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8096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docx

金河煤矿七采区防突专项设计

审批

矿长:

总工程师:

安全副矿长:

安全副总:

生产副总:

通灭副总:

地测副总:

调度指挥中心:

安全管理部:

生产技术部:

机电运输部:

通风灭火部:

通灭部地质:

编制:

李军军

日期:

2014年6月

第一章防突设计编制的依据2

第二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3

第一节概况3

第二节采区地质特征5

第三章采区主要生产系统概况11

第一节开拓方式12

第二节阶段划分及生产现状12

第三节开采顺序、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12

第四节通风系统13

第五节瓦斯抽放系统15

第六节瓦斯监测系统16

第四章采区瓦斯赋存状况分析17

第一节采区瓦斯储量及可抽量17

第二节采区瓦斯赋存状况分析18

第五章区域综合防突施20

第一节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20

第二节区域防突措施20

第三节区域防突措施效果检验23

第四节区域验证24

第六章局部综合防突措施25

第一节工作面局部预测25

第二节工作面局部防突措施26

第三节工作面局部防突措施效果检验27

第四节安全防护措施28

第七章石门揭煤防突措施30

第一节石门揭煤区域性预测预报30

第二节石门揭煤区域性防突措施及效果检验32

第三节石门揭煤工作面预测预报及局部防突措施32

第四节石门揭煤安全防护措施33

第八章综合安全技术措施34

第九章组织管理措施35

第十章避灾路线37

第一章防突设计编制的依据

为切实搞好矿井防突工作,根据《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等技术规定要求,本着把有效的防突技术、装备和先进的管理水平、防突理念贯彻落实到防突工作中,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对金河煤矿目前的开拓方式、煤层开采顺序、采煤方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切合我矿实际的区域综合防突及局部综合防突措施方案、防突设施设备、防突管理措施等,有效遏制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维护职工生命安全,促进煤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设计依据

1、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9年4月30日颁发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14条“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必须编制防突专项设计”之规定,编制“金河煤矿七采区专项防突设计”。

2、金河煤矿(原窑街矿务局一矿)一号井始建于1958年,因资源枯竭,1998年“甘煤局计发(1998)239号”文批准,将海石湾井田原五采区划归金河煤矿开采,据此对一号井进行技术改造,并于2004年基本完成并将生产采区全部转移至六、七采区,自2005年11月6日,六采区16211工作面进风顺槽掘进时发生一次煤与二氧化碳(含甲烷等混合气体)突出后,甘煤管局发(2005)73号文确定“金河煤业公司煤二层应为煤与二氧化碳(含甲烷等混合气体)突出煤层,相应的一号井应为突出矿井”,因此,突出矿井应按规定编制专项防突设计。

3、因金河煤矿七采区地质构造复杂,区内近年来揭露了二十余条新断层,为了使防突设计与地质资料更加符合现场实际,我矿在2009年11月9日编制的“金河煤矿专项防突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4、依据的主要规程及标准

(1)《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11年;

(2)《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4月30日;

(3)《煤矿瓦斯抽采工程设计规范》(GB50471-200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8年;

(4)《防治煤与二氧化碳突出技术规范》,窑街煤电集团公司,2013年10月19日;

(5)《窑街矿务局一号井技术改造初步设计》,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科研设计院,1999年3月;

(6)《一号井原六采区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科研设计院,2006年5月20日;

(7)一号井七采区现有采掘工程平面图和相关资料。

二、设计内容

1、区域综合防突技术措施方案

(1)选择合理的保护层。

(2)选择突出煤层区域防突措施。

(3)区域预测预报指标及区域效果检验指标;

2、局部综合防突技术方案

(1)预测预报指标及防突效果检验指标;

(2)选择突出煤层局部防突措施。

3、防突管理制度:

建立矿井防突组织管理、技术管理、现场管理等有关制度。

第二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概况

一、矿井概况

1、位置及交通

金河煤矿一号井位于甘青两省交界处甘肃侧,行政区划属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镇管辖,地理坐标:

