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8371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天一大联考(原豫东、豫北十所名校联考)

2017-2017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

历史

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2.唐节度使冯宿上奏章说: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的百姓都用刻版印刷日历,在市上售卖。

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有颁布新历书时,这些印好的日历已满天下皆是。

这说明唐代

A.各地商品种类繁多交易频繁B.人们可在城市随意买卖日历

C.雕版印刷术已经在民间流行D.雕版印刷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3.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

朱熹在此强调的是

A.“君权神授”,肯定君主意志是天理B.“君为臣纲”,规范君臣秩序

C.“天人感应”,君主承天意教化民众D.君主亦应“存天理,灭人欲”

4.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

5.费正清在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

“一批科举出身、有高度道德原则而又忠于当朝的文官,坚定地把叛乱镇压了下去,并试图在农村经济和大众福利事业上施行仁

政。

”这里的“叛乱”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6.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为16%。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B.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

C.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D.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

7.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

“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

”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B.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D.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8.1924年,孙中山指出:

“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

”材料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A.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不宜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B.因地制宜地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C.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以照搬

D.西方的政治文明完全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9.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各地行礼自为风气,或仍沿前清旧习,或滥用缛节繁文、新旧庞杂、漫无标准为由,准备核定颁布《婚礼草案》,其中心是:

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的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

该《婚礼草案》

A.表明婚姻关系纳入到法制轨道.B.抛弃了旧式婚礼的程序

C.消除了新旧婚制阃的尖锐冲突D.是新旧婚俗调和的产物

10.下面是一组有关南京历史的图片,其反映的主题是

A.民族危亡与兴盛B.民族屈辱与荣耀

C.民族抗争探索史D.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11.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

“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

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

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

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

”这一会议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12.毛泽东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

“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理

由之一,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

”这

表明1954年宪法

A.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B.得到了全国人民一致拥护

C.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D.是民众行使立法权的结果

13.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投资总额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分配给农业、水利工程等的投资额却不断上升,从1959年的10.5%提高到1963年的25%以上。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顺应“大跃进”建设需要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渡过困难

C.保证“一五”计划的实施D.改变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局面

14.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指出: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这份公报在当时

A.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B.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加速了中国做出改革开放决策D.导致了美苏争霸态势的缓和

15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的排列顺序前面为诉讼程序法,后面为人法和物法;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则把作为主法的人法和物法排列在前,而把作为助法的诉讼程序法排列在后。

这一变化反映出

A.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消除B.罗马法的法律程序灵活多变

C.罗马商品货币经济获得发展D.罗马法的权利观念保持不变

16.“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这一现象反映出

A.人类社会开始成为欧洲探索的主题B.宗教改革打破人们对教会的迷信

C.欧洲积极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思想D.理性时代抨击教会的权威和愚昧

17.下表描述了英国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源自高德步、王钰编著的《世界经济史》)。

这对英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加快了人口大规模流动B.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C.重工业主导了国民经济D.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

18.下面是法、英、美、德建立民主制度时间统计图,这表明

A.世界形成了欧美两个政治中心B.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民主制度的建立过程越早越长D.后起国家建立民主政治快而好

19.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达尔文被当时的

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二者的学说都

A.反映了工业时代的要求B.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C.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D.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20.托洛茨基在《十月的教训》中写道:

“二月革命,如果把它作为独立的革命来看,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但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它却出现得过迟了,而且本身也不具有任何稳定性。

它遭到一些矛盾的破坏。

”托洛菠基意在说明

A.二月革命是追求独立的革命B.俄国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成为必然

C.二月革命引发俄国社会动乱D.俄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发生过于频繁

21.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

该法主要是出于

A.保护农业生态环境B.平衡市场解决危机

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22.马歇尔计划要求受援国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先后与一系列受援国签订多边和双边协定,逐步削减了西欧国家间的关税壁垒。

这主要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A.巩固丁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秩序B.对恢复战后西欧经济起重要作用

