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8457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docx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陶瓷学校冯娥

一、有效提问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

它不再是简单的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而是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学识”“主见”和“思想。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这一变更?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

是在“教”和“学”这两种基本行为中展开。

简单地看,只要这两种行为在数学内容固有的逻辑运行轨道上达到一致,教学活动就是有效的。

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的,老师备课认真,讲的辛苦,甚至精彩,但学生无动于衷,有的时候,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似乎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似乎也很热烈,但最终学生单独面对问题是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

其实处理好“教”和“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发学生思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的“学思结合”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是“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

“启发诱导”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启发诱导”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课堂提问。

这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就是在课堂教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

也是一名教师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能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是波澜壮阔的动人之曲,那何为“好”问题,“好问题”的标准时什么?

带着这个疑问,我和我的同事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探索和思考,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我们的一些感悟和启发与大家共享。

二、课堂提问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扎实的做好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先从教师的课堂入手,参与该活动的数学老师每人选取三节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课堂实况录音,然后回放,整理出一节课中提出的所有问题及提问的对象都是谁。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提问数量(以一节课为标准统计)

年级

平均数

数量

62

56

58

52

57

从不同年级提问的平均数量显示,大约每节课有56个问题,平均不到一分钟就有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老师提问频率太高,像这种“短、频、快”式提问,使学生忙于应付,缺乏思考,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有时甚至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一干二净,容易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我们老师平常在教学中还未曾意识到会有这么多次提问,边听录音边分析,把自己吓了一跳。

2、提问类型,

我们把所有问题通过分析大致分成四类,第一类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词语一般用“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词汇进行浅层次的提问。

第二类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第三类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类在联系加以说明,代表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

学生的思考空间比较大,问题关注学生的思考探索过程过程。

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类发散类问题,主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事物,代表词语有“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发散性问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唯一。

判别类问题

描述类问题

探索类问题

发散类问题

28

18

9

2

从统计的情况来看,判别类问题比例较大,探索类问题要增多,发散类问题太少。

可见问题的设计还不够精致。

3、提问对象

在提问的学生中,中等生占62﹪,优等生占23﹪,学困生占15﹪,提问的面应该再大一些,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不至于受冷遇。

4、学生提问能力

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对老师教学的质疑能力。

或与同学进行“争议”的能力。

我们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明显太弱,一节课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对老师的见解有“异议”。

大部分的时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学生的问题意识急需培养和激发。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善于提问,精于提问,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们教学中的实例,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提问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技巧

1、仔细推敲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1).提问语言清晰,方向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表述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

如:

一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3/4+3/7后提问,3/4与3/7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有的答:

“都是真分数”。

有的答:

“分子都是3”。

显然这一提问目标不够明确,边界不清晰,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回答,不理解问题的意图。

给出的答案教师不好引到主题上。

如果改问:

“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

分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

为什么?

怎样才能直接相加?

你有什么办法使分数单位相同吗?

以上一步一步设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又如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一般情况教师打出情境图后,往往会问: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会对着情境图进行“看图说话”,海阔天空,很难说到点子上,但是,如果教师这样提问:

“同学们,图上有几种动物在活动,他们各有几只啊?

”这种富有“数学味”的提问,就能很快将学生引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之中。

可见,教师在设计题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不能太宽泛,让学生感到茫然,无从回答,给出的答案漫无边际,教师也手忙脚乱。

不好引导,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所以,我们每一次的提问,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如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

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每一次提问都应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通过这一问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

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教师必须心中有数。

(2)在关键处进行启发性提问。

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有助与摆脱思维僵化及思维定势,使问题的解决由一种角度转向另一种角度,使学生产生“顿悟”,从而激励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热情。

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或“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

提问要能使学生进行深度思维。

如:

在《平均数》这一课教学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拍球比赛的情境,每对派三名代表,每人拍5秒钟,学生当裁判计下每人拍球数量,算出每对拍球总数,老师宣布甲共拍41个,乙共拍35个,甲获胜,学生都向甲祝贺,接下来,老师要求加入乙对,现场拍球5秒,使乙对总数增加12个,老师重新宣布乙对获胜,乙对欢呼,甲对则没有反应,老师不动声色的问甲对“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正当甲队同学皱眉思考时,一学生勇敢的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我们队只有3人,乙对4人”老师说,“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方法是不行的,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比较着两队的胜负呢?

