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题目和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678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老题目和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题目和答案.docx

《老题目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题目和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题目和答案.docx

老题目和答案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

复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型频率、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备择价值、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位、关键地区、关键种、灭绝、外来物种、岛屿、集合种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孑遗物种、遗传漂变、基因流、物种灭绝、生境破碎化、自然资源、自然保护、食物链、食物网、模式生物和模式标本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

简单说,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Biology)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既包括生物有机体、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也包括生物的栖息地。

关于保护生物学的概念,不同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提出的定义有所不同。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也称基因(gene)的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是生物适应环境能力的体现,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

遗传多样性可分为个体外部形态特征(遗传表型)的多样性、细胞染色体的多样性(染色体数目的多态性、染色体结构的多态性和染色体分带特征的多样性等)和分子水平的多样性(DNA分子的多态性、蛋白质分子的多态性等)。

可见,遗传多样性(或称基因多样性)是多层次的。

遗传多样性的来源包括:

(1)染色体畸变

(2)基因突变(3)基因重组

物种多样性:

指生物群落中物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丰富性(或称丰富度)和异质性(或称均匀度,或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

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客观指标。

基因型频率:

指某一特定型(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通过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共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环境条件)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就是生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的备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备择价值)是指那些潜在的未被人们所认识,在未来某个时间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经济利益的潜能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有还在于人为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

当社会的需求发生改变时,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也必须改变。

解决问题的途径经常涉及以前还未使用过的动、植物。

因此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最好保持尽可能多的基因库,特别要保护那些在经济上重要或可能重要的野生物种。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即通过食物链把生物和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的过程。

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2)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不可能只出现在一条食物链上,往往同时加入数条食物链。

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的概念。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间的生态过程及其组合的复杂性程度。

它与生物圈中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有关,也与生态系统内部由于环境差异和生态过程所引起的极其丰富的多样化相关。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多样性越丰富。

生态位:

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的位置。

关键地区:

关键地区是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即一些植被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的地区,也被称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或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关键种:

关键种是指其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的物种。

灭绝:

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在过去的50年内,未在野外确实找到的物种。

外来物种:

外来物种(或者称非本地的、非土著的、外国的、外地的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即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或在没有直接或间接引入或人类照顾之下而不能存在)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岛屿:

岛屿,即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

岛屿可分为海洋型岛屿和大陆型岛屿。

世界上比较大的岛很多属大陆型。

集合种群:

集合种群是指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局部种群的镶嵌系统。

自然保护区:

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野生植物,特别是濒危物种免遭破坏的有利措施,是维持生态系统再生能力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必要手段,是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基地。

就地保护:

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就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即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只有在野外,物种才能在自然群落中继续适应变化的环境进化过程。

迁地保护:

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扥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迁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通过迁地保护,可以深入认识被保护生物的形态学特征、系统和进化关系、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规律,从而为就地保护的管理和检测提供依据,迁地保护的最高目标是建立野生群落。

孑遗物种:

所谓孑遗物种是在较为古老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非常繁盛,分布很广,但到较新时期或现代则大为衰退的一些生物物种。

例如,仅产于我国的大熊猫和原来仅产于我国的银杏、水杉等等就属于孑(jié)遗物种。

遗传漂变:

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geneticdrift),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randomgeneticsdrift)。

基因流:

是一个集合名词,它包括致使基因从一个居群到另一个居群或从一个亚居群到另一个亚居群成功运动的所有机制。

基因流的产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1)某分类群存在至少一个以上的居群或亚居群;

(2)不同的居群或亚居群间有基因交流的机会。

基因流一般与迁移和散布不同:

迁移常指动物种群随季节等的周期性运动,散布则指个体的随机或局部运动。

它们只有在引起不同基因库混合时才有基因流的含义。

物种灭绝:

所谓物种灭绝就是指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不能够通过繁殖自我维持。

生境破碎化:

