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999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docx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练习题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中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O和NO,生成物是CO2和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2CO+2NO=N2+2CO2。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只有生成物的N2分子是由2个同种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单质,正确;

B、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将有毒气体CO和NO转化为无毒气体CO2和N2,正确;

C、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CO和NO,它们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D、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改变,错误。

故选D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

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所示,由该图示不能得出的的结论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氟气比氧气更活泼

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没有改变D.丙不是氧化物

【答案】C

【解析】

根据反应条件和图中信息知,A、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氟气能把氧气置换出来,说明氟气比氧气更活泼;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4个分子,反应后5个分子,反应前后应分子数目已改变;D、丙是氟化氢,不是氧化物。

故选C。

点睛∶对于金属来说,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对于非金属单质来说,同样是活泼的置换不活泼的。

3.下列有关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和④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周期

B.②和⑥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

C.①和②、⑤和⑥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③④是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③的元素属于第三周期,④的元素属于第二周期元素,故A选项错误;

B、②的元素是镁元素,⑥的元素是氧元素,故形成的化学式为MgO,故B选项正确;

C、①是稀有气体元素、②是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选项错误;

D、③是离子结构示意图,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依据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碳、氮、氧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C.氧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8

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左上方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右上方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中间的字表示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A错误;

B、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

故B正确;

C、左上方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16-8=8,故C正确;

D、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D正确。

故选A。

5.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碘分子质量变大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答案】B

【解析】

物质由固态→液体→气态,分子间隔在变大,但分子的大小不变。

本题中由于受热,因此内能增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剧

6.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右图A、B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气体不反应),而B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不能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间有间隔

C.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的密度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答案】D

【解析】

A、此现象能直接得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

B、两种气体能混合,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A瓶混合较快,B瓶混合较慢,说明氢气的密度比二氧化氮密度小.

D、本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故选D

【点评】此实验能从多角度证明分子的性质,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实验.

7.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下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C.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g

D.硅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答案】B

【解析】

A、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B、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B正确;C、硅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故C错误;D、氧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其次是硅元素,故D错误。

点睛∶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8.2017年10月27日央视财经报道:

王者归“铼”,中国发现超级金属铼,制造出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

如图是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B.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2g

C.铼的元素符号是ReD.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铼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5,A选项正确;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B选项错误;C.铼的元素符号是Re,C选项正确;D.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5,D选项正确。

故选B。

9.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m=10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m=22-2-8-2=10,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这是因为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占据的空间很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睛】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

 

10.如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

C.图中n的值为10

D.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由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选项说法正确。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11=2+n+1,n=8,故选项说法错误。

D、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钠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位于第3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睛】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海绵能吸水,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符号“Cu”既能表示该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种物质

D.Na和Na+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答案】C

【解析】

A、不同种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错误

B、海绵能吸水,与分子间有间隔无关,故错误

C、Cu是元素符号,既能表示铜这种物质,又能表示铜元素,还能表示1个铜原子.故正确

D、因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Na和Na+的化学性质不同,说明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只有带电的原子才叫离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D.原子是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错误;

B、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错误;

C、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水是由分子构成的,铁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正确;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错误。

故选C。

13.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A.

考点:

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14.如图1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部分信息,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B.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

D.铝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

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或由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铝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5.下图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物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均只含有氢、氧两种原子,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的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水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物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物水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答案】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17.下列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的,因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所以微粒带负电.其中B质子数小于电子数是阳离子.CD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表示原子.A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所以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易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18.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3O—3个氧元素B.H—1个氢分子C.K—l个钾原子D.Ca+2—1个钙离子

【答案】C

【解析】A.元素符号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3O—3个氧原子;B.H—1个氢原子;C.K—微观表示l个钾原子;宏观表示钾元素,或金属钾;D.离子符号书写:

元素(或根)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Ca2+—1个钙离子。

选C

19.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关系归纳错误的是()

A.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B.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因此原子不能再分

D.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

故选C.

考点:

基本概念和原理

20.某元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

B.该粒子为阴离子

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0

D.该粒子为Na+

【答案】D

【解析】

氖的核电荷数是10,根据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以知道氖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又由于该元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粒子与Ne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可知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个电子,其核电荷数为11.

A、该元素核电荷数为11,核外有3个电子层,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故选项错误.

B、该元素的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为阳离子,故选项错误.

C、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1,故选项错误.

D、该粒子为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钠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a+,故选项正确.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