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575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微生物学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习.docx

《微生物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习.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学习.docx

微生物学习

绪论

1.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个体微小,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类群。

2.重要人物及其事迹

1676年荷兰人吕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用自制的放大200倍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1861年法国学者巴斯德(Pasteur)以弯颈瓶实验证明自然发生论是荒谬的。

证明曲颈瓶内肉汤变坏源于空气中微生物“种子”。

巴斯德的功绩: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发现免疫学现象,预防接种;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的功绩:

发明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证实炭疽病因——炭疽杆菌,发现结核病原菌——结核杆菌;科赫法则。

3.

微生物的分类(按核的类型&个体形态)

原核微生物个体为单细胞,含DNA&RNA,DNA分子在细胞质中未成形的细胞核结构

包括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蓝藻类

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个体为单细胞或多细胞,含DNA&RNA,DNA分子在完整的细胞核内

包括真菌、大多数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个体不呈细胞结构,仅含一种核酸(DNA或RNA),需在寄主细胞增值

包括病毒、亚病毒因子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仅有原始的类核,无核膜&核仁,不进行有丝分裂,无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

第一节细菌

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形态简单、结构略分化、以二分裂法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

测定细菌大小的单位通常是微米(μm)。

球菌的大小以直径表示,杆菌&螺旋菌的大小用长&宽表示。

细菌的外形有球状、杆状、螺旋状3种,因此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状菌(弧菌&螺菌)3类。

二、细菌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

细胞壁——★革兰氏染色法

.由于细菌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用革兰氏染色可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染成红色。

现象分析: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含脂类较多,当以95%乙醇脱色时,脂类被溶去,而肽聚糖少且疏松,不易收缩,形成较大的孔隙,结晶紫-碘复合物极易被脱出,最后被红色染料(石碳酸复红)复染成红色。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脂类少,肽聚糖多且紧密,95%乙醇作用后肽聚糖收缩,胞壁孔隙缩小,结晶紫-碘复合物不能脱出,经红色染料复染后仍为紫色。

b.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化学成分主要是肽聚糖,形成15~50层的聚合体,此外还有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特有成分、特异的表面抗原)、多糖&蛋白质等。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由外膜&周质间隙组成,无磷壁酸。

c.革兰氏染色法步骤:

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碘溶液助染酒精脱色碱性复红液复染油镜观察

d.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

细菌鉴别&抗菌药物选择

PS.细胞壁的功能——保持细菌一定的外形;阻挡有害物质进入菌体,维持渗透压平衡;与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药物敏感性及革兰氏染色特性等密切相关。

细胞膜核蛋白体:

是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作用与真核细胞的核糖体相同

细胞质内含物

质粒:

包含一些细菌生命非必要的基因,具有调控菌毛、毒素、耐药性&细菌素等遗传性状的功能;可自我复制遗传;基因重组的载体

核体(拟核)——细菌是原核微生物,无核膜、核仁;核体含细菌的遗传基因,控制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特殊结构——除基本结构外,有的细菌还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特殊结构。

荚膜

某些细菌可在细胞外周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当多个细菌的荚膜融合形成一大的胶状物,内含多个细菌细胞时,则称为菌胶团。

荚膜普通染色不易着色,须用特殊的荚膜染色法。

细菌荚膜的产生具有种的特异性(可用于鉴定),还与环境条件有关。

如炭疽杆菌,在动物组织中能形成荚膜,在人工培养基中,不易形成荚膜。

不同细菌荚膜成分不同——主要成分是多糖或多肽。

荚膜有保护细菌的功能。

抵抗吞噬和抗体作用,与侵袭力和致病性有关;保护细菌免受干燥和其他有害环境因素的影响。

荚膜也常是营养物质的贮藏所和废物的排出之处。

鞭毛

鞭毛具有抗原性,称为鞭毛抗原(H抗原),具有型特异性,常作为血清学鉴定的依据之一。

据鞭毛数量和排列将细菌分为:

一端单毛菌、两端单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4类。

细菌是否产生鞭毛,以及鞭毛的数目和排列方式,都具有种的特征,可作为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有规律的收缩,引起细菌运动。

将细菌穿刺接种在半固体营养培养基中,培养后观察,若在穿刺线周围混浊扩散,表明该菌有鞭毛,具有运动力;若穿刺线周围仍透明,不混浊,则表明该菌无鞭毛。

菌毛

菌毛比鞭毛细、短、直、多。

菌毛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菌毛分为普通菌毛(细短多)&性菌毛(粗长少),都是一种空心的蛋白质管,电镜下才可见。

普通菌毛具有粘附作用,能使细菌牢固地附着于动物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上,是细菌的毒力因子;性菌毛又称F因子,与细菌的接合传递质粒有关。

芽孢

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孢子,称为芽胞。

未形成芽胞的菌体称为繁殖体或营养体。

芽胞的形状、大小、位置因细菌而异,具有鉴别意义。

芽孢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用芽胞染色法才能着色。

芽胞的抵抗力很强,可耐受药物、辐射、干燥、高温等。

一般繁殖体经100℃煮沸30min可杀死,但芽胞可耐受100℃数小时。

杀灭芽胞采用干热灭菌或高压蒸气灭菌。

芽胞的本质:

细菌一般在营养不足时,终止繁殖体的代谢,形成芽胞。

芽胞不能分裂繁殖,是细菌抵抗外界不良环境,保存生命的一种休眠状态。

当恢复适宜的条件时,芽胞开始萌发成新的繁殖体。

三、细菌的观察方法

(一)观察细菌常用的显微镜种类

1.普通光学显微镜

细菌细胞微小、无色、半透明,经染色后才能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细菌染色的方法很多,有单染色法、复染色法,还有鞭毛、芽孢、荚膜等特殊染色法。

最常用的是革兰氏染色法(一种复染色法)。

2.暗视野显微镜——便于观察活菌

3.荧光显微镜——免疫学中观察抗原抗体反应

4.电子显微镜——不能观察活的细菌

(二)细菌的生长&培养性状观察

1.液体培养性状

2.菌落

四、细菌的生长代谢&繁殖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水(结合水&非结合水),无机物,有机物

(二)细菌的营养需要

1.水

2.碳素——提供碳源的物质;如有机碳(糖、有机酸、脂等)和无机碳(CO2、碳酸盐);由于各种细菌的分解与合成能力不同,对碳素的利用有选择性;碳素也是细菌的能源物质。

3.氮素——提供氮源的物质,如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铵盐、硝酸盐等;主要用于合成细菌的蛋白质等,一般不作为能源;培养基中常用的氮源有蛋白胨、牛肉膏、酵母浸膏、牛肉汁等;细菌对氮源也有选择性。

4.无机盐——细菌对无机盐的需要量很少,但无机盐对细菌的作用却十分重要,如参与细胞组成、能量转移、维持细胞质胶体状态、调节渗透压、参与酶的组成或起激活酶的作用;分为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5.生长因子——有些细菌的生长还需要少量的生长因子,如维生素类(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一些有机酸、嘌呤、嘧啶等;这些生长因子多半是辅基或辅酶的主要成分,对细菌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充足的生长因子可使细菌生长加快数百倍;各种细菌对生长因子的需要情况有所不同。

(三)细菌的营养类型——根据细菌对碳素利用能力的不同而分类

1.自养菌——有些细菌有高度的合成能力,利用CO2或碳酸盐类作为唯一碳源,利用氨、氨盐、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等作为氮源。

又分为化能自养菌和光能自养菌。

2.异养菌——这类细菌对无机物的利用能力较差,需要有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糖类、醇类和有机酸等作为碳源才能生长。