所谓的生境破碎化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总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不同的背景基质所隔离。

包围着生境片断的景观,对原有生境的物种并不适合,物种不易扩散,残存的斑块可以看作“生境的岛屿”。

生境的破碎化在减少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的同时增加了生存于这类栖息地的动物种群的隔离,限制了种群的个体与基因的交换,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威胁着种群的生存力。

此外,生境破碎化造成的边缘生境面积的增加将严重威胁那些生存于大面积连续生境内部的物种的生存。

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灭绝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资源:

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如土壤、水、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等。

对于人类来说,随着取得和使用资源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无用的物质可以变成有用的资源。

自然保护:

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根据自然规律,利用人的社会属性,对自然界这一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积极保护,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地被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具有相同的内涵,生态保护是指人类对生态环境有意识的保护,是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及策略。

模式生物和模式标本:

生物学家通过对选定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此时,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是模式生物.模式标本(typespecimen)即作为规定的典型(type)标本。

某物种最早被命名和描述的那个标本被称为“模式标本”,模式标本只能有一个,价值无可替代。

模式标本也叫正模式标本,是指真正成为模式的一份标本,即指由发表者鉴定,并已发表的那份标本。

二、填空题(共25分,每空0.5分)

1.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不断加强,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等五大危机。

这些问题的解决均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密切相关。

2.通常将生物多样性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3.一般多样性指数有3类:

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和γ多样性指数。

4.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遗传变异,即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的类型包括连锁互换、自由组合和转位因子改变位置。

5.目前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常用以形态学性状为主的表型分析和分子水平的检测两类方法。

6.影响Hardy-Weinberg平衡的因素:

①随机交配的偏移;②基因频率的随机漂变;③突变;④群体间的迁移;⑤自然选择。

7.天然群体中变异性的直接来源不是突变而是重组。

8.生物学物种定义的共同特点在于将生殖隔离作为区分物种的重要标准。

9.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热带森林。

10.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

11.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其变化的多样性。

12.每一个物种在系统中所占的位置,称为生态位,其往往是复杂和多维的。

13.从保护物种的角度与保护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物种的灭绝分为一般意义的灭绝、野生灭绝、局部灭绝、生态灭绝4个方面。

14.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破坏比较严重的是热带雨林、热带干旱林和红树林。

15.生境片断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境片断化影响了物种的流动性,同时,也产生了“边际效应”,改变了生境的条件,从而间接地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

16.生境退化具有最微妙影响的因素仍是环境污染。

17.岛屿可分为海洋型岛屿和大陆型岛屿。

18.如果原始生态系统只有10%的面积保存下来,那么,该生态系统有50%的物种丢失;如果1%的面积保存下来,则该生态系统中有75%的物种丢失。

19.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

20.随着岛屿上物种数目的增多,物种迁入率下降,但灭绝率提高。

21.生物多样性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这种现象称为“面积效应”。

22.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越远,其上的物种数目就越少的这种现象称为“距离效应”。

23.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指拥有典型的生态系统、地理和自然特征或物种,可用于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的一块陆地或海域。

其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科学研究。

24.保护区的形状和大小是保护区设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保护区的大小是保护区设计的最关键问题。

25.考虑到保护区的边缘效应,保护区的最佳形状是圆形。

26.一般地自然保护区应由3个功能区域组成,分别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三个功能区域。

27.生物圈保护区的思想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规划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圈保护区只是有关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一种思想。

28.一个区域的保护区网包括核心保护区、生境走廊带和缓冲带。

29.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是物种保护的两种形式。

30.迁地保护的最高目标是建立野生群落

31.动物迁地保护方法包括动物园、水族馆、猎物农场和圈养繁殖计划。

植物则被保留在植物园、树木园和种子银行。

32.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园英国皇家植物园栽培了2.5万种植物,约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其中2700种植物是IUCN红皮书上的受威胁种类。

