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212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乙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乙肝.docx

《乙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肝.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乙肝.docx

乙肝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王海滨

一、传播途径与病程

临床上病毒性传染病分为两类:

急性病毒性感染:

急病毒感染又称为自限性病毒感染,短的是半个月,长一点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很快就彻底把病毒清除掉,获得比较强的免疫功能,有的是终身免疫。

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以后,病毒会在人体内的细胞里面进行传代、复制、进行不同病毒的传代,导致疾病反复的进行发作。

我们总结发现,急病毒感染和慢病毒感染与传播途径有密切关系。

(一)血液传播途径的特点

通过血液传播途径的传染病,都是慢病毒感染,比如说乙肝、丙肝、爱滋病等,都是很容易慢性化的疾病,称为慢病毒感染。

(二)消化道传播

通过消化道传播,或者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常常是急性病毒感染,感染以后,可在有效的时间内清除病毒,最常见的是甲肝及戊肝。

(三)其他途径的传染病(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传播途径,最常见的是流感,还有SARS、甲型H1N1,HN9等,从呼吸道传播,入侵的细胞主要是上皮粘膜细胞,因此病毒很难进行长系列的传代。

二、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程发展

(一)感染过程

HBV(HCV)常由血液传播进入体内,经过非特异性免疫清除(特异性抗HBs、补体、吞噬细胞等),突破循环清除途径的HBV等进入肝脏、接近肝细胞,进入肝细胞(受体、配体结合),并在肝细胞内复制。

(二)感染的条件

摄入数量需>10000IU/ml以上,且病毒具有一定的活性。

(三)急性肝炎免疫清除

感染宿主免疫系统对入侵HBV复制的免疫识别程度(免疫反应强度适度)、免疫清除功能和代谢功能正常等,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快速清除,无HBV复制肝细胞的残留。

(四)急性感染期如免疫反应功能低下——慢性肝炎

机体产生免疫损伤和代谢平衡。

(五)病原携带状态(母婴传播)

病毒与免疫耐受,长期慢性炎症致肝硬化、肝癌。

(六)重型肝炎

HBV或HCV复制产生抗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针对肝细胞的免疫杀伤、联合炎症。

ALT、CHE、TBIL等动态变化。

病毒学指标变化及预后(细胞内病毒和抗体产生的速度与量)。

(七)肝纤维化

反复肝脏炎症、纤维细胞增生或肝细胞再生,HA(代谢指标),PIIIP,IV.C和LN(板层素,压力指标),质地变硬,肝内脉管系统压力增加,缺血缺氧联合病毒活动性复制带来的免疫损伤,不对称结构增生。

(八)肝硬化,反复炎性变的结局

肝硬化,病理诊断,假小叶的形成,供血血管(肝动脉、门脉),回流管(胆管、肝静脉),直接后果:

缺血和缺养。

代谢障碍和代谢产物积聚。

(九)肝癌

众多指标的选择,关于肿瘤标记物的价值。

(十)酒精性肝硬化

肝移植可能是最后的方法。

(十一)脂肪肝

能量吸收的不均衡性。

三、肝炎病毒感染后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一)肝功能指标分类

1.肝功能指标反映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

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由于它们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旦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以上指标在血液中含量或活性随之下降,其降低程度与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2.肝细胞受损及严重程度指标: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等,以正常值2倍为界。

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在血液中升高。

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酶的活性,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及损伤程度。

3.特异与非特异的鉴别:

肝脏功能的非特异性因素,自身免疫、药物、运动、发烧、饮酒、脂肪肝,EBV/CMV感染(非肝炎类病毒)

(二)细胞损伤与酶代谢功能的关系

1.肝胆代谢(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指标:

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酸(TBA)、血氨(NH3)。

肝细胞损害时,其排泄、分泌、运输及解毒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液中TBIL、DBIL、TBA和NH3浓度升高。

2.诊断胆汁淤积指示酶(包括同工酶)有帮助的酶指标:

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酸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等,以ALP及γ-GT应用较多。

这些酶在肝内胆管上皮层的浓度较高。

当上皮层受损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便有这些酶增多进入血液。

3.肝脏间质成分增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指标:

胶原或其末端多肽-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Ⅲ型原胶原(PCⅢ)、Ⅳ型胶原C端原肽(Ⅳ/PC);糖蛋白-层黏蛋白(LN);蛋白聚糖-透明质酸(HA)。

四、肝炎病毒感染过程的免疫学指标

免疫学指标目前是临床检验的重点,病毒从外界侵入到人的肝细胞,通过一系列的复制、繁殖等会发生免疫反应和免疫应答,对乙肝来说,有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或者六项等。

病毒侵犯肝细胞以后,进行复制,首先要复制核酸成分,然后HBaAg编码核心抗原,核心抗原包括HBaAg,因为核心抗原像衣服一样包上去,多余剪掉,剪下来的就是Hbe抗原,Hbe抗原实际上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标志。

(一)乙肝(HCV/HIV等)血清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或者复制过程中,这些抗原抗体检测的方法有多种:

1.ELISA法:

过去我国常用ELISA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和重复性差,而且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这几年慢慢地被淘汰了。

2.时间分辨法:

用稀土荧光材料替代HRP等酶类标记抗原或抗体,敏感性好于ELISA法,缺陷同ELSIA法。

3.金标快检条:

爱康HBV,韩国SD公司生产的HIV1/2;其他不合格者多。

4.化学发光法:

磁珠介导的荧光标记、实现自动化,罗氏和雅培等公司应用较多,现已有国产。

(二)乙肝五项组合类型及临床意义

1.血清HBVDNA:

HBV复制的标志,其动态变化可判断是清除过程还是持续复制过程。

2.肝细胞内HBV与cccDNA:

病毒存在的证据,病毒在复制(复发)的根源。

3.乙肝五项与血清HBVDNA的组合模式

1)大三阳: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2)小三阳: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3)“一、五”阳及转归(核苷类似物治疗)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三)HBV/HCV病毒核酸检测

1.HBVDNA定量:

一步法、层析柱法、磁珠法(手工和COBAS法)。

2.试剂质量评估:

国产试剂和进口的试剂存在差异,特别是国产试剂模仿的比较多,但是创新比较少,规范相对差。

3.YMDD变异:

对乙肝的检测还有YMDD变异,如拉米夫定治疗以后,发生的病毒的变异,这时YMDD检测的方法有很多,有测序方法,有荧光的方法。

4.阿德福韦、恩替卡韦、雷米替丁等变异:

实时荧光的检测,也可以用测序的方法,因为这些抗病毒的药都可以诱导以前的药。

5.前C变异:

G1896A,实时荧光或测序法

6.HBV基因分型:

B型和C型为主,B/C混合型较少,双色实时荧光或测序法

7.HCV基因分型:

I型和II型为主,I/II混合型较少,III型和VI型,荧光或测序法

还有前C变异,一般G1896A、实时荧光的方法和测序的方法来做。

(四)HIV/EBV/CMV/TB/EV71等病毒核酸检测

1.HIVRNA定量:

层析柱法、磁珠法(国产和COBAS法)。

2.HIV变异和分型:

与抗病毒治疗关系较大。

3.EBVDN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高发;不明原因肝损害。

白细胞。

4.CMVDNA:

巨细胞病毒,尿中病毒含量高于血清,试剂质量评价,儿童尿!

