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7953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docx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

电子产品热设计规范

1概述

热设计的目的

采用适当可靠的方法控制产品内部所有电子元器件的温度,使其在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下不超过稳定运行要求的最高温度,以保证产品正常运行的安全性,长期运行的可靠性。

热设计的基本问题

耗散的热量决定了温升,因此也决定了任一给定结构的温度;

热量以导热、对流及辐射传递出去,每种形式传递的热量与其热阻成反比;

热量、热阻和温度是热设计中的重要参数;

所有的冷却系统应是最简单又最经济的,并适合于特定的电气和机械、环境条件,同时满足可靠性要求;

热设计应与电气设计、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同时进行,当出现矛盾时,应进行权衡分析,折衷解决;

热设计中允许有较大的误差;

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包括

结构与尺寸

功耗

产品的经济性

与所要求的元器件的失效率相应的温度极限

电路布局

工作环境

遵循的原则

热设计应遵循相应的国际、国内标准、行业标准;

热设计应满足产品的可靠性要求,以保证设备内的元器件均能在设定的热环境中长期正常工作。

每个元器件的参数选择及安装位置及方式必须符合散热要求;

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冷却系统(如风扇等)的故障率应比元件的故障率低;

在进行热设计时,应考虑相应的设计余量,以避免使用过程中因工况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热耗散及流动阻力的增加。

热设计不能盲目加大散热余量,尽量使用自然对流或低转速风扇等可靠性高的冷却方式。

使用风扇冷却时,要保证噪音指标符合标准要求。

热设计应考虑产品的经济性指标,在保证散热的前提下使其结构简单、可靠且体积最小、成本最低。

冷却系统要便于监控与维护

2热设计基础

术语

温升

指机柜内空气温度或元器件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

如果忽略温度变化对空气物的非线性影响,可以将一般环境温度下(如空调房27℃)测量获得的温升直接加上最高可能环境温度获得最恶劣环境下的器件近似温度。

例如在空调房内测得某器件温升为40℃,则在55℃最高环境温度下该器件的温度将为95℃。

热耗

指元器件正常运行时产生的热量。

热耗不等同于功耗,功耗指器件的输入功率。

一般电子元器件的效率比较低,大部分功率都转化为热量。

计算元器件温升时,应根据其功耗和效率计算热耗,当仅知道大致功耗时,对于小功率设备,可认为热耗等于功耗,对于大功耗设备,可近似认为热耗为功耗的75%。

其实为给设计留一个余量,有时直接用功耗进行计算。

但注意电源模块的效率比较高,一般为70%~95%,对于同一个电源模块,输出功率越小,效率越低。

热流密度

单位面积上的传热量,单位W/m2。

热阻

热量在热流路径上遇到的阻力,反映介质或介质间的传热能力的大小,表明了1W热量所引起的温升大小,单位为℃/W或K/W。

用热耗乘以热阻,即可获得该传热路径上的温升。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类比来解释热阻的意义,换热量相当于电流,温差相当于电压,则热阻相当于电阻。

以下是一些单板元器件热分析使用的重要热阻概念,这些热阻参数一般由元器件生产厂商根据标准实验测量提供,可在器件的用户说明书中查出:

结至空气热阻Rja

元器件的热源结(junction)到周围冷却空气(ambient)的总热阻,乘以其发热量即获得器件温升。

结至壳热阻Rjc

元器件的热源结到封装外壳间的热阻,乘以发热量即获得结与壳的温差。

结至板热阻Rjb

元器件的结与PCB板间的热阻,乘以通过单板导热的散热量即获得结与单板间的温差。

导热系数

表征材料导热性能的参数指标,它表明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负的温度梯度下的导热量,单位为W/或W/m.℃

对流换热系数

反映两种介质间对流换热过程的强弱,表明当流体与壁面的温差为1℃时,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为W/或W/m.℃

层流与紊流(湍流)

层流指流体呈有规则的、有序的流动,换热系数小,热阻大,流动阻力小;

