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灸法精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027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临床灸法精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灸法精粹.docx

《临床灸法精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灸法精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灸法精粹.docx

临床灸法精粹

第一章内科疾病

1、感冒

冶疗方法:

取穴内池、列缺、风门、外关。

伴身体重浊不爽,口淡腻者加阴陵泉;伴乏力者加足三里;伴周身疼痛者加大杼;伴头痛者加太阴。

注意事项:

患者治疗完毕,应避内寒,多饮开水,恢复前清淡饮食,注意休息。

2、哮喘

治疗方法:

取膏肓及气海穴,在夏季三伏天时化脓灸,每年1次,连续3年为1疗程。

注意事项:

初次灸可不选在三伏天,随了随灸,但到夏天时定补灸1次,算第1次治疗。

3、胃脘痛

治疗方法:

化脓灸中脘及双侧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热度、时间长短以患者感觉最强为度。

4、呃逆

治疗方法:

新证、急证,可先灸内关、足三里,再灸中脘穴15分钟,重证、久病或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者,直接灸膈俞、气海穴。

注意事项:

呃逆可单独发生,其证轻微,属正常生理现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可不治自愈。

此外,还可以用下述方法自行治疗暂时性呃逆。

以草刺鼻,嚏出呃止,捏住鼻子,一饮而尽250毫升左右温开水。

采取立正——弯腰——仰头——喝水的系列动作止呃逆。

5、不寐

治疗方法:

主穴选申脉、照海(均内侧)。

配穴:

心脾两虚者加百会;阴虚火旺者加涌泉;胃腑不和配足三里;肝火上扰者加行间。

飞翅穴:

从上飞翅至下飞翅依次灸,飞翅穴位置:

上飞翅在肩胛冈内端上边缘,平第2胸椎棘突,距背正中线3.2寸。

翅根在肩胛冈内侧边缘,平第4、第5胸椎棘突之间,距背正中线3寸。

下飞翅在肩胛冈内缘,平肩胛骨下角,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4寸。

注意事项:

部分不寐患者为精神紧张引起的短期失眠,可不予治疗,调理心绪即可愈,但若失眠持续1周以上,就应采取治疗。

失眠患者治疗期间应放松心情,减少疑虑,积极配合治疗。

6、水肿

诊断要点

阳水:

①头面先肿,渐及全身,腰部发上肿甚,按之凹陷。

恢复较快,皮肤光泽,小便短少,伴恶寒发热,肢体疼痛。

咳嗽气粗。

②偏于风寒者,形寒无汗,舌苔薄黄,脉浮数。

③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舌苔薄黄。

脉浮数。

阴水:

①足跗先肿,渐及周身,腰部发下肿甚,按之凹陷。

恢复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

②偏脾虚者,伴脘痞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濡缓。

③偏肾虚者,兼腰痛脚酸,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疗方法:

阳水:

隔姜灸大椎、肺俞、三焦俞、肾俞。

灸至皮肤潮红。

以不起泡为度。

偏风热者,宜点刺少商出血,以助散热。

阴水:

直接无瘢痕灸水分、脾俞、肾俞穴,每穴7壮。

偏脾虚者,灸三阴交;偏肾虚者,灸太溪;至局部穴位皮肤潮红,触之温热为度。

注意事项:

水肿后期,必须采取综合治疗,而继发性水肿,灸法宜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当病情稳定时,可单独依靠此法治疗。

7、泄泻

诊断要点:

寒湿(风寒)型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湿热(暑热)型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疗方法

无论何种类型腹泻,均先“腹泻特效穴”(取穴:

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采用温和灸法,每穴每次各灸10至15分钟,每日灸2至3次,治愈为止。

主穴取天枢,神阙。

其中,风寒型配合谷、上巨虚;湿热型配阴陵泉、内庭;食滞肠胃型配中脘、足三里,肝气乘脾型配合肝俞、行间;脾胃虚弱型配脾俞、足三里;肾阳虚衰俞、命门。

注意事项:

严重失水患者或由恶性病变引的腹泻,采用综合疗法。

8、便秘

诊断要点

热秘:

大便干结不通,腹部痞满,按之有块作痛,矢气频转,终难排出,烦热口渴,面赤,或伴小便黄,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

气秘:

大便秘而不甚干结,腹部胀痛连及两胁,口苔,目眩,舌质红苔白,脉弦。

虚秘:

腹无胀痛,但觉小腹不舒,有便意而努责乏力,多汗,疲惫,面色少华,无力排出大便,粪质松散如糟粕,舌淡白,脉细弱无力。

冷秘:

大便艰涩不易排出,甚则脱肛,腹中或冷痛,面色白,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腰冷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疗方法

热秘、气秘均选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支沟穴无瘢痕灸;热秘加悬灸曲池、合谷穴;气秘加悬灸阳陵泉、太冲穴。

虚秘、冷秘无瘢痕灸大肠俞、天枢、脾俞、足三里;虚秘加悬灸气海、胃俞;冷秘加悬灸神阙、关元穴。

注意事项:

便秘患者应注意改变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进行适当的活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有些患者单独用艾条灸大肠俞就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9、中风

化脓灸大椎穴及患侧肩、曲池、环跳、足三里。

若上肢功能障碍,选取肩髃、曲池;下肢功能障碍,则取环跳,亦可配阳陵泉,足内翻严重者,取丘墟。

患病后长时间不能恢复,自觉体力虚弱者,可多灸大椎。

注意事项:

中风日期,尤其是有神志症状的患者,应注意综合治疗,不宜单独使用灸法。

中内后遗症可单独使用灸法治疗,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能很好地促进病体恢复。

初次中风恢复及平日自觉头晕指麻的患者,中内几率较正常人高,故尤应注意保持情志平和,饮食清淡,起居有常,锻炼有度,以防再次中风。

数次中风者,将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较一次难以恢复。

由于中风后遗症时劳动力损伤极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应积极预防,防患于未然。

10、中暑

治疗方法

中暑较轻:

选大椎、中脘穴,予艾条悬灸,并以温水擦拭身体,直至症状缓解,微微出汗出为止。

中暑重症:

选神阙穴隔盐灸,关元、气海穴悬灸,同时温水擦身或30%酒精擦身。

注意事项:

对于中暑较症,还可以用挑刺、刮痧等方法,效果也不错。

中暑重症者,应严密观察,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危重病例,必须抢救,否则,中暑亦会危及生命。

中暑者,应以温水擦身,不宜使用凉水,同时,应嘱温盐水频频饮之,症状缓解后注意休息。

11、虚劳

治疗方法:

取大椎、膏肓穴。

注意事项:

膏肓直接灸后应配合针足三里穴,以便引热下行。

灸后宜多饮开水,多休息,少数病人可出现烘热感觉,不必在意,一二日内多会自行消失。

有出血症状的虚劳患者应慎用此法;气虚、阳虚患者此法最佳。

治疗中还需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调摄,并保持乐观情绪。

12、头痛

治疗方法:

风湿头痛取穴百会、风池、上星、太阳、大椎;肝阳头痛取穴百会、太冲、足三里;痰浊头痛取在蚹、印堂、丰隆、曲池;血虚头痛取百会、血海、三阴交、;瘀血头痛取百会、阿是穴。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应忌酒,防止症状加重。

灸法能良性地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促进脑血液循环,使脑功能恢复正常。

比起药物治疗。

灸法副作用外小,疗效巩固,无危险性,便于人使用。

13、冠心病

治疗方法

中脘、足三里各灸30分钟;期门、太冲各灸25分钟;下脘、天枢、气海各灸30分钟;心俞、神门各灸25分钟;膈俞、膻中、巨阙各灸30分钟;厥阴俞、少海各灸25分钟;天池、间使灸25分钟;关元、中极、三阴交各灸30分钟;肾俞、照海各灸25分钟,各穴均取双侧,1天灸1组穴,9天灸完,每天灸后,用温灸器内余热灸肚脐30分钟。