东经102°53'10″~102°55'01″,北纬36°21'16″~36°24'37″,主井口坐标:

X=4030622,Y=34577786,Z=1883.22;西接窑街二号井,东临海石湾井田,平面积4.3682km2。

金河煤矿为省属国有中型煤炭矿山企业,隶属甘肃省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管辖。

金河煤矿东距甘肃省兰州市116km,西至青海省西宁市120Km;矿区有专用铁路支线(海窑铁路),由铁运处集配站向南13.7Km到海石湾火车站与兰青铁路接轨,向北25Km经连城铝厂、连城电厂至西北铁合金厂,矿内设选煤楼装车点;矿区公路向南17Km到海石湾与兰青公路相接,向北66Km至永登县与兰新公路衔接。

铁路、公路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2、矿井概况

金河煤矿隶属窑街煤电集团公司,是该公司骨干矿井,1958年建井,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

1998年甘肃省经贸委以“甘经贸技(1998)452号文”批准金河煤矿一号井技术改造工程立项并开工建设,同年窑街矿务局下发了《关于编制窑街一矿一号井六采区开拓延伸初步设计的通知》,窑街矿务局设计院于当年编制了《窑街矿务局一号井技术改造初步设计说明书》,矿井的生产能力提升为120万t/a。

2007年一号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20万t/a。

矿井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方式,采用两翼对角抽出式通风方法。

二、七采区概况

七采区东部以F19-1断层为界,西部以F19-2为界,南部与六采区采区边界及海石湾矿井相邻,北部以F19-1断层与F19-2断层相交处为界。

七采区所处陇中黄土地区的黄土塬梁北部、荒漠草原灰钙土地带西北端的“河湟谷地”。

本区地面标高2100~2450米,高出大通河河面300-600米,属中山区。

地表黄土覆盖较厚,山脊圆滑、冲沟发育,多陡崖和黄土溶洞。

地面有截路沟、喇嘛沟,哈拉沟。

七采区地质储量3297.6万吨(其中油页岩342.9万吨,煤二层2972.7万吨)。

目前七采区油页岩工作面17104、17104Ⅱ、17106工作面已回采结束,17104Ⅲ工作面正在开采,17113工作面正在掘进送巷。

煤二层工作面尚未圈定。

七采区煤二层平均煤厚18.91米,煤层结构复杂。

煤炭自然发火期3~6个月,最短55天,煤炭自燃倾向性经鉴定为二类自燃煤炭,煤尘具有爆炸性;油页岩煤层自燃倾向性经鉴定为Ⅱ类自燃煤炭,煤尘具有爆炸性。

七采区煤二层瓦斯含量(地勘资料):

CH4平均含量0.72m3/吨煤,CO2平均含量6.41m3/吨煤,Cº2~Cº4平均含量0.34m3/吨煤,三种气体平均含量之和为7.423m3/吨煤。

煤二层的自然瓦斯成分:

CH4平均占8.21%,CO2平均占74.33%,Cº2~Cº4平均占2.22%,N2平均占15.22%。

第二节采区地质特征

一、煤层及煤质

1、煤层赋存情况

(1)含煤性

一号井七采区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窑街群,煤层集中在窑街群下部的第二组。

共含煤5层,自下而上分别以煤三、煤二、煤B3、煤B2及煤B1层相称。

其中只有煤二层分布相对稳定,为可采煤层,其余各层分布不稳定或极不稳定,为不可采煤层。

详见一号井七采区含煤(岩)层情况一览表(表一)

一号井七采区含煤(岩)层情况一览表表一

煤岩层

名称

可采

情况

厚度(m)

与上层煤间距(m)

煤层

结构

稳定

程度

最小

最大

油A层

局部可采

0

4.53

3.42

/

/

/

简单

不稳定

煤B1

不可采

0

1.28

0.52

0

6.6

5.33

单一

不稳定

煤B2

不可采

0

1.10

0.25

0

1.75

1.18

单一

不稳定

煤B3

不可采

0

0.10

0.05

0.87

1.15

1.01

单一

不稳定

煤二

可采

0

31.96

18.91

7.88

58.2

17.33

复杂

不稳定

煤三

不可采

0

0.7

0.05

2.19

3.52

2.86

单一

极不稳定

(2)可采煤岩层

七采区开采煤岩层共有两层,第一层为油页岩层,局部可采,主要作为煤二层的上保护层进行开采,第二层为煤二层,位于油页岩层之下,为区内主采煤层。

①油页岩(油A层):

