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0920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docx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过零丁洋》说课稿

  说教材

  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说教法

  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说学法

  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实行阅读,提升思考水平。

  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使用。

  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实行)

  说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理解对仗手法的使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说重点

  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

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

所以把它定为重点。

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

  (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使用,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

也是律诗的特点之一。

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所在。

  说难点

  用比较式的思维方法实行阅读。

  理解名句的含义

  说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因为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

他的把革命实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

今天我们来理解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导入语先用陈毅的事迹酝酿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会利于学生理解诗文和诗文的主旨。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

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

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

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

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

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

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

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

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

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个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三、找感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预设:

干戈寥落(gāngēliáoluò)

  (此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采用多媒体配音朗读。

  (此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

  3、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能够体会节奏和情感)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实行质疑问答。

  预设:

  首联:

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

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

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使用了什么修辞?

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

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

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同学们能够充分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达到新课标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理解)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

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略)

  八、拓展延伸,走进历史

  请同学们写出积累的与爱国相关的古今故事或诗词,然后交流,最后请同学发言。

  预设:

  故事: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

  苏武执汉节在北海牧羊19年。

  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于风波亭上。

  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慷慨就义也不说出共产党人下落。

  诗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此环节能够检验同学们的日常积累。

让他们感觉到学有可用,积有可用。

从而激发他们日常自主学习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勤学习,勤积累的好习惯。

  九、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

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

  (进一步激发、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十、作业

  必做:

背诵并默写诗文。

  (此环节能够充实学生们的知识宝库,使他们的仓库更充实,知识更丰富。

  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做):

简要说一下诗人巧妙神奇的艺术构思。

  (此环节能够激发语文素养更高的学生去探究诗文的艺术成就。

  说板书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

叙事明经入仕“勤王”

  颔联:

比喻凄苦的心情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颈联:

对仗双关

  尾联:

名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

#9F00005pxsolid;LINE-HEIGHT:

35px;PADDING-LEFT:

10px;MARGIN-BOTTOM:

8px;BACKGROUND:

#FFEEEE;COLOR:

#9F0000">篇二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慷慨正气”。

课题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A、让学生在有节奏地朗读全诗的基础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进而弄懂写法,直至理解主题。

  B、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大致理解文意,通过检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C、课上着重学习此诗的表现手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

  2、学法

  A、在预习、探究的中解决生、字词。

  B、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实行阅读,提升思考水平。

  C、品味感情充沛的语言。

  D、初步了解一下对仗手法的使用。

  E、简单了解一下名句的含义。

  (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探究,熟练朗读诗文,了解作者生平,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下面环节的顺利实行)

  三、说目标

  

(一)、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为理解全诗意思和文本的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为学生积累知识提供了方法;为学生朗读诗文提供了技巧。

  3、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以及表达的主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提,也就是说只有理解了诗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诗文的主旨,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学本诗文所要达到的目的。

  4、理解对仗手法的使用。

  (这是律诗的主要特点之一。

  5、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样才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二)、重点

  1、学习用比较式思维来阅读文章的方法。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好坏清晰,优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明晰。

关键是要学生找准(或者老师指引找准)切入点。

所以把它定为重点。

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之所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义。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义”之所以把名句当做重点,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含义,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对学生的现在,甚至未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3、对仗写法的特点和好处。

  (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手法的使用,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

也是律诗的特点之一。

也正是下面难点确立的理由所在。

  (三)、难点

  1、用比较式的思维方法实行阅读。

  2、理解名句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打出文字)

  在红军长征的时期,陈毅在大部队转移后,带领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国民党部队的包围,因为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突围很困难,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还,于是写下绝笔诗《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决心。

他的把革命实行到底的不惧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

今天我们来理解一位同样具有这种精神的伟大人物——文天祥。

  (导入语先用陈毅的事迹酝酿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这样会利于学生理解诗文和诗文的主旨。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

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第一。

历任湖南提督、知赣州。

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渡江,他在知赣州任上组织抗元武装,奉诏率兵万人入围临安。

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痛斥敌酋伯颜,被拘至镇江。

脱险后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

后被元重兵所败,在五坡岭被俘。

次年坚拒元将张弘范诱降,作《过零丁洋》以明志。

后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达4年之久,屡经威逼利诱,始终大义凛然,不为所动。

后在菜市口从容就义。

  (这个环节便于学生理解诗文和主旨)

  (三)、找感觉(指导朗读)

  1、学生浏览诗文,讨论需要解决的字有那几个?

