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8012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0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政治教学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版.docx

高三政治教学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政治教学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教版

考点1、实践观

【应知应会】

1、实践含义:

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

(1)、理解:

A、实践是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

B、实践是人们变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纯主观的思维活动不是实践。

C、实践是人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的所有的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如吃饭、穿衣和纯认识的活动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上的实践活动。

这与庸俗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但是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那些人们纯粹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

这就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基本要素:

实践的是人;实践的是客观世界;实践的是工具和设备。

(3)、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含义

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活动

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活动

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目的,运用特殊设施和手段,探索事物规律性的活动(包括改造自然和社会)

地位作用

最基本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也是基本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是从前两种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具体表现

1.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

2.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3.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1.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社会生产的发展

2.阶斗是阶社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集中表现:

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具体(1)建立,指导生产和社会活动(2)获得,直接手于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

启示

树立生产劳动观点

重视社会关系的改革

(要树立阶级观点)

重视研究和应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相对于)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意识的目的性(相对于)

结果的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实践本质特征是。

(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相对于)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实践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发展,实践具有。

(坚持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认识是适应的产生;B、认识是在中发生的。

特别提示: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后者除了来源,还有动力、标准和目的。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以外,还可以通过读书学习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提供,提高,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为,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为什么:

是因为。

具有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点。

它一方面受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联系着客观事物。

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B、如何检验:

一般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改造客观事物,如果能够达到,则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注意并不是“凡引导实践达不到预期目的的认识都是错误的认识”。

因为任何理论都具有相对性和条件性,必须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系统考察实践结果。

C、防止:

把主观认识或者客观对象当作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因为它们都不具备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决定了一切认识正确与否最终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D、联系:

“三个有利于”和“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

G、注意:

承认实践标准,但不能否认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

4、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和认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方法论:

实践决定认识重视实践、勤于善于实践实践在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反对:

否认前者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误区点击】

(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2)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4)实践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

(5)盲目实践是无意识指导的。

(6)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错。

读书是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7)人的错误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对。

但实践不是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脱离实践才是产生错误认识的重要根源。

(8)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

(9)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10)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1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12)“生产力标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都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13)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的意见可充当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4)直接经验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是理性认识。

(15)实践出真知。

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6)区别:

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对象是、

认识的目的是、认识的任务是、

认识的过程是、

认识的途径是、

认识运动的规律是

【课内检测】

1、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这是说:

A、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B、实践是客观性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C、实践的客观性服从于实践的目的性;D、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是统一的。

2、我们应树立劳动观点,其最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劳动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

B、生产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和全部社会生存的基础;

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D、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最基本来源。

3、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2005年10月12日至23日,举世瞩目的第十届全运会在江苏南京举行。

江苏省利用举办十运会这个机遇,进一步改善内外环境,展示江苏文明形象,扩大江苏在国内外的影响,推动江苏省现代化建设。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联系构成发展,发展推动运动B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

5、(不定项)许多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和日记中,如“PF(佩服)”“7456(气死我了)”“(:

*我生病了)”等,让人看不懂。

针对这一现象,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与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推动认识的发展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认识应当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C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D经典作家的工作决定着书面语言的发展

6、(不定项)美国一所大学科学家表示,他们利用量子力学与激光技术将造出一种“简单”计算机,可以比目前所用电脑运算速度快10亿倍。

这种“简单”电脑能否成为现实,要受到下列因素影响

A认识的发展水平B科学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C科学家的设想是否来自实践D生产力发展水平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8、(06·重庆卷)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C.③④ D.①④

9、(06·广东政治卷·20)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

“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

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10、(06·广东政治卷·24)从柏拉图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的理想社会。

这种思想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1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2、在全球能源高度紧张的今天,应用超导技术降低能耗,已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新课题。

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B.认识世界是实践的最终目的;

C.技术完全是科学家研究的结果D.科学实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知识结构】

 

【典型例题】

例1、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们对发展的认识也由最初的“发展:

经济增长”到“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到“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现在,人们认为:

“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发展观的完善也推动了我们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

辨析:

正确的实践产生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产生正确的实践。

 

例2、(xx.北京文综)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显现出来。

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参考答案:

例1: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无法产生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顺利发展。

(2)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性,正确的实践过程可以总结出正确的认识(经验),也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可能产生错误的认识,也可以总结出正确的认识(教训)。

(3)认识产生实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无论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都不能决定(产生)实践。

