

(2)技术因素对火灾影响,防火监控设施、灭火技术装备、应急指挥与救援等技术的影响;(3)文化因素对火灾影响,教育水平、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价值观等的影响;(4)政治因素对火灾影响,社会安定与动荡、政局稳定与混乱等的影响;(5)伦理道德因素对火灾影响,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企业守法与诚信、经济发展与安全发展的关系等的影响。

四、火灾的影响因素,(三)气象条件对火灾变化的影响大量火灾表明,风、湿度、气温、季节等气象条件对火势的发展和蔓延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以风和湿度影响最大。

风能助长燃烧,传播火种。

风力、风向,直接影响火灾的发展和蔓延方向。

风力愈大,对流速度愈快,燃烧和蔓延速度愈快;风向改变,燃烧和蔓延方向也会随之改变。

一般而言,火向顺风蔓延。

但火场上的风向并不稳定,火灾初起与火灾发展阶段时的风向有时并不一致,可能会受到燃烧产生的热对流影响,出现相反方向强风,形成火的漩涡。

甚至当风力增强时,会出现火沿地面飞奔的火流,速度较快。

可燃材料的含水率与空气的湿度相关。

干燥的可燃材料易起火,燃速也快;潮湿的可燃材料不易起火。

众所周知,在雨季,许多物体都呈潮湿状态,着火的可能性相对减小;在干燥的季节,风干物燥,易于起火成灾,也易蔓延。

四、火灾的影响因素,公众聚集场所火灾仍比较严重,一次死亡多人的火灾事故屡有发生。

物资贮存场所及各类堆场火灾突出。

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非法营业的小经营场所火灾所占比率比较大。

城乡居民住宅火灾呈多发态势。

(四)行业性质和部位的影响,四、火灾的影响因素,五、常见火灾的引火源,一般火焰:

各类可燃气体、液体、固体燃烧时的火焰。

高温物体:

如火星、炉渣、白炽灯、焊渣等。

电火花:

雷电,电路短路、漏电产生的火花,或静电火花等。

撞击火花:

将机械能转变为热能,金属颗粒炽热发光。

化学反应放热:

包括微生物作用发热并热量蓄积成高温。

六、火灾成因规律与特点,位居第一位的是用火不慎,占27.8%,包括取暖、照明、烧饭、熏蚊用火不慎及死灰复燃等引起的火灾。

位居第二位的是违反电气安装、使用安全规定,占21.3%,包括违章安装使用电动机、电焊机、变压器、电热器具、照明器具以及乱拉电线等引起的火灾。

位居第三位的是原因不明火灾,占13.9%,无法排除或不排除各种原因引起火灾的起数。

位居第四位的是玩火,占11.4%,包括乱放鞭炮、烟花、玩火取乐等引起的火灾。

位居第五位的是吸烟,占8.1%,包括吸烟入睡、酗酒吸烟以及乱扔烟头、火柴等引起的火灾。

六、火灾成因规律与特点,位居第六位的是其他原因引起火灾,占6.0%。

位居七位的是放火,占6.0%,包括刑事犯罪放火和报复放火的火灾,虽然比例不高,但危害极大,而且,由于经济利益、婚外情等引起放火案呈逐年增加趋势,应引起特别重视。

位居第八位的是违章操作,占4.3%,包括违章动火、烧焊、烘烤以及反应温度、压力、时间、速度失控引起的火灾。

位居末位的是自燃,占1.2%,包括危险化学品自燃以及油脂物、稻草等蓄热自燃引起的火灾。

七、燃烧产物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一)有利的方面燃烧产物在一定条件下有阻止燃烧的作用。

完全燃烧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有阻止燃烧作用,如果将房间所有空洞封闭,随着燃烧进行,产物浓度会越来越高,空气中的氧会越来越少,燃烧强度随之降低,当产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燃烧会自动熄灭。