C.客观上有利于西欧经济一体化D.便利了美国向西欧输出大量商品

23.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心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斯大林模式

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

24.下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该变化产生的

影响是

A.两极格局受到实质挑战B.欧洲加快一体化的进程

C.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D.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5.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其得奖评语这样写道: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这表明

A.当时世界文学呈现东西融合趋势B.印度文化成为世界主流

C.东方诗歌备受世界各国人民青睐D.东方文学冲击西方文学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0分。

第26-28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9-3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时遣官巡察是指朝廷在正常的监察和行政隶属体系以外,临时派遣“钦差”官员,不定期地巡察各地。

西汉宣帝遣官十二朝臣“循行”,主要是“存问鳏寡,察吏治得失,举茂材异伦之士”。

东汉来年,顺帝遣诏周举等八人“分行天下”,“巡行风俗”,凡刺史、郡守有赃罪者,皆奏劾之。

贞观年间,唐太宗派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人分巡各地黜陟州县吏,经皇帝宰相裁定,二十名良吏提擢,千余名过失官吏被罢黜。

元代不定期奉使宣抚,体察民间疾苦和官吏贪廉,对所察有罪官吏,五品以下或可“就便处央”,四品以上奏请发落。

元末朝政黑暗,两次奉使宣抚在整饬吏治方面成效甚微。

明代正统、景泰年间,奉使大臣不仅有权黜陟布政使以下官员,就连巡抚重臣也可

奏劾。

——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古代巡视官员下基层明察暗访,特别是暗访,或称微服私访,是一种有效接触群众了解实情的渠道,但那多是一种百姓的企盼和清官的一厢情愿,因为官僚阶层有着共同的利益,与百姓分属于不同的阶级,监察官要维护的是那个代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封建制度。

所以,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贪官污吏现象,朝代更替也就成为必然。

——摘编自张端武《巡视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西汉至明代巡察职能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巡察制度的积极作用。

(4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果一个人是由于人民的赞助而成为君主的话,他应该同人民保持友好关系。

因为他们所要求的只是免于压迫,君主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这一点的。

但一个人如果是同人民对立而依靠贵族的赞助成为君主的话,他头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争取人民。

——摘编自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材料二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一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卢梭

材料三19世纪末,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向全世界大声疾呼:

“上帝死了!

——摘编自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成为君主的主要方式。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尼采观点的理解。

(5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洋务运动期间,官督商办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机会与威胁”分析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的“因素”分别给予一个补充,并说明其“启示”。

(补充的“因素”及“启示”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请考生在第29、30、31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9(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安石日:

“夸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夸先急务。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变法派对军队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名额不足的军营加以合并,老弱不堪的兵士予以裁汰,全国厢禁军总额为796315人,比宋英宗治平年间兵额减少了36万多名,比宋仁宗庆历年间减少了45万多名。

在并营的过程中,宋神宗看到减少一批军校就能够节省大批开支,曾经高·心地说:

“乃者销并军营,计减军校十将以下三千余,除二节赐予及缣从廪给外,计一岁所省为钱45万缗、米40万石、绢20万匹、布3万端、马藁200万束。

庶事若此,邦财其可胜用哉!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主张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成效。

(7分)

30.(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珍珠港现在得到部分雪耻了,”尼米兹海军上将1942年6月6日的公报宣布,“不使日本海上力量丧失战斗力,不算彻底报仇。

”美国公众对中途岛的胜利欢喜若狂……马歇尔将军认为中途岛的胜利是“最勉强的成功”,反对在太平洋发动攻势,因为他相信灾难正隐隐呈现在大西洋上。

“我必须承认,我非常关切地注视着俄国战线。

”罗斯福总统6月6日致丘吉尔的电报说……苏联红军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遭到失败,德军的攻势卷向克里米亚和高加索。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先后飞到伦敦和华盛顿,争取英国和美国保证“在8月或9月在欧洲大陆登陆”。