又分为化能异养菌和光能异养菌。

(四)细菌的酶——胞内酶&胞外酶

(五)细菌对营养物质的摄取

1.单纯扩散——靠细胞膜两侧浓度差,不消耗能量

2.促进扩散——物质先与载体蛋白特异结合再被转运到细胞内,不需要消耗能量,转运速率也取决于浓度差

3.主动运输(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物质先与载体蛋白特异结合,逆浓度差运输,消耗能量

4.基团转位(协同扩散)——消耗能量,逆浓度差运输,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六)细菌的呼吸

有氧呼吸——需氧菌;无氧呼吸——厌氧菌;碱性呼吸——兼性厌氧菌

(七)细菌的代谢★&产物(用于鉴别细菌)

1.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及其产物

糖发酵试验:

葡、乳、麦、甘、蔗

MR试验: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VP试验:

丙酮酸脱羧→乙酰甲基甲醇→二乙酰

2.含氮化合物的代谢及其产物

吲哚试验:

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

H2S试验:

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H2S

3.细菌的其他代谢产物

(1)无机酸、有机酸和氨基酸无机酸,如硫酸和硝酸等;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丁酸等;氨基酸,如谷氨酸和赖氨酸。

(2)醇类、酯类和其他芳香物质这类物质与工业生产和农、畜产品加工利用有关。

如乙醇、丁醇等。

用于酿酒、乳品加工、饲料加工等。

(3)气体细菌能产生的气体有:

CO2、H2、

CH4(沼气)、NH3、Cl2、H2S等。

常应用于细菌鉴定。

(4)维生素及其他生长刺激素有些微生物能产生大量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一些复杂的生长刺激素,可用于畜牧业和工业生产中。

(5)抗菌素抗菌素是某种微生物产生的用以拮抗另一些微生物的物质,它能抑制一定种类微生物的生长发育。

可用于防治某些动物疾病、刺激动物生长。

(6)毒素某些动物病原菌,能产生对动物有毒的物质,使其发生一定症状的疾病,这类物质称为毒素。

可分为外毒素与内毒素。

(7)热细菌在呼吸作用中所产生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5-10%)被用于生命活动,大部分能量,常转化为热放出。

堆肥和发酵饲料(可达70℃以上)。

(8)热原质许多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一种多糖物质,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可以引起发热反应,称为热原质。

(9)色素多种微生物能产生色素,颜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等,可用于细菌鉴定、食品、化妆品等。

(10)光少数细菌能借发光以散发部分产生的能量。

(八)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细胞的生长繁殖,体现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

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条件:

营养成分、温度、pH、渗透压、气体

方式:

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的温度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了解其生长过程的规律。

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出细菌生长曲线。

细菌生长繁殖可分为4个时期:

迟缓期是细菌初到新环境的适应期。

此时菌体增大、代谢活跃、合成增加。

此时细菌数量并不增加,碱性染色反应较好,对消毒剂和其他有害物高度敏感。

l-4h。

对数期细菌迅速分裂繁殖,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

该期病原菌致病力最强,其形态、染色反应均较典型,对理化因素和抗菌药物敏感。

6-10h。

稳定期因营养消耗、代谢产物蓄积等,此时新繁殖的活菌与死菌平衡,活菌数最多。

该期形态染色及生理性状不特异(不适宜染色)。

产生毒素等代谢产物。

一般8h。

衰亡期细菌死亡速度加大,繁殖速度变小。

如不移植到新培养基,最终可全部死亡。

此期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

★(九)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技术。

以此可培养、鉴定和利用细菌。

培养细菌,需为其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及气体环境等。

1.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营养的基质。

培养基经灭菌后才能使用。

制备培养基的营养物质由牛肉浸膏、蛋白胨、NaCl、磷酸盐、葡萄糖、血液、血清等提供。

培养基可分为基础培养基和营养培养基;固体、半固体及液体培养基(形态);鉴别、选择及厌氧培养基(用途)等。

2.酸碱度每种细菌均有可适pH范围及最适pH。

大多数细菌可在pH6-8之间以生长,但多数细菌的最适pH为7.2-7.6。

3.温度不同细菌适应的温度范围不同——嗜温菌&嗜热菌,细菌有各自的可适温度范围即最适温度。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为37℃。