紊流指流体呈无规则、相互混杂的流动,换热系数大,热阻小,流动阻力大。

层流与紊流状态一般由雷诺数来判定。

在热设计中,尽可能让热耗大的关键元器件周围的空气流动为紊流状态,因为紊流时的换热系数会是层流流动的数倍。

流阻

反映流体流过某一通道时所产生的静压差。

单位帕斯卡或

黑度

实际物体的辐射力和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力之比,在0~1之间。

它取决于物体种类、表面状况、表面温度及表面颜色。

表面粗糙,无光泽,黑度大,辐射散热能力强。

雷诺数的大小反映了空气流动时的惯性力与粘滞力的相对大小,雷诺数是说明流体流态的一个相似准则数。

其定义一般为式中u为空气流速,单位m/s;D为特征尺寸,单位m,根据具体的对象结构情况取值;为运动粘度,单位m2/s。

普朗特数Pr(Prandtl)

普朗特数是说明流体物理性质对换热影响的相似准则数。

空气的Pr数可直接根据定性温度从物性表中查出。

努谢尔特数Nu(Nusseltl)

反映出同一流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对流换热强弱,是一个说明对流换热强弱的相似准则数。

其定义一般为,h为换热系数,单位W/m2.℃;D为特征尺寸;为导热系数,单位W/m.℃。

通风机的特性曲线

指通风机在某一固定转速下工作,静压随风量变化的关系曲线。

当风机的出风口完全被睹住时,风量为零,静压最高;当风机不与任何风道连接时,其静压为零,而风量达到最大

系统的阻力特性曲线

系统(或风道)的阻力特性曲线:

是指流体流过风道所产生的压降随空气流量变化的关系曲线,与流量的平方成正比。

通风机工作点

系统(风道)的特性曲线与风机的静压曲线的交点就是风机的工作点。

速度头

一般使用空气的动压头来作为电子设备机箱压降的惯用基准,其定义为为空气密度,u为空气流速。

风道中空气的静压损失就由速度头乘以阻力损失系数获得。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及传热方程式

热量传递有三种方式:

导热、对流和辐射,它们可以单独出现,也可能两种或三种形式同时出现

增强散热的方式

以下一些具体的散热增强方式,其实就是根据上述三种基本传热方程来增加散热量的:

增加有效散热面积。

如在芯片表面安装散热器;将热量通过引线或导热绝缘材料导到PCB板中,利用周围PCB板的表面散热。

增加流过表面的风速,可以增加换热系数。

尽量减小导热界面的接触热阻。

在接触面可以使用导热硅胶(绝缘性能好)或铝箔等材料。

设法减小散热热阻。

在屏蔽盒等封闭狭小空间内的单板器件主要通过空气的受限自然对流和导热、辐射散热,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很小,所以热阻很大。

如果将器件表面和金属壳内侧通过导热绝缘垫接触,则热阻将大大降低,减小温升。

3自然对流换热

当发热表面温升为40℃或更高时,如果热流密度小于cm?

,则一般可以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冷却,不必使用风扇。

自然对流主要通过空气受热膨胀产生的浮升力使空气不断流过发热表面,实现散热。

这种换热方式不需要任何辅助设备,所以不需要维护,成本最低。

只要热设计和热测试表明系统通过自然对流足以散热,应尽量不使用风扇。

如果设计不当,元器件温升过高,将不得不采用风扇。

合理全面的自然对流热设计必须考虑如下问题:

元器件布局是否合理

在布置元器件时,应将不耐热的元件放在靠近进风口的位置,而且位于功率大、发热量大的元器件的上游,尽量远离高温元件,以避免辐射的影响,如果无法远离,也可以用热屏蔽板(抛光的金属薄板,黑度越小越好)隔开;将本身发热而又耐热的元件放在靠近出风口的位置或顶部;一般应将热流密度高的元器件放在边沿与顶部,靠近出风口的位置,但如果不能承受较高温度,也要放在进风口附近,注意尽量与其他发热元件和热敏元件在空气上升方向上错开位置;大功率的元器件尽量分散布局,避免热源集中;不同大小尺寸的元器件尽量均匀排列,使风阻均布,风量分布均匀。