33.为保存自然植物资源,英国皇家植物园于1975年建立了野生植物种子保存部,最近又开始实施“千年种子库”工程,以期将绚丽的多样性植物世界留给后代。

3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很多,从保护对象来说可以保护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甚至景观区域;从保护方式来说可以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或离体保护。

35.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经济评估时,将生物多样性价值分为3种类型:

(1)直接使用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3)潜在使用价值。

36.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

37.划分物种濒危等级的标准,其主要指标包括:

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38.IUCN全称为“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98年IUCN更名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39.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灭绝。

40.一分类单元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或多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生灭绝。

41.IUCN是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内动植物红皮书采纳的等级参考IUCN红皮书等级而制定,彼此相关但不相等。

已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中,采用“濒危”、“稀有”和“渐危”3个等级。

42.《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参考IUCN而编写的,其采用的物种濒危等级分为:

野生绝迹、绝迹、濒危、渐危、稀有、易危等。

43.《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共分4卷: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兽类。

44.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使用了两个等级,将中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将数量较少或者有濒于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45.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就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即就地保护。

46.就地保护是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

47.大熊猫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银杏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为落叶乔木,是一种孑遗植物,银杏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落叶乔木,柏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我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

攀枝花苏铁为我国特有的古老残遗种。

为我二级保护植物。

48.1859年,达尔文(Darwin)在完成环球旅行之后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人类对物种的认识进入一个新时期。

达尔文打破了物种永恒性的传统观点,认为一个物种可变为另一个物种,或者由一个物种产生两个或更多个物种,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亲缘关系。

49.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分类多以中国植被的分类为依据,将其分成595类生态系统:

其中森林生态系统248类;灌丛生态系统(包括灌草丛生态系统)126类;草原生态系统55类;荒漠生态系统52类;草甸生态系统77类;沼泽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生态系统)37类

50.物种灭绝的后果包括:

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优良品种的培养、减少药物来源、减少药物来源,此外,野生动植物对科研、教育、娱乐、对外交往以及旅游等方面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动植物物种大量消失,必然对以上方面造成巨大影响。

51.三、判断题(共18分,每小题1.5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全球生物多样性主要分布在热带森林,仅占全球陆地面积7%的热带森林容纳了全世界半数以上的物种(√)

2.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数约占世界总数的10%。

(√)

3.天然群体中变异性的直接来源不是突变而是重组。

(√)

4.基因型频率即指某一特定类型的等位基因,在群体内出现的概率。

它是基因多样性研究的基本参数。

(×,基因(等位基因)频率)

5.基因频率即指某一特定型(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基因型频率)

6.物种不是个固定的静止的单位,而是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动态实体。

(√)

7.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富国家拥有全世界60%~70%的生物多样性。

(√)

8.当物种自然分布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时,称为特有现象或特有性。

(√)

9.对大多数陆生植物和动物来说,极地的物种多样性最低,随着纬度的降低,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热带雨林达到最大值。

(√)

10.对大多数陆生植物和动物来说,极地的物种多样性最低,随着纬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热带雨林达到最大值。

(×,降低)

11.热带森林仅占陆地面积的7%,却容纳了世界上50%左右的物种。

(√)

12.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就是生物群落。

(√)

13.非生物环境(太阳能、水、空气、无机营养元素)、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而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

(√)

14.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运动是双向的,而能量的流动则是单向的,它从植物吸收太阳能开始,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直至食物链的最后一环。

(√)

15.群落的垂直结构往往由不同物种所组成,具有复杂垂直结构的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极为丰富的物种。

(√)

16.绿色植物是第一性的生产者,通过光和作用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也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起点。

(√)

17.关键种的生活习性和多度将决定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18.具有复杂水平结构的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极为丰富的物种。

(×,垂直结构)

19.现今灭绝速率比平均的自然灭绝速率快100~1000倍。

(√)

20.对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是生境丧失,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手段是保护生境。

(√)

21.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的外来种,即为外来入侵种。

(√)

