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8007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一一年二月

 

 

序言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依照区委、区政府《关于编制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方案》,我区编制了《黑河市爱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

本纲要是我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是结合爱辉区实际、广纳民意、凝聚民心,举全区之力开创爱辉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也是我区制定其它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纲要阐明全区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爱辉区加快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

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主题,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现实基础

——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74亿元,分别为“十五”期末的2.9倍、5.9倍、8.8倍,年均递增15.3%、42.4%、54.6%。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比重由“十五”期末的36:

20:

44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35:

31:

34。

——产业发育实现新突破。

五年中连续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年、攻坚年和跨越年活动,新建重点产业项目30个,完成投资22.86亿元,初步构建起特色农业、矿产开发、清洁能源等六大支柱型产业。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61.2%,旅游总人数年均递增8.4%,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递增61.6%。

——民生得到较大改善。

优先发展教育,新扩建学校17所,改造学校26所,建设标准化学校6所,乡镇全面实现集中办学,全部消除D级危房,在全省率先免除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发放农村学生交通补贴,设立贫困学生助学基金。

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为核心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医疗综合体制改革试点,11个乡镇和2个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新建乡镇卫生院9所,新建、改扩建计生服务站6所。

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开展居家养老示范,成立中心敬老院。

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力度,设立500万元困难群体救助基金,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累计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68亿元。

建设农村公路878公里,通村硬化率在全市率先实现100%。

实施泥草房改造工程,累计改造泥草房1053户,建设农民集资楼15.5万平方米。

改造旧小区66个,栽种果树1万棵。

解决11个乡镇89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四嘉子乡和幸福乡城乡集中供水工程。

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2.6%,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

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33个新农村试点,成功打造了外三道沟、坤站等一批省级示范村。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成功纳入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全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达到3个。

五年来有林地面积增加27772公顷,全面完成国有林林权改革工作。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

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同比2005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低0.84%,削减20吨,控制量为235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1.9%,削减19吨,控制量为1750吨。

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19.7%,年均降低4.9%。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末,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224元,为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792元,为2005年2倍,年均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5亿元,为2005年的2.1倍,年均递增16.4%。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84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二、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展望未来五年,国内外环境和全区发展正呈现出重要的新趋势。

我区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地处在对俄开放前沿和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核心位置,必将促进我区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的快速提升,构成了未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国家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正在实施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继续实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边开放战略,为我区在财政、环境、土地和公共服务投入等政策和重大项目布局上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市“五个行动区”战略全面实施,将有力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和产业空间,随着区域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减排压力加大,将造成对资源刚性扩张和生态产品需求增加,我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为更好地发挥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三、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表现:

经济总量小,人口自然聚集和产业自身发育速度慢。

经济结构不合理,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任务迫切和城镇化水平不高,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双重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基本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

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区仍然面临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

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国际国内和自身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全国、全省、全市和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基本要求,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省“八大经济区”和市“五个行动区”战略机遇,把握“扩总量、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打基础”六个基本点,围绕“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富民强区、晋档升位”求突破,加快建设六大功能区,大力培育六大产业,深入实施十项利民行动,以项目建设推动发展,以改革开放增强活力,以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打造首善之区、构建和谐爱辉”进程。

二、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把科学发展、加速发展作为主题,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

强化发展意识,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

建立新型区域关系、城乡关系,引导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城乡间自由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

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励和保障机制,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必须坚持绿色增长。

坚持生态主导,科学发展,加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大力推进城乡绿化,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

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同时更加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统筹城乡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三、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围绕“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富民强区、晋档升位”,着力提升发展速度,扩大经济总量。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壮大财政实力。

深入实施富民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加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到“十二五”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5%,五年翻一番,其中:

一、二、三产分别年均增长5%、24%、16%,三次产业比重为27:

46:

27。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美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30%。

——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15%。

——对外贸易总额达到6.5亿美元,年均增长15%。

——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15%,年均降低3%。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75%。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1.4%。

——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85年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9万元,年均增长1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万元,年均增长1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四、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的政策导向,必须优先实施以下战略。

“六区六业”发展战略。

着力打造瑷珲对俄进出口加工区、矿业经济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构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产业集中、发展强劲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把爱辉建成对俄合作的前沿窗口、矿业开发的优势平台、生态建设的重要屏障、健康产业的集散中心、观光旅游的魅力之都、城乡发展的示范基地。

牢牢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发挥区位优势,依托资源禀赋,进一步做大做强矿业经济、清洁能源、生物产业、高效林产、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六大产业板块,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劲引擎和重要支撑。

产业转型战略。

着眼于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按照我区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分工,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稳步发展主导产业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

推进增长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着力培育消费新热点,构建内需型经济发展模式。

对外开放战略。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探索边境地区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新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俄罗斯的油气、农业、矿产资源合作开发。