单板上元器件的布局应根据各元件的参数和使用要求综合确定。

是否有足够的自然对流空间

元器件与元器件之间,元器件与结构件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通常至少13mm,以利于空气流动,增强对流换热。

竖直放置的电路板上的元件与相邻单板之间的间隙至少为19mm。

进出风口应尽量远离,避免气流短路,通风口尽量对准散热要求高的元件。

是否充分运用了导热的传热途径

由于自然对流的换热系数很低,一般为2~10W/m℃,元件表面积很小或空间较小无法充分对流时,散热量会很小,这时应尽量采用导热的方式,利用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或导热绝缘材料(如导热硅胶,云母,导热陶瓷,导热垫等)将元件与机壳或冷板相连,将热量通过更大的表面积散掉。

使用散热器

对于个别热流密度较高的元器件,如果自然对流时温升过高,可以设计或选用散热器以增加散热表面。

是否充分运用了辐射的传热途径

高温元件可以通过辐射将部分热量传递给机壳,机壳对辐射热的吸收强度和表面的黑度成正比。

表面粗糙度越高,黑度越高,而颜色对黑度的影响并不如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明显。

当机壳表面涂漆,黑度可以达到很高,接近1。

在一个密闭的机盒中,机壳内外表面涂漆比不涂漆时元件温升平均将下降10%左右。

其他的冷却技术

如果高热流密度元器件附近的空间有限,无法安装大散热器,可以采用冷管,将热量导到其他有足够空间安装散热器的位置。

综合考虑上述问题时,将会有许多不同的结构布局方案,用一般的理论公式较难分析有限空间的复杂流动和换热,也难以比较方案的好坏。

最好采用热设计仿真分析软件对机箱/盒建模划分网格并计算,然后可以方便地改动布局方案再次计算,比较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即可获得最佳的或满足要求的方案。