然而丘吉尔却“不做出保证”。

他担一心在1942年匆忙越过英吉利海峡发动强攻以减轻俄国的压力,将是一次“牺牲性的登陆”,他给跨海登陆作战谨慎地规定了一个条件:

必须能够得到军队和运兵船。

首相知道这一点实际上不可能做到。

英国的第八军遭到隆美尔的重创,损失了数百辆坦克和数千士兵后,不得不向托布鲁克撤退。

——摘编自[英]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1941-1945)》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背景及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拒绝在欧洲大陆登陆的原因。

(7分)

3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4051433年,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声势最盛、影响最大的是永乐三阜(1405年)、水乐五年、永乐七年和永乐十一年。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与太监王景私开始奉命出使南洋群岛及印度洋一带。

他率领一支有六十二艘船的船队,载有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和大量金、帛、货物。

此旋出航,所历之地远至印度西岸。

南洋各邦国使者随郑和前来朝见者甚多,明成祖非常高兴,加赐爵位俸禄不等。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复奉命出使西洋。

郑和每到一处,颁布明朝皇帝诏书,立碑文。

在离开锡兰后,郑和船队满载着各国贡献的珍奇异宝返航,于水乐七年九月上旬回到南京。

永乐七年九月下旬,郑和奉命第三次出航.永乐九年船队回京,随同前来朝贺者有十九国,当时的朝廷“万使云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l)根据材料,概括郑和出使西洋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出使西洋的影响。

(8分)

 

天一大联考(原豫东、豫北十所名校联考)

2017—2017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

历史·答案

1~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B2.C3.D4.B5.A6.C7.C8.C9.D10.B

11.B12.A13.B14.A15.C16.D17.B18.B19.C20.B

21.B22.C23.C24.D25.A

26.

(1)变化:

西汉慰问鳏寡,察看吏治得失,发现与举荐品学兼优之人;东汉末年和唐代,弹劾地方不法官员;元明时期,弹劾地方高级官员,惩治低级官吏。

(6分)

(2)积极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体察了民间疾苦,缓和了社会矛盾。

(4分)

27.

(1)方式:

人民或者贵族的支持。

(2分)

(2)观点:

强调人民主权;把统治权只看作是一种“代办权”;人民与掌权者不存在契约关系。

(6分)

(3)理解:

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表明他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持批判态度,主张创造新的价值观;(2分)说“上帝死了”,主要是因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2分)在欧洲,上帝并没有死,因为基督教依然存在。

(1分)(言之成理即可)

28.示例:

补充“机会”因素1:

技术方面:

上海商埠租界和外国人众多,便于解决技术难题。

启示:

利用外国先进技术有利于企业发展。

(6分)

补充“机会”因素2:

政治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上海局势稳定。

启示:

安定局面有助于企业生产发展。

(6分)

补充“威胁”因素1:

所有制方面:

企业产权不明。

启示:

官督商办,企业产权不明,结果官商矛盾尖锐,制约企业发展。

(6分)

补充“威胁”因素2:

思想意识方面:

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并不充足。

启示:

不能把握市场规律和脉搏,会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

(6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29.

(1)矛盾:

调节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2分)措施:

免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3分)

矛盾:

调节政府、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2分)措施:

市易法。

(1分)

(2)指导思想:

以理财和整军为中心;发展生产与开源节流并举。

(4分)

成效: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

(3分)

30.

(1)背景: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日军企图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

(6分)

影响:

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美国转守为攻,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2分)

(2)原因:

军队和登陆工具短缺;北非战场失利,损失严重;企图借助德国之力削弱苏联,让苏德两败俱伤,以便战后处于有利地位。

(7分)

31.

(1)特点:

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出使的人员、船队、货物多;范围广,远至东南亚、印度洋;以政治交往为主。

(7分)

(2)影响:

加强了明朝与南洋、西洋的交流与联系;扩大了明朝在南洋、西洋的影响;郑和所进行的朝贡贸易,满足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但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