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8933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docx

高层建筑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况

深圳市碧海富通城(17栋)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大道与兴业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积约12亩。

建筑场地东侧为西乡大道,南侧为兴业路,西侧为碧海城人人乐超市停车广场,北侧为富通城二期住宅区。

本建筑为独立的三座塔楼,框架、剪力墙结构。

从东向西编号为A幢、B幢、C幢,三座均为地上30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93.1m。

地下室基础长147.25m×宽41.9m,A、B、C三栋轴线尺寸均为:

长28.05m×宽20.1m,三幢总建筑面积约4.4万m2(其中地上部分约3.2万m2),由于施工现场面积小,又地处填海软基层且地下室基坑深达-10.6,这给现场施工测量带来很多不便,为了保证工程施工测量精度,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编制如下测量方案。

二、编制依据

本工程按照建设部颁发的标准《城市建筑测量规范》(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水准测量规范》及深圳地勘院提供的有关测量资料等。

水准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三、测量准备工作

3.1测量技术人员准备

3.1.1测量技术人员具有过硬的测量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针对本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完成每次观测及放样任务。

3.1.2测量技术人员应熟悉现场实地情况,跟进工程施工进度,从总体上把控现场施工测量任务。

做到先后有度,急缓适中,把现场施工测量放线工作按排得有条理,为后序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3.1.3测量技术人应熟悉施工图纸,特别是对各专业图纸中的轴线关系、几何尺寸、高程等进行计算与复核,施工放样的点位坐标的计算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测量计算方法进行校核,做到从源头把握,确保测量的正确性。

3.1.4测量技术人员应及时了解与掌握与本部门有关工程设计变更通知及设计变更文件,以确保测量放样数据及时、准确、可靠。

3.1.5测量技术工人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掌握仪器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经考合合格后持证上岗。

3.2测量人员配备

本工程配备的测量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测量知识与经验,使用过各种类型的先进仪器,完全能胜任本工程的测量工作要求。

人员配备如下:

3.2.1测量负责人1人负责测量方案编制与实施

3.2.1测量工程师2人负责现场实施

3.2.1测量技术工人6人测量辅助工作

3.3测量仪器与器具配备

本工程主要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

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说明

日本拓普康全站仪

2"

2mm+5ppmD有棱镜

(套

2个

1

上部结构的变形监测;控制网主轴线等重要部位测设、校核;工程基准的传递与复验;场区平面控制网的测定

电子经纬仪

2"

1

角度测量;次要轴线的竖向传递:

徕卡精密数字水准仪

+0.9mm/Km

(铟钢尺)

1

重要部位高程引测;复验控制标高;沉降观测基准引测;基础滑降观测

DZS3.1水准仪

+1.5mm/Km

2

高程传递

苏一光垂准仪

10",150m

1

建筑物轴线投测

计算机

便携式

2

数据处理;内外业计算

钢卷尺

50m

2

竖向高程传递及水平测距

以上测量仪器及器具均按照国家规定年检鉴定合格,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检查仪器的常用指标,一旦有项指标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将及时校正或更换,确保测量精度。

四、施工测量平面网布置

4.1布网原则

控制网之间按照级别高低进行控制,即高级网控制低级网,平级网之间互相贯通,形成系统。

各级控制网的创建,必须对各控制点相互之间,以及各级控制网之间进行闭合校验和平差,保证各点位于同一系统。

每次使用前,必须对控制网校核。

随着施工的进度,按重要性原则定期对其复测,以求得控制网稳固不变和防止地面变形、沉降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控制点移位。

其他各级控制网如遭遇破坏,由上级平面控制网来恢复

4.2一级平面控制网

本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为:

深圳市独立坐标系。

平面控制测量精度要求高,全高竖向偏差为3H/10000且不得大于±30mm。

为了保证工程平面测量的精度,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根据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提供的四个GPS控制点S1,S2,S3,S4和建筑平面图,在基坑北侧施工范围外,加密了两个施工控制测量点S1-1和S3-1;由S1,S3,S1-1和S3-1;建筑物的轴线和开间建,构成四边形,布置在基坑四周,作为平面控制的首级基准。

S

2S3

 

S1-1S3-1

一级平面控制网图

首级控制网设置多余控制点,并加强对各点的保护。

4.3二级平面控制网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在基坑四周钢筋砼支护桩的冠梁上,布设二级平面控制格网。