位于窑街群第二岩组含煤段的顶部,为高灰低的含可燃有机质的沉积岩。

厚度区间值在0-4.53米之间,平均厚度3.42米。

该层向采区西部超覆尖灭,井田东部被F19-1断层切割。

结构简单,一般不含矸石,其直接顶板多为泥灰岩、含铝泥岩,也有少数为油页岩或粉砂岩;底板多数为油四层,局部为炭质泥岩。

②煤二层:

位于窑街群第二岩组含煤段的中下部,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

区内有5个勘探钻孔见煤点,全部达到可采厚度;煤层中厚两翼薄,西部被F19-2,东部被F19-1断层切割。

厚度区间值在0~31.96米之间,平均厚度18.91米。

煤二层结构复杂,夹矸最多为达10层之多,平均4层,夹矸岩性多为泥岩或炭质泥岩。

煤二层埋藏深度在528~903米之间。

煤二层顶板岩性多为粉砂岩,细砂岩,均为薄层状,底板多为炭质泥岩、含砾粉砂岩或鲕状细砂岩。

(3)煤岩层对比

①油页岩(油A层)的顶板岩性多为泥灰岩,颜色深暗,平均厚3.42米,较稳定,在区内分布广泛,特殊易认,可作为良好的对比标志。

底板多为薄层油页岩(油四层)。

从宏观看,油A层结构简单而均匀,呈块状或板状,光泽暗淡,平整略带棱角断口,易燃、焰长、烟浓、有沥青味。

微观的最大特点是有大量藻体、腐泥基质及矿物杂质,具有腐泥煤的特征。

②煤二层一般巨厚,结构较复杂,有3—10层夹矸者居多,不难对比。

煤层由镜煤、亮煤、暗煤及丝炭组成,构成以半亮型和半暗型煤为主并交替出现而呈现层状构造,也有镜煤条带、丝炭条带及线理的穿插而显现出局部条带状及线理状结构。

由于煤岩组分及结构的不同,因此造成煤二层上、下不同部位的坚固块状煤、易碎块状煤和粉末煤。

煤二层具棱角状断口,常有方解石脉沿裂隙或节理充填。

易燃、焰长、烟浓,燃烧时有膨胀现象。

在煤岩组成中丝质组含量高达52.1%,而矿物质含量一般均不高,具丝质组含量高的腐植煤特征。

一号井六、七采区含煤层数少,各煤层顶底板(除油A层底板外)岩性差别大,煤岩特征差异显著,煤层对比的依据特征明显,对比结果正确可靠。

2、煤质

(1)物理性质

①油页岩:

颜色呈深灰黑色,条痕褐色,层面暗淡而无光泽,属暗淡型煤。

质坚硬,比重1.71,容重1.63,孔隙率5.40%,断口平整略带有棱角。

块状或板状构造,横断面上可见隐细线理结构,燃烧时焰长、烟浓、有沥青味,属沉积岩。

②煤二层:

颜色呈黑色,条痕深棕色、褐黑色,暗淡、玻璃或油脂光泽。

结构复杂,呈层状,局部呈条带状。

质脆,一般为棱角状断口,也有少数为眼球状、贝壳状断口。

比重1.38~1.60,平均1.45。

容重1.27~1.40,平均1.33。

孔隙率2.80~16.88%,平均8.03%。

燃烧时有较长火焰、烟浓、带有黑色絮状物、常见到融熔膨胀现象,基本属易燃性煤。

(2)化学元素组成

七采区油页岩、煤二层的主要化学元素为碳(C)、氢(H)、氧(O)、氮(N)、硫(S)组成。

油页岩的氢含量高,在7.55~8.27%之间。

煤二层的碳含量呈现从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规律,氢含量一般北部略高于南部。

硫含量一般是由西向东逐渐减低,硫含量高于1%的分层煤样多出现在煤二层下部。

(3)工业分析指标

①水分(Wf)