国外许多通信公司都采用这种软件帮助新产品的热设计,使一些产品避免采用风扇散热。

4强迫对流换热-风扇冷却

当散热面热流密度超过cm,就必须采用强迫风冷的方式散热。

强迫风冷在我公司产品中应用最多。

有时尽管不用风扇可以散热,但散热器和机箱体积会很大,采用风扇冷却可以将体积减小许多。

风道的设计

强迫风冷中风道的设计非常重要。

以下是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

尽量采用直通风道,避免气流的转弯。

在气流急剧转弯的地方,应采用导风板使气流逐渐转向,使压力损失达到最小。

尽量避免骤然扩展和骤然收缩。

进出风口尽量远离,防止气流短路。

在机柜的面板、侧板、后板没有特别要求一般不要开通风孔,防止气流短路。

为避免上游插框的热量带入下游插框,影响其散热,可以采用独立风道,分开散热。

风道设计应保证插框单板或模块散热均匀,避免在回流区和低速区产生热点。

对于并联风道应根据各风道散热量的要求分配风量,避免风道阻力不合理布局要避免风道的高低压区的短路

抽风与吹风的区别

吹风的优缺点

a.风扇出口附近气流主要为紊流流动,局部换热强烈,宜用于发热器件比较集中的情况,此时必须将风扇的主要出风口对准集中的发热元件。

b.吹风时将在机柜内形成正压,可以防止缝隙中的灰尘进入机柜/箱。

c.风扇将不会受到系统散热量的影响,工作在在较低的空气温度下,风扇寿命较长。

d.由于吹风有一定方向性,对整个插框横截面上的送风量会不均匀。

e.在风扇HUB附近和并联风扇之间的位置有部分回流和低速区,换热较差,最好将风扇与插框保持50mm以上的间距,使送风均匀化。

抽风的特点

a.送风均匀,适用于发热器件分布比较均匀,风道比较复杂的情况。

b.进入风扇的流动主要为层流状态。

c.风扇将在出风口高温气流下工作,寿命会受影响。

d.机柜内形成负压,缝隙中的灰尘将进入机柜/箱。

风扇选型设计

风扇的种类

通信产品中运用的风扇有轴流(Axial)、离心(Radial)、混流(Mixed-flow)三种。

轴流风扇风量大、风压低,曲线中间的平坦转折区为轴流风扇特有的不稳定工作区,一般要避免风扇工作在该区域。

最佳工作区在低风压、大流量的位置。

如果系统的阻力比较大,也可以利用高风压、低流量的工作区,但要注意风量是否达到设计值。

离心风扇的进、出风方向垂直,其特点为风压大、风量低,最好工作在曲线中压力较高的区域。

混流风扇的特点介于轴流和离心之间,出风方向与进风有一倾斜角度,则风量可以立即扩散到插框的各个角落,而且风压与风量都比较大,但风扇HUB直径较大,正对HUB的部分风速很低,回流比较严重。

风扇与系统的匹配

空气流过风道将产生压力损失。

系统的压力损失有沿程阻力损失和局部阻力损失。

沿程损失是由气流相互运动产生的阻力及气流与壁面或单板的摩擦所引起的。

局部阻力损失是气流方向发生变化或风道截面发生突变所引起的损失。

不管哪种损失,均和当地风速的平方成正比。

风扇的串并联

在机柜/箱中一般为保证送风均匀和足够的风量,采用风扇并联使用的方式。

风扇并联时的特性曲线理论上为各风扇曲线的横向叠加,实际上一般会比理想曲线略低。

如果系统阻力较大,阻力特性曲线较陡,当风扇并联的数目多到一定程度时,并不能明显增加风量。

一般建议横向上并联风扇数目不要超过3个,如果插框较宽,可以用4个,纵向上除非插框很深,一般只用一排。

当机柜/箱的阻力较大时,可以采用风扇串联使用的方式。

风扇串联时的特性曲线理论上为各风扇曲线的纵向叠加

在实际安装情况下风扇特性曲线的改变

风扇安装在系统中,由于结构限制,进风口和出风口常常会受到各种阻挡,其性能曲线会发生变化。

风扇的进出风口最好与阻挡物有40mm的距离,如果有空间限制,也应至少有20mm。

风扇的噪音问题

风扇产生的噪音与风扇的工作点或风量有直接关系,对于轴流风扇在大风量,低风压的区域噪音最小,对于离心风机在高风压,低风量的区域噪音最小,这和风扇的最佳工作区是吻合的。

注意不要让风扇工作在高噪音区。

风扇进风口受阻挡所产生的噪音比其出风口受阻挡产生的噪音大好几倍,所以一般应保证风扇进风口离阻挡物至少30mm的距离,以免产生额外的噪音。

对于风扇冷却的机柜,在标准机房内噪音不得超过55dB,在普通民房内不得超过65dB。

对于不得不采用大风量,高风压风扇从而产生较大噪音的情况,可以在机柜的进风口、出风口、前后门内侧、风扇框面板、侧板等处在不影响进风的条件下贴吸音材料,吸音效果较好的材料主要是多孔介质,如玻璃棉,厚度越厚越好。

将风扇框置于插框之间比置于机柜的顶部或底部时噪音将略低,即插满单板或模块的插框有部分消音作用。

有时由于没有合适的风机而选择了转速较高的风机,在保证设计风量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调整风机的电压或其他方式降低风扇的转速,从而降低风扇的噪音。

5单板元器件安全性热分析

元器件的传热分析

对于独立半导体器件,热源一般在PN结处。

热量从PN结出发通过热传导传至半导体外壳。

热量在外壳处以三种方式继续向外传播。

以辐射方式传向空气

以对流方式传向空气

以传导方式传向附加散热器或通过管脚(或引线)传向PCB板

热量在散热器或PCB板处以辐射和对流方式传向空气

传入空气的热量在机箱内以自然或强迫对流方式传出机箱外,完成散热的历程。

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热平衡。

对于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微波半导体器件、混合半导体器件等,是多PN结元器件,热量从PN结发出后互相作用再传向外壳或基板(或衬底)。

