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093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生物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仁大而明显;

核周质主要有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等。

EM下可见,RER、核糖体、微管、微丝、Golgi复合体、脂褐色素、多泡体等;

某些分泌性神经元还有分泌颗粒。

③树突:

结构与胞体中核周质基本相似,有的树突上有树突棘(spine),EM下可见树突棘中有的有棘器(spineapparatus)。

④轴突:

一般由胞体发出,也有从树突干的基部发出的,发起处呈圆锥形,为轴丘(axonhillock),此处无尼氏体。

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axolemma),胞质为轴质(axoplasm)。

轴质内有大量的微管和神经丝、微丝,在其内构成网架结构。

细胞器主要有SER及小泡等,无RER及Golgi复合体。

轴膜可传导神经冲动。

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glialcell),数目比神经元多,约为10-50:

1,突起不分轴树突,无传导神经冲动之功能,HE染色只显其核,要用银染或免疫组化方法才能显示全貌,胶质细胞可分为几类,有不同的形态。

1.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核大,着色浅,体积最大,细胞呈星形。

可对神经元微环境的维持起较大作用,中枢神经损伤时,可增生、肥大,充填空隙形成胶质疤痕。

①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多分布于白质,突起细长,分支较少,内含大量胶质丝,由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构成,用免疫组化可显示。

②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多分布于灰质,突起粗短,分支多,有些突起末端构成脚板(endfeet)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或附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glialimitan)。

(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突起少,体形较星形胶质细胞小,核也较星形胶质细胞小,但着色深,胞质内胶质丝少,分布于神经元胞体附近及神经纤维周围,是中枢内髓鞘的形成细胞。

(3)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形体最小,胞体细长,核小,着色深,扁平或三角形,数量少,占胶质细胞总数的5%,中枢损伤,可转变为巨噬细胞。

(4)室管膜细胞(ependymalcell):

立方或柱形,构成单层上皮性的室管膜。

2.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①施万细胞(Schwanncell):

是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髓鞘的形成细胞。

细胞核呈长卵圆形,长轴与轴突长轴平行,胞质少。

②卫星细胞(satellitecell):

也称被囊细胞,是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

三、神经纤维和神经

1.神经纤维:

指神经元的长突起外包胶质细胞(中枢:

少突胶质细胞,周围:

施万细胞)组成。

根据是否形成髓鞘(myelinsheath),分为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nervefiber)和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nervefiber)。

神经纤维构成白质,周围神经。

(1)有髓神经纤维

①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郎飞氏结(Ranviernode),轴突侧支由此发出;

结间体(internode);

施-兰切迹(Schmidt-Lantermannincisure);

神经膜细胞(neurilemmalcell)即施万细胞;

神经膜(neurilemma),LM下可见,即施万细胞的外层胞膜+基膜。

髓鞘:

LM下:

主要成分髓磷脂,约占80%,常规染色,因被溶解,其结构呈网状空泡样。

若保留髓磷脂(myelin)可见施-兰切迹。

EM下:

施万细胞胞膜呈同心圆包卷轴突而成,构成明暗相间的同心状板层。

在发生时,由轴突系膜(mesaxon)反复缠绕轴突,把胞质挤至内外两侧及细胞两端和施-兰切迹内,施-兰切迹是螺旋形的胞质,存在于板层结构之间,切迹本身在EM下可见,为板层隔开,但它和施万细胞内外边缘的胞质相通。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结构基本与外周细胞相同,但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的不同突起,包裹不同的神经纤维,髓鞘内无施-兰切迹,神经纤维外无基膜。

(2)无髓神经纤维

①周围:

施万细胞包裹,可以一个施万细胞包一个轴突,也可包多个,有的轴突系膜内只有一个轴突,有的可有多个。

②中枢:

无鞘膜,是裸露的轴突,与有髓纤维混杂在一起。

2.神经(nerve):

周围神经系统中成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构成神经,神经分布于全身。

神经由以下结构包被神经纤维而成:

神经内膜(endoneurium):

薄层结缔组织

神经束膜(perineurium):

结缔组织分布于外层,内层是多层的扁平上皮,为神经束膜上皮,有屏障作用

神经外膜(epineurium):

致密结缔组织,有血管分布,并进入束膜,在内膜有毛细血管

四、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nerveending)包括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1.感觉神经末梢(sensorynerveending),也称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的终末部分,常见的有:

(1)游离神经末梢(freenerveending):

比较简单,失去髓鞘后,分布于相应器官,在上皮或结缔组织中,感受冷、热,轻触和痛的刺激。

(2)有被囊神经末梢(encapsulatednerveending):

外包结缔组织被囊。

①触觉小体(tactilecorpuscle);

也称Meissner小体,分布于皮肤、乳头,感受触觉,呈卵圆形,外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

②环层小体(lamellarcorpuscle):

也称Pacinian小体,体积较大,卵圆或球形,分布于皮肤,肠系膜,韧带等处,感受压觉和振动觉,被囊由数十层同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组成,小体中央有一条均质状的圆柱体称内柱,纤维失去髓鞘后穿行于内柱内。

③肌梭(musclespindle):

分布于骨骼肌内,呈梭形,外有结缔组织被囊,内有若干条细小的骨骼肌纤维称梭内纤维(intrafusalmusclefiber),梭内纤维中段,肌浆多,肌原纤维少,肌纤维核多排列于此处。

感觉纤维进入肌梭,失去髓鞘,呈环抱状分布于梭内纤维中段,呈花枝状分布于中段临近处。

梭内纤维二端还有运动神经末梢。

肌梭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是本体感受器。

2.运动神经末梢(motornerveending)是运动神经末梢与邻近组织构成的效应器(effector),分两类:

①躯体运动神经末梢(somaticmotornerveending):

分布于骨骼肌,称运动终板(motorendplate)或神经肌肉连接(neuromuscularjunction)。

EM下,也是一种突触。

肌细胞在此处有较多的线粒体和核,构成后成分的地方,有些浅槽,前成分入浅槽内,肌细胞构成突触后膜处有深沟和皱褶,扩大表面积,前成份中的递质为Ach,后膜为Ach的N型受体。

②内脏运动神经末梢(visceralmotornerveending),分布于内脏及心血管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上皮细胞等处。

这类纤维较细,无髓鞘,轴突终末分支呈串球样膨体(varicosity),是其与效应细胞建立突触联系处,突触小泡包括清亮型(Ach递质)或颗粒型小泡(NE或肽类递质)。

五、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的组成:

脊髓(spinalcord)

中枢神经系统

脑(brain)

脑神经:

12对,有感觉与运动之分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31对

自主神经

(一)中枢神经

1.脊髓

(1)外形、位置及被膜

脊髓分为31个节段,C1~8,T1~12,L1~5,S1~5,Co1。

脊髓的被膜有硬脊膜、珠网膜和软脊膜三层。

具体内容详见实验。

(2)内部结构

(1)灰质:

H型,由后角、前角、侧角(C8—L3)构成。

前角:

多极运动神经元,内侧司躯干,外侧司四肢运动。

有3种神经元:

①大型神经元:

α神经元,支配梭外肌,轴突粗。

②小型神经元:

γ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轴突细。

③Ranshaw细胞:

小型神经元,抑制神经元,抑制α型神经元。

后角:

接受脊神经后根传入的神经冲动。

有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背核(C8—L2)等结构。

侧角:

C8—L2有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

S2-4虽无侧角,但在相当于侧角的位置有骶付交感核。

(2)白质:

包括后索、外侧索、前束、固有束和其它束。

后索有薄束和楔束。

薄束传导下肢及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冲动到薄束核。

楔束传导上肢及躯干部的的本体感觉冲动到楔束核。

外侧索包括以下纤维束:

脊髓小脑后束(反射性本体感觉),由背核→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反射性本体感觉),由中间内侧核→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痛温觉),固有核→脊髓丘脑束。

皮质脊髓侧束(锥体系)。

红核脊髓束(调节肌紧张)。

前束主要有皮质脊髓前束(锥体系)。

固有束是节段间传递的纤维束。

其它束包括:

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等。

(3)脊髓的功能

传导和反射。

2.脑

脑位于颅腔,由大脑(cerebrum)、间脑(diencephalon)、中脑(midbrain)、脑桥(pons)、延髓(medullaoblongata)和小脑(cerebellum)组成。

(1)脑干

脑干(brainstem)由中脑、脑桥和延髓构成,广义的脑干还包括间脑。

1)脑干的外形

前:

与脊髓同名的沟裂、锥体、锥体交叉、延髓橄榄体、Ⅸ、Ⅹ、Ⅺ、Ⅻ

后:

下半部与脊髓相同,上部有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小脑下脚

延髓脑桥沟、Ⅵ、Ⅶ、Ⅷ、

脑桥基底沟、小脑中脚、Ⅴ

小脑上脚、Ⅳ

大脑脚、Ⅲ

中脑上丘(皮质下视反射中枢)

四叠体下丘(皮质下听反射中枢)

第四脑室及其底部:

脊髓中央管延伸至延髓、脑桥、小脑之间扩大而成为第四脑室(ventriculusquartus),它向上与中脑水管相续,其顶朝向小脑,底呈四边菱形,称菱形窝,其内有:

听位节、前庭区、面神经丘、髓纹、舌下神经三角、蓝斑、灰翼(迷走神经三角)。

2)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干的内部结构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①灰质

灰质中有三类神经核:

脑神经核、网状结构核团和其它神经核团。

A.脑神经核:

直接与脑神经相连,根据功能与性质可分为7类。

由于一般内脏感觉和特殊内脏感觉都是孤束核,因此脑神经核只有6类。

a.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脑桥、脊束、中脑核);

b.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c.一般内脏运动核(EW氏核、下涎核,上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d.一般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e.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颅侧接受味觉);

f.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g.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在脊髓中运动性核团(前角和侧角)与感觉性核团(后角)在位置上是前后关系,由于

第四脑室的出现,相当于脊髓灰质的结构被铺展于第四脑室底,形成室底灰质,以界沟为线,运动与感觉核团在位置上变成内外关系。

B.网状结构核团(祥见下述网状结构的相关内容)。

C.其它神经核团:

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脑桥核、下丘、上丘、红核及黑质等。

②白质

分为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脊髓小脑束)和下行纤维束(锥体束、皮质脑桥束、额桥束、顶桥束、枕桥束、颞桥束)。

③脑干的网状结构

脑干中央部位的一个广泛区域,神经纤维交织成网,有大小不等的神经元散布其中称为脑干网状结构。

根据细胞构筑和纤维联系,可分为三个区域:

正中区、内侧区和外侧区。

正中区:

由中缝核群组成,位于脑干中线上及其附近,自延髓延伸至中脑,其内多数细胞含5-HT,并以其为递质。

与脊髓、脑联系广泛。

内侧区:

正中区的外侧,靠近正中区的2/3区域,具有较多的大型神经元,网状结构的传出纤维由此发出,为效应区,发出轴突沿脑长轴上下行走,与多部分发生联系。

外侧区:

正中区的外侧,远离正中区的1/3区域,大多数为中小型神经元,是网状结构接受区,接受上行纤维的侧枝,作为传入纤维,再发出升支、降支与内侧区联系。

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

A.躯体运动中的作用

通过网状脊髓束,调节肌张力。

皮质网状束→网状结构→网状脊髓束→前角运动细胞→肌张力→抑制和易化。

B.网状上行激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身体内外的各种刺激(上行纤维)→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投射纤维→丘脑→皮质的广泛区域引起大脑皮质处于觉醒状态。

C.对内脏活动的影响

其内有多个内脏活动中枢(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等、活命中枢等)。

(2)间脑

1)分部

背侧丘脑:

丘脑

上丘脑:

松果体

间下丘脑:

视交叉、视束、视交叉、灰结节、漏斗、

脑垂体、乳头体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听)、外侧膝状体(视)

底丘脑:

中脑与间脑的过渡区域(切片上能见)

2)背侧丘脑内部结构

背侧丘脑内部结构如图示,有三种核团:

①非特异性核团:

包括板内核、正中核、丘脑网状核等,与非特异性投射有关。

②特异性中继核团:

包括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核和部分丘脑前核。

其中腹后核的腹后内、外侧核分别是头面部感觉和躯干四肢感觉的最后中继站。

腹前核、腹中间核接受小脑、纹状体、红核和黑质来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

③联络性核团:

包括内侧核、外侧核的背层和部分丘脑前核。

接受多方面的纤维传入,包括由特异性核团来的纤维,整合各种冲动,然后与大脑皮质联络区建立往返性联系。

在种系发生上出现最晚。

(3)小脑

1)外形

呈扁园形,位于颅后窝,上面平坦,为大脑半球所盖,借上、中、下脚与脑干相连,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沟,沟间为叶片。

小脑的表面为小脑皮质,深面为髓质,髓质内有核团,称中央核。

小脑可分三叶。

①绒球小结叶:

蚓部的小结和半球上的绒球,为古小脑。

②前叶:

首裂以前的部分。

③后叶:

蚓垂,蚓锥体与前叶合称旧小脑,后叶的其余部分为新小脑。

古小脑与平衡有关,旧小脑调节肌紧张,新小脑协调随意运动。

2)中央核

有4对:

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和顶核。

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接受的新、旧小脑皮质的纤维构成小脑上脚→在中脑交叉后→红核、背侧丘脑。

(4)大脑

1)大脑半球的外形

大脑半球被大脑纵裂分为二个半球,大脑横裂隔开大、小脑半球。

大脑半球可分背外侧面、内侧面、底面,上有沟、回。

①外侧面: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②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叶,舌回,海马旁回,海马旁回钩,扣带回,边缘叶:

扣带加,海马旁回,钩。

③底面:

眶回:

嗅束,嗅球,嗅三角。

2)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表面为灰质,深部为髓质,髓质内为神经纤维束与核团。

①基底核

位于近脑底而得名,包括:

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与杏仁体。

纹状体尾状核

豆状核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屏状核为岛叶与豆状核之间产薄层灰质,杏仁核与尾状核末端相连,是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

②白质

连合纤维(commissuralfibers):

连合左右半球的纤维。

胼胝体、前连合、穹窿。

联络纤维(associationfibers):

联络同侧半球皮质间的纤维。

投射纤维(projectionfibers):

进出大脑半球的纤维束,有长、短纤维之分,以长纤维为主。

短纤维是大脑至间脑的纤维,长纤维构成内囊。

内囊是重要的“关口”,有大量的上、下行纤维紧密排列,内囊可分为前肢(额桥束)、膝(皮质脑干束)、后肢(由前至后为:

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枕颞桥束、听辐射、视辐射)。

3)皮质的结构、分区及功能定位

大脑皮质从发生上可分为:

古皮质(原始皮质):

海马及齿状回。

旧皮质:

梨状区的嗅皮质及部分海马旁回。

新皮质:

绝大多数大脑皮质。

古、旧皮质称异型皮质,只有三层结构(从细胞构筑上看组织结构),新皮质为同型皮质,有6层结构,其中以颞叶最典型。

大脑皮质从组织结构来看,由很多锥体形神经元、其它型神经元及神经纤维构成。

一般来说,上行纤维主要进入第四层,下行纤维主要由第5、6层发出。

根据皮质不同部位结构和功能的差异,Brodmann把大脑分为52区。

各种功能在皮质的特定部位,有明确的定位关系。

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视觉中枢:

距状沟两旁的楔回和舌回;

听觉中枢:

颞横回;

内脏活动中枢(边缘系统):

边缘叶与附近的皮质(眶回)及皮质下结构(隔区、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等)共同构成。

另外人类还特有与语言思维有关的中枢(左侧优势半球)。

①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

额下回后1/3(运动性失语症);

②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

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症);

③视运动性中枢(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失写症);

④视觉性中枢(阅读中枢):

角回(视觉性失语症)。

3.脑膜、脑室和脑血管

(1)脑膜

与脊髓相似分为三层:

①硬脑膜

为二层结构,有的部位其间为静脉窦,二层结构还构成大脑镰,小脑幕等结构。

②珠网膜

有珠网膜颗粒伸入静脉窦。

③软脑膜

与脊髓相同。

(2)脑室

脑内存在脑室:

侧脑室(半球内);

第三脑室(丘脑间);

第四脑室(脑干与小脑间),其内有脑脊液,对颅内压恒定,脑组织渗透压的稳定有关,还有缓冲外力、减轻震荡的作用,脑脊液由脉络丛组织(室管膜上皮+

毛细血管构成)分泌。

(3)脑血管

由一对颈内动脉和一对椎动脉供血,入颅后在脑底形成大脑动脉环。

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小静脉→较大的静脉→硬膜静脉窦→颈内静脉。

在毛细血管与脑组织之间存在脑屏障,脑屏障可保证微环境的稳定。

(二)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包括:

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1.脊神经

共31对,C1-C8、T1-T12、L1-L5、S1-S5、Co1。

脊神经的成分:

①躯体运动;

②内脏运动;

③躯体感觉;

④内脏感觉。

脊神经的走行与分布规律:

都有脊神经肌支、皮支和关节支分布于相应部位。

后支:

保持节段性分布,细小前根前支:

粗大,除胸部外,成丛分布脊膜支:

分布于被膜(从椎间孔返回)后根交通支:

行于交感干

脊神经除胸部外前支构成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颈丛:

C1-C4前支组成,主要为隔神经

臂丛:

C5-T1前支组成,主要分布于上肢和胸背部的皮肤与肌肉,主要分支为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腰丛:

T12(部分)+L1-L3+L4(部分)前支组成,主要分支为股神经(肌支至股前肌群,使髋关节屈曲,胯关节伸直,皮支分布于股前面、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皮肤)、闭孔神经(至大腿内侧)。

骶丛:

L4-L5前支组成,主要分支为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至大腿后部肌群)→胫神经(至小腿后面及足底)、腓总神经(至小腿前及外侧)。

2.脑神经

脑神经简表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核→Ⅲ→上睑提肌、上、下、内直肌、下斜肌动眼神经副核→Ⅲ→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睫状肌Ⅳ:

滑车神经。

滑车神经核→Ⅳ→上斜肌Ⅴ: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运动核→Ⅴ→咀嚼肌、口底肌

头面部触压觉→半月神经节→Ⅴ→三叉神经脑桥核痛温觉→半月神经节→Ⅴ→三叉神经脊束核本体感觉→半月神经节→Ⅴ→三叉神经中脑核舌前2/3粘膜→半月神经节→Ⅴ→孤束核Ⅵ:

展神经。

展神经核→Ⅵ→外直肌Ⅶ:

面神经。

面神经核→Ⅶ→表情肌、茎突舌骨肌、镫骨肌上涎核→Ⅶ→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舌下腺↘蝶腭神经节→泪腺

舌前2/3的味觉→膝状神经节→Ⅶ→孤束核(上段)Ⅷ:

前庭蜗神经。

位觉斑、壳腹嵴→前庭神经节→Ⅷ→前庭核螺旋器→螺旋神经节→Ⅷ→蜗神经核Ⅸ:

舌咽神经。

疑核(上段)→Ⅸ→咽肌、茎突咽肌下泌涎核→Ⅸ→耳神经节→腮腺

舌后1/3的味觉→下神经节→Ⅸ→孤束核

舌后粘膜、颈A窦、体→下神经节→Ⅸ→孤束核(中段)Ⅹ:

迷走神经。

疑核(中段)→Ⅹ→咽喉肌

迷走神经核→Ⅹ→内脏终节→胸腹腔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颈、胸、腹腔脏器感觉→下神经节→Ⅹ→孤束核(下段)

脑膜、外耳道、耳廓等皮肤感觉→上神经节→Ⅹ→三叉神经脊束核Ⅺ:

副神经。

疑核(下段)→Ⅺ→Ⅺ颅根,并入Ⅹ→咽、喉、食管的骨胳肌副神经核→Ⅺ→斜方肌、胸锁乳突肌Ⅻ:

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核→Ⅻ→舌肌

3.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vegetativenerve)也称内脏运动神经,它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

①躯体神经支配骨骼肌,受意志控制。

植物性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脏、腺体,不随意。

②躯体神经直达支配器官。

植物性神经要在周围换细胞,一般要经过二个神经元,因此,

有节前(第一个,在脑干或胸腰段)、节后(周围神经节内,第二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纤维之分,节前与节后神经元为多突触联系。

③躯体神经为粗髓纤维,植物神经节前为薄髓,节后为细的无髓纤维。

④躯体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脑干及脊髓前角,植物神经的低级中枢在脑干及脊髓胸腰段。

植物性神经根据形态和功能不同,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ticnerve)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ticnerve)。

 

突触

一、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发生机能联系的部位。

这种机能联系可以是神经元之间,也可以是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

突触具有特殊的结构和传递信息的功能。

突触是Sherrington(1897)最初从生理学角度提出的概念。

按照信息传递所依赖的方式突触可分为:

电突触(electricsynapse)、化学性突触(chemicalsynapse)和混合性突触(mixedsynapse)。

电突触通过缝隙连接(gapjunction)的低电阻传导冲动。

化学性突触释放神经递质传导冲动。

混合性突触是上述二者的结合。

二、神经元的超微结构

·

树突·

轴突·

细胞核·

核仁·

轴丘·

终扣·

脚板(胶质细胞)·

毛细血管

三、轴突和树突的比较

四、突触的光镜下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