22.生境片断化会导致一个地区原始生境面积减少,同时形成大量边界生境区,以及使分布区向边界的距离大大增加。

(×,减少)

23.只要是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

24.岛屿上物种数目会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初增加十分迅速,当物种接近该生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时,增加将逐渐停止。

(√)

25.随着面积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效果在岛屿上要比连续生境内明显。

(√)

26.随着面积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效果在连续生境内要比在岛屿上明显。

(×,不如)

27.根据物种面积曲线公式,可知当Z=0.5时,只需要将岛屿面积增加4倍即可将物种数加倍。

(√)

28.根据物种面积曲线公式,可知当Z=0.5时,只需要将岛屿面积加倍即可将物种数增加4倍。

(×)

29.生态系统一词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后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

(√)

30.生态系统一词是由英国生态学家杜布赞斯基于1935年提出后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

(×,坦斯利)

31.

32.正常情况下,空间面积每增加10倍,物种数目平均增加1倍,反之亦然。

(√)

33.正常情况下,空间面积每增加100倍,物种数目平均增加1倍,反之亦然。

(×,10倍)

34.如果原始生态系统只有10%的面积保存下来,那么,该生态系统有50%的物种丢失;如果1%的面积保存下来,则该生态系统中有75%的物种丢失。

(√)

35.均衡理论的基本前提在于:

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有物种”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这就是说物种维持的数目,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果。

(√)

36.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

(√)

37.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达到最大值,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

(×,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8.灭绝率与岛屿的大小有关,与岛屿离大陆的远近无关。

(√)

39.灭绝率与岛屿的大小无关,与岛屿离大陆的远近有关。

(×,有,无)

40.岛屿面积越大,生境多样性越大,物种灭绝率越小,因此物种丰富度亦越大。

(√)

41.隔离程度越高,物种迁入率越低,物种丰富度越低。

(√)

42.面积大而隔离度又低的岛屿具有较高的平衡物种丰富度的功能。

(√)

43.面积大而隔离度又高的岛屿具有较高的平衡物种丰富度的功能。

(×,低)

44.面积小或隔离程度低的生境具有较高的物种周转率。

(√)

45.面积小或隔离程度低的生境具有较低的物种周转率。

(×,高)

46.核心区是保护区的核心,其主要任务就是保护。

(√)

47.为了保证生境走廊的有效性,应以保护区之间间隔越大则生境走廊越宽的要求设置生境走廊。

(√)

48.动物园的目标是建立不再容易从野外捕捉到的珍稀及濒危动物的圈养繁殖种群。

(√)

49.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搜集、培育珍稀濒危植物。

(√)

50.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

科学性要求这类标准客观、准确和精细,尽可能地使用定量而不是定性的依据,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

(√)

51.濒危等级划分的标准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

科学性要求这类标准客观、准确和精细,尽可能地使用定性而不是定量的依据,要求所使用的数据尽可能地全面、充足和精确。

(×)

52.IUCN全称为“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1948年10月建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团体。

(√)

53.一分类单元如果没有理由怀疑其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即可列为野生灭绝。

(×,灭绝)

54.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使用了两个等级,将数量较少或者有濒于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将中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二、一)

55.《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是参考IUCN而编写的,其采用的物种濒危等级分为:

“濒危”、“稀有”和“渐危”3个等级。

(×,野生绝迹、绝迹、濒危、渐危、稀有、易危等)

56.迁地保护是长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策略。

(×,就地)

57.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类型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然生态系统资源的持续利用。

(×,科学研究)

58.国家公园管理的最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和提供游憩场所。

(√)

59.资源管理保护区管理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管理而实现保护。

(×,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藏羚羊目前的保护状况?

据新华社和中新社(2013-09-2113:

15:

17  来源:

国际在线专稿)电,中国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院长刘务林日前推断,得益于各方有效的保护,西藏藏羚羊的数目不断增加,目前已达到近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