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8869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docx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5篇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篇1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以俄罗斯人民抗击拿破轮的感人事迹为背景的文选学巨作,它的作者是俄国的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他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四大家族——别祖霍夫、保尔康斯基、华西里、那斯托里,抗击外敌的成与败、生与死。

放弃安全和奢华的生活投入危险与困苦的战争,热爱祖国胜过爱自己的生命,花花公子成了护国英雄。

那些在我们这和平年代无法想象的事例在故事里都成了现实。

《战争与和平》的第一卷,安德莱公爵之“死”深深地感动了我。

“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

”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给了安娜·米哈洛芙娜钱时:

安娜·米哈洛芙娜已经抱了她,并且哭了,伯爵夫人也哭了,她们哭,因为她们是朋友,因为她们有好心肠;因为她们从小是朋友,却为金钱这样庸俗的事烦心;还因为她们的青春都过去了……但两人的眼泪都是愉快的。

教徒的爱,对于别人的爱,对于仇敌的爱,比起一个青年的美丽的眼睛在像您这样诗意的多情的少女心中所能引起的情感,更有价值,更甜蜜,更美丽。

以上几段所表达的只有一个字:

“爱”。

但也明显地分类为两种类型,这是托氏思想的核心所在。

一种是情感之爱,如两位夫人的爱以及日常我们一贯所宣传的那种类型;另一种则是我们生活中很少考虑到的,并且可以肯定地说,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很讲求实际价值的中国人所不承认存在这种类型的爱。

即玛丽亚小姐所表述的这种类型的爱。

这种类型的爱是高尚的,相信它的人也是高尚的,如迷惘的托氏、悲天悯人的雨果、热情澎湃的罗曼·罗兰等。

尼考拉·罗斯托夫转过身来,好象在找寻什么,他望着远处,望着多瑙河的水,望着天和太阳,天是多么美丽、多么蔚蓝、宁静而遥远呵!

夕阳是多么明亮而壮丽哦!

而遥远的多瑙河里的水闪灼得多么亲切而灿烂呵!

更美丽的是多瑙河那边遥远的蓝色的山峦,修道院,神密的峡谷,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又宁静又幸福……“只要我能在那里,我便什么,什么也不需要了,什么也不需要了,”罗斯托夫想。

“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

……”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

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

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有灰云静静地移动着的天,没有别的了。

“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地跑,”安德莱公爵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这个崇高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样的哦。

为什么我从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

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

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

除了天,什么,什么都没有了。

但甚至天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

谢谢上帝……”以上内容我觉得是这本书最令人感动的内容了,这种体验并非仅仅是看破红尘,而是对一种永恒的礼赞。

对一种宁静,安详,辽远的憧憬。

是对幸福的终极定义。

这段内容对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使我从此一改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而升华到人类的良心上来感觉世事了。

庄严、蔚蓝色的、宁静而悠远的天空,超脱于人类所有痛苦、欢乐之上的永恒和安宁,只有它才是我内心深处真正的精神寄托。

今天看完了《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卷。

真是托尔斯泰呀!

尽管我在有些方面极不赞同你,但,你的作品真叫我折服。

“啊,玛利亚公爵小姐!

”忽然他不自然地说,并且扔掉了凿子。

括号中的内容只有思想深邃且善感的人才会有此共鸣的相同体验。

太妙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被老托的神笔不经意间即写了出来。

“你要死了——一切都要完结了。

你死了,你就知道一切,或者停止发问了。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整体的科学,这科学解释整个宇宙,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要自己获得这种科学,就必须清涤并革新自己内心的“自我”,因此,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趋于完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在我们心里放进了上帝的光,它叫作良心。

安德莱公爵看了看彼埃尔向他所指示的天空,在奥斯特理兹战役之后,他第一次看见了那个崇高的、永恒的,他躺在奥斯特里兹田野上所见的天空;并且他心里的沉睡了很久的、最好的东西,忽然在他心灵中醒来,这使他感到又高兴又年轻了。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篇2

作为一位读者,爱一本书是多么自然的事。

《战争与和平》带给人无边的理想和希望,带给人信仰。

是的,我想我是陷入了另外一种状态,不仅仅因为托尔斯泰那高超的艺术,而且因为他在书里所描述的那种广阔博大的情感世界与深远浩瀚的精神境界。

它征服了我,影响着我,使我幻想自己也能够抛却卑微的尘世生活,融入到那样的世界——爱的世界,融入到永远明亮,永远纯洁,永远跳动着爱的温暖的火焰的世界。

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犹如在一个巨大的阴影里徘徊。

良久,视觉范围闪现出一个模糊又清晰的印象,后来便豁然开朗了。

其中描写了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写了人们的理想和鼓舞人心的目标,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我感觉到,托尔斯泰不只想诉说这些,更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这个世界本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托尔斯泰自己,还是他的国度。

他所描绘的战争,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善的、恶的,甚至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是这个完整整体的一部分,都铭刻着这个整体的烙印。

这个整体在他看来就是真理,就是爱。

正如他在书中写到“是的,爱,但是,不是对某种东西,为了某种目的或者出于什么原因的爱,而是初次——就是我要死的时候,看见我的敌人,我依华考|zk168然爱他的那种我所体会到的爱。

