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129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docx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生活与礼仪的故事

  篇一:

礼仪小故事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

“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

“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

“难能可贵!

难能可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孙,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儿子。

孔融七岁时,恰逢祖父六十岁寿辰,宾客满门。

一盘酥梨,放在桌上,母亲让孔融去分。

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

父亲感到很奇怪,问:

“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却是最小的,为什么?

”孔融从容地回答道:

“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的道理啊。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

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

“愚蠢的老家伙。

”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

他说:

“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

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

列宁阻止她说:

“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

”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

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

“这是什么?

”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

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

“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

”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委屈奖的来历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

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

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

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

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

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以尊重换尊重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切。

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

如果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

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

“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这样实在有失身份,更什么也得不到,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

”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

“欲先取之,必先与之。

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

  文明礼仪的楷模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又是文明礼貌的楷模。

他认为:

随地吐痰、留长指甲、不刷牙等陋习,都是违反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不相称的。

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文明。

  朱德尊师

  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见老人来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又亲切地叫了一声“叶老师”,然后,朱德又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自己才坐下。

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名人的文明礼仪故事--风趣的陈毅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

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

陈毅一上台就说:

"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

"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

"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

"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

"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

"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

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

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

"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

"会后有人问他。

他回答说:

"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

  周总理的朴素生活

  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厅,过着俭朴的生活。

这从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来。

自他住进来以后,不  

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乘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为了保护与加固建筑物,他们抢时间只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更换了窗帘、洗脸池与浴缸。

周恩来回国见了十分生气,将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人员说:

"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

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

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

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周恩来的这一番话发人深省。

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装修房屋之事了。

邓颖超在悼念周恩来的文中说:

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

  正如陈毅元帅所说:

"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

  篇二:

我身边的礼仪故事

  我身边的礼仪故事

  英东农学院杨海媚11园林11102021070

  摘要:

身边有哪些礼仪的故事,如何培养个人的礼仪,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规范自己的礼仪,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礼仪的美好故事。

  关键字:

培养、规范、如何讲话、礼仪故事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

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文明人,心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礼仪展现你的形象

  人的言行就像是一封无字的介绍信。

人们通过他的语言、着装、仪表和行为,就能判断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的形象美不美,不能只看他的衣着打扮,更要看他是不是讲文明、懂礼仪。

因为美好的行为和美好的心灵,是比外表美更重要的美。

如果一个人衣着打扮很美,但行为、语言不美,也会使人感到他很丑。

因此,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首先要学会文明交往、礼貌待人。

只有对别人尊重,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作为当代大学生,礼仪更应该要体现出来。

因为好的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

孟德斯鸠曾说:

“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

”生活中有许多口角、摩擦、矛盾、争斗,都是起因于对小节的不注意。

而文雅、宽厚能使人加深友情,增加好感。

注重言语礼仪,可以有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注重行为的礼仪,可以有一个宁静、洁净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以美化人生,美化社会,因此礼仪习惯的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个人如何培养个人的礼仪

  礼仪不单单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个人的表现也是礼仪的体现之一。

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等。

做到着装整洁干净,勤剪指甲,勤洗手,按时理发,注意口腔卫生,不当众嚼口香糖,不随地吐啖,乱扔果皮纸屑,经常洗澡、换衣服,不当众扣鼻孔,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体,走路要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表情神态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微笑,谈吐要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体现出新世纪学生蓬勃向上的风采。

  礼仪的体现,除了行为举止,更体现在说的问题上,那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第一个点要细语柔声。

不仅吐字清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要避免粗声大嗓。

  

(2)、第二个点呢,在交谈的形式上要注意要善于跟交谈对象互动。

什么叫互动?

互动就是形成良性的反馈。

你说的话人家爱听,人家说的话你会意会心,觉得有意思。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3)、第三个点就是要注意尊重对方。

礼者敬人也,那么你和别人交谈时一定要眼里有事,心里有人,懂得尊重对方。

(尊重下的四个不准:

一不打断,二不补充,三除原则性问题外不纠正,四不质疑)

  哪些个人隐私不大适合去随便打探呢?

一般是五个问题,我们称为个人隐私五不问。

那么是哪五个不问呢?

第一不问收入。

第二不问年龄。

第三不问婚姻家庭。

第四不问健康问题。

第五个不问,不问隐私问题及个人经历(英雄不问出处,你的学科背景、你的学历、你的学校重点非重点之类,其实都是实力问题,有教养的人不谈)。

  讲到说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常用的的工具就是手机了,而手机的功效便是与他人沟通,这也是需要礼仪的。

  

(1)、第一接电话。

那么接电话有什么地方要注意呢?

大体上来讲,这么几个点要注意。

第一接听电话要及时。

我们专业讲法叫做铃响不过三声。

表示对客人的重视。

电话如果连响了六声才来得及接,第一句话要说,抱歉,让您久等了,也是表示一种歉意。

第二呢,通话语言要规范。

拿起电话之后第一句话就是要问候对方,你好,第二句话自报家门。

第三,万一遇到掉线的情况,手机、座机都有经常会有掉线的情况,如果遇到掉线的情况,要及时拨回去,另外这个电话再次接通之后要说明歉意,别让人家觉得你有意不听他电话。

  (3)、第二个问题,打电话你要注意什么呢?

打电话有这么几个点要注意。

第一择时通话。

打电话选择通话时间非常重要,公事公办,非公务交往别打电话。

一般来讲周末啊,假日啊,晚上八点以后,早上七点之前,别因为公事把电话打到人家里去,骚扰人家不是。

你还得明白,有些时间打电话,通话效果受影响。

礼拜一刚上班那个时间最好别打,周末综合症,还没缓过劲呢。

同样的道理,礼拜五还差半个小时下班了,也别打,心不在了。

第二,打电话你要注意第二点什么?