”把这一挑战性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在学生认知思维冲突中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中,学生提出了“平均数”的概念。

激发起了探究新知的欲望。

又如:

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

有鸡兔同笼,共18只头,48只足。

求鸡兔各有几只?

假设都为兔的话,18只,应该有72只脚,可实际只有48只脚,为什么会多出24只脚?

适时的提出这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原来是因为这18只里有一部分是鸡,鸡只有2条腿,而你都假设成了兔,都按2条腿算,给每只鸡多算2条腿,所以多出来24条腿,把多少只鸡看成兔就会多出24条腿?

再提出这一问题?

使学生思维进一步走向深入,问题也就越来越明朗话。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逐渐的找到了本质性的东西。

再如:

在教学《百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文中有一个派哪名运动员去罚点球的情景,课文中把每名运动员曾罚中的次数和罚球总数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析该派谁去?

在教学这课时,我们可把情景稍微变了一下,先出示每名运动员曾经罚中的次数,然后问,该派谁去?

学生很容易回答,让罚中最多的那人去,这时再问,如果我再告诉你每名运动员罚球总数的话,你还那样认为吗?

这时学生就会发现,罚中最多的那个人也是罚球总次数最多的,虽然有人罚中的次数少,但他罚的总次数也少,自然就会想到要派谁去不能只看谁罚中的多,还要看罚中的占总次数的多少,很容易就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仅仅变化了提问的次序,就能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强烈的冲突,激发起了探究新知的欲望。

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3)进行反思性,小结性提问。

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他理解了问题的核心,因此教师应适时让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论证,谈出该答案正确的理由。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表达、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减少猜测的机会,认识到答案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支持的。

同时还能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教师只是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才让学生证明其答案,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焦虑与不确信的压力。

所以使用该方法时一定要让学生对其正确的和错误的答案都加以证明。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这样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

”“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这都是启发学生讲求思维过程,从思维过程中引出结论的好方法。

反思性小结性提问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4)问题设计多元化。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习兴趣,引起思考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所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独立的或集体的探究活动。

而不是通过回忆模仿来回答。

所提问题要有开放性,尽可能让各种基础的学生都能参与,通过多种渠道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

我们可以在数学综合与实践的课型上多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比如:

旅游与购物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可设计购买门票,某公园门票:

成人100元每位,儿童40元每位,团体60元每位,(限五人以上)两户人家都有5人去公园,都选了最节省的方案,结果一家比另一家多花40元。

(1)能确定他们各化多少钱吗?

(2)能确定两户人家大人小孩的构成吗?

(3)对一般的a个大人,b小孩的团队买门票,你有什么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一一列举分别算出最佳方案所需的钱。

大人(人)

100元/位

孩子(人)

40元/位

总人数(人)

总钱数

单人票(元)

团体票(元)

1

4

5

260

300

2

3

5

320

300

3

2

5

380

300

4

1

5

440

300

5

0

5

500

300

也可以通过推理,两家不可能都买团体票,都买团体票,总钱就一样,如果都买个人票,钱数的差应该是(100—40)的倍数,也不是都买个人票。

必定是一家团体一家个人。

肯定是花钱多的那一家买了团体票。

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人员的构成,最后发现这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案。

我们还可以在圆柱学完之后,进行用长方形纸卷圆柱,怎样卷出的体积最大,怎样最小,在学完圆锥之后,还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圆锥的知识给自己做一顶圣诞帽等活动。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用与生活,就是“鲜活的”“有价值的”数学。

这样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动手中发展思维。

二、关爱“两极”学生。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注意大部分学生学会了没有,掌握的怎么样?

