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367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x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人的一生》单元备课

本单元由《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细胞》、《我像谁》、四课组成。

主要是研究人作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构成和遗传变异现象,以及认识生命个体、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提高学生对生命延续意义的认识。

选编目的及依据: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由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他们在身体形态和功能等方面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一阶段他们难免会对自己身体发育的特点和青春期应该怎样搞好卫生保健产生疑问;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体验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里,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体,也会产生“各种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儿女的相貌往往和父母相似,又有些不同,这是为什么”等问题。

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与生命的延续相关的科学知识,解决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是本单元编排的主要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根据《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来编写的。

本单元相关的生命世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懂得交流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并做好观察记录。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能够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能够尊重证据。

3.能够珍爱生命。

4.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1.细胞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示的方式描绘观察到的细胞;能制作简单的细胞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细胞的信息。

2.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二、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对于细胞,学生平时可能听说过,但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为确保课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前可鼓励学生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有关细胞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准备制作细胞模型需要的橡皮泥。

教师也要准备一些拓展资料,还要准备显微镜(每小组一台),尤其要多准备一些洋葱表皮细胞装片、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叶子细胞装片等。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教科书首先提出问题:

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教师就以这个问题提出本节课要观察、研究的主题。

2、猜想假设

学生猜想一下生物体的组成,教师引导学生

3、制定方案

分小组制定索要研究的问题

4、实施探究

观察研究细胞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组织本活动要做到以下几点

A、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课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显微镜的发明对于生物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影响多个学科领域的发展。

学生在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时,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导,让学生认识各主要部分的名称。

也可以让学生对照教科书上的结构图先自己认识,再汇报交流。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师不必讲解太细,因为到初中阶段还要具体学习,在这里只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进行观察就可以了。

B、在用显微镜观察研究细胞时。

教师可以把准备好的临时装片发给各个小组(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作临时装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要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做记录。

另外,观察的细胞要多样,既要有植物细胞,又要有动物细胞,

C、在学生充分观察和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这一结论可以由教师给出,教师还要指出:

严格说,应当在这句话前面加上“绝大多数”四个字,这是因为有些微生物并不是由细胞构成的,如:

病毒。

D、教学时,可先学习资料卡,在了解了显微镜的结构之后再进行观察。

也可以在指导学生观察细胞的过程中适时介绍显微镜各主要部分的名称。

5、展示交流

在本活动中,一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使交流的范围尽量广一些。

可以让学生展示文字资料,也可以展示图片。

交流的形式可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在汇报时,要说明自己材料的出处,做到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

二是展示一些细胞图谱,这些图谱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

教学时,可以利用挂图来展示,也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或课件来展示。

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一些关于细胞的文字、音像等资料,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自由活动:

由于学生用肉眼看不到细胞,本课对细胞的结构又不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中没有制作细胞模型方法的提示,这就增加了本项活动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降低目标要求,可以先让学生回想自己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某种细胞的样子,再把所观察到细胞的样子画一画,最后再指导学生用橡皮泥制作某种细胞的模型。

至于学生制作的好与差并不重要,只要学生人人参与,兴趣浓厚,动脑动手,起到加深对细胞的认识这一作用就可以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合作与交流。

6、拓展创新

教学时教师可以再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继续研究,学生通过对细胞的继续研究,可以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也可以确定一些其他专题让学生进行拓展研究。

为使活动落到实处,课后可选择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交流研究的成果。

 

2、我从哪里来

 

一、课时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3.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二、课前准备

本课主要以资料准备为主,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去图书馆看书,上网查询,访问有关专家或医生,询问家长等,获取多方面的资料.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记录方式可以用画图,也可以用文字或其他.教师也要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图片,书籍,录像资料,课件等,以便课上与学生共享资源.

三、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教师点拨学生活动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课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还可以展示《西游记》中悟空出世的片段,使学生由此提出探究问题,

2、猜想假设

产生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想法

3制定方案

制定活动探究方案

4、实施探究

活动一:

要研究"我从哪里来"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学生课前搜集了资料,已经有了些知识储备,在让学生谈看法时,学生自然会将自己获取的信息发表出来.当他的看法得到肯定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急于想再谈,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活动二:

教科书中展示了两个资料卡,一是胎儿发育过程的图片,二是介绍胎儿的形成,发育出生过程的文字资料,旨在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学中,可以用大屏幕展示的形式,全班共同学习.也可以以资料袋的形式,在小组内研究.学习内容不必局限于这两个资料卡,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资料,从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

教师也可以将活动一和活动二合二为一,在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时,将活动二中的资料以资料袋的形式出现.在学生交流课前获取的信息的同时,?

让学生研究资料袋中的知识,拓展其知识,丰富其头脑.

活动三:

这一环节让学生针对胎儿的形成及发育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让他们进行猜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要看谁提出的问题好,而且还要让学生做出猜想,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信心.这一环节也是为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的繁殖方式,如试管婴儿等,掌握一些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信息,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同时为下一节课做一个铺垫.

活动一: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可以让学生系上沙袋,扮成怀孕妈妈的样子,让他们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做的动作,如弯腰,拿东西,走路,甚至可以让学生到室外去爬楼梯等,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空间内充分体验妈妈的辛苦.游戏完后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体会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在这里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歌曲来赞扬妈妈.为了增强活动效果,可在课前就让每个学生系一个沙袋,到自由活动时再进一步体验,一节课下来,学生体验会更深.