散热器的选型参数的确定

元器件安装散热器后,主要散热路径是将热量由壳体传导给散热器,由散热器通过对流的方式与冷却空气换热。

在散热器选型设计时,可以先忽略通过与PCB板的接触传导的热量,这本身将给设计留有一个裕度。

只要接触良好,一般接触热阻较小。

接触面积、接触压力、接触介质导热系数越大,接触介质厚度越薄,接触热阻越小。

一般可在接触面涂上导热硅脂,或垫一层铝箔,或使用导热绝缘双面胶降低接触热阻。

对于一般的24X24左右的芯片,表面涂有均匀的薄层导热硅胶,接触热阻可以取℃/W。

散热器选用和安装的原则

散热器与元器件接触的安装平面应光滑平整,以使与元器件有良好的紧密接触。

必要时在结合面间可加导热胶、导热脂、导热垫等,以消除间隙对传热的不良影响。

一般应尽量选用公司已有编码的散热器,以及生产厂家的现有标准型材制造。

若重新设计,其结构工艺性和经济性要好。

散热器配置应便于机柜内换热空气的流通。

减缓对空气的过大阻碍,使机柜内换热空气的流通比较均匀。

但重点散热元器件处应有较大的流速。

靠自然对流换热时,散热肋片长度方向取垂直于地面方向。

靠强迫空气散热时,应取与气流方向相同的方向。

在空气流通方向上,不宜纵向近距离排列多个散热器,由于上游的散热器将气流分开,下游的散热器表面风速将很低。

应交错排列,或将散热翅片间隔错位。

散热器与同一块电路板上的其它元器件应有适宜的距离,通过热辐射计算,以不使其有不适宜的增温为宜。

6产品热设计步骤

必须在产品开发阶段即介入热设计工作。

在制定产品系统硬件规格需求与总体方案时期,热设计人员了解产品的定位、主要配置与大体功耗,与项目组共同制定产品热设计要求与任务。

同时收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相关资料,了解竞争对手的设计情况。

系统集成方案讨论时,参与制定系统的配置与空间安排。

与结构设计人员共同制定风道初步方案。

单板硬件详细设计时,项目经理与单板开发人员需向热设计人员提供如下信息:

系统总功耗

各插框与模块的总功耗

各单板与模块的功耗

单板上发热量较大的元器件与热敏元器件的热设计参数:

典型功耗与最大功耗、工作效率、长期稳定工作的最大结温或表面温度、热阻参数(Rja,Rjc,Rjb)、封装方式、表面尺寸、原配散热器热阻曲线。

这些参数一般可以从所选元器件的用户说明书(PDF文件)中查到。

PCB板的初步布局,3d中的元器件可能布置的位置

文档输出:

系统到器件的各相关文件

结构设计人员向热设计人员提供如下内容:

机柜/箱的总体尺寸

功能模块占用的空间\可用于风道设计或温控器件的空间

机柜在防尘、屏蔽方面的考虑和进出风口的可能位置

插框内槽位间距、横梁厚度深度等与热设计相关的结构参数

热设计人员与结构设计人员共同制定详细风道方案

根据总体功耗进行简单估算,初步进行风扇选型;然后建立初步简化的热分析模型进行计算,优化风道结构,了解大致流场和风速。

根据风道的流场分布与热设计原则对PCB板关键元器件的布置提出可行的建议,必要时可以建立单板热分析仿真模型,在满足功能设计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器件分布,避开死区与回流区,同时确认元器件的散热安全性。

根据3d提供的参数与估算的大致风速,对有必要安装散热器的元器件进行散热器选型设计。

对于热流密度特别高或散热器安装空间不足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其他增强散热的技术,如冷板、热管等

根据具体设计情况建立系统的复杂模型或分解模型与元器件散热的详细模型,进行热分析计算,预测器件温升,完善与优化设计

热设计方案内部(机电工程部)评审

热设计人员向项目组提供详细的热设计方案及文档,尽量有后备方案。

准备实验方案,建立物理模型或使用样机进行热测试,验证热设计效果。

根据热测试结果进行最终的优化分析与设计

根据产品应用标准进行样机高温环境箱功能测试,进行最终把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