4.气体环境根据细菌对氧的需要,将其分为厌氧菌、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

需氧菌须在有一定浓度的游离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厌氧菌须在无游离氧的条件下才能存活生长;兼性厌氧菌在有、无氧的环境均能生长,通常在有氧条件比无氧环境生长更好。

有些细菌生长还需一定浓度的N2或CO2环境。

五、细菌的分类&命名

拉丁双名法:

属名+种名中文译名:

种名+属名

第二节其他原核微生物

一、螺旋体——介于细菌&原虫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二、支原体——介于细菌&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三、立克次体——介于细菌&病毒之间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四、衣原体——介于立克次体&病毒之间的原核微生物

课本P25~本章小结!

小结:

细菌的鉴别:

1.革兰氏染色法2.菌毛3.鞭毛4.芽孢

名词解释:

1.间体:

是胞膜凹入胞质内形成的一种囊状、管状或层状的结构。

5.荚膜:

某些细菌可在细胞外周产生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6.菌胶团:

当多个细菌的荚膜融合形成一大的胶状物,内含多个细菌细胞时,则称为菌胶团。

7.芽孢:

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孢子,称为芽胞。

8.繁殖体(营养体):

未形成芽胞的菌体称为繁殖体或营养体。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细胞具有细胞核,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有线粒体或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第一节真菌

真菌是一大类真核微生物,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营腐生或寄生生活,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余为多细胞,大多数呈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从形态上分为酵母菌、霉菌和担子菌。

一、酵母菌

结构简单,多为单细胞的一类真菌。

1.形态结构

比细菌大,有典型的细胞结构(真核微生物),细胞壁很厚

2.生长&繁殖

以无性繁殖为主,主要有芽殖、裂殖(横分裂)和子囊孢子形成。

在无性繁殖中,又以出芽生殖(芽殖)为主。

3.酵母菌菌落特征

单独的酵母菌细胞无色,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多数是乳白色,少数是黄色或红色。

二、霉菌

1.形态&结构

霉菌菌丝按功能可分为:

营养菌丝(基质菌丝)、气生菌丝&繁殖菌丝。

霉菌菌丝按结构分为无隔菌丝&有隔菌丝两种。

2.菌落特征

在营养基质上,能形成绒毛状、蛛网状或絮状菌丝体的真菌。

霉菌的菌落比细菌、酵母菌的要大。

3.繁殖方式

霉菌以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进行,以无性繁殖为主。

无性繁殖是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

无性孢子包括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子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繁殖是经两性细胞的质配与核配后,产生有性孢子来实现的。

有性孢子包括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等。

三、真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需要真菌大多数为异养菌,但它们的碳素利用能力强,不仅能利用单糖和双糖,而且也能利用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多糖。

真菌对氮素营养要求不严,除氨基酸、蛋白质外,还可利用尿素、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作为氮源。

2.温度属嗜温菌,最适生长温度的范围为20-30℃。

动物病原真菌最适温度为37℃。

3.pH真菌在pH1.5-10.0之间可生长,最适pH为3-6,属微酸性环境。

4.湿度喜湿耐干。

在高湿(多数在湿度95%-100%)条件下生长良好。

5.光线可见光对孢子的形成和释放有重要作用,紫外光可使真菌发生变异和损伤。

6.气体多数真菌为需氧菌,少数为兼性或严格厌氧。

四、真菌的分离&培养

1.真菌的分离方法可分为菌丝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和组织分离法三类。

2.真菌的培养

固体培养进行菌种分离繁殖,用琼脂斜面、平板作固体培养,形成菌落,观察和分离。

液体培养一般有浅层培养和深层培养两类。

第二节藻类

第三节原生动物

课本P40本章小结

第三章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病毒(Virus):

指一类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只含有一种核酸(或DNA,或RNA),必须在活的宿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微生物。

特点:

非细胞结构;以复制方式增殖;非常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每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或DNA或RNA);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复制成新的子代病毒;抗生素对病毒的作用都不大;干扰素可抑制多数病毒的复制。

病毒按化学结构&组成分为病毒&亚病毒。

按感染对象的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三大类。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一、病毒的形态&大小

病毒颗粒的形态有球状、杆状、丝状、子弹状、砖块状(痘病毒)或多形性(如副黏病毒)。

病毒颗粒极其微小,测量单位用纳米(nm)。

【PS.细菌用微米(μm)】大多数细菌能通过细菌滤器。

二、病毒的结构

完整的病毒颗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病毒颗粒的基本结构如右图所示:

中心为一团核酸,称为芯髓,它含有病毒的基因组&遗传信息;核酸的外周包有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

衣壳由一定数量的壳粒构成。

不同病毒衣壳所含的壳粒数目不同,壳粒排列形式&数目可作为病毒鉴别分类的依据之一。

核酸&衣壳统称核衣壳。

仅有核衣壳的病毒称为裸病毒。

有的病毒核衣壳外还包有一层或几层外膜,称为囊膜,此类病毒称为囊膜病毒。

1.核酸芯髓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是病毒复制、遗传和变异等的遗传信息载体,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下图)

2.衣壳指核酸的外周包有的蛋白质外壳,由一定数量的壳粒排列而成。

(下图)

功能:

①保护病毒核酸;②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③具有抗原性,能引起免疫应答。

3.囊膜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面还有囊膜。

囊膜是病毒在成熟过程中从宿主细胞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的成分。

有的囊膜表面有突起,称为纤突或膜粒。

囊膜与纤突构成病毒颗粒的表面抗原,与宿主细胞嗜性、致病性和免疫原性有密切关系。

有囊膜的病毒称为囊膜病毒,无囊膜的病毒称裸露病毒。

(上图)

 

第二节病毒的化学组成

裸病毒由核酸&蛋白质组成,囊膜病毒除核酸&蛋白质外,还含有脂类&糖类等。

一、核酸

1.核酸类型病毒的核酸包括DNA或RNA。

核酸可分单股或双股、线状或环状、分节段或不分节段。

DNA病毒多数为双股线状,RNA病毒多数为单股线状。

2.病毒的基因组——较小

最小的DNA病毒圆环病毒的基因组仅1.7kb,最大的DNA病毒痘病毒为275kb。

一般RNA病毒的基因组较小,仅1.7kb-27kb。

3.感染性核酸

将某些病毒的核酸注入易感细胞内即能引起感染,并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

这样的核酸称为感染性核酸。

二、蛋白质

1.结构蛋白指组成病毒成分的蛋白,约占30%-70%,包括衣壳蛋白、囊膜蛋白、(基质蛋白)和酶。

2.非结构蛋白指病毒组分之外的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些中间产物,具有酶的活性或其他功能。

三、脂类

均来自宿主细胞,脂类主要存在于囊膜,主要是磷脂(50%-60%),其次是胆固醇(20%-30%)。

用脂溶剂(如氯仿、乙醚)可去除囊膜中的脂类,使病毒灭活。

四、糖类

核酸中有核糖或脱氧核糖。

嚢膜中的糖类一般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是某些病毒纤突的成分。

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第三节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一般比细菌小。

病毒喜冷怕热,高温(60-65℃20~30min)即可杀死,一般用低温冰箱(-20℃~-80℃)或液氮罐(-196℃)保存病毒。

紫外线、消毒剂(碱类、70%乙醇、石碳酸等)易将病毒杀死。

囊膜含有类脂质,有囊膜病毒对有机溶剂(脂溶剂)如乙醚等敏感。

病毒对甘油、抗生素抵抗力强,因此常用50%甘油生理盐水保存病毒。

用抗菌素抑杀病毒材料中污染的细菌。

★第四节病毒的增殖与人工培养

一、病毒的增殖

病毒只在活细胞内进行复制。

利用宿主细胞的酶系统,在病毒基因组控制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并装配成成熟的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再感染其他易感细胞的过程称复制。

