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9896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docx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智力落后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一、什么叫家庭康复训练

系统家庭康复训练指在康复机构和训练员指导下,家长在家庭中直接对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家庭康复训练的主要特点有两个:

(1)家长成为直接的训练者。

(2)家庭成为天然的训练场所。

系统康复训练要求家庭康复训练从计划、实施到评估全过程实现规范化的运作,从而有效地提高家庭康复训练的质量。

二、家庭康复训练的意义和作用

(一)利于儿童早期干预的开展

智残儿童早期的异常行为表现往往是由家长首先发现的。

母亲是最先看到新生儿的人之一,儿童任何外表的异常和动作发展的落后都会引起她的高度重视。

另外幼小的儿童,尤其是幼小的智残儿童更需要得到父母的照顾,开展家庭康复训练顺应了这种特点和需要。

(二)亲情关系使家庭康复训练变理可能

孩子与父母的骨肉之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尽管家长的文化程序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观念不同,但如果他们都爱孩子,关怀孩子,不论孩子潜能大小,总是期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可以对家长进行指导、示范和鼓励,让他们学会做自己孩子的老师。

(三)家庭康复训练使训练内容更实用、更有效

家庭康复训练将训练由教室搬到了家庭。

在家庭自然环境中进行训练,家长最能体会到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教会孩子做什么。

在家庭环境中,由父母教会孩子的行为,更有利于巩固并慢慢养成良好习惯。

而对一些只发生在家里的不良行为,例如,孩子在家中乱发脾气,每天晚上睡觉前在床上乱爬等坏习惯只有在家庭中才有矫治的可能。

(四)在家庭中对智残儿童不能进入到康复站接受训练,而这部分孩子也因为他们智力残疾不能到正常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去学习接受教育,只能闲散在家庭中,由父母或他人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

如果家庭不仅承担起看护照料的责任,还应该担负起康复训练的任务,那么将有一大批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康复训练条件的智残儿童便能在家庭中接受训练了。

(五)家长在康复计划中的重要作用

经验证明,一个再好的康复训练计划,没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其收效都是有限的,而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家长本身就是该计划的制订者、实施者,测评者,他们最了解孩子的训练计划和需要。

家长在对孩子实施康复训练的同时自己也会受益匪浅,自身也会有很大的提高,会积累起许多成功的做法,另外还会成为计划的积极推广者。

(六)家庭康复训练节约经费

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为家庭节省一定的费用,使得家长更好地合理使用有限的经济收入,孩子从中也会有很大的收益,家长也会因此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

三、智残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分析

家庭康复家长是关键,做好家长的工作是开展家庭康复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家长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对于开展家庭康复大有裨益。

(一)智残儿童家长心理特点

智残儿童家长在得知孩子有智力缺陷时,起初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产生无助、怨恨、失望、负疚等情感。

当渡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家长接受这一事实,情绪基本超于平静,开始理解思考问题。

许多家长首先是希望能够通过医疗方法,使孩子恢复正常,经过多方浓度效果不尽如意时,便开始考虑康复训练,然而这个决定的时间越晚,孩子失去的康复训练机会就越多,因此家长越早作出早期干预的决定对智残儿童发展越有利。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家长的心理特点:

1、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智残儿童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影响康复训练、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态度表现:

溺爱: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有缺陷,本来就很可怜,同时负疚地认为是自己造成了孩子的不增,所以百般溺爱,迁就孩子,孩子要啥给啥,本来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也不要他做,事事父母代劳,溺爱、袒护孩子到了缺少理性的地步。

岐视:

与上面正好相反,由于孩子有缺陷,家长将其视为累赘而生厌恶,养育中视孩子为仇,虐待、摧残。

忽视:

认为孩子反正有缺陷,没了希望,听之任之,许任自流。

对孩子的早期干预不积极、不主动,缺乏信心和行动。

羞辱:

认为家中有智残孩子是莫大耻辱(家丑不可外扬),将孩子置于家中,尽量避免与外界接触。

严厉:

认为孩子有缺陷,今后要入学,参与社会将会比常人困难多,所以必须严格训练。

教子极严,刻板、难见笑脸,常常表现出急躁,恨铁不成钢,甚至动辙就打骂孩子,使孩子心理压力太大。

不承认:

明知自己孩子落后于其他孩子,而不愿意承认,不能面对现实,拒绝接受康复训练。

合理:

能以较为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教育当中宽严相济,家庭教育能坚持有目标、方法,能主动学习,了解各种康复训练的知识与方法,家长与孩子关系协调,尊重孩子,又有要求与引导。

2、家长对康复训练的期望

家长让孩子进入康复机构或进行了家庭教育训练,总企盼着孩子有所长进,家长对康复训练的期望有:

高期望:

期望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后,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态度可能在一段时间里促成家长的信心,能很积极地、主动地投入。

但在训练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孩子进步不大时就感到失望,还会对孩子、训练人员不满,而表现出烦躁、后退,热情冷却等。

低目标:

对孩子不抱太大希望,对康复训练信心不足,看孩子缺陷方面多,对孩子能力估计不足,对康复训练关照有限,也缺乏要求。

适度目标;当对孩子的缺陷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和前途有了信心和恰当的要求,既不过高要求,也不放弃努力,与训练员一起订出孩子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家长和训练员共同训练,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有了切实的希望,既看到前途,又对困难有充分的准备。

3、家长对训练员的态度

家庭训练需要家长与训练员密切的配合,训练和可能有更好的质量,家长对训练员的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尊重、配合:

家长能够尊重训练员,信任他们的为人和训练能力,能够按要求积极主动地与之员配合,双方交往愉快。

平淡、少交流;家长对训练员表现出平淡、无所谓的态度,对他们的为人和训练能力评价一般,不愿与训练员作进一步交流,双方处在一般性的礼节性交往上。

苛求:

家长对训练员有一些不合情理甚至过于苛刻的要求,导致双方关系紧张,影响对孩子的训练。

对抗:

家长与训练员出现对抗情绪,双方均对对方有过多否定与指责,且互不相让,造成关系紧张。

(二)训练员与家长怎样协调

家庭教育培训,首先要做好家长工作,协调好训练员和家长的关系,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训练好孩子。

1、尊重孩子

训练员要尊重家长,对家长平等相待,切不可居高临下,以恩赐式、救济式的态度对待家长,同时还应该明确,在家庭康复训练中最直接的训练者就是家长,所以训练员和家长必须携手,才能达到目的。

2、理解家长

智残儿童家长较一般儿童家长有更为艰难的心理历程,他们的生活不容易,训练员对家长有时出现急躁,提出不太合理的要求等等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3、帮助家长

提供家长需要的各项服务。

如:

定期家长会、家庭访谈、家长联络、家长培训、家长咨询等。

了解智残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的身心及学习状况,解答家长养育孩子中的疑难,提高家长素质,增进了解,传达双方需求。

给家长必要的关心与支持。

如果能在家长需要关心与支持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给予恰当的帮助,对建立双方良好关系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使家长明白康复训练对孩子的重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家庭康复训练。

为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训练服务。

一是尽职尽责,工作态度端正,不马虎不敷衍;二是有正确的训练策略与方法,让孩子通过一段时间康复训练,有明显的成效。

四、家庭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转变家长的态度,树立家长信心

转变家长的态度,树立家长的信心是开展家庭康复最首要的工作。

家庭康复首先是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调动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其科学的态度。

相信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使孩子的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改善,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孩子立足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家庭教育训练应把目光放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言语、社会交往能力上,这些能力是孩子将来立足社会、自食其力的基础。

一般来说,孩子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劳动技能,成人后能独立即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帮助家长将信心建立在一个实在的目标基础上,并通过脚踏实地地的努力一步一步地向这一目标前进。

(二)尊重孩子

智力发育迟缓,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缺陷的孩子与健全儿童、与成人一样也有被尊重的心理要求。

尊重孩子,不仅仅是表现在尊重孩子的兴趣、愿望和要求,不强硬地让孩子绝对服从。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对孩子提出表扬,进行鼓励,以激发孩子的兴趣,甚至有时在孩子没有进步时,切忌批评指责他们的无能,更不能把“你怎么这么笨?