正确的认识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正确的实践,因为影响实践正确与否的因素除了正确的认识外,还有个人的能力、客观条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4)上述说法是片面的。

例2、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

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保持、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练习3、(xx年江苏政治卷37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比劳动更重要。

(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突出。

(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因此,我们既要尊重知识,又要尊重劳动。

考点2、透过现象看本质

【应知应会】

1、事物都有其现象与本质

(1)区别:

现象是事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它是_______,能为人的________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______和______,它是______,只能是由人的______把握。

(2)联系:

本质离不开_________,本质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

现象离不开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表现。

(3)现象分类:

__________和________,真象,假象都是事物___________的表现。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区别:

①含义不同;②特点不同;③阶段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________的认识;具有______、______、_____特点,是认识_______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_______的认识;具有_________、________特点,是认识_______阶段。

(2)联系:

①___________认识依赖于_______认识,这坚持了认识论中的_________;

②__________认识有待于发展到_____________认识,这坚持了认识论中的__________。

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___________,归根到底来源于_____________。

3、真理与科学理论

(1)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正确认识。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科学理论-----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按其内在逻辑而组成的。

(2)为什么人们往往把真理称作客观真理?

因为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

之间的区别:

1从含义上看,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论是人们把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科学理论是把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

②从性质上看,前四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后二者都是正确的认识。

之间共同点:

来源相同——实践;性质相同——属意识,是第二性的主观的东西;本质相同——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只有正确的)    属于     (有正有误)

  系 理系 理

统 论统 论

化 化化 化

(只有正确的)  属于      (有正有误)

(4)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哲学依据:

认识对实践反作用

B原因:

因为科学理论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表现:

预见事物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__________、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三观”

D要求:

①认真学习,

②,做到理论与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切实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G准确把握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①把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与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结合起来。

应该明确科学理论的作用再大,毕竟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不能撇开谈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②把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与其它相关理论联系起来。

如: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物质发展起促进作用;实践的特征;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等。

【误区点击】

1、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本质不等于现象的简单相加。

因为现象是事物的,可以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只能由人的思维去把握。

也正因为现象同本质之间有区别,才需要动脑筋,才需要研究,才需要科学。

因此,说“本质是现象的总和”是不正确的。

2、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永恒不变的。

3、真象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

4、假象是一种错觉。

区别:

二者的本质不同。

假象属于范畴,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

与真象相对,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错觉属于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错误反映,是错误的感性认识。

二者的产生原因不同。

假象是由客观事物的实际条件造成的,根源于事物的本质;而错觉的产生即有,又有原因。

联系:

假象容易引起错觉。

5、相同本质就相同,本质相同现象就相同

因为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多种现象表现同一本质,

6、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是理性认识

7、感性认识是错误的不可靠,理性认识是正确的,是可靠的。

8、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①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虽然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②理性认识绝不是感性认识的简单、机械相加。

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对实践中获得的大量可靠感性材料进行。

否则,再多的感性认识也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课内检测】

1、人们获得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共性是

A.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B.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D.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

2、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真理三者的共同点在于()

A、对事物的本质的系统论的认识B、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都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正确反映

3、“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是

A.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B.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4、“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与“热闹”分别是(   )

A、本质与现象 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 C、真象与假象 D、真理与谬误

5、(不定项)俗话说: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要学会“看门道”就必须

A.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B.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D.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6、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C、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D、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7、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这些作用有:

①、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②、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④、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8、“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xx年全国卷Ⅱ)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

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型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

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回答1-2题:

9、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借助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应知应会】

4、认识的根本任务

(1)是什么?

经过_____上升到_________;透过事物___________抓住事物的___________。

(2)为什么?

①从现象与本质区别来说,认识现象_________。

(因为:

_______________)

②从认识水平程度来说,认识需要由__________上升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

③从认识作用来说,对事物本质规律的___________认识,能______指导实践。

(3)如何实现?

①通过实践这条根本途径。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根本动力、最终目的、检验标准,离开实践,主观和客观就不能联系起来,不能形成认识。

②创造必要的条件

A(前提):

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关键):

对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的加工制作。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实践过程是创造必要条件的过程,贯穿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④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要注意防止认识的僵化。

把握:

为什么加工制作?

感性认识总和≠理性认识

怎样加工制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工制作过程:

是我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

5、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一个艰苦探索过程

(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事物本质与规律认识,实现认识的。

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再回到_________:

—→指导______得到________、_________,实现认识的。

两者关系:

第一次飞跃是由第二次飞跃的,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为伟大,是因为,通过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