削弱了对“优秀生”和“学困生”,的关注程度,只有面向各个层面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激励优等生和那些尝试回答者。

课堂提问时,问题的难易与提问对象的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这样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还能让他们时时获得一种成就感。

尤其是对那些跃跃欲试者,及时扑捉他们的思维灵感。

老师有时候存在这样一种心理,优秀学生课堂问题都能回答对,没必要提问,长此一往,好学生在课堂没有发言的机会,就会产生懈怠心理。

其实给好学生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对推动对课堂教学进程会有很大帮助。

还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他们给课堂教学所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平时可以考虑设置附加题,这是对好学生的一种保护。

拉开成绩差距,一般采用100+?

的形式,激发他们的

2.善待学困生。

对于一些学困生,由于经常经受挫折失败,极度缺乏自信心,害怕上课回答问题,被老师叫起来战战惊惊,声音过小。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更要小心呵护。

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对我的教训很大。

那也是一次公开课,在外校学生老师都不熟悉,抽的课题是《分数混合运算三》,一切都很顺利,在讲完新课练习时,我在教室里来回看,孩子们都做得很好,只有一个小女孩我第一次看时,她只设好了未知数,在犹豫还没列算式,我说老师帮你吧,她说我在想想,我就离开了,我第二次到她跟前时,她已经做好了,而且对了。

在讲评练习时我提到这件事。

表扬她自己攻克了难题。

接着问她“你跟大家说说,你第一次在哪里遇到困难?

”这孩子低这头不说话,好像在受批评的样子,我又鼓励她,你刚才表现很好,靠自己的能力克服了困难,值得大家学习,“你跟大家说说,你第一次在哪里不会了,”也好让其他同学吸取教训,这孩子还是不说话,低着头。

我就说大家鼓励鼓励她。

同学们用掌声鼓励她,她还不说话,教室里静悄悄地,都看着她。

我看实在没办法了,就说“这题你现在会了,你说一下,题里的这个重点条件你是咋理解的”,问题刚落,她就说话了,而且说很清楚,很全面。

全班学生发自内心的给她鼓掌。

我也舒了一口气,课堂上的这个坎过了,也没有太多思考这件事。

事后跟一位专家老师无意中谈起这件事,他一句话点醒了我,你让学生先说自己哪里不会,还让大家吸取教训,不是把她当成反面教材了吗?

谁愿意把自己的短处给众人看?

你这是揭别人的短处,怎么会这样,我做人有这么差吗?

你应该先问第二个问题,让孩子先展示自己的成功,才能给她自信,她才能开口说话。

我恍然大悟。

其实我们成人也有着中体会,当你事业成功时,你谈起以前的失败,那是一种资本,骄傲的资本,炫耀的资本。

我是经历风雨才见彩虹的,是真的英雄。

而你事业处于低谷,落魄的时候,你还常常谈自己曾经如何的失败,在别人看来那是一种无能,同样是失败,谈的时候不对,收到的效果完全不同。

其实,我的初衷并不是要揭她的短,而是要表扬她。

但由于课堂操作欠考虑,事与愿违。

让孩子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我在批评她。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课堂上的任何一个小举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我们得用心的处理好每一个细节。

三、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逼”学生迈出创新的步子。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实践证明:

在质疑状态下,人得求知欲是最强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孔子说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思维才会积极,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够,老师包办得多了一些,留给学生的空间小了一些。

我们老师唯恐教学中哪儿有疏漏,哪里还不清楚,每一个细节都要帮学生处理到位。

这样反而让学生的思维懈怠了。

“留白”在美术中是一种艺术的美。

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妨可以尝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激励学生与众不同,帮助学生跳出书本。

思考数学。

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在全班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并在班级形成思考的风气。

要容许学生对老师的教法有异议,让学生敢想、敢说。

还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创意性的作业,知识拓展性的问题,实践操作性的问题,需要的时间可能会长一点,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的意识一定能得到锻炼。

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难度。

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

课堂提问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至于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是学无止境的,还须我们的老师不断探索,实践,反思,总结,努力提高自己引领课堂的能力。

我今天所说的是平时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