二级平面控制测量拟采用“主轴线法”主要是为地下二层施工服务。

在基坑的东西方向上,把(A)轴――(K)轴精确的引测在冠梁面上,用小钢钉定好点位,并做好标计、标识。

以同样方法把基坑的南北方向上

(1)轴――(21)轴精确的引测在冠梁面上,用小钢钉定好点位,并做好标计、标识。

这样就形成了二级平面控制格网,能准确又方便地为地下二层(±0.000以下)平面的施工提供依据和保障。

1

轴~21轴

K轴

A轴

二级平面控制网图

4.3三级平面控制网

三级平面控制网布置在±0.000板上,依据建筑物的轴线和开间建立矩形平面直角坐标系控制网,主要为地面上部建筑物即每座塔楼的每层平面控制。

每坐塔楼平面控制拟采用内控法,按矩形布设。

由于施工以后,工程的工况变化很大,且三级控制网布置于现场内部,容易遭到施工破坏,故在施工中根据施工具体情况进行布网位置的调整,布网依据为上级控制网,在±0.000层将主塔楼竖向控制点与二级控制网进行联测,垂直向上传递,层层闭合。

23

 

14

三级平面控制网图

在地下、地上各层施工中,应能准确迅速地恢复各轴线的位置,以保证同一条中线或轴线在各层上投测的位置都能在同一铅垂面内。

在矩形控制的施测中,其四角顶点用经纬仪测每角的顶角为90°,每角用2个测回,其误差不应大于±9″—15″,四角的总和为360°,其误差不得大于±20″,四边的距离量距精度为1/5000L。

对平面控制的四个顶点,设立牢固的标志。

为防止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对标志的影响,对四角顶点的观测要定期校核以保证测量的精度。

控制网建立完毕,交监理方复核确认。

五、施工测量高程网布设

5.1布网原则:

由高到低,逐级布设,也可跨级布设,根据工程需要,能满足对建筑物的测量控制精度为准。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高程网采用二级布设。

5.2高程控制网

首先对深圳市地勘院提供的高程控制点S1、S2、S3和S4点进行了复核,然后在此基础上,以高程控制点S3点为基准点,向施工范围内引测S3-1和S1-1点,闭合到高程控制点S2点,按二等水准进行测量并平差计算,对施工高程控制网由点S2、S3、S1-1和S3-1构成

S2S3

 

S1-1

S3-1

二级高程控制以S3-1为基准,下基坑支护桩的冠梁上东、西、南、北方向各引测一个施工用高程基点。

做为建筑物施工放样用高程测量基准。

随着基坑挖土深度的增加,用水准仪把高程转标在基坑四周支护灌注桩身上,数量视方便施工用为宜,每个方向不少于二个点。

六、±0.000以下施工测量

本工程高程±0.000=4.6m(绝对高程),地下室基底标高为-10.6m,属深基坑工程,且为淤泥质,地下施工难度大,考虑到深基坑施工中会有很多干扰和不确定性因素,为此地下二层施工制定更为详细的施工测量方法,确保测量准确。

6.1平面控制

6.1.1以设在基坑支护灌注桩冠梁上的二级轴线控制格网为基准,采用经纬仪挑直线法进行外控投测。

垫层施工完后,用经纬仪将1轴-21轴和A轴-K轴线投测到基坑内,并进行校核,对投测的主轴线进行闭合校核,精度不低于1/8000,测角限差为±12″。

校核合格后,再进行其它轴线的测设。

并弹出墙、柱边界线。

施测时,要严格校核图纸尺寸、投测的轴线尺寸,以确保投测轴线无误。

6.1.2AutoCAD辅助施工测量本工程放线,采用AutoCAD软件在计算机中绘制1:

1比例的放线图,利用标注(DIM)命令和量距(DIST)命令,可在图上直接得到距离值。

6.2高程控制

该工程的基底标高为-10.60米,标高传递采水准将标高从基坑边冠梁边主控轴线桩导入坑内,有“悬吊钢尺”的方法向下引测,并在基坑下面定桩边做好标记,引测点不少于4个,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图:

七、±0.000以上施工测量

7.1在地下室施工结束时,根据图纸轴线关系,在±0.000楼板砼上,每栋塔楼精确埋设200×200×10钢板四块控制点的测量标志。

精确测量各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和夹角度数。

距离须用检验过的钢尺丈量,角度应用经纬仪(J2级的精密仪器)测量,在A、B、C、D控制点,分别作标记,反复测各点的尺寸,角度无误整理成原始资料,做好每次投测复核的基准原始点。