探索与韩国、日本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多渠道引进高科技人才,建立对外贸易、投资、科技、人才、旅游等合作平台。

扩大对外劳务输出,重点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旅游等领域的对俄劳务合作。

生态优先战略。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着力搞好生态功能区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生态化。

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实现资源集约化。

突出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科学有序适度开发矿产资源,集约利用土地。

实施生态整治,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强化环境污染治理,不断优化人居环境。

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围绕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集中精力谋划、储备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地方实际情况的高质量重大项目。

通过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建成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公共服务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加快培育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

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服务现代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安全饮水等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

第三章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

重点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改善农业公共设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实现8亿元,年均增长5%。

一、提升现代农业

按照省政府要求,全面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良种繁育基地。

扩大玉米、水稻和燕麦的种植面积。

全区种植面积稳定在170万亩以上,生产能力突破28.64万吨,推进西岗子、爱辉、罕达汽、振兴东库粮库扩容改造和黑河粮库搬迁重建,增容15万吨,新建成品粮油储备库1座,保证市区成品粮油供应安全。

建设粮食物流中心,畅通粮食流通渠道。

加快林业发展,扩大花楸、蓝莓、红豆杉、忍冬、水飞蓟等种植面积,打造北药种植和浆果种植集中区。

加快发展畜牧业,实施15万亩牧草种植和天然草场改良工程,提高牧草品质,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重点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园区、奶牛养殖园区、肉牛养殖园区及特色动物养殖基地,扩大马鹿、鄂伦春马、野猪等特色动物养殖规模。

到2015年,奶牛存栏、肉牛出栏和生猪出栏量分别达到11920头、32979头、28549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25%。

稳定发展健康渔业,池塘养鱼与网箱养鱼相结合,继续扩大水产养殖规模,推进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引进新品种试养,推广虹鳟、金鳟、哲罗鱼、高白鲑、鲟鳇鱼等名特优品种。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执法力度,保护和增殖鱼类资源,争取哲罗鱼、细鳞鱼种质资源养护项目,水产养殖面积达到9万亩,创建平安渔业示范区。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投资2.8亿元,重点建设粮食仓储、物流及基础设施。

投资3.6亿元,重点推进1000公里农田路升级改造、中小型灌区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涝区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低产田改造9.9万亩,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二、推进“场区共建”区域一体化进程

充分发挥农垦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拓宽合作领域,逐步实现农场与爱辉区农业生产区的融合,实现现代耕作方式、管理方式、现代农机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机制。

共同推广农场模式化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先进技术普及率和技术标准到位率。

携手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场跨区作业面积。

联合组建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提高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组建农机合作社16个,投资2亿元配置大型农机具和厂库棚建设,力争农机总动力达到17.5万千瓦以上,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

联手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发挥对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优势,实现场区蔬菜生产加工基地联合,共同做强产业集群。

联合组建专业公司、专业协会,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产业组织形式。

积极探索农场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联合建设、经营和管理机制,使农场的城镇建设、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三、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立足各乡镇现有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配置农业资源,鼓励沿边村屯扩大对俄农业开发规模。

围绕主导产业,延伸和扩展优质专用农产品基地,推广种植无害化农产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区域和特色经济优势。

山区乡镇围绕建设生态农业,重点开发山野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绿色食品产业,突出抓好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年生产加工食用菌系列产品2000吨。

沿江地区加快发展水产业,投资5000万元,建设黑龙江江鱼生产带。

城郊乡镇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设施农业,投资8700万元,建设6000亩对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年生产蔬菜2万多吨。

四、加强农业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实施现代植物保护工程,投资1000万元,建设省级农作物监测预警与防控信息化数字平台和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站1个。

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投资500万元,建设标准化农技推广中心11个,农业技术入户率达到100%,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

加强农村合作组织管理,继续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到109家,吸纳农户3000户,带动农户6000户。

抓好良种培育,实施大豆基因育种工程,建设现代化种质改良创新中心,培育节本增效型、优质专用型、抗病虫、耐逆、高产高效型转基因大豆品种,发展现代种业。

加强畜牧防疫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防疫监督体系、疫情监测体系和防疫屏障体系。

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投资1800万元建设土壤环境和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农村环境监测、秸杆能源化和耕地地力质量监测与培肥地力能力,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扭转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时效性。

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强农业项目的建设,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引导农民拓宽流通渠道。

积极开拓农村外部劳动力转移市场,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扩大劳务输出,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

鼓励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外输劳动力回乡创业,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权流转过程中的增值收益。

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督检查、淡储调控力度,抓好“信用工程”工作,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和科学化原则,做好城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调整。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和国家的土地政策,突出提质扩容,扩大重点城镇的规模和实力,全力推进“三镇二乡”建设,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小城镇。

罕达汽小城镇建设:

规划定位为黑河市矿产工业重镇和黑龙江省特色产业小镇。

结合《黑河市爱辉区罕达汽镇总体规划及景观风貌规划》,依托镇内矿产资源优势,将罕达汽镇600平方公里(以罕达汽镇为中心、清水河以东、727林场以西的法别拉河中上游地带)设为以矿产工业为主导的点状开发区,带动城镇建设、商贸服务业和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爱辉区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5:

60:

25,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8亿元,总人口达到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

爱辉小城镇建设:

规划定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特色旅游景观名镇。

结合《爱辉镇小城镇发展规划》、《爱辉镇旅游总体规划》、《瑷珲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瑷珲古城商业街修建性专项规划》,以黑龙江沿岸历史名城、北方少数民族发祥地、《中俄瑷珲条约》见证地为主要脉络,做足做大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彰显古城特色。

主要建设黑龙江将军衙门、清始祖庙、龙王庙、水师营、瑷珲海关博物馆、仿古一条街、仿古城墙、城楼、校军场、古牌楼、临街商铺等建筑,全面构筑爱辉镇旅游网络化格局。

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45:

15:

40,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08亿元,总人口达到1.0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

西岗子小城镇建设:

规划定位为黑河市农产品加工和商贸中心重镇。

结合《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镇城乡一体化规划》,依托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形成“一心二轴三区”的产业格局。

即以西岗子镇为产业经济中心区。

以S301省道(黑嫩公路)为轴线,形成畜牧林下经济发展轴。

以原202国道和铁路为轴线,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商贸物流发展轴。

以红色边疆农场为核心,形成“场镇共建”现代化农业区。

以爱辉种畜场为核心,形成畜牧养殖和林下经济区。

以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核心,形成城乡融合经济区。

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50:

20:

30,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6亿元,总人口达到1.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

新生少数民族乡建设:

规划定位为“中国北方游猎第一乡”。

结合《新生鄂伦春族民俗旅游总体规划》,以鄂伦春族定居60周年迎庆为契机,重点开发建设鄂伦春族新居、鄂伦春民族原始部落、“石头人”摄影写生垂钓区、“岭上人博物馆”、旅游接待中心等项目。

逐步建立旅游服务管理保障体系,健全旅游安全网络系统,进入国家AAA级旅游区行列。

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60:

15:

25,全乡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元,总人口达到1200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

幸福乡建设:

规划定位为省级点状开发区。

结合《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城乡一体化规划》,充分发挥毗邻城区优势,依托爱辉对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打造现代农业新亮点。

依托黑河市边境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瑷珲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积极打造城郊型工业,带动一大批特色产业集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35:

25:

40,全乡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总人口达到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0%。

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平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引导乡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投资1.8亿元,实施罕达汽镇燎原屯、长胜屯、北大河屯的整体搬迁土地整治项目。

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实行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并举,优化村镇分布格局。

加快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人口和生产要素向主要城镇集聚。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优先安排重点镇的建设用地,推动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快劳动力、资金、技术向小城镇流动,提高城镇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率。

继续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乡镇规划区内所有道路及附属设施的建设工程,实现各乡镇及村庄内道路的硬化、亮化、绿化及美化,实施道路硬化500公里,安装路灯2000盏,道路两侧栽植各类风景树20万株。

加强乡镇供水和农村安全饮用水体系建设,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不包含150人以下村屯)。

继续加大剩余泥草房改造力度,争取全部消灭泥草房,住房砖瓦化率达到100%,90%的农村住房达到26平方米/人的小康住房指标。

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各村庄进行立面改造和安装铁栅栏。

各乡镇分别设立垃圾处理站1处,对各类垃圾进行分类式处理。

在各乡镇及村庄增设垃圾桶,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

第四章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实施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翻两番以上,实现10亿元,年均递增30%。

一、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能力。

通过市场导向,规划和政策引导,积极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增强工业后续发展能力。

矿产产业。

加大矿产资源的详查和勘探力度,加快西山后岩金矿、七道沟砾岩金和金水顶子多金属矿等66个矿权的勘探步伐。

积极推进三道湾子金矿和红叶金矿外围及深部勘探找矿进程,初步完成泥鳅河上游区域和法别拉河流域地质详查工作。

积极推进日处理矿石3000吨的罕达汽争光岩金矿、日处理矿石500吨的上马厂岩金矿和日处理矿石200吨的罕达汽大青山岩金矿项目建设。

探索玄武岩、麦饭石、石英砂和油页岩等开发,落实项目主体。

加快推进投资10亿元的军金煤矿资源整合项目和投资2.4亿元的金三角、多铜、永发等煤矿扩能改造项目建设,投资9亿元新建分别年产原煤90万吨三吉屯煤矿和宝发煤矿。

加大对煤炭筛选精洗工艺设备的投入,提高煤炭深加工水平,推进年加工原煤100万吨洗煤厂建设,延长煤炭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

到2015年,煤炭年生产能力实现300万吨,年产黄金达到3吨。

全部达产达效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税金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