活动二:

当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生命的形成过程并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妈妈的辛苦之后,学生已经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他们会产生一种想要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当加以引导,让学生设计并制作生命手册,同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进去.在这里,教师要谨记"整理信息也是一种能力".

5、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探索成果,全班交流。

为了进一步丰富生命手册,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还想写些什么内容,打算怎么做;也可以鼓励学生长期搜集信息,丰富生命手册.教师可以定时开展一些评选或交流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6、拓展创新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教科书中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了一幅学生讨论制作生命手册的场景:

"我的生命手册要从胚胎的形成写起……"这句话只是一种提示,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生命手册的内容,图片,文字等.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3、人的一生

【学习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学习重难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活动准备】

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提出问题——人的身体从小到大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小到大身体、心理、语言行为等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猜想假设

学生根据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方案

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4、实施探究

A、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

(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

下面请你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

(2)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3)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美丽青春痘、说话的声音变粗、喉结突出……

同学们发现了很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

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

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

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到60岁)和衰老期(60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

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是人必然经历的过程.

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

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

B、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

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

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

(统计表、条形码统计图生、折线图)

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写在下面:

(1)、图表

(2)、发现

青少年在10~20岁时,身高体重增长较快,这个阶段称为青春期。

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女孩比男孩早两年。

青春期是由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

C、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

(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保证睡眠、心理咨询)写出日常生活中你的做法:

5、展示交流

展示探究结果,全班交流。

6、拓展创新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

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

 

4、我像谁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取有关遗传和变异的信息资料;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并尝试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2、通过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二、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要让学生做好以下准备:

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尺寸比较大的)、一面镜子、同一株植物的叶子、花或果实,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小动物(如一块儿出生的小狗、小猫等)。

还可以设计简单的表格,让学生课前填写自己与家人身体特征的异同点,特别是让学生填写清楚那些在课堂上没法观察到的特征,如:

是否卷舌、有无酒窝、走路姿势、说话腔调等。

教师也应当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如图片和音像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上课时可以用谚语导入,问“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说出大体意思后,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类似现象。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本课的研究课题——遗传和变异。

2、猜想假设

学生根据问题猜想假设

3、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活动方案

5、实施探究

活动一:

组织本活动建议做到以下两点:

1、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进行观察,可以利用镜子边观察边比较,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填写的调查表进行研究,观察自己的哪些身体特征与家人相似?

哪些地方与他们有差异?

要提示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不要限制比较的内容,体现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运用实物投影仪或课件展示介绍,也可以采取演讲汇报的形式。

学生通过大量的事实能够认识到人的某些特征与长辈相似,有些特征与长辈不同,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体特征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

2、让学生记录研究的情况。

可以将设计的表格提供给学生,表格中的记录内容是开放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小组讨论可以确定更多的比较项目,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活动二:

本活动可以遵循“提出问题——猜想——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先提出问题:

动植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和讨论,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

在教学时,也可以按教科书提供的思路,即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动植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研究。

教科书上的图示和学生语言是对研究活动的一种指向,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列举身边的实例。

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如观察同一株植物的果实、观察同一株植物的花等。

有条件的可以观察比较一些小动物。

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进行探究,并对认真观察研究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让学生分析总结,阐述观点,得出结论。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另外,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

遗传和变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物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后代的?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下搜集到的其他资料,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关于遗传变异的其他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认识。

自由活动:

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

如果班内有一对双胞胎,研究起来当然很方便,如果本班没有,可以把其他班级的双胞胎请进教室共同参与学习,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些双胞胎的图片、影像让学生观察。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研究植物的活动,如观察研究植物的叶子、花等。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

当然还可以设计其他的研究活动,如继续交流搜集的资料等。

6、拓展创新

对于整理并完善自己生命手册的活动,要注意突出生长变化的过程,重点从身体、心理两个方面入手,落实到自身成长变化的各要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的奥秘,逐步提高分析、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其他方面的探究专题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

--5.让身体热起来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到我们的身体能发出热

2、知道使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

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难点:

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

教学用具:

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观看几种人体发热的图片:

火锅、烤火炉、运动(参考问题:

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

)二二、二猜想假设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

)运动、吃火锅、烤火、晒太阳下等。

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3、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

(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

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

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三、制定方案

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四、实施探究

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五、展示交流

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

(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六、拓展创新

问题:

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

(运动、工作等消耗了,或者转变成糖与脂肪储存了)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作总结:

1、让人体热起来的办法,2、人体的能量的消耗,3、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

板书设计:

运动(摩擦、跑步等)

热源(太阳、烤火、电热毯、泡温泉、拥挤的人群)

热起来了:

吃食物(菜、热饭、火锅)

发烧、紧张、害羞使人体产生热量等

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

细密的毛,厚厚的脂肪等。

 

6.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

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

3个。

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

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

2.演示材料:

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

摆钟、荡秋千等。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问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何作用?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出示实验装置——单摆。

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

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

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

每个组有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三、制定方案

分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四、实施探究

(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

(2)汇报观察结果。

讲述:

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

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

(2)讨论:

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

(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

(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

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五、展示交流

展示学生研究结果,并交流一下问题。

(1)钟摆有什么作用?

(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

(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六、拓展创新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

 

7.钻木取火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活动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

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

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

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

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

“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

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