油页岩分析基水分原岩为0.63~1.46%,平均1.06%;精岩为0.76~1.39%,平均0.99%。

煤二层分析基水分原煤为0.92~2.92%,平均1.55%;精煤为0.99~3.45%,平均1.68%。

②灰分(Ag)

油页岩原岩灰分为44.96~56.48%,平均50.01%;精岩灰分为35.24~48.14%,平均40.54%,脱灰率21.7%,精岩回收率15%。

油页岩灰分大于40~45%的钻孔占12.5%,灰分45~50%的钻孔占37.5%,灰分50~55%的钻孔占37.5%,灰分55~60%的钻孔占12.5%,绝大部分钻孔的灰分在45~55%之间,因此油页岩属高灰沉积岩。

煤二层原煤灰分为9.31~20.43%,平均14.94%;精煤灰分为3.64~8.59%,平均5.99%,脱灰率达57.7%,精煤回收率平均为61%。

区内煤二层灰分低于15%的钻孔占63.6%,灰分15~25%的钻孔占36.4%,因而煤二层的灰分等级属低灰~中灰煤。

③挥发分(Vr)

油页岩原岩挥发分为55.04~69.39%,平均61.99%,精岩挥发分为53.95~69.54%,平均62.81%,挥发分高是腐泥质岩的特点。

煤二层原煤挥发分为27.67~37.65%,平均31.39%,精煤挥发分为23.30~37.67%,平均30.09%,基本属于中挥发分煤~高挥发分煤。

(4)工艺性质

①发热量

区内多数钻孔油页岩发热量集中在3200~4500卡/克之间,其中有60%的点集中在3800~4200卡/克。

煤二层原煤发热量多数集中在6500~7500卡/克之间,在区内占91.66%的钻孔。

煤二层基本上属于中等发热量~中高发热量煤。

②低温干馏焦油产率

油页岩焦油产率为9.8~24.3%,平均17.0%,属于高油岩层。

煤二层焦油产率为4.4~10.1%,平均7.3%,基本属于含油煤~富油煤。

③胶质层指数

煤二层胶质层收缩率x=32.9~56.0mm,平均44.1mm,胶质层厚度y=0~10.0mm,平均4.3mm。

y值不高,属于弱粘煤。

④机械强度及坚固性系数

油页岩机械强度为94%,煤二层机械强度为66%,均属一级高强度煤。

油页岩坚固性系数为2.78,普氏硬度系数f=3.46~5.03,平均4.16,质坚硬。

煤二层的坚固性系数为0.49~0.52,平均0.51,远比油页岩低,属于软煤。

(5)煤质牌号

煤二层煤质特征为低灰、特低硫、中高发热量、高丝炭,煤质牌号为弱粘煤(RN)。

二、区内地质构造概述

因七采区位于F19-1和F19-2两条大断层之间,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目前发现的断层共有29条(正断层27条,逆断层2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断层18条,其中:

落差大于20m的断层有13条,平均每平方公里7条,落差在20~10m的断层有10条,平均每平方公里4.8条(附构造纲要图)。

从已揭露的断层看,大断层都有较宽的断层破碎带,破碎带一般宽3~5m。

破碎带的岩性较复杂,揉皱严重,多呈鳞片状。

断层面无论正断层还是逆断层,无论沿走向还是沿倾向绝大多数均呈缓波状展布,故其力学性质均具压扭性,断层有孤立的,也有组合型的;有直线形的,也有弧线形的;有相交、相截型式的,也有平行型式的。