实验证明,如果空气中CO2的含量达到30%,一般可燃物就不可能发生燃烧。

故对已着火房间不轻易开门窗,地下室火灾必要时采取封堵洞口的措施灭火就是这个道理。

七、燃烧产物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一)有利的方面,烟能提供早期火灾报警。

由于不同物质燃烧,其烟气有不同颜色和嗅味,故在火灾初起产生的烟能够给人们提供火灾报警。

人们可以根据嗅到或看到的烟气,尽早发现火灾苗头,并立即扑灭。

根据烟雾的颜色和气味,可以辨别某些燃烧物质,从而迅速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

根据烟雾的温度、浓度和流动方向,可寻找火源,并大体上判断出燃烧速度和火势发展的方向,从而正确实施逃生和扑救方法。

七、燃烧产物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一)有利的方面,常见可燃物质燃烧时生成烟的特征,七、燃烧产物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二)不利的方面,燃烧产物对人视力的影响。

烟有遮光作用,使能见度下降,尤其是在空气不足时,烟浓度更大。

烟浓度增加1倍,能见距离减少1/2,人在烟雾中一般能见度为30cm。

同时,火灾烟气中的氯化氢、氨气和氯等气体对眼睛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人睁不开眼睛。

因此,在火场上烟会使人们不易辨别火势的方向,也不易寻找起火地点,如果是楼房起火,走廊内大量烟会使人看不见疏散方向,找不到楼梯和门,造成扑救和安全疏散的困难。

七、燃烧产物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二)不利的方面,燃烧产物对人体的影响。

燃烧产生大量烟和气体,其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缺氧窒息,当氧含量为1215%时,会发生呼吸急促、头痛眩晕、浑身疲乏无力、动作迟钝;为1012%时,会恶心呕吐、无法行动,甚至瘫痪;为68%时,将含泪昏倒、失去知觉;6%时,68分钟死亡(致死浓度);23%时,45秒内死亡。

七、燃烧产物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二)不利的方面,毒害性,烟雾中除水蒸气、二氧化碳外,一般还含有一氧化碳、氯化氢、氰化氢、氮氧化物、氯气等有毒气体,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作用。

火灾烟气中常见的毒性气体及人体暴露30min致命浓度(ppm),七、燃烧产物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二)不利的方面,高温危害,人对高温烟气的忍耐是有限的,65时,可短时间忍受,120时15分钟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140时可忍受5分钟,170时,可忍受1分钟;温度再高些,1分钟也忍受不了,会有强烈的疼痛感,心率加快,肌肉痉挛,出现休克,不能及时逃离火场而被烧死或其他因素致死。

恐怖感,特别是爆燃发生时,火焰和烟气冲出门窗孔洞,浓烟滚滚,烈火熊熊,使人们产生恐怖感,造成混乱,使有的人失去活动能力,甚至丧失理智,惊慌失措。

七、燃烧产物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二)不利的方面,燃烧产物易造成火势蔓延。

炽热的燃烧产物,由于对流和热辐射作用,都可能引起其他可燃物质燃烧,成为新的起火点,造成火势扩散蔓延。

有些不完全燃烧产物还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即发生爆炸。

过渡页TRANSITIONPAGE,Chapter.3,灭火基础知识,一、灭火的基本原理,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燃烧反应终止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冷却、窒息、隔离和化学抑制。

对一般可燃物来说,能够持续燃烧的条件之一就是它们在火焰或热的作用下达到了各自的着火温度。

因此,对一般可燃物火灾,将可燃物冷却到其燃点或闪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水的灭火机理主要是冷却作用。

冷却灭火,一、灭火的基本原理,各种可燃物的燃烧都必须在其最低氧气浓度以上进行,否则燃烧不能持续进行。

因此,通过降低燃烧物周围的氧气浓度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

通常使用的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等的灭火机理主要是窒息作用。

窒息灭火,隔离灭火,一、灭火的基本原理,把可燃物与引火源或氧气隔离开来,燃烧反应就会自动中止。

火灾中,关闭有关阀门,切断流向着火区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通道;打开有关阀门,使已经发生燃烧的容器或受到火势威胁的容器中的液体可燃物通过管道导至安全区域,都是隔离灭火的措施。

化学抑制灭火,一、灭火的基本原理,就是使用灭火剂与链式反应的中间体自由基反应,从而使燃烧的链式反应中断使燃烧不能持续进行。

常用的干粉灭火剂、七氟丙烷灭火剂的主要灭火机理就是化学抑制作用。

二、几种常用灭火剂,

(一)最廉价的灭火剂水由于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和潜化热,因此在灭火中其冷却作用十分明显,其灭火机理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