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131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docx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

看合作学习谈有效交流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形成“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

数学课堂;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善待错误

一、几种课堂现象

1.一个人表演的“独角戏”。

教学“立体图形认识”时,老师带了很多的教具,反反复复向学生演示和讲解:

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圆柱可以来回滚动,球会向四面八方滚动,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等。

整个课堂,自始此终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只不过是最“忠实”的听众罢了——轻视学生的能力,不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2.一群人参与的“大杂烩”。

教学某一数学知识点,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马上进行小组讨论。

于是,满教室里都是嗡嗡的声音:

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发表意见,吵成一团;有的只是极少数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其他同学只当听众;而有的小组“学困生”则会把此时当作最佳玩耍时机。

所以,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交流,其实际只不过是一群人参与的“大杂烩”——有形式无实效,学生不会交流。

3.几个人的“专场会”。

在更多的数学课堂上,所谓的课堂交流都只是一个老师与几个优等生的“专场会”,大部分学生只是“陪客”。

而一些中下生更不敢参与交流,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与老师的不认可,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与已无关的旁观者的态度,也就更没有了交流的欲望——不敢交流,不想交流,无能力交流。

以上的种种现象,无不反映了数学课堂交流如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就很容易成为“时髦”观念下的不自觉俘虏。

这就不得不引起教师对教学中的种种现状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改变策略

(一)创造和谐氛围,因“自由”而主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

这就是说,课堂应该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人际关系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

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

这样,在传授数学知识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体验。

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

1.去“畏”存真——学生“敢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感到心理自由了,就会减少思想上的压抑与精神上负担,并且排除外界干扰,积极能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也就是说只有在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直言不畏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思。

教学片断:

学习“认识正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是四条边相等)

学生人手一张正方形小纸片,老师要求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想一想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认真地折着纸片。

不一会儿,一学生举起小手响亮地回答:

“老师,我折出了一个三角形!

紧接着,另一个学生也嗓门老高地回答:

“老师,我把大正方形折成了小正方形!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更没有因为学生的“离经叛道”而勃然大怒,而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们“好不容易”的发现:

“你们真棒,竟会把大正方形纸变魔术似的变成了小三角形,变成了小正方形!

“那么”,老师又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大家:

“大正方形的边躲到哪里去了?

“是呀,大正方形的边到底躲到哪里去了?

”在这种信任的目光下,学生带着急迫的心情寻找不见了的边。

很快,他们找到了——原来正方形的边重合了,这也正是正方形的特点:

四条边相等。

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有的只是老师的充分信任与真挚的交流,学生“敢言”那是很正常的事!

“敢言”就已经跨出成功的一步!

2.去“虚”求实——学生“会言”。

许多时候,学生课堂上不会交流,那是因为学生觉得要交流的东西是那么抽象,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

所以老师应该为学生寻找真实、实在的可言之物。

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很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找到原型的,这就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广阔的材料背景。

教学片断:

认识圆柱的高

师:

什么叫圆柱的高?

请你解释一下。

生:

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为了突破“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并且都相等”这一难点,老师拿出了一个煤饼。

师:

请大家指出煤饼的高在哪里?

有几条?

生:

(很直观地看出)高有无数条且相等。

师:

(出示一角的硬币)它的高在哪里?

生活中叫什么?

生:

叫厚。

师:

那么,生活中还把圆柱的高说成什么?

生1:

一根不锈钢管子的高我们叫长。

生2:

圆柱形水井的高我们叫深……

创造性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交流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的事。

当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现象的时候,而这描述的过程就是数学交流!

3.孤芳“众”赏——学生“乐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任由学生说出多种做法,老师都一一板书出来,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种做法。

学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不会有“金口不开”的学生了。

孤芳“众”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乐言”、“喜言”。

(二)摆正教师位置,因“平等”而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但是,在数学课堂上会出现“学生的交流只指向教师”的现象,责任在于教师。

教师始终难以脱去“权威”的外衣,放弃“指令”的权杖,教师充当着信息的“中介者”,信息交流大多只以“生-师-生”的模式进行。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静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努力与学生产生共鸣。

1.乐于“倾听”不同的声音。

有位哲人曾说过,“当所有的喉咙都发出同一种声音时,那是我们创新教育的悲哀。

”但是当通过你的努力,让所有的喉咙都发出不同的声音时,那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制造不同的“声音”,乐于倾听不同的声音。

因为那不同的声音就如同一首完整乐曲中的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例如:

在教学《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当学生已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后,教师呈现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选一个你最有把握的图形,说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有的会选长方形,有的会选圆形等等。

而当学生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证明。

于是,学生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去验证了平行四边形并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种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的思维活动更有效、更深入,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交流,让每一个“音符”奏得更合拍、更和谐。

2.善于“合成”不同的声音。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地方,那里会发出不由你做主的各种“声音”。

一方面教师期待“不同声音”的出现,另一方面又在抑制着这种现象的产生。

因为教师担心这样的“声音”会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会“手足无措”,甚至还会影响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所以,要善于“合成”不同的声音,并让这些不同的声音变成美妙的音符在课堂奏出动听的旋律!