”、“你真无能”、“真没本事”、“你怎么教都教不会!

”这样消极的话挂在嘴边。

家长永远不应对孩子说消极的话,而要说:

“你行,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如一个行走能力上有障碍的孩子自己推着一辆童车往前走时,就不应该阻止他,在注意保护的同时,加以鼓励,让他走得更快、更远、更稳。

在家庭康复训练中有许多例子说明,信任和鼓励的话语,就会给孩子增添信心、提高兴趣。

相反,轻视、责骂孩子,有时尽管是大人无意识的,或者是口头语,也会使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留下深深的阴影。

如果孩子经常处在这种氛围中,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使他们自己从心底里感到自己不行,最终使家庭训练的效果收效甚微,导致康复训练走向失败。

(三)有计划、有测评的原则

系统家庭康复训练强调个别训练计划,家庭训练计划的拟定促使家庭训练有目标、有步骤、有阶段地进行,并且强调对训练全局的掌握。

测评将使家庭康复效果得到证明,并且为以后的训练提供依据,变随意的、难于坚持的家庭训练为较为规范的、有明确目的、有检查督促的、真正有效的康复过程。

(四)充分利用生活情景进行训练

利用生活情景训练是家庭康复训练的一个特点,也是正确实施家庭康复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

家庭康复是在家庭自然的生活条件下和环境中进行,有很多内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这就需要我们能善于利用情景,随时随地地对孩子进行训练。

例如“礼貌”作为社会交往的一个方面,是必须要对孩子进行训练的内容,切不能正襟危坐对孩子说上半天,而是利用客来客往遇见熟人打招呼等不同的场合,教会或提醒儿童做到与人交往时要有礼貌,并且不断反复地强化;再如带智残儿童外出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很多知识,如认识交通工具、商品、建筑物等认知方面的内容,都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在这种状态下所学习的东西,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无意注意明显占优势,基于这些特点,家长应该随时利用各种机会、场合,有意识地对智残儿童提出要求,进行训练,他们往往会记得住、说得出。

当然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都需要家长进行不断的重要。

家庭是儿童接受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最佳场所之一,所以,家长应作有心人,充分利用生活情景,让智残儿童在生活当中学习生活。

 

智障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的主要环节 

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家长承担了康复训练的主要任务。

康复训练效果如何关键在家长。

应该确定一位家长(最好是母亲)长期稳定的参与康复训练,并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支持与配合。

家长在康复训练中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复训练环境

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复训练环境是实施系统家庭康复的必要条件。

所谓良好家庭康复训练环境包含家具设施,生活用品等构成的家庭生活基本条件,家长文化、教养态度和生活方式构成的身心环境。

家庭应该是干净、整洁、安全的。

对家庭康复环境的要求首先是安全。

居家的阳台、门窗、不可让孩子随便攀爬,家中的电器、药品、食品的放置与食用要安全,锐器的使用与放置(如剪刀、刀子等)应该妥当;遭遇突发情景如:

大雨、暴热、失盗、失火、地震、儿童突然发病或是到户外置于高坡、水塘边、地窖、沼气池等危险地段,或在游戏体育活动中跌伤等,家长应有相应对策并尽量消除隐患。

智残儿童不能在没有人照看下独自居家。

家庭应该少污染,大人少抽烟或不吸烟,注意房屋空气流通及阳光照射,每天要开窗通空气。

家庭应注意儿童的营养,合理的膳食搭配。

房间应收拾整齐,有条件的家庭,智残儿童应单独有自己的床和自己游戏活动的房间,一般条件家庭应给他一个游戏角,衣着或用品尽量让他自己选择喜爱的颜色或花样,应该是鲜艳、明朗、活泼的图案或色彩。

