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7972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docx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

第题(选修四)汇总及参考答案

 

 

————————————————————————————————作者:

————————————————————————————————日期:

 

2009—2015年全国新课标第48题试题汇总及参考答案

44.(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

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年可百年永久之计。

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

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摘编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

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意图排挤而以独得俄助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

《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

(7分)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8分)

 

(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根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但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

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

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

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

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6分)

 

(1)态度:

陈寿:

尊曹;朱熹:

贬曹。

原因:

陈寿:

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

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

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

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

《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

《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7分)

 

(1)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8分)

(2)辛亥革命胜利,但很不彻底;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新文化运动兴起。

(7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

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

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

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

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

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

(6分)

 

(1)认识:

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

措施:

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

不许以银易货;惩罚办吸食者。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韩愈力加谏阻: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

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

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

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7分)

 

(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48、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7分)

 

(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

苏轼称:

“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

”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

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

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

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9分)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6分)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9分)

 

48、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

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

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9分)

 

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6分)

(2)目的:

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4分)方法:

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

(5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

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

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

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

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

史载:

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

“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9分)

 

(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6分)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