实际开采过程中,在一些大中型断层附近派生有大量微小型断裂构造,如挤压破碎、地层揉皱,局部地层重复与缺失等现象。

特别是在七采区17104、17106等工作面开采中,微小型断裂构造使煤层破坏了原有的完整性,并造成局部(煤)岩层破碎易冒落,使工作面掘进时两顺槽坡度起伏变化,给工作面开采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由于一号井七采区位于F19断裂组的两个分支断层(F19-1与F19-2)之间,在其断裂组内实施采掘活动,地质构造本身就比较复杂,此外,根据窑街煤电集团提供的七采区地质资料及近年来生产实践,充分验证七采区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这与大构造背景下构造复杂程度是相吻合的。

因此,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应对构造的判断、分析、认定及其发育程度必须采用物探、钻探、巷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免误穿构造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煤二层煤尘爆炸危险性评价

在开拓及开采阶段,煤二层的煤尘爆炸性试验,通过钻孔取煤样和巷道内实采煤样进行爆炸性试验,测试单位分别为原煤炭工业部煤炭科学院重庆研究所和国家安全生产重庆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其鉴定结果:

煤尘爆炸性指数为29.53~32.89%;火焰长度(4个煤样测定)为25、50、55、180毫米;抑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为60~85%、平均72.5%,因此,七采区煤二层有煤尘爆炸危险性。

四、煤二层自燃倾向性评价

在开拓及开采阶段煤二层的自燃倾向性试验,通过钻孔取煤样和巷道内实采煤样进行自燃倾向性试验,测试单位分别为原煤炭工业部煤炭科学院重庆研究所和国家安全生产重庆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鉴定结果中煤炭着火点温度:

氧化样(T氧)为331℃、原煤样(T原)为338℃、还原样(T还)为358℃,还原样与氧化样的着火点差值(△T)为27℃,试验鉴定结论为:

所检样品煤层的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属于自燃煤层。

此外,根据相邻采区同一煤层六采区16201回风顺槽掘进过程中距开切眼150米处,煤层从揭露到自然发火时间只有55天的资料表明,七采区煤二层为Ⅱ类自燃倾向煤层,属于自燃煤层;自燃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最短55天。

五、水文地质

1、采区充水因素

七采区属隐伏井田,其水文地质条件比窑街煤田其它井田简单。

主要充水水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间接水源)、含水层水、灌浆水等。

充水通道主要有采空区塌陷裂隙带、断层等。

2、采区涌水量

七采区地层含水性弱,地下水以孔隙—裂隙弱含水组为主,且补给条件差。

根据相邻六采区实际涌水情况推算,七采区涌水量为80.32m3/h。

采掘工程一般不受水害影响,防治水工作简单。

即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六、勘探程度

七采区根据近几年在掘采过程中已揭露的地质资料,客观真实的存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煤层极不稳定、厚度变化大,勘探程度低、地质资料相当匮乏等制约防突安全和采掘接续的地质因素,传统的地质工作已不能适应新阶段开采需求,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井下地质补充勘探工作,扭转因地质资料不清而导致防突治理工程困难的不利局面。

第三章采区主要生产系统概况

第一节开拓方式

一号井采用平硐、暗斜井开拓方式。

矿井在一号井下工业广场东南方向布置一条新平硐,长度2497m、坡度4‰,在平硐以里布置长度946m、坡度-22°的暗斜井至矿井最低开采1496水平,并与1530水平沟通。

在平硐和暗斜井铺设胶带运输机和轨道形成主、辅运输系统。

第二节阶段划分及生产现状

七采区标高1660~1460m,垂高200m。

采区走向长度800m,共划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油页岩保护层工作面,东翼17113、17114、17115工作面,西翼为17104、17104Ⅱ、17104Ⅲ、17106、17108工作面。

第二阶段为煤二层主采工作面,东翼17211、17213、17214、17215工作面,西翼为17204、17206、17208工作面。

截止2014年6月,17104、17104Ⅱ、17106工作面已回采结束,17104Ⅲ工作面正在回采,其余工作面均尚未开采。

第三节开采顺序、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

1、七采区开采顺序

七采区划分为2个阶段,布置成单翼采区,先开采保护层工作面(除不具备布置保护层工作面的区域外),后开采煤二层工作面。

2、采区巷道布置

(1)七采区油页岩工作面布置:

一条轨道上山、一条回风上山,一条主进风巷和一条主回风巷,从主要进、回风巷直接开口掘进工作面进、回风顺槽及开切眼形成回采工作面。

煤二层工作面从煤二层底板岩石中布置一条总回风巷和一条机轨运输兼主进风巷,利用工作面进、回风材上揭开煤二层布置工作面进、回风顺槽及开切眼形成回采工作面。

(2)七采区分工作面布置底板瓦斯抽放巷,控制本工作面条带煤层瓦斯,设计穿层钻孔超前油页岩工作面进行抽放。

(3)开拓、准备巷道及底抽巷采用光爆锚喷支护,工作面进、回风巷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切眼采用锚网索联合方木木垛支护,工作面采用液压支架配合两道单体支柱超前支护。

3、采煤方法

七采区所布置工作面均采用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法,顶板管理采用全部垮落法。

第四节通风系统

1、通风系统

(1)概况

矿井通风方式为两翼对角抽出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共布置6个井筒,其中主平硐、新平硐和1-4排矸井、1-3风井为进风井,总进风量11344m3/min【主平硐3902m3/min、新平硐3857m3/min、1-4排矸井3211m3/min、1-3风井374m3/min】,1-4、哈拉沟回风井总回风量11582m3/min【1-4风井4514m3/min,哈拉沟风井7068m3/min(风机叶片角+2.5°,频率40Hz)】,其中1—4风井主扇为BD-Ⅱ-6NO.21型高效对旋轴流式通风机,配套电机2×250KW,额定电压6000V,额定电流30.5A,额定风量70~115m3/s,实际主扇风量4669m3/min,负压4000Pa,等积孔1.46㎡;哈拉沟风井主扇为FBCDZNO:

28型高效对旋轴流式通风机,配套电机2×400KW,额定电压6000V,额定电流49.3A,额定风量126~262m3/s。

实际主扇风量7383m3/min,负压2350Pa,等积孔3.02㎡。

主扇运行稳定,工况合理。

矿井生产水平与生产采区实行分区独立通风,采区进、回风巷贯穿整个采区,系统中没有不符合《规程》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

矿井每年均进行了反风演习,采用风机反转方法反风,反风中各项参数指标均符合《规程》规定。

每季度都对主扇反风设施进行检查,反风设施完好。

矿井通风系统独立、完善、可靠。

目前,矿井通风系统如下所示:

(2)1-4风井通风系统

主平峒→1888石门→东一人行下山→1720中巷→轨下人行联巷

1—4排矸井→四采区绞车道→东三石门→东三轨下→1755车场

→六采区轨道下山

1530车场→1530运输大巷→七采区油页岩进风

新平硐→暗斜井

上山→七采区油页岩进风大巷→17104Ⅲ进风顺槽→17104Ⅲ工作面→17104Ⅲ回风顺槽→17104Ⅲ回风材上→七采区油页岩回风大巷→北部总回风上山→1800回风中巷→1800边界上山→1850边界回风上山→1895北中巷→1895总回风→1930回风中巷→四采区人行道→四采区总回风上山→1-4风井→地面。

(3)哈拉沟风井通风系统

主平峒→1888石门→东一人行下山→1720中巷→三下人行联巷

1—4排矸井→四采区绞车道→东三石门→东三轨下→1755车场

→六采区轨道下山

→1495大巷→1495一联巷→1496皮带

新平硐→暗斜井→1495车场

运输石门→16205-2进风材上→进风顺槽→工作面→回风顺槽→16205-2回风材上→1505回风石门→1475南总回风巷→南部回风上山→哈拉沟风井→地面。

2、通风设施

矿井主要通风设施均按《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要求质量标准施工,主要进回风巷均设置两正两反风门,并实现联锁,具备抗灾变能力。

全矿井设置风门38组146合,均为正反向风门,调节风窗3个,主要密闭防灭火20道,挡风墙9处。

主要测风站12处。

矿井通风设施的设置由矿通灭部设计,通灭队施工、维护。

设施的位置、材料、质量均符合设计要求。

矿井每10天进行一次全面测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