家中应天天扫地,用湿布抹桌子,碗筷、毛巾、牙刷等应与大人分开,应该常消毒,冬天7~10天应洗一次澡;其他季节最好天天洗澡,特别是夏季;要勤换衣服,勤剪指甲。

家庭应有一个适合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的身心环境。

这要靠家庭成员去创造,家庭的成员都应该关心、爱护孩子,让他感受到亲人的爱。

如果处在家人争吵、打架,相互埋怨或互不理睬的家庭环境,只会破坏家庭的和谐、愉快的气氛,给智残儿童造成心理创伤,易使他们变得冲动、易怒、粗暴、多疑或沉默,拒绝与他人交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就没有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健康的环境。

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回家后忙于操持家务,几乎连和孩子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孤单、无所依靠的环境之中,他将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和不良行为。

也有些家长对智残儿童训练时碰到了挫折,产生了不耐烦的情绪,大声责骂儿童,使他产生了畏惧、怕学习的不良心理,最后也会影响到训练的效果。

当然过度溺爱、放纵的家庭更不是真爱,也不算是良好的身心环境。

例如:

他已经长大了,但母亲还是一直把他抱在手中;家长在孩子应该自理生活以后的很长时间,仍然继续给他喂食、穿衣、梳洗;家长怕儿童出去玩耍受到欺侮,限制他与小伙伴接触等。

这些过度保护方法,会使儿童养成依赖家长的惰性,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也就会处处碰壁。

儿童本身对环境适应就差,家长这种看似“保护”的做法对智残儿童,只能助长了他对别人的依赖。

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家庭成员的态度应当一致。

首先是长辈(父、母、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等)对儿童训练的态度要一致。

智残儿童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特殊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接受能力迟钝,如果家长之间对儿童的态度不一致,他们就会无所适从,如果家长的意见不统一,就会使双方的要求互相削弱或抵销,长期下去智残儿童就会在不同的家长面前表现出不同行为,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将会降低康复效果。

因此,家长的要求一定要尽力保持一致,家长有不一致的地方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暴露矛盾,而是找合适的时间进行沟通。

二是家长对智残儿童的要求要有一贯性,不能一天一个样,今天说了,明天不算。

有的家长今天要求孩子自己吃饭,但到明天看到他自己吃饭满狼藉,就讲“算了,还是我喂给你吃吧!

”又如让儿童自己穿衣,当家长把其他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他的衣服还没有穿好时,就讲“你怎么这么慢,还是我给你穿吧。

”这样经常性地自己说话不算数,会使儿童无法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中反复练习、巩固已形成的习惯,最后,家长丧失信心,智残儿童也失去了有可能获得的成功。

家长如果要对儿童提出某一项训练的要求,事先一定要与家庭其他成员商量,取得一致意见,并按统一的目标与步骤去要求。

三是家庭康复训练应该与康复机构的要求一致。

例如,儿童在就康复机构听老师说拣到钱包要交给警察叔叔,回到家里妈妈却说拣到钱包该拿回来自己用,这就是不一致的教育。

家长以身作则,为智残儿童树立一个好榜样,家长在儿童心目中有着较高的权威,加上儿童从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受到的影响最大,所以家长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做家长的一定要重视和利用自身对儿童的影响作用。

要求儿童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比如:

要求儿童跟邻居儿童和睦相处,不打人、骂人,父母在家里就不能随便吵嘴,随便打骂孩子,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起到的是潜移默化作用。

家长应把培养智残儿童良好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成就智残儿童的一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则会毁弃他的一生。

从小注重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既艰难又花费时间,但必需去做的事情。

智残儿童从婴儿成长到幼儿这一过程,往往会由于家长的训练或家长的潜移默化影响,已经养成了某些习惯,只不过是家长不太爱往“习惯”这二个字上去想罢了。

一个人的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它需要有一个过程。

从形成习惯的模仿、简单重复、有意练习、纠正坏习惯的多种方式,可用于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

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如果只提要求,然后叫儿童照做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不能完全理解,也就无法去按照要求去做。

所以,家长首先要把抽象的语言,叙述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的,使他能够模仿的动作,这动作应该是极简单又易于做到的动作,慢慢地训练。

