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8133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推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农业推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推广.docx

《农业推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推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推广.docx

农业推广

北京农学院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探究与推广组织优化

 

学生姓名:

丁照鑫__

学号:

201430221227

系别:

植物科学技术

专业:

园艺

 

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探究与推广组织优化

丁照鑫

(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201430221227)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进入全面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工作。

农业推广人员通过沟通及其他相关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村居民,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愿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农业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分析了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特点,对我国加入wTO,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等新形势下,农业推少“理念、制度、方式、方法等如何变革进行了剖析,提出要面向市场和农民,自一下而上开展推广工作,明确划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自的职能,用世界的眼光来认识和改革我国的农业推广。

认识了农业创新扩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行为转变、农业发展系统等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认为农业创新扩散原理是农业推广的最基本原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是我国农业推广的特有原理,农民为转变主要是解决提高农民采纳创新效率的问题,农业发展系统原理主要是解决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和农民三个亚系统的有效交流与沟通问题。

中国农业推广的阻力为:

机构设置分散,管理混乱;经费严重不足,限制公益性职能发挥;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人事制度不完善等。

另外,作为推广体系中重要参与主体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收入增长缓慢,资金短缺;科技文化素质低;惧怕新技术应用带来风险;农村科技传播设施落后;缺乏充足、有效的科技服务;生产经营规模小;缺乏信贷支持等。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针对农业推广体系中的不同主体,分别提出改革的对策。

政府方面:

应加快推广体系职能改革,实行分类推广;综合办站,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加快县乡两级机构改革,推进基层建设。

大力发展农技协;建立农业院校推广体系。

农民方面:

提高其文化素质,促进对农业科技的有效利用;依靠科技增加收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降低科技应用风险;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场,直观地引导农民接受新技术。

关于优化农业推广体系旨在建设好主要的5大体系:

即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和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

优化各类推广组织内部结构的优化、各类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协调、组织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关键词:

农业推广体系;体系改革;优化结构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进入全面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

追本溯源,除政策、投入等因素外,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一起,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农业面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

农业推广体系(AgriculturalExtensionSystem)作为促进农业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也是我国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农业推广体系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第二,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产量与数量转向质量和效益;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研究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需要。

农业科技是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只有通过农业推广这个环节,让广大推广对象(农民)接受和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第二,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主体——政府推广体系的农业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行政干预进行的,没有形成尊重农民意愿、符合市场需求的推广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农业推广体系,其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

第三,是农业发展新阶段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25年,我国农业发展已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由解决温饱的需要转向适应进入小康的需要。

第四,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使农业行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科技的竞争,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的竞争。

第五,是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科研是科技进步的先导,它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在科研成果本身,而是表现在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上。

第六,优化农业组织体系结构建设。

从各国农业推广发展的实践看,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涉及各类推广组织内部结构的优化、各类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协调、组织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等3个方面的内容。

(二)本文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重新界定农业推广内涵的基础上,依据技术创新及扩散理论、农民行为改变理论和农业信息系统理论等。

在研究具体方法上,可归结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采用了系统思维方法、比较法、实证法、归纳法等。

(三)本文研究重点

本文主要针对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一,我国现行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第二,制约农业推广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第三,提出改革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对策,优化农业组织推广体系。

(四)论文结构

全文共分5个结构

第一绪论:

说明农业推广的原理意义,以及优化内容。

第二农业信息系统理论:

对于我国农业推广现状数据采用比较法、实证法、归纳法等。

第三:

分析我国目前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诸如,机构设置分散、管理混乱,经费严重不足,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等一些阻碍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四:

优化传统农业组织结构体系,阐述优化的农业推广体系组织,组织内部的系统因子很多,例如目标、人员、技术、设备、层级、制度等等。

组织内部的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系统因子之间的组合关系。

组织内部结构的优化是指所有系统因子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理性和效率的最佳组合。

第五:

加快改革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对策

(二)主要内容

(一)农业推广内涵界定

农业推广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我国农业推广源远流长,早在11世纪初,史书里就有了关于农业推广活动的记述。

