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742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docx

知识讲解《论语》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论语》选读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仪封人请见(见,通现)

(2)长沮、桀溺耦而耕(桀,通杰)

(3)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4)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通尔;辟,通避)

(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7)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是知也(第一、二、五个“知”,通智)

(8)道之斯行(道,通导)

(9)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通餍)

(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

(11)夫子矢之曰(矢,通誓)

(12)毋吾以也(以,通已)

(13)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14)鼓瑟希(希,通稀)

(15)由,诲女知之乎/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

(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

(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

(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

(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

(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

(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

(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

(24)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

(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二个“弟”,通悌)

一词多义

(1)见仪封人请见(引见)

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

子见夫子乎(看到)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

(2)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丘不与易也(参与)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

吾与点也(赞同)

(3)易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

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

(4)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

夫执舆者为谁(是)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5)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

是知也(通“智”)

(6)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

(7)过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一个“过”,名词动用,犯错误;第二个“过”,名词,过错)

古今异义词

(1)遇丈人 

丈人古义: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

岳父

(2)子见夫子乎      

夫子古义:

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今义:

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3)君子之至于斯也

至于古义:

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

今义:

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

(4)子路从而后

从而古义:

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

今义:

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5)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古义:

第二天

今义:

明天

(6)君子学道则爱人 

爱人古义:

关爱别人

今义:

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7)君子一言以为知

以为古义:

以,可以;为,表现出来

今义:

认为

(8)足食,足兵 

兵古义:

武器

今义:

士兵

(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约古义:

贫困

今义:

大约

(10)造次必于是

造次古义:

慌忙、仓促

今义:

轻率,莽撞

于是古义:

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

今义:

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

(11)子路问成人

成人古义:

完美无缺的人

今义:

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

(12)中人以上

中人古义:

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今义:

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13)至于他邦

至于古义:

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

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14)古之学者为己

学者古义:

学习的人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子古义:

年轻人

今义:

学生

(16)其蔽也贼

贼古义:

害,害人害己

今义:

小偷

(17)其蔽也绞

绞古义:

急切,不容忍而伤人

今义:

缠在一起

(18)则民不偷

偷古义:

浇薄,不厚道

今义:

盗窃

词类活用

(1)耰而不辍(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 

(2)子路从而后(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

(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食,名词

使动用法,使……吃饭)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5)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名词动用,登上台阶)

(6)所谓立之斯立(第一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

(7)动之斯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

(8)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

(9)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

(10)噫!

天丧予(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

(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

(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

(1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

(14)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

(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后“直”

容词活用为动词,变得正直。

枉: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邪恶的人)

(16)不仁者远矣(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

(1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达”,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达)

(18)不可以长处乐(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安乐的生活)

(19)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利: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于、利用)

(20)尧舜其犹病诸(名词活用为动词,担忧)

(2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枕,名词活用为动词,吃、枕着;曲,形容词使动,使……弯曲)

(2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进、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使……退)

(23)贤贤易色(前“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重、崇尚;后“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有才有德的人)

(24)就有道而正焉(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匡正)

(25)不贰过(贰,数词活用为动词,重复出现)

(26)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疏远、远离。

这里指不偏爱)

(27)其蔽也贼(贼,名词活用为动词,害人害己)

重点句式

判断句

子路曰:

“为孔丘。

子曰:

“隐者也。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偃之言是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克己复礼为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回也非助我者也

起予者商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省略句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遇丈人,以杖荷蓧

至,则行矣

以告者过也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绘事后素

礼后乎

宾语前置句

而谁以易之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奚自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不吾知也

求,尔何如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其何以行之哉

于斯三者何先

何谓也

何如?

可谓仁乎

君子义以为上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其斯之谓与

介宾短语后置句

子路宿于石门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其何伤于日月乎

仲尼岂贤于子乎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吾无隐乎尔

当仁,不让于师

以吾一日长乎尔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舜有天下,选于众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文之以礼乐

君子笃于亲

敏于事而慎于言

陈亢问于伯鱼曰

被动句

不仁者远矣

定语后置句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谓语前置句

富哉言乎

贤哉,回也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当仁,不让于师》

本课所录选文分别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本课所录选文集中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孔子的很多观点,诸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无知;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地改正错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以诚信为本,取信于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经得起各种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等,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立身处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孔子对“仁”的认识和态度。

孔子对“仁”的解释虽然多种多样,有“克己复礼为仁”,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爱人”是“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但是基本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把“礼”变为自觉,一是设身处地体贴人、关爱人并且付诸行动。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课所录选文都围绕一个“义”字展开,孔子主张安贫乐道,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将合乎道义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

孔子所张扬的义这种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

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施教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本课所录选文紧紧围绕“好学”展开,既阐明了好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阐述了好学的种种表现。

通过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把道德修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将道德修养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衡量是否好学的重要标准。

孔子的思想是富有启发意义的。

写作特色

语录体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及其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表现向苦而生的悲剧精神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积极进取、弘扬儒道的人格形象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

以形象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以语言的精粹寄寓隽永的人生道理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以片言只语塑造人物形象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而有斯疾也!