麦粒灸:

取心俞、厥阴俞,均双侧。

内关、三阴交双侧。

注意事项:

直接灸法疼痛刺激较为剧烈,可诱发心绞痛,故操作前应备好硝酸甘油,或在局麻的条件下施灸,或一穴灸完再灸一穴,在2至3天内完成麦粒灸。

温灸器法治疗时间长,周期长,注意坚持。

14、高血压

治疗方法:

双侧中三里。

注意事项:

灸疗法对血压有一定控制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控制,必要时服用降压药物,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供钠饮食,少食油腻,多食蔬菜水果,适当体育锻炼,以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

传统治疗高血压主要是依靠合适的降压药物,灸法及其他一些生物疗法,不能完全控制好血压,但可使降压药需用量减少、脑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减低。

精神调节在控制血压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清心寡欲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使交感神经张力减?

?

?

低,而达到降压作用。

15、糖尿病

治疗方法:

艾灸大椎、神阙法

注意事项:

单纯灸法不易控制糖尿病,故应在使用西药基础上使用灸法。

除药物治疗外,还应控制饮食,开展运动,调节心态,而且要持之以衡。

16、神经衰弱

治疗方法:

灸百会、四神聪、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神经衰弱患者多与心理因素有关,故除客观治疗外,还应注意调理情志,减轻思想负担,规律生活起居,以促进恢复。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与神经衰弱十分相似,可选择相同的方法治疗。

17、面瘫

治疗方法:

患侧晴朗、太阳、迎香、下关、地仓、频车针刺,取患侧翳风穴。

注意事项:

患病后不宜冷水洗脸,患侧也不宜受风、受凉,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防护。

注意休息,不宜劳累,不宜大量饮酒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周围性而瘫是针灸疗法的适应症。

则于其原因不明,故无针对性的特效药物治疗,崦针灸在这方面则有独到的优势。

部分患者恢复较慢,形成顽固性面瘫时,则宜取重刺激,针,灸并用,使其康复。

18、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方法:

取穴大椎、曲池、阳陵泉、丰隆穴。

主穴:

大椎、膏肓。

配穴:

天宗、肩 、曲池、环跳。

阳陵泉、足三里、丘墟。

视患者关节肿胀、疼痛部位取穴:

肩关节为主,取天宗、肩 穴;肘关节以下,取曲池穴;髋关节附近,取环跳、阳陵泉;膝关节周围,取阳陵泉、足三里;踝以下关节。

取阳陵泉、丘墟穴。

有全身关切症状者,配穴均取之。

若患者体虚不能承受,亦可每次灸1至2穴,分数次灸完。

注意事项: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平日应不饮酒,少食动物内脏。

患者均应减少接触冷水机会,以防病情复发或加重。

19、风湿病

治疗方法:

选取患者疼痛周围部位穴位,如肩酸取肩髃,坐骨神经痛取环跳、阳陵泉,或取阿是穴行直接灸法。

注意事项:

有风湿病的患者,不宜过量饮酒,也不宜多食鸡肉及动物内脏。

尤其痛风患者。

但有些病例需要配合药物及其他治疗,全面周到,病体才能尽快恢复。

20、阳痿

治疗方法:

取双侧命门穴。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

注意事项:

要持之以衡,不能中途放弃或在短期内未效便丧失信心。

每日睡前灸效果最好。

经温和灸后,于子时阴茎能自动勃起者为佳兆,此类患者,经湿和灸后,多能治愈。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从而更好地促进恢复。

如中极、气海、肾俞等均可使用,但取穴仍以腰腹部穴位为主。

21、遗精

治疗方法

梦遗:

灸心俞、肾俞、关元、太冲穴。

滑精:

灸气晦、三阴交、志室、肾俞

注意事项

梦遗治疗中,心俞、肾俞湿灸时间不宜过长。

滑精伴小便热赤混浊,口苦心烦,口舌生疮等症状的属湿热下注,不宜用灸法,宜使用针法在。

遗精、阳痿可同时出现,基本治疗法则相同,临床中因恣情纵欲或频犯手浮造成遗精、阳痿的病例占到很大一部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2、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

取穴:

百会、内关,足三里、太冲、复溜。

取穴:

神阙穴。

注意事项:

多摄入蔬菜、水果等植物类食品。

第二章第二章妇科疾病

1、痛经

取三阴交配关元或中极穴为主,酌配命门、肾俞、太溪、足三里、次髎穴等。

2、胎位不正

治疗方法

解松腰带,坐在靠背椅上或仰卧床上,暴露两侧至阴穴。

注意事项:

操作时段松解腰带,取坐或卧位。

胎位纠正的成功率以妊娠7个月者最高,8个月以上者次之,经产妇较初产生妇效果更好。

3不孕症

治疗方法:

取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子宫、神阙。

患者月经干净后开始施灸至下次月经来潮时止。

注意事项:

妇检属先天性生理缺陷所致不孕者,非本法所能奏效。

4、子宫脱垂

治疗方法:

取百会、气海、提托。

注意事项:

避免超重劳动和长期蹲站劳动,认真做好四期卫生,积极治疗慢性咳嗽和便秘等疾患。

5、外阴白色病变

治疗方法:

局部取会阴穴和白变粗糙或萎缩重处,远端取关元、曲骨、三阴交、肾俞、腰阳关穴。

注意事项:

阴部皮肤较薄,防止局部皮肤起泡和灼伤。

6、缺乳症

治症方法:

取膻中、乳根,取双侧隐白穴。

注意事项:

灸治乳少效果较好,但在治疗同时,应增进营养,可多食猪肺,鲫鱼汤等食品。

7、崩漏

治疗方法:

取断丝穴、隐白穴。

注意事项:

发取关元、子宫、三阴交、次 为主穴,止血加百合、隐白。

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鲜红或绛红,质稠,口渴欲饮,少腹疼痛拒按,舌质红,苔薄,脉弦数,属实热型者加血海、太冲;出血量多,血争淡红,质稀薄,面色黄白,神疲乏力,头晕,脘腹胀满,怕冷,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属脾虚型者加足三里;出血持续不断或突然大出血,血色暗红或呈褐色,质稀腰困,耳鸣,形寒肢冷,小便频,舌质淡红少苔,双尺脉应指较弱,属肾虚型者加腰阳关。

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摄,忌烟酒、辛辣等刺激物,防止过度劳累,绝经期妇女,如反复多次出血,应作详细妇科检查,警惕肿瘤的发生。

8、产生尿潴留

治疗方法:

取神阙穴,并在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穴施行温和灸。

注意事项:

尿潴留中医又名“癃闭”,多因难产或产程过关,故以温补肾阳,疏调气机,使任督脉气通畅而小便自解。

9、妊娠恶阻

治疗方法:

取中脘、中三里、内关、公孙为主穴。

伴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肪缓滑无力属脾胃虚弱者,加温灸上脘;如伴呕吐苦水或酸水,口苦,胸胁胀痛,嗳气叹息,苔微黄,脉弦滑属脾胃不和者加灸太冲;伴呕吐痰涎,胸闷纳呆,口淡,苔白腻,脉象滑属痰阻滞者,加灸丰隆。

注意事项:

妊娠早期,胞胎未固,灸治时一次取穴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胎儿。

病者宜保持安静,注意休息,忌恣信生冷油腻之品,宜少食多餐。

调养胃气。

若仅是恶心、腰酸、择食或晨间偶有呕吐痰涎则是妊娠早期常的有反应,勿须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可自行恢复。

对严重伴有酸中毒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配合其他治疗措施。

10、闭经

治疗方法:

归来、关元、中脘、气海、三阴交为主穴。

胸胁胀满,小腹胀痛属血滞经闭者,加太冲、丰隆、合谷、地机;伴头晕肢软,纳差,心悸失眠,腹无胀痛属血枯经闭者加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