通话三分钟原则。

通话时间要简短,长话短说,废话不说,没话别说。

第三拨错电话要道歉。

  延续礼仪的故事

  古时候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四岁的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却吃小的,这正说明虽然年幼但礼仪却不短缺。

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每个人都想得到最好的东西,然后互不相让。

这时候能够做到适时的退让,然后自己吃点小亏,把利益让给别人。

看起来很笨,其实大智若愚。

在我们学校生活中,宿舍人之间是最容易发生利益冲突的,例如卫生分配不均,或者是作息时间存在差异等等,很多同学就是不想退让一步,最后使得宿舍氛围僵持不融洽。

但是如果彼此都互相退让一步,这样的情况就很容易解决了。

大体上能让宿舍氛围很融洽的同学,都能做到这一点。

  例如在大学校园里面,同学们都受过教育,都懂文明礼貌很重要.见到老师总是恭恭敬敬地鞠躬,然后响亮地干脆地说一声:

“某某老师好!

”这个风气很值得提倡,发扬.这是作为学生尊师重道的基本礼仪,不要因为跟某某老师关系好,就人前大哥,老大这也叫,这是不礼貌的,虽然听起来感觉很亲切,但是在众人面前还是要恭敬地尊称他们为老师。

  生活不乏礼仪的存在生活虽然匆忙,但是上帝给予了我们每个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借着它,我们处处可以发现礼仪故事的魅力。

  就拿我宿舍一个同学来讲,她是一个非常善于赞美别人的人,你今天穿了一件衣服或者是换了一双鞋子,她都会给予真诚的赞美。

赞美他人,这也是礼仪的重点之一。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赞美的话我们都喜欢听,尤其是在我们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的时候。

  我们经常搭公交车,所以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况,该不该让位呢?

如果我们好不容易挤上车,然后好不容易抢到一个位子,而恰好你又非常的累,这时候要是让你让位给别人,或许很多人都会不情愿。

  但是我们生活中却还是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乐于让位给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出市区要搭七号车,大学城这条路到市区的车子不多,但是学校又非常集中,节假日的时候简直是人满为患。

能够挤上车都已经不错了,更何况是让位子。

但我经常搭车的时候还是看到很多学生即使是背着大包小包,拖着行李箱。

遇到老人孕妇还是立刻站了起来。

这件事很小,但是如果放到13亿人口身上就是大事,积少成多,小事不做如何做大事呢?

  说到礼仪的故事,不得不提的是排队一说。

中国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去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

换句话说是去到哪里都要遇到排队这样的事情。

  例如去医院看病挂号,很多人就不甘愿了,去的慢的人看到人多了就想动点小手段,去插别人的队伍,所以便衍生出帮人排队这一职业。

这是极其不公平的事情,所以有时候去到医院,看到很多人都排着队,维持正常的秩序。

我就觉得非常欣慰,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

现代化的进程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将我们一些礼仪抹杀掉,但是能够坚持下来并且发扬光大的精神,更加值得赞扬。

  现代高度文明的社会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

文明礼仪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予自己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温馨。

  生活中你是你,有时候你又不是你,你的一举一动,不单单体现了你一个人的风采,也是一个群体的缩影,一个社会的展现,时代的历程。

人是孤立的也是团合在一起的,我们是大学生,也是社会的一份子,知识的素养要落实到礼仪的每一步当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礼仪的美好。

  篇三:

礼仪小故事

  礼仪小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朋友在学习礼仪时,一味地在意某些肢体动作的尺度和刻度,比如握手时间要做到多少秒钟啊,身体应该倾斜多少角度啊,站立时后双手的准确搁放位置啊等等,而忽略了在做这些动作时应该表现出来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自信。

这实在是缘木求鱼的事。

礼仪的学习,决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的模仿,更不必去比着尺度做动作背着课文答题目,而是要学会把律己敬人的心态用更自然更和谐的方式去表达出来。

这就是礼仪的最佳尺度。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

“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

”孔融说:

“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不言不动。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而他们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刘备三请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

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

  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

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

“我需要这样的人才!

”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

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

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

“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

”刘备说:

“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

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

”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

张飞对着刘备大嚷:

“我等何苦找此罪受!

不如等天晴再说。

”刘备却说:

“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

”三人继续往前赶路。

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张飞、关羽竭力劝阻。

关羽说:

“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

”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

“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

”刘备连忙说道:

“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

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

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

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

“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

”诸葛亮说:

“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

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

”刘备却诚恳地说:

“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

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

”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

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

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想一想:

刘备为什么能请到诸葛亮?

如果第三次还请不到,他还会去请吗?

为什么?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

“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

”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

  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

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到时候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鲁迅先生说:

“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

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

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

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

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

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

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

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德国人的礼貌习惯:

在德国的公共场合,凡是有门的地方,总会有这样的现象,走在前面的人,进去后总要回头看后面有没有人进门。

如果有,他就扶着门让后面的人进去产,后面的人进去后,也总是要向扶门的人说声谢谢,没有人进门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的举动。

令人感动的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做。

德国的公共场所都有电梯或扶手梯,每一次在扶手梯上都惊奇地发现,无论人多人少,无论结伴而行的人还是情侣,没有并排站在扶手梯上的。

不可思议,德国人,说,上楼、下楼时站在右侧,空出左边的位置,以便让有急事的人从左侧先行。

这是多么为别人着想啊。

虽然它不是一项法律,只是人们的生活习惯,非常钦佩这一行为。

这一左右现象到处可见到;男的走在左侧,同行的女的走在右侧,怕的是车辆撞上女的;也有小辈走在左侧,长辈走在右侧,主人在左、客人在右。

所有这些习惯,都是为了方便照顾对方。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加强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