5.TBDNA:

痰液检测意义的局限性。

隐匿性感染病例的增多,胸透与治疗。

6.EV71RNA:

手足口病毒感染的诊断指标,检测的质量控制。

7.HPVDNA:

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和定量,检测的质量控制。

五、关于肝炎的治疗

(一)HBV抗病毒

关于肝炎的治疗,实际上争议很多,在西方国家,不论乙肝还是丙肝,治疗不采用保肝,只抗病毒。

保肝有好处和坏处,保肝时,本来有病毒的细胞坏死后里面的病毒会释放出来,但是保肝后病毒又存在于细胞,导致疾病的慢性化。

(二)肝移植

另一个值得临床思考的问题就是肝移植之后,同时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还有抗病毒治疗,这时人体内的病毒慢慢清除。

因为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使用,表面抗原消失了,异抗原也伴随消失了,还有病毒转移了。

(三)肝癌(恶性肿瘤)

手术或保守治疗(冬虫夏草非常有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王海滨

一、传播途径与病程

临床上病毒性传染病分为两类:

急性病毒性感染:

急病毒感染又称为自限性病毒感染,短的是半个月,长一点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很快就彻底把病毒清除掉,获得比较强的免疫功能,有的是终身免疫。

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以后,病毒会在人体内的细胞里面进行传代、复制、进行不同病毒的传代,导致疾病反复的进行发作。

我们总结发现,急病毒感染和慢病毒感染与传播途径有密切关系。

(一)血液传播途径的特点

通过血液传播途径的传染病,都是慢病毒感染,比如说乙肝、丙肝、爱滋病等,都是很容易慢性化的疾病,称为慢病毒感染。

(二)消化道传播

通过消化道传播,或者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常常是急性病毒感染,感染以后,可在有效的时间内清除病毒,最常见的是甲肝及戊肝。

(三)其他途径的传染病(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传播途径,最常见的是流感,还有SARS、甲型H1N1,HN9等,从呼吸道传播,入侵的细胞主要是上皮粘膜细胞,因此病毒很难进行长系列的传代。

二、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程发展

(一)感染过程

HBV(HCV)常由血液传播进入体内,经过非特异性免疫清除(特异性抗HBs、补体、吞噬细胞等),突破循环清除途径的HBV等进入肝脏、接近肝细胞,进入肝细胞(受体、配体结合),并在肝细胞内复制。

(二)感染的条件

摄入数量需>10000IU/ml以上,且病毒具有一定的活性。

(三)急性肝炎免疫清除

感染宿主免疫系统对入侵HBV复制的免疫识别程度(免疫反应强度适度)、免疫清除功能和代谢功能正常等,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快速清除,无HBV复制肝细胞的残留。

(四)急性感染期如免疫反应功能低下——慢性肝炎

机体产生免疫损伤和代谢平衡。

(五)病原携带状态(母婴传播)

病毒与免疫耐受,长期慢性炎症致肝硬化、肝癌。

(六)重型肝炎

HBV或HCV复制产生抗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针对肝细胞的免疫杀伤、联合炎症。

ALT、CHE、TBIL等动态变化。

病毒学指标变化及预后(细胞内病毒和抗体产生的速度与量)。

(七)肝纤维化

反复肝脏炎症、纤维细胞增生或肝细胞再生,HA(代谢指标),PIIIP,IV.C和LN(板层素,压力指标),质地变硬,肝内脉管系统压力增加,缺血缺氧联合病毒活动性复制带来的免疫损伤,不对称结构增生。

(八)肝硬化,反复炎性变的结局

肝硬化,病理诊断,假小叶的形成,供血血管(肝动脉、门脉),回流管(胆管、肝静脉),直接后果:

缺血和缺养。

代谢障碍和代谢产物积聚。

(九)肝癌

众多指标的选择,关于肿瘤标记物的价值。

(十)酒精性肝硬化

肝移植可能是最后的方法。

(十一)脂肪肝

能量吸收的不均衡性。

三、肝炎病毒感染后生化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一)肝功能指标分类

1.肝功能指标反映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

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由于它们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旦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以上指标在血液中含量或活性随之下降,其降低程度与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2.肝细胞受损及严重程度指标: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等,以正常值2倍为界。

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在血液中升高。

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酶的活性,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及损伤程度。

3.特异与非特异的鉴别:

肝脏功能的非特异性因素,自身免疫、药物、运动、发烧、饮酒、脂肪肝,EBV/CMV感染(非肝炎类病毒)

(二)细胞损伤与酶代谢功能的关系

1.肝胆代谢(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指标:

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酸(TBA)、血氨(NH3)。

肝细胞损害时,其排泄、分泌、运输及解毒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液中TBIL、DBIL、TBA和NH3浓度升高。

2.诊断胆汁淤积指示酶(包括同工酶)有帮助的酶指标:

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酸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等,以ALP及γ-GT应用较多。

这些酶在肝内胆管上皮层的浓度较高。

当上皮层受损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便有这些酶增多进入血液。

3.肝脏间质成分增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指标:

胶原或其末端多肽-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Ⅲ型原胶原(PCⅢ)、Ⅳ型胶原C端原肽(Ⅳ/PC);糖蛋白-层黏蛋白(LN);蛋白聚糖-透明质酸(HA)。

四、肝炎病毒感染过程的免疫学指标

免疫学指标目前是临床检验的重点,病毒从外界侵入到人的肝细胞,通过一系列的复制、繁殖等会发生免疫反应和免疫应答,对乙肝来说,有乙肝两对半、乙肝五项、或者六项等。

病毒侵犯肝细胞以后,进行复制,首先要复制核酸成分,然后HBaAg编码核心抗原,核心抗原包括HBaAg,因为核心抗原像衣服一样包上去,多余剪掉,剪下来的就是Hbe抗原,Hbe抗原实际上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标志。

(一)乙肝(HCV/HIV等)血清抗原抗体检测方法

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或者复制过程中,这些抗原抗体检测的方法有多种:

1.ELISA法:

过去我国常用ELISA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和重复性差,而且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因此这几年慢慢地被淘汰了。

2.时间分辨法:

用稀土荧光材料替代HRP等酶类标记抗原或抗体,敏感性好于ELISA法,缺陷同ELSIA法。

3.金标快检条:

爱康HBV,韩国SD公司生产的HIV1/2;其他不合格者多。

4.化学发光法:

磁珠介导的荧光标记、实现自动化,罗氏和雅培等公司应用较多,现已有国产。

(二)乙肝五项组合类型及临床意义

1.血清HBVDNA:

HBV复制的标志,其动态变化可判断是清除过程还是持续复制过程。

2.肝细胞内HBV与cccDNA:

病毒存在的证据,病毒在复制(复发)的根源。

3.乙肝五项与血清HBVDNA的组合模式

1)大三阳: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2)小三阳: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3)“一、五”阳及转归(核苷类似物治疗)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DNA(+)

(三)HBV/HCV病毒核酸检测

1.HBVDNA定量:

一步法、层析柱法、磁珠法(手工和COBAS法)。

2.试剂质量评估:

国产试剂和进口的试剂存在差异,特别是国产试剂模仿的比较多,但是创新比较少,规范相对差。

3.YMDD变异:

对乙肝的检测还有YMDD变异,如拉米夫定治疗以后,发生的病毒的变异,这时YMDD检测的方法有很多,有测序方法,有荧光的方法。

4.阿德福韦、恩替卡韦、雷米替丁等变异:

实时荧光的检测,也可以用测序的方法,因为这些抗病毒的药都可以诱导以前的药。

5.前C变异:

G1896A,实时荧光或测序法

6.HBV基因分型:

B型和C型为主,B/C混合型较少,双色实时荧光或测序法

7.HCV基因分型:

I型和II型为主,I/II混合型较少,III型和VI型,荧光或测序法

还有前C变异,一般G1896A、实时荧光的方法和测序的方法来做。

(四)HIV/EBV/CMV/TB/EV71等病毒核酸检测

1.HIVRNA定量:

层析柱法、磁珠法(国产和COBAS法)。

2.HIV变异和分型:

与抗病毒治疗关系较大。

3.EBVDN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高发;不明原因肝损害。

白细胞。

4.CMVDNA:

巨细胞病毒,尿中病毒含量高于血清,试剂质量评价,儿童尿!