我体会到那作为灵魂本质的不需要对象的爱。

我现在体会到这种幸福。

爱邻人,爱自己的敌人。

爱一切——爱上帝所体现的一切。

这句话使我感受到爱弥散天宇,遍及四海。

世界上没有比它更加有力的事物了,因为只有它,可以消除一切差别,包容一切苦难,消灭一切恶的根源。

它使这个世界再没有个体的界限,再没有彼与此的分别,没有仇恨,互相平等。

是的,我们都在里头,每个人,每个动物、植物,还有那些没有生命的事物。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

“人同河一样,每条河有时窄,流得急;有时宽,流得平稳;有时混浊,有时澄清;有时凉,有时暖。

”人也是如此虽都有人类品性的根苗,但表现出的却各不相同,书中的各种人物也是因为爱而融合的。

由此不由使我想到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

战争从来不能赢得它们想赢得的东西——真正的对于一切的占领,因为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占领和统治,无法通过战争这种方式来完成。

虽然战争能够使我们收获一点什么,但对于人民来说更向往的是和平、充满爱的境界。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很多,最令我感动的是托尔斯泰所带给我们的广阔博大的爱,他深深爱着这世间的一切。

即使无法达到这样一种爱的极至、超脱、完美,但他使我们学着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我想这便是此书所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篇3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

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

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

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写,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起了:

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

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写,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

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写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不过气来。

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

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

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现在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己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

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

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己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

而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

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托尔斯泰把历史的进程比作“推动人类进步的神秘力量”,这个力量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定,而且这股“神秘力量”往往会使一个民族驶入暗无天日的黑洞,在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会看不清方向,你会无法招架,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即使如此。

这股神秘力量还会淘汰落后的制度,欧洲文艺复兴、中国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这些进程并非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其进程都堪称惊心动魄。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写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

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篇4

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

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体质。

——题记

在拜读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著作——《战争与和平》,我觉得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只是一位作家,从书中我仿佛也看到他对军事、哲学、历史等也有高度的透彻,对他的喜爱与崇拜使我对这本家喻户晓的著作有点感想。

小说从1820_年奥斯特利茨战役写到1820_年俄国专制加强潜伏危机的时刻,以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为主线。

但内容并不全是以战争为话题。

故事的主人公青年公爵安德烈为了心中的信仰投身到“硝烟四起”的战争中去,把怀孕的妻子交给父亲与妹妹玛丽亚照顾,在军中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而主人公二彼埃尔,他是安德烈留学归来的好友,身份高贵,由于继承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也是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

居心叵测的监护人拉金公爵看上了彼埃尔的这一点,便计划把相貌美丽但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仑嫁给了他。

而同一时间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战败的安德烈不幸受了重伤,身心也受到重创的他只好静静养伤。

另一边的新婚后的彼埃尔,在不久后就发现妻子爱仑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若有若无的暧昧关系,他为了卫护自己的名誉最终与爱仑分居,内心陷入了纠结当中,直到认识了互助会的领导后慢慢开始找到了新的信仰。

而在战场上的安德烈回到家的那一晚,妻子正好产下一名男婴后逝世,这让安德烈顿时感到人生已走到尽头,直到遇到活泼漂亮,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可父亲的强烈反对,使得安德烈出国和娜塔莎无奈分开一年,娜塔莎最终奈不住寂寞与爱仑的哥哥阿那托尔私奔。

后直到1820_年的一次战争,娜塔看到了将死的安德烈,她向他谢罪并热诚地照顾他,可安德烈最终还是和死亡一起走了。

彼埃尔化为农夫刺杀拿破仑却反被俘虏,其妻爱仑在这战火连连的环境下依旧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

几番奋战后,俄国最取得胜利。

像每个故事完美结局一样,大家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战争,充满着杀戮,为了所信仰的去战争,不去管生命的高贵。

的确,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我记得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倒下了么……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举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为战争而烦恼了……”安德烈公爵静静地躺在地上。

这就是战争,我想大概没有人喜欢战争吧,它不能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提,战场不过是洒满鲜血的修罗场。

帝王永远是冷漠无情的,战争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事关国家利益和荣辱的“打架”。

我厌恶战争,帝王永远是历史的奴隶。

但在战争中我看到了俄国人民同仇敌忾,战争,必定会有牺牲者,为了和平,他们甘愿为保卫国家、人民流血。

书中也有多处描写在战争这样的环境下,人丑陋的欲望是多么令人厌恶,像放荡的爱仑,示财权如命的拉金公爵,他们的时代终将过去,迎来的只会是和平。

和平的到来,是用铺满鲜血的花朵迎接,战争不会永远,因为正义存在。

在这本书中,人间的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从生下的啼哭婴儿到白发老人的一生阶段,这本书中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曾这样评价。

我喜欢安德烈的单纯坚忍,娜塔莎的活泼善良,彼埃尔的温和并不懦弱……他们都不完美,各有各的人性欲望,但上帝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人。

结局,和平的年代真正来临,婚礼,生育,就像小尼古拉说的:

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的人都感到幸福。

高中必读书目《战争与和平》的读书心得篇5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

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

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

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

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

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

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

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

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

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

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

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

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

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人应该怎样生活?

这样的问题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该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

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

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

是也?

非也?

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现在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

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

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