在我国古代农业推广被称为“教稼”、“劝农”和“课桑”。

1.现代农业推广

现代发达国家的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商品化和企业化,农民文化素质和知识技术水平普遍提高。

农民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再满足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指导,更需要提供科技、市场、金融等多方面的信息和咨询。

(二)农业信息系统理论

农业信息系统理论是荷兰的奈尔斯·罗林(NielsRoling)教授于1988

年提出的,是指从事知识和信息的产生、转化、传递、存储、回收、综合、扩散和应用过程的一系列组织者或人员,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农业信息系统中,研究、推广和农户之间,通过农业新知识和技术的信息流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图1-1:

农业信息系统

(三)分析我国目前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1、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发展历程回顾

农业推广体系是政府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行政式的农业推广体系被打破,党和政府在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非常重视加强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使之得到较快发展,为农业推广奠定了基础。

农业推广七大体系:

种植业技术、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站、水利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经营管理体系。

1.1计划经济时期

1951年,首先在东北、华北地区试办农业技术推广站,1953年,要求逐步建立以农场为中心,1954年,部署了改进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任务,强调要充实基层,1955年,中央政府进一步指出,要求各地都应建立乡村农技推广机构,1974年,国务院号召全国学习此经验,风靡全国的千所万站运动展开。

从1976年开始,国家每年拨出专款资助四级农科网的建设,使农业推广和科学更好地结合起来。

1.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人民公社的解体,农业技术推广面临新的形势。

1982年,中共中央将分散的各专业站合并,实行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建成县中心,使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3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生产,中共中央下达了一系列文件,推动了农业推广的发展。

2、我国农业推广组织现状分析

从各国农业推广发展的实践看,目前影响最大的农业推广组织主要有5种类型,即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和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

2.1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

夯实基层农业推广组织,我国行政型推广组织体系建设中,基层历来处于薄弱环节,表现在人员数量少、素质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制度建设不健全等多个方面。

2.2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

深化高校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探索高校与企业有效结合的机制目前的科技与教育改革中,政策鼓励加强高校改革与创新工作,鼓励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教育投资的主体是国家。

2.3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

管理层要合理引导科研人员的分化与流动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科研院所的改制将使部分科研人员或单位转制为企业,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运作与管理方式相差较大。

2.4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

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并且使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和产出能力均衡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和产出能力不平衡的现实,特别需要挖掘和提升产品相关技术向其他产品领域扩展的能

力、售后服务能力、销售网络和营销能力、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程度、市场研究与开拓能力、技术创新的频率、对客户的了解程度及客户管理能力、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水平等。

2.5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

要有明确的组织目标,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从其创始之初,就应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观,遵循基本的组织原则,建立健全的组织制度,形成规范的组织管理。

3、农业推广体系现存问题分析

3.1政府推广体系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业推广体系,其推广内容及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起来的,执行政府目标。

现行政府农业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要求。

3.2机构设置分散,管理混乱

首先,七大推广体系间缺乏横向联合,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3.3经费严重不足,限制公益性职能发挥

从1996年开始,农业推广经费投资进入一个较快增长阶段。

1999年农业推广总经费增加到85.4亿元(其中政府投资70.5亿元),但增加部分中的相当比例却被用于人员经费的增长。

如果扣除地区以上推广单位与人员所占用的经费(地区级以上推广单位工资高、项目费较多),县乡两级推广人员人均经费更少,除了工资外,很少被用到技术推广活动中。

3.4人员素质偏低,分配结构不合理,人事制度不完善

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工作条件艰苦,待遇差,社会地位低,使得农业院校毕业生不愿到乡镇推广机构工作,这种现象使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在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更趋恶化。

3.5农技协发展滞后,问题突出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关系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关系着农民的共同富裕。

总体发展不够,对农户带动面小、

(2)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健康稳定发展(3)法律地位不明确,社会环境亟待优化。

(四)农业推广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协调

1、正确处理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

这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转变职能,避免政府对各类推广组织尤其是非政府组织过多的行政干预,由直接指令、控制转变为协调、监督和服务,从而调动各类推广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充分发挥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在整个农业推广体系中的纽带作用