在四块钢板位置上,根据控制点布置尺寸,在底层组成边长为定长的直角四边形ABCD(矩形),测出各柱到轴线与此矩形的方位关系,作为向上各层投点进行楼面放样,校正复核的原始资料,控制点位置见下图

BC

 

AD

平面控制网图

7.2对主楼各层轴线的投测:

〈1〉投测点设置后,在各层楼板投测点A、B、C、D四点处,须留置200mm×200mm孔洞供激光铅垂仪的光线通过。

采用天顶天底竖向贯通投点法,将仪器安置在控制测点上,调平,在浇好的砼楼面预留洞口上安装扣件夹板,用仪器校正夹板上圆心点后上紧螺丝,作为楼层柱、剪力墙轴线放样的依据。

〈2〉在天顶投点过程中,为了消除仪器本身的缺陷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应将仪器在水平方向作360°回转,反复调平水准管轴,使仪器在360°范围内水准管轴绝对平行,对仪器的对点器回转90°、180°、360°方向反复调整,校核圆心位置,使仪器圆心与控制点完全一致后,方可投测到楼层上。

〈3〉进行上层楼面投测时,固定好A、B、C、D四点夹板后,置经纬仪于A点上,测∠BAC,并丈量AB、AC,进行角度和长度的检验,∠CDB,CD、BD距离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检验,符合要求后,按底层矩形ABCD,CD、BD距离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检验,符合要求后,按底层矩形ABCD与各柱到轴线的方位关系,测出该层全部轴线位置,并以此进行楼面各尺寸的放样工作。

〈4〉主体结构施工中,考虑到上层浇水、杂物、堆物等因素,在控制钢板旁砖砌490×490保护圈加预制板保护盖,并在每层预留200×200垂直传递孔,放样后四周砌100高隔水圈,隔挡投点时各层施工用水洒在仪器上。

  7.1主楼的标高测量:

  7.1.1主体结构标高99.9m,按照要求允许偏差不得大于30mm,根据附近水准点,先于底层柱上测出+1.0m标高线,划上线“▲”标记,后用专用钢卷尺从底层红三角+1.00标高线沿三根柱身逐层向上丈量,三根柱丈量不得大于5mm,然后取三点平均值,划上相对标高线,写明相对高程,并用水准仪按每层楼设计标高抄平。

  7.1.2在逐层丈量时,为避免偏差积累,必须每隔3—5层从底层+1.00m标高线丈量一次高程,如发现误差,及时调整,使其达到规范要求。

八、建筑物沉降观测:

8.1测量基准点的确定,距离建筑物东、西、北三侧外埋设4个水准基点A、B、C、D组成水准网,进行互相校核。

为检查此水准网的稳定性,要定期进行检测,以保证主楼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无误。

8.2水准基点A、B、C、D设定后,要测出其绝对高程,根据市规划局测设的附近永久水准点进行联测,按Ⅲ等水准测量方法及要求进行环行闭合观测,其闭合差不得超过0.5(n为测数)。

8.3主楼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按照《测量规范》要求埋点。

在浇灌一层柱砼时,预埋好沉降观测点位。

  8.4主楼沉降观测次数,根据设计要求,工程进度,在主体施工到竣工这一时间内,定期和不定期不间断地进行观测,观测为15天一次,根据主体施工的进行每上一层观测一次,在主体封顶后,可根据沉降量的大小变化情况适当减少次数,每月观测一次。

  8.5主楼每次沉降观测结束后,及时检查记录,计算正确,精度合格进行误差分配,最后将本次所测各个观测点的高程与上次各点高程核对无误后,填写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作为工程验收技术资料,每次沉降观测结果上报公司技术科和建设单位及设计院。

  11、施工测量沉降观测措施

  〈1〉建立专业测量组,专人观测和整理成果资料。

  〈2〉要固定专用仪器和工具设备。

  〈3〉按照规定日期、方法及专门检测单位进行校正仪器。

  〈4〉建立复核制度,每次施测完,需经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复核。

  12、施测成果汇总:

  〈1〉提供该工程的轴线垂直度投测成果表。

  〈2〉提供该工程的沉降观测成果表。

  〈3〉工程竣工后,汇总施测工作的一切资料,并写出施测技术总结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