注意事项:

对已婚的闭经患者应与早孕作鉴别。

治疗期间,饭菜要温热,营养要均衡,禁食生冷、辛辣、酸涩之品,禁洗冷水澡。

11、产后恶露不净

治疗方法:

取双侧隐白穴,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注意事项:

产后应注意精神调摄,不可暴怒忧思,忌食生,避免过劳和房室。

如伴有后子宫内膜炎等生殖系感染者可酌用抗生素。

注意分娩中有无胎盘胎膜残留,必要时可作诊断性刮宫。

12、盆腔炎

治疗方法:

取关元、子宫、足三里穴。

注意事项:

盆腔炎有急慢性之分,对急性期伴有高热者,在施行灸治的同时,应配合使用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治疗期间应节制房事,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忌烟酒、辛辣等刺激物。

13、带下病

治疗方法:

取双侧隐白穴

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味,质粘稠,连绵不断,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舌淡苔白腻,脉缓而弱,属脾虚型者,取气海、带脉、白环俞、三阴交、足三里;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连绵不断,小腹发凉,腰腹酸痛,小便频数而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属肾虚型者,穴取关元、带脉、次髎、肾俞;如带下状如米泔或黄绿如脓或挟有血液,量多而臭,阴中瘙痒,口苦咽干,小腹胀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属湿热型者,则穴取带脉、中极、阴陵泉、下髎、行间。

注意事项

如是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可配用相关敏感的抗生素。

用灸法治疗带下病虽有一定疗效,但能引起带下的疾病很多,应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再给予治疗。

如病人年龄在40岁以上,带下赤黄,应排除癌症可能。

平时应嘱患者节制房事,注意休息,适当增加营养,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第三章第三章,儿科疾病

1、惊风

治疗方法

慢惊风:

取神阙穴

急惊风:

灸上星、陶道穴。

注意事项:

患儿皮肤娇嫩,灸时不宜过长,慢惊风除可悬灸神阙穴外,还可选取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晨等穴交替使用。

饮食方面应禁食油腻厚味,以素食流质为主。

夏季可饮西瓜汁、番茄汁、甘蔗汁;冬季多吃鲜橘水、苹果泥;痰多可给白萝卜或茡荠汁。

2、百日咳

治疗方法:

取大椎、肺俞穴。

四缝穴、八邪穴也可。

注意事项:

百日咳流行期间,可每日用生大蒜汁和糖水口服1至2次,连服5至7天。

对幼小患儿阵咳时要抱起,轻拍背部不要抱紧,以防窒息。

3、小儿哮喘

治疗方法:

取神阙、天突、肺俞和膻中、定喘两组穴位,选大椎穴。

注意事项:

取穴频率较高的几个穴位为:

定喘、肺俞、天突、大椎、神阙、膻中、气海、足三里。

4、疳积

治疗方法:

灸鸡内金、苍术、肉果、香附、胡黄连、砂仁、神曲、麦芽。

内关穴上,穴取双侧。

注意事项:

针刺四缝穴或捏脊疗法在本症的治疗上也有较好疗效。

小儿喂养,要掌握先稀(菜汤、米汤)后干(奶糕、蛋黄),先素(菜泥、豆制品)后晕(鱼、肉末),先少后多的原则。

5、小儿泄泻

冶疗方法:

中脘、下脘、神阙、天枢、足三里。

注意事项:

小儿皮肤稚嫩,又不易配合,应防止烫伤。

6、小儿厌食症

治疗方法:

取穴身柱、中脘,配合背部捏脊,晚上临睡前捏1次。

注意事项:

禁止饭前吃零食和糖果。

患病后发现食欲不振,应及时检果原因,采取对应治疗。

7、痄腮

治疗方法:

取双耳角孙穴(一侧腮肿灸患侧,双侧腮肿灸两侧)

8、小儿疝气

治疗方法:

灸患侧大敦、独阴及气海穴,热疝不宜用灸法。

狐疝、关元分型不明显、仅存在睾丸、阴囊肿大者,可仅直接灸患侧大敦、独阴穴。

一般用于年龄较大患儿。

注意事项:

热证慎用法。

无论何种疝气,均不宜作剧烈运动。

狐疝如小肠坠入阴囊不能回收,甚至发生嵌顿,以及睾丸积水久久不能吸收的病例,应采用手术治疗。

9、小儿遗尿

治疗方法:

每天临睡前在关元穴、三阴交穴灸

注意事项:

纸尿裤的使用不宜超过1周岁

10、鹅口疮

治疗方法:

取神门、涌泉穴。

第四章第四章、外伤科疾病

1、疔疮

治疗方法:

取肺俞、灵台、委中为穴,生于颜面部者加合谷,发于手臂部者加曲池,背部者加肩井,下肢部加足临泣。

注意事项

初起患者切勿挤压及过早切开排脓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灸法较适用于疔疮初起,肿硬未溃或已溃不敛者,如已成脓同,应及早切开排脓,伴有高热者,应酌情使用抗生素。

饮食宜清淡,忌食烟酒、辛辣、肥厚之品。

如发生败血症(疔疮走黄),症情凶险,必须及时抢救。

2、疖肿

治疗方法:

放置于疖肿上灸 

3、急性肠梗阻

治疗方法:

取神阙穴

注意事项:

本疗法只适用于单纯性机械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有腹膜刺激征)应采取手术治疗

4、疝气

治疗方法:

主穴取大敦、三角灸,属寒疝者配取关元、神阙、湿热疝加取膈俞、三焦俞、狐疝加足三里、提托。

5、慢性前列腺炎

治疗方法:

灸会阴穴、伴腰骶困者加灸肾俞、次髎、;伴少腹不利者加灸关元、三阴交;下午灸治,灸后嘱患者注意休息,不饮茶、不食物以养气血。

注间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戒除手淫,节制房事,忌长时间骑车,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物。

6、褥疮

治疗方法:

对准褥疮处灸,灸后疮面覆盖有一薄层黄色油状保护膜,不须擦去,可保护疮面。

7、痔疮

治疗方法:

灸八髎穴

注意事项:

对痔疮伴有出血的病人,应常规进行肛门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检果,以排除直肠癌、直肠自息肉、直肠炎等疾病。

平时少食辛辣刺激物,治疗期间忌饮酒,防过劳,避免潮湿及用力负重,保持大例通畅,以减少痔疮了作。

8、急性胆囊炎及胆石症

治疗方法:

取神阙穴。

注意事项:

饮食清淡这,忌食油腻辛辣等刺激物。

如在灸治过程中,患者症状体征不断加重而不缓解,甚至出现休克征象,应采取紧急治疗措施。

9、急性乳腺炎

治疗方法:

取膻中穴,再用右手拇指尖作分筋样推压拨动患者天宗穴。

注意事项:

只适用于乳痈初期未成脓者,如经非手术治疗后,患者仍高热不退,局部皮肤紧张,压痛明显并伴有波动感,则须手术切开排脓治疗。

10、阑尾炎

治疗方法:

取天枢(右)、阑尾穴(双)、曲池(双)、阿是穴(右下腹麦氏点)为主,便溏者加阴陵泉(双),恶心者加内关(双)

注意事项:

本疗法只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及慢性阑尾炎等。

对重型的化脓性阑尾炎及坏疽性阑尾炎等伴有高热这、肌卫者,则宜采用综合疗法或手术治疗。

11、肱骨外上髁炎

治疗方法:

肱骨外上髁之痛点处。

注意事项:

患者要适当减轻活动度。

12、肩周炎

治疗方法

穴取肩髃、曲池、合谷、巨肯、肩髎、上巨虚。

手太阳经:

取肩髃、臑俞、天宗、秉风、肩外俞、养老。

手太阴经:

取穴中府、天府、尺泽、太渊、合谷

注意事项:

较单纯的灸治疗阿是穴效果更佳。

积极配合功能锻练取效果迅速。

13、软组织损伤

治疗方法:

痛处

注意事项:

灸适宜于治疗陈伤,对新伤及局部红肿痛症状明显者不适宜。

14、狭窄性腱鞘炎

治疗方法:

取阿是穴、外关;桡骨茎突腱鞘炎取阳溪、列缺、合谷。

注意事项:

狭窄性腱鞘炎,中医属“筋 ”范畴,由劳损经筋,气血动行不畅所致,局部取穴阳溪、列缺、合谷、阿是穴、外关。

15、脊柱退行性病变

治疗方法:

阿是穴,腰痛者加肾俞,颈椎肥大者加大椎及阿是穴。

第五章第五章五官科疾病

1、白内障

治疗方法:

取太阳、攒竹、肝俞、足三里、光明、三阴交、百会、风池穴等。

注意事项:

灸治疗宜在太阳、攒竹、四白活血、合谷、风池、百会、三穴。

肝俞、肾俞。

治疗后无效的后期白内障,宜手术治疗。

2、麦粒肿

治疗方法:

麦粒肿

注意事项:

切忌挤压造成局部感染。

3、近视

治疗方法:

取风池、睛明、承泣、四白、合谷、球后穴。

4、角膜炎

治疗方法:

左眼病灸左侧阳溪,右眼病灸左侧阳溪

注意事项:

忌刺激性的辣椒、烟酒等,同时避免阳光刺激。

配合抗生素可提高疗效。

5、结膜炎

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6、牙痛

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7、过敏性鼻炎

治疗方法:

取肺俞穴

8、鼻 

治疗方法:

取风府穴、涌泉穴

注意事项:

鼻出血止住后,应进一步检查病因,排除恶性肿瘤。

9、耳中炎

治疗方法:

取翳风穴

注意事项:

不宜游泳

10、急性扁桃体炎

治疗方法:

取角孙穴

注意事项:

角孙穴位于颞部,把头发自然分散开,忌食辛辣肥腻等刺激之物。

第六章第六章皮肤科疾病

1、银屑病

治疗方法:

患部皮肤

注意事项:

忌食鱼、虾、酒等物。

2、湿疹

治疗方法:

肺俞上、大椎、曲池、配穴为肩髃、环跳、合谷、大椎、足三里、阿是穴及奇痒处。

注意事项:

忌用热水烫洗和肥皂以免刺激。

3、神经性皮炎

治疗方法:

皮损局部

注意事项:

患者宜静不宜急躁

4、寻常疣

治疗方法:

取阿是穴

注意事项:

灸后,疣体会起水泡,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刺破。

5、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

疱疹处

注意事项

6、白癜风

治疗方法:

白斑皮肤

注意事项

附篇

1、伤寒

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最能补元敛阴、回阳固脱;关元又位居脐下,加小肠募穴,助小肠化物吸收而生血,灸关元能收阳生阴长之功。

再配以服姜附汤,则阳加阴敛,阴阳交接,水火相济,邪随汗解而愈。

2、顽固性咳嗽

伤寒所致顽固性咳嗽,由寒凝气滞,肺失清潇所致,灸天突愈咳,既赖艾灸温散之功,又恃天突降气之力。

3、咯血

案中用吐法先泻其实,灸肺俞后补其虚,用吐法有邪去正安之理,灸肺俞寓金能生水之意,有的放矣,步骤井然。

4、瘵

《千金要方》日:

“膏肓俞无不治,主赢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忘误。

”故灸膏肓穴治瘵,效如桴鼓。

案中取膏肓穴法,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5、疟疾

脾俞内应脾脏,这脾气转输、输注之穴,故灸脾俞治疟有显效。

今人针灸大家承淡安灸大椎、间使、复溜、神道治疗疟疾,也有明显疗效。

6、口眼喎斜

口眼喎斜,病由气虚风入,然兼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