  教学片断:

《圆柱的认识》

师:

你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1:

我认为圆柱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你看我是这样剪的。

(学生边剪边说)

生2:

我有不同的剪法,我是斜着剪,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

(边说边演示)

师:

你们经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不同的答案,大家确定只有这两种可能吗?

生3:

我是随便剪的,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不规则图形。

师:

看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不同的形状,那么书上又是怎么讲的?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为什么书上说圆柱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师:

能转变成长方形吗?

最终学生达成了共识:

圆柱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所以,教师就像一位作曲家,善于制造机会,引发不同的音符之间的碰撞,并应用“和声”原理,利用休止、跳跃等多种表现形式,谱写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和弦”。

(三)善待学生错误,因“真诚”而追求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捕捉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就应善待学生的错误。

1.善待“错误”。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生活背景,都是不可替代的鲜活的个体,他们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而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正是暴露了思维的真实状况。

对于学生出的错,教师要沉得住气,善于“踢皮球”,把学生的错误再踢给学生,让他们在争论中分析,在争论中明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通过探索、自学后交流,一位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的理解是:

把一个长方体摆在面前,竖的那条棱是高,水平左右方向的那条棱是长,水平前后方向的那条棱是宽。

当即就有学生质疑:

照这样说,如果将长方体斜着放,那该怎样确定它的长、宽、高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辩论开始了,支持前者的认为这样理解便于记忆,反对者认为长、宽、高与长方体的放置方法及棱的方向都没有关系,只要是相交于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都可以看作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通过争论、说理、辨析、举例等活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把握了数学知识的实质。

2.幽默“错误”。

面对错误,教师无论是采用逃避还是反复强调的方法,都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而是要抛出一些陷阱,通过引诱,使学生潜在的错误呈现出来并创造幽默的“健康气氛”,再引导学生比较、思辨,让学生在笑声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例1]解答‘“540千克稻谷可碾米386.5千克,那么2000千克稻谷可碾米多少千克”时,学生错误地列式为“540÷386.5×2000=2794(千克)”。

教师笑着说:

“这台碾米机真神了,还是叫它造米机吧!

[例2]练习长度单位时,教师出了一题“老师的身高为170()”时,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抢答:

“老师的身高为170厘米”。

教师“怒”道:

“我在你眼里竟如此渺小,我可是一个大丈夫啊!

[例3]解答“敬老院有15位老爷爷,平均76岁,还有10位老奶奶,平均74岁。

求全部老人的平均年龄”,有学生错误解答为“(76+74)÷(15+10)=6(岁)”。

教师风趣地说:

“这是敬老院还是幼儿园啊?

”……

在幽默风趣的笑声中,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有些错误是自己可以知道的,在今后做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实际情况,通过估算来发现错误,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反思“错误”。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老师有时也无法理解,与其费尽心思地去揣摩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纹尽脑汁地思量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还不如让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又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脉络,从而对症下药。

例如,在一次期中调研中,有这样一道题:

a.第一段长;b.第二段长;c.一样长;d.无法比较。

结果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选择了d。

教师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有如此高的错误率?

在讲评试卷时,老师先把试卷发给学生,没有急着去讲评,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原因,再组织讨论。

在交流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前不久学生曾做过类似的题目:

a.第一段长;b.第二段长;c.一样长;d.无法比较。

老师在讲解时曾作具体分析:

①当两根绳长等于1米时,剪下的两段绳子一样长;②当两根绳长大于1米时,第一根剪下的绳子长;③当两根绳长小于一米时,第二根剪下的绳子长;④当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告诉时,剪下部分的长度就无法比较。

并在讲解过程中特别强调过“无法比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再次出现这种题时,没有好好读题审题,就毫不犹豫就选择了答案d“无法比较”。

“心中悟出始知深”,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认真地参与和体验这种学习过程。

并在交流中认识错误,在错误中寻求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子;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

”这句谚语意思明白,含义深刻。

那么就让学生由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善于言辞、懂得交流共享的主动参与者吧,让“蚕儿”能真正“破茧自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