儿童做得好的,要及时地表扬、奖励。

在活动时要有新的形式和在相同场景或不同场景对同一行为作训练。

其次,在多次的有意训练过后,看到儿童达到基本的要求以后,就可以对他提出重复的要求,这种重复在形成习惯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习惯成自然”。

第三,发现儿童有不良习惯苗头的家长就应该提醒在前,用儿童较容易接受的编讲故事等形式来批评,千万不要等到儿童养成了坏习惯后再去纠正。

第四,培养儿童形成一种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能随意地见什么抓什么,要有计划。

第五,要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的态度和做法必须坚持一贯,不能破例。

为智残儿童提供群体活动的机会。

家庭康复训练多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多由父母与儿童共同完成,但儿童一个人接受教育训练,习得各方面知识和良好习惯的效果,不如在儿童群体中与其他孩子一起学习的效果好,合群是人的天性,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儿童与伙伴的友谊是他们心理成熟的催化剂,也是培养其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设法让自己孩子多与邻居家儿童一起玩耍,带他们走亲访友与堂表兄妹多接触,多参加集体活动,智残儿童家长还可组织起来,成立家庭小组,家长与儿童们集中在一起训练。

要让自己的孩子能被儿童群体接纳,需要家长提供协助。

比如:

自己的孩子与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家长先给自己孩子讲讲游戏规则,或是先手把手教他做一下,并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提醒小伙伴们“他才刚开始学,多帮帮他。

”当孩子置于伙伴群体时,家长开始也可加入,当孩子逐渐适应后,家长在一旁多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如:

能否执行规则,能否与伙伴共享玩具,是否能表达需求,是否开心,是否会模仿学习等等,活动后应给孩子以鼓励,让他喜欢群体活动,有再次参加的动力。

二、参与个别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康复活动安排

家长必须参加个别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康复活动的安排,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逐步学会自己安排康复活动。

(一)参与制定个别训练计划

家长应与康复机构人员配合,帮助训练员熟悉自己孩子的情况,为康复目标的测评奠定良好的基础。

家长应该掌握有关6个康复领域的测评和个案综合分析的步骤方法(参见本节的相关章节),应该熟悉康复训练目标,并将康复目标与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准确地掌握测评等级,以便在测评和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时,提供儿童的有关情况。

(二)安排家庭康复训练活动

家长需要学会怎样将个别训练计划中的康复目标转化为康复活动。

1、学会拟订康复训练计划

家长和训练员一起将目前儿童需要康复的目标合理地安排到每个月的活动中,然后将目标分解到每两周去执行。

家庭的康复训练活动,一是个别训练活动;二是情景训练活动。

可以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放到情景活动去,将一些比较重要的,或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或需要专门训练的康复目标安排到个别训练中去。

2、安排家庭个别训练

家庭个别训练需要在固定时间中进行。

例如,每天训练时间:

上午9:

00~9:

30,下午3:

00~3:

30。

两次共用1小时左右比较适宜。

家长和训练员根据两周计划,将安排在个别训练时间的内的目标进行分析,设想用什么活动去完成(可参看训练建议,也可自己设想),并考虑这项目怎样训练为好(在什么场景下,用什么方法、教具等)。

训练员与家长一民拟出简单的训练过程和目标填在(个别家庭)康复训练方案与记录上。

最初训练员指导家长做,以后家长熟悉了便由自己来做。

家庭个别训练也需要使用教具、学具,比如:

录音带、图卡等,除了购置外,更多地需要家长自己想法动手制作。

要尽可能利用家庭现成的一些玩教和生活用品,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丰富的游戏、娱乐环境,并有目的地购置、制作玩教具;条件有限的家庭,因地制宜,自行制作,比如:

用旧挂历纸剪贴、折、撕,家中碎布角制出小人、动物、贴画、剪纸、麦、稻草杆、泥土捏制,日常生活中的沙石、砖、瓦、花、草、小动物都可以做教具,废弃的饮料瓶、塑料袋等等均能利用,个别训练用的教具学具应提前准备好。