病毒复制周期,包括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5个连续的阶段。

(一)吸附(adsorption)

吸附易感细胞是病毒复制的第一步。

这一过程包含两步:

①静电吸附:

细胞及病毒颗粒表面都带负电荷,Ca2+、Mg2+等阳离子能降低负电荷,促进静电吸附,是可逆的,非特异的。

②特异性吸附:

病毒颗粒的表面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是不可逆的,特异的。

抗病毒治疗

(二)侵入(penetration)

最早了解的是某些噬菌体的侵入与脱壳,它们依靠尾端的溶菌酶在细菌细胞壁开一小孔,尾鞘收缩,尾髓刺入,注入头部的核酸,衣壳则留在细胞外。

动物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并脱壳的过程有所不同,可发生在胞浆膜、内吞小体及核膜。

整病毒穿过细胞膜的方式如:

呼肠孤病毒

②病毒囊膜与细胞质膜的融合如:

疱疹病毒

③细胞的内吞功能如:

牛痘病毒

(三)脱壳

病毒进入细胞后迅速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脱掉衣壳,释放出核酸,称为脱壳。

(四)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在病毒感染细胞之后的一个短时间内,病毒完全消失,甚至在细胞内也找不到传染性的病毒颗粒,直至感染数小时后子代病毒出现为止,这阶段称为隐蔽期,一般持续2-12h。

部位:

一般DNA病毒在胞核中复制,RNA病毒在胞浆中复制。

生物合成即在病毒遗传信息的控制下合成病毒的各种组成成分。

早期:

病毒特异性酶的合成

病毒核酸的复制

病毒结构蛋白质的合成

各类病毒生物合成的基本步骤:

由亲代病毒早期转录mRNA由早期mRNA翻译“早期蛋白”(复制所需蛋白)亲代病毒核酸复制子代病毒核酸子代核酸晚期转录mRNA,翻译为“晚期蛋白”

(五)装配和释放(assemblyandrelease)

新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合成感染性病毒颗粒称为装配,又称成熟。

DNA病毒在核内,RNA病毒在胞浆内装配。

成熟病毒从宿主细胞游离出来称为释放。

释放包括①破胞释放(无囊膜病毒)②出芽释放。

二、病毒的人工培养鸡胚培养法

三大培养方法组织培养法

实验动物培养法(以下三部分内容阅读为主)

(一)鸡胚培养

1、接种途径:

尿囊腔、羊膜腔、卵黄囊、绒毛尿囊膜

2、培养数天后,观察鸡胚情况或取培养物进一步鉴定

(二)组织培养(最常用细胞培养)

1、优点:

(1)可直接观察细胞变化(如细胞出现病变);

(2)可对病毒的复制进行基础性研究;

(3)可进行空斑纯化病毒克隆;(4)可滴定病毒含量。

2、细胞种类:

(1)原代细胞:

无菌取动物组织磨碎,用胰蛋白酶消化成分散的单个细胞,加培养液在细胞瓶内培养所获得的单层贴壁细胞。

(2)二倍体细胞:

原代细胞消化、重新分装并培养所得细胞,其染色体仍为二倍体。

(3)传代细胞系:

能在体外持续增殖传代的细胞系,多由癌细胞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成。

(三)实验动物培养

1、不同的病毒,易感动物不同,常用动物有:

小鼠、大鼠、豚鼠、兔、猴等;

2、接种的途径也有多种:

皮下、皮内、脑内、腹腔、静脉等接种;

3、病毒→动物→动物出现感染症状,据症状鉴定病毒或取病变组织进一步检查。

第五节病毒的致病作用与干扰现象

一、病毒的致病作用

不同病毒对易感动物所起的致病作用不同

(一)对宿主组织和器官的直接损伤——某些杀细胞性病毒对细胞直接损伤引起机体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对呼吸道上皮的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