斯人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知识迁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1.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子路问津焉     问津:

询问渡口所在

B.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滔滔:

形容局势混乱到了极点

C.是鲁孔丘之徒与徒:

一类人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易:

改变,变革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B.是鲁孔丘与

C.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D.而谁以易之

3.下列加红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过之       是鲁孔丘之徒与

B.问于桀溺子路宿于石门

C.杀鸡为黍而食之耰而不辍

D.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4.将文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5.从文中可以看出,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问知。

子曰:

“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①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②子曰③举直错诸枉④能使枉者直⑤何谓也⑥子夏曰: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6.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

(1)使民如承大祭:

________________

(2)在邦无怨:

________________

(3)举皋陶:

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樊迟)问知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举直错诸枉D.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8.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樊迟未达         达:

明白,理解

B.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诸:

诸多

C.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远:

被疏远

D.雍虽不敏敏:

聪明,机智

9.下面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

“富哉言乎!

”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意深刻丰富。

C.子夏举舜和汤的例子,是用来说明施政要知人善任,仁人就位,坏人自然远离。

D.孔子认为统治者取得天下后应该“选于众”,也就是要不拘一格,广泛招揽人才。

10.给文中加红处添加标点。

(6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④______   ⑤______   ⑥______

11.翻译文中加红的句子。

(1)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参考答案

1.C 

【解析】徒:

徒弟,弟子。

2.A 

【解析】B项“与”通“欤”。

C项“辟”通“避”。

D项“而”通“尔”。

3.C

【解析】A项代词,“他们”/助词,“的”;B项介词,表对象,“向”/介词,表处所,“在”;D项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句末语气助词。

4.

(1)况且你与其跟随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怎么比得上跟随避开人世的隐士呢?

(2)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

5.天下越不太平,就越要参与改革 天下纷争动乱,投身改革不如隐世

6.

(1)承当 

(2)怨天尤人 (3)举荐

7.B 

【解析】A项“知”通“智”。

C项“错”通“措”。

D项“乡”通“向”,“知”通“智”。

8.B 

【解析】诸:

兼词,之于。

9.D 

【解析】“选于众”是子夏的观点,非孔子的观点。

这里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10.①:

“ ②, ③:

‘ ④, ⑤’, ⑥?

11.

(1)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2)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3)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啊!

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拓展阅读

“仁”与“礼”

——究竟谁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王杰文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国被称为“圣人”,其思想博大精深,为世人所推崇。

但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其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

穷其各种说法,“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

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

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

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

孔子本身也曾说: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①(《论语》)另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这是我国历来对孔子的评价。

这里面很突出的指出孔子是一名思想家,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

如果你赞成我的观点,那么我就可以很理直气壮地说,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

如《左转》中有这么几段记载:

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

‘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

“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

‘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而对于人们十分关注的“克己复礼”这一引证,我们首先可以回到《论语·颜渊》的原文中: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就是说:

颜渊询问仁,孔子说:

“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

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依仁了。

成就仁在乎自身,难道要仰仗他人吗?

”颜渊说:

“请问具体的内容。

”孔子说:

“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明白的看到,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确实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但他的落脚点不在于“复礼”,而是在于“归仁”,强调只要做到礼的尽善尽美,即可达到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的升华,“克己复礼”实为由礼的政治向仁的政治过渡的桥梁。

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正是迈向仁的政治的具体的礼。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

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

另外,在《左转》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的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

而在《论语》中,“仁”在频数上首次战胜了“礼”,“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次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孙景坛《正确认识孔子的“克己复礼”》)。

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

另外,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是具有统帅作用的。

特别是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则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

如《论语·阳货》中说: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

’”乍一看,我所引用的这段话似乎恰恰说明孔子十分重视礼,然而我想说,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这一“礼”呢?

道理很简单,如《学而》中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而且引文中,宰我出去后,孔子说的第一句就是“予之不仁也”,可见其对“仁”的重视。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

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

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最后,我们也可以利用亚圣孟子的思想核心来佐证我的看法。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这恐怕大家都赞成。

而孟子是最了解孔子思想核心的,也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最尽善尽美的一位,其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孔孟之道”为大家所熟识,因而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为“仁”。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很丰富,有礼,有恕,有忠,有孝,有三纲,也有中庸等,而这些都是从不同方面来为最终的“仁”服务,都是达到“仁”所需经历的各种具体的途径。

【注释】①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

“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夏的后代杞国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商朝的礼,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