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9488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docx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

儿童计划免疫知识普及

自2008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按照以下计划免疫程序,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

1、乙肝疫苗:

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2、卡介苗:

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3、脊灰疫苗:

口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各口服脊灰疫苗(液体)1剂次,4周岁口服脊灰疫苗(糖丸)1剂次。

4、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5、白破疫苗:

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6、麻疹疫苗:

接种1剂次,儿童8月龄时接种。

7、麻腮风疫苗:

接种1剂次,儿童18—24月龄时接种。

8、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

9、A群流脑疫苗:

接种2剂次,儿童6—18月龄时接种2剂次,接种间隔为3个月。

10、A+C群流脑疫苗:

接种2剂次,儿童3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11、甲肝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时接种。

在部分试点地区使用甲肝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

上述程序为常规疫苗免疫程序,不包括应急接种和强化免疫。

附录:

卫生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精神,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和指导各地科学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制订本方案。

一、原则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

二、内容

(一)在现行全国范围内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疫苗等6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

(二)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炭疽疫苗和钩体疫苗应急接种。

通过接种上述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15种传染病。

三、目标

(一)总目标。

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进一步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

(二)工作指标。

1.到2010年,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包括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包括含麻疹疫苗成分的麻风疫苗、麻腮风疫苗、麻腮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

2.到2010年,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力争在全国范围对适龄儿童普及接种。

3.出血热疫苗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70%以上。

4.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目标人群的接种率达到70%以上。

四、接种要求

(一)接种时间。

1.乙肝疫苗

接种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2.卡介苗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3.脊灰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次。

4.百白破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与百白破疫苗程序相同。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供应不足阶段,按照第4剂次至第1剂次的顺序,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百白破疫苗。

5.白破疫苗

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6.麻腮风疫苗(麻风、麻腮、麻疹疫苗)目前,麻腮风疫苗供应不足阶段,使用含麻疹成分疫苗的过渡期免疫程序。

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麻风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麻腮风疫苗不足部分使用麻腮疫苗替代,麻腮疫苗不足部分继续使用麻疹疫苗。

7.流脑疫苗

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周岁、6周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

8.乙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

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9.甲肝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接种。

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

10.出血热疫苗出血热疫苗

接种3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14天接种第2剂次,第3剂次在第1剂次接种后6个月接种。

11.炭疽疫苗炭疽疫苗接种1剂次,在发生炭疽疫情时接种,病例或病畜的直接接触者和病人不能接种。

12.钩体疫苗钩体疫苗接种2剂次,受种者接种第1剂次后7—10天接种第2剂次。

疫苗免疫程序见附表。

(二)接种对象。

1.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按照免疫程序,所有达到应种月(年)龄的适龄儿童,均为接种对象。

2.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其接种对象为规定实施时间起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各剂次月(年)龄的儿童。

3.强化免疫的接种对象按照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确定。

4.出血热疫苗接种为重点地区16—60岁的目标人群。

5.炭疽疫苗接种对象为炭疽病例或病畜的间接接触者及疫点周边高危人群。

6.钩体疫苗接种对象为流行地区可能接触疫水的7—60岁高危人群。

五、实施范围

(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二)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流脑、白破等疫苗在全国范围实施。

(三)乙脑疫苗除西藏、青海、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实施。

西藏、青海、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否开展乙脑疫苗接种工作,由上述地区卫生厅局确定后报卫生部。

(四)甲肝疫苗、麻腮风、无细胞百白破等疫苗因暂不能满足全部适龄儿童接种,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下同)根据年度中央专项资金安排计划、疾病流行情况以及实施的可行性等,选择实施地区和实施对象。

随着疫苗供应量的增加,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五)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实施范围按照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确定。

(六)出血热疫苗根据疫情情况确定实施省份。

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在发生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时进行应急接种。

六、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织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切实加强领导。

要制订本地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并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会同财政、发展改革、教育、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组织落实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二)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认识。

要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成就,以及实施免疫规划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意义。

开展经常性宣传与“4.25”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社会参与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国家免疫规划的能力。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任务,加强免疫规划相关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合理规划和设置接种单位,调整和充实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和基层接种人员。

制定培训计划,做好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基层接种人员和医疗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

(四)完善免疫服务形式,规范预防接种行为,提高免疫服务质量。

要根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内容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免疫服务形式,增加服务次数,确保适龄儿童及时得到预防接种服务。

加强预防接种服务管理,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和新的免疫程序开展预防接种。

强化边远、贫困地区和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努力提高接种率。

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加快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提供信息支持。

(五)加强冷链建设,保障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冷链运转。

要根据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需要扩充冷链容量,完善冷链建设、补充和更新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要按照《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的要求,严格实施疫苗的冷链运转,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储存、运输、使用各环节的冷链监测和管理工作。

(六)严格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规定使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

切实加强疫苗和注射器登记、使用和管理,及时核拨乡村医生和其他预防保健人员的接种补助经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年10月底前将下一年度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及配套注射器年度需求计划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整理后报卫生部。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品种的选择和采购方式,按照卫生部、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

七、督导评估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经常组织对辖区内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制订科学的督导评估方案,省、市、县逐级定期开展督导和评估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督促指导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卫生部将定期对各地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计划免疫注意事项

  1.接种的途径及剂量

  不同的疫苗的接种途径、接种对象年龄及接种剂量有所不同。

如果接种途径及剂量不当,不仅影响免疫效果,而且还会加重接种反应,甚至造成接种事故。

因此在接种前应详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2.疫苗禁忌证

  WHO规定具有以下情况者作为常规免疫的禁忌证:

  ⑴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及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而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能使用活疫苗;

  ⑵接种对象正在患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接种;

  ⑶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者,不应继续接种;

  ⑷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如癫痫、婴儿痉挛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3.预防接种反应

  生物制品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接种后可引起有益的免疫反应,但也可产生有害机体的不良反应或变态反应。

主要有以下副反应:

  ⑴一般反应接种24小时内在接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有时可能同时伴有发热、头晕、恶心、腹泻等全身反应。

这些一般属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任何处理,1~2天内可消失。

  ⑵异常反应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性水肿等。

这些反应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其后果很严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⑶偶合病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在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疫苗接种引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