3、安排情景训练

情景训练是家庭康复的主要的训练方式。

如起床、入厕、浴洗、吃饭、购物和社区活动等生活情景都是情景训练的良好机会。

情景训练也需要有计划安排,按照康复计划,在一定的阶段有意识地安排必须目标。

由于情景训练看似随意,因此特别需要有目标的引导。

在情景训练中要注意安排休闲娱乐活动、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情景。

在个别训练相区别,情景训练主要运用日常生活中物品、在自然的生活状况下训练。

情景训练的关键是家长要培养起在日常生活中按一定目标训练儿童的意识。

三、掌握康复训练的过程和方法

(一)按计划进行训练

家长应将对智残儿童的康复训练作为每天必须完成的常规工作,天天去做。

(二)持之以恒地训练

智残儿童的家庭教育训练是一个艰苦、长期的过程,长期坚持,才会有效。

坚持训练是家庭康复成功的保证。

(三)不断重复的训练

对智残儿童的训练需不断重复,训练员、家长要不怕重复,有的训练可能需成百次地努力,也可以通过变化活动或方法来反复训练。

(四)执行一贯要求

对智残儿童训练要求一提出就必须坚持执行。

如吃饭、擦桌子要求,不能因为今天家中有客人,或是饭后要上街,而以此为借口,给孩子“代劳”,以至不能坚持下来。

(五)小步子训练

在康复训练中,家长要注意把某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步骤,而且一定要细,其目的是尽量减轻智残儿童所学习内容的难度,使他们处在一种坚持一下便可以学会的状态之中,例如:

在教他穿衣服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①认识衣服。

②认识衣服各部分的名称。

③学会扣钮扣或拉链(拉锁)。

④在身上练习扣钮扣或拉拉链(拉锁)。

⑤学会把手伸进衣袖,穿上衣服。

⑥学会自己理领子,扣扣子。

以上训练步骤如果对智残儿童还比较困难,还可以将其中一步再分成更小的步骤。

例如:

学习拉拉链还可以分成更细的步骤。

第一步,将拉链拉好一大半,再让他拉完最后一段。

第二步,将拉链拉上一小半,让他自己拉完。

第三步,将拉链扣上,让他自己拉上。

第四步,让他自己将拉链扣上并拉好。

再如教智残儿童学会用匙吃东西,可分为以下几步:

①用手拿匙。

②用匙舀起食物。

③用手将匙平稳地将食物放入口中。

这样的分步骤训练,一步一步地教会后,再串起来。

从这点也可以看到训练智残儿童完成任务的能力,取决于他们的接受力,也取决于家长对任务的分析。

(六)适当协助

训练中,家长应为智残儿童提供适当协助,家长把握协助的程序非常重要,协助过度,儿童会厌烦或依赖;协助不够或协助不当,儿童学不到东西。

比如:

已经能够自己用勺子吃饭的儿童,家长就不要给他喂饭了,偶尔撒饭的儿童,只需在他撒饭时才提醒,不须一吃饭就唠叨不撒饭。

儿童根本不会拿笔,你只是口头说,拿笔给他看,是不够的,需要你握着他的手并配上口头语言的说明他才能学会。

适当协助会使智残儿童学会许多东西,从而增强了生活信心。

儿童在“我会自己穿衣服了”、“我会自己叠被了”的氛围鼓励下,其自信心会不断地被激发起来,在家长的指导下,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以后的学习、生活。

如果一个智残儿童在生活上养成了依赖成人的惰性,其智力成长也会受到影响。

的确,要教会智残儿童去做一件事情,家长所花的时间、精力会比代他们去做要大得多,智残儿童自己学着做也会比家长包办花更多的代价,如撒了东西、摔破了碗,但这是智残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得到的回报将是不断的成长和进步。

(七)给儿童以成功的机会、表现的机会

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智残儿童更需要成功。

成功感能增加儿童的兴趣,相信自己的力量,成为他再做这件事情的动力。

在康复训练当中应该把训练的目标订到儿童通过学习、努力能够达到的程序上,这样成功的机会就多些;如果目标过高,努力也达不到,儿童就会受挫折,便会失去信心。

当然,如果目标过低,儿童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