政府可以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的平台,探索农民培训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组织与决策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等,发挥/公司+协会+农户0模式的作用,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利益损失。

3、突出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在配置资源中的重要地位

要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以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企业和农户的合作,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平台的建设,提高合作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效率和效益。

4、进一步完善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相结合的机制

科教推相结合的做法在美国最为成功,未来既需要教学、科研单位在人事、绩效考评、福利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也需要地方富有成效的合作以及宏观环境的改善。

5、以推广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组织间的互动与推广体系建设

今后,应当在总结、完善和推广各种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财政等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它们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作,打造信息、人才、设备等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各项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流动与共享。

(五)加快改革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的对策

1、改革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公共农业推广体系对策

推广主体多元化,但政府仍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定位政府所属农业推广体系职能,明确实行分类推广,继续推行综合办站,强化农业综合服务职能,加快县乡两级机构改革,推进基层建设,增加投入,确保公益性推广的顺利实施,公共技术推广的投入是实施农业推广的物质保障。

加快推广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建立推广人员职称、职务竞争机制。

建立推广人员在职教育制度,加快知识更新、拓宽推广技能。

提高基层人员待遇,吸引优秀人员到基层工作。

2、大力发展农技协,促进农业推广事业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我们可以看到其强大的农协网络。

有全国性协会,也有地区性协会。

当前,农技协应遵循以下的方向尽快发展完善:

技术服务向市场经济服务方向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产品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农户生产从技术等生产要素约束型转为生产要素和市场双重约束型。

有条件的农技协向技术经济实体方向发展,现阶段农技协虽然总体上处于松散、低层次的组织形态(经济实体型仅占9%),协会将由松散、短期的联合走向紧密型、长期的合作。

协会组织运行和管理机制不断规范化。

趋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联合。

3、提高农民利用科技的对策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农民自身的素质和经济实力等要素,直接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科技有效利用,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入,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降低农民科技应用风险,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场,直观地引导农民接受新技术,实现高新技术“傻瓜化”。

4、改革和完善农业科研体制的对策

农业科研部门是农业技术的主要供给源,农业科研体制直接影响着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针对农业科研体制中现存问题,须加快改革与完善。

优化组织结构,实行分类改革,理顺农业科研投资机制,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及制衡机制。

5、加强法制建设,营造农业推广改革的法律环境

农业科技的有效推广,离不开宏观调控,而法律手段又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阿尔布列希特.1993.农业推广.第1版.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2.蔡磊.2003.论新时期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中国农技推广.第1期:

9-10.

3.陈益忠.1999.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中国信息导报.第12期:

17,27.

4.邓楠,万宝瑞.2001.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5.丁振京.2001.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第2期:

23-26.

6.段玲玲.1999.农技推广的市场化.农业科技管理.第10期:

16-18.

7.范定先.2002.关于加快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思考.中国农技推广.第5期:

13-15.

8.方天堃,冯赫.2000.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国外农业经济.第12期:

57-58.

9.高启杰.1996.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的类型及其发展方向.中国农技推广.第3期

10.高启杰.2000.国际农业推广改革中的分权战略.世界农业.第7期:

44-45.

11.胡瑞法.1996.中国农业科研制度与政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管理世界.第3期:

167-183.

12.黄季焜,胡瑞法,张林秀,ScottRozelle.2000.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

挑战与展望.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3.黄淑贞.1999.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农业科技管理.第11期:

9-10.

14.李昌健.1998.浅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技推广问题.农业科技管.第2期:

4-7.

15.李成武.2001.农业科技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农业科技管理.第3期:

46-50.

16.李红康.1999.农业科研机构市场化初探.农业科技管理.第4期:

14-15.

17.高启杰1现代农业推广学〔M〕1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

18.高启杰1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1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

19.高启杰等1农业推广组织创新研究〔M〕1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20.高启杰等1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M〕1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

21.谢虹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科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1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4):

12-1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