5.TBDNA:

痰液检测意义的局限性。

隐匿性感染病例的增多,胸透与治疗。

6.EV71RNA:

手足口病毒感染的诊断指标,检测的质量控制。

7.HPVDNA:

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和定量,检测的质量控制。

五、关于肝炎的治疗

(一)HBV抗病毒

关于肝炎的治疗,实际上争议很多,在西方国家,不论乙肝还是丙肝,治疗不采用保肝,只抗病毒。

保肝有好处和坏处,保肝时,本来有病毒的细胞坏死后里面的病毒会释放出来,但是保肝后病毒又存在于细胞,导致疾病的慢性化。

(二)肝移植

另一个值得临床思考的问题就是肝移植之后,同时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还有抗病毒治疗,这时人体内的病毒慢慢清除。

因为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使用,表面抗原消失了,异抗原也伴随消失了,还有病毒转移了。

(三)肝癌(恶性肿瘤)

手术或保守治疗(冬虫夏草非常有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王海滨

一、传播途径与病程

临床上病毒性传染病分为两类:

急性病毒性感染:

急病毒感染又称为自限性病毒感染,短的是半个月,长一点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很快就彻底把病毒清除掉,获得比较强的免疫功能,有的是终身免疫。

慢病毒感染:

慢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以后,病毒会在人体内的细胞里面进行传代、复制、进行不同病毒的传代,导致疾病反复的进行发作。

我们总结发现,急病毒感染和慢病毒感染与传播途径有密切关系。

(一)血液传播途径的特点

通过血液传播途径的传染病,都是慢病毒感染,比如说乙肝、丙肝、爱滋病等,都是很容易慢性化的疾病,称为慢病毒感染。

(二)消化道传播

通过消化道传播,或者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常常是急性病毒感染,感染以后,可在有效的时间内清除病毒,最常见的是甲肝及戊肝。

(三)其他途径的传染病(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传播途径,最常见的是流感,还有SARS、甲型H1N1,HN9等,从呼吸道传播,入侵的细胞主要是上皮粘膜细胞,因此病毒很难进行长系列的传代。

二、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程发展

(一)感染过程

HBV(HCV)常由血液传播进入体内,经过非特异性免疫清除(特异性抗HBs、补体、吞噬细胞等),突破循环清除途径的HBV等进入肝脏、接近肝细胞,进入肝细胞(受体、配体结合),并在肝细胞内复制。

(二)感染的条件

摄入数量需>10000IU/ml以上,且病毒具有一定的活性。

(三)急性肝炎免疫清除

感染宿主免疫系统对入侵HBV复制的免疫识别程度(免疫反应强度适度)、免疫清除功能和代谢功能正常等,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的快速清除,无HBV复制肝细胞的残留。

(四)急性感染期如免疫反应功能低下——慢性肝炎

机体产生免疫损伤和代谢平衡。

(五)病原携带状态(母婴传播)

病毒与免疫耐受,长期慢性炎症致肝硬化、肝癌。

(六)重型肝炎

HBV或HCV复制产生抗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发生针对肝细胞的免疫杀伤、联合炎症。

ALT、CHE、TBIL等动态变化。

病毒学指标变化及预后(细胞内病毒和抗体产生的速度与量)。

(七)肝纤维化

反复肝脏炎症、纤维细胞增生或肝细胞再生,HA(代谢指标),PIIIP,IV.C和LN(板层素,压力指标),质地变硬,肝内脉管系统压力增加,缺血缺氧联合病毒活动性复制带来的免疫损伤,不对称结构增生。

(八)肝硬化,反复炎性变的结局

肝硬化,病理诊断,假小叶的形成,供血血管(肝动脉、门脉),回流管(胆管、肝静脉),直接后果:

缺血和缺养。

代谢障碍和代谢产物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