  预设:

干戈寥落(gāngēliáoluò)

  (此环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师范读或听录音或采用多媒体配音朗读。

  (此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景感受)

  3、指导朗读。

要求学生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感情、重读音节等方面。

  节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学生自由朗读。

  (能够体会节奏和情感)

  5、指生朗读,师生评议。

  6、全班齐读。

  (四)、品读诗文,品味诗意

  学生分四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要求一个小组负责一联,实行质疑问答。

  预设:

  首联:

此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那两件大事?

请结合诗人的身世来理解。

  颔联:

此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使用了什么修辞?

个比喻了什么?

  颈联:

此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尾联:

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环节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同学们能够充分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达到新课标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归纳总结诗意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两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此环节让学生对诗情、诗意有了一个明晰的理解)

  (六)、带着感情再次读诗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体会、品味诗文,理解诗文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情怀,爱国情怀。

进而为下面体会主题环节打下基础。

  (七)、名句欣赏,体会主题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略)

  (八)、拓展延伸,走进历史

  请同学们写出积累的与爱国相关的古今故事或诗词,然后交流,最后请同学发言。

  预设:

  故事: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

  苏武执汉节在北海牧羊19年。

  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于风波亭上。

  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慷慨就义也不说出共产党人下落。

  诗句: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此环节能够检验同学们的日常积累。

让他们感觉到学有可用,积有可用。

从而激发他们日常自主学习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勤学习,勤积累的好习惯。

  (九)、试背

  (十)、本课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气节更加震撼我们的内心。

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在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时代,同学们依然要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让爱国的旋律永远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

  (进一步激发、培养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十一)、作业

  必做:

背诵并默写诗文。

  (此环节能够充实学生们的知识宝库,使他们的仓库更充实,知识更丰富。

  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做):

简要说一下诗人巧妙神奇的艺术构思。

  (此环节能够激发语文素养更高的学生去探究诗文的艺术成就。

  板书: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

叙事明经入仕“勤王”

  颔联:

比喻凄苦的心情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颈联:

对仗双关

  尾联:

名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

#9F00005pxsolid;LINE-HEIGHT:

35px;PADDING-LEFT:

10px;MARGIN-BOTTOM:

8px;BACKGROUND:

#FFEEEE;COLOR:

#9F0000">篇三

  一、分析教材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

是文天祥于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元军强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

文天祥断然拒绝。

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光照天地的爱国诗篇。

诗歌回顾了诗人从读书入仕到救亡报国,直至被俘所经历的艰辛危难,抒写“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国的决心。

前六句写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惨。

先从自己的出身说到报国。

表明原先就有艰苦奋斗的阅历,暗示经得起后来的艰危的磨炼,而儒家思想则是他的精神支柱。

接着连用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概括抒写奋战中的感受:

以“风飘絮”表现大好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相和诗人对时局的悲痛,以“雨打萍”表现诗人在抗元斗争中遭受的种种打击和挫折。

“惶恐”二句则借典型事件实写感受。

上句说兵败,“说惶恐”含有与士卒共度艰危的意思。

下句说被俘,“叹零丁”兼有将士伤亡殆尽的孤独感。

巧用地名作对,使用语义双关,把纪实与抒写特有的心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尾联直抒胸臆,表白自己置生死于度外的爱国忠心。

出语斩截有力,气贯长虹,是千古名句,曾鼓舞无数仁人志士取义成仁。

前六句悲凉沉痛,后二句转悲为壮,构成了全诗沉郁悲壮的风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认为教学诗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全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意境,其次通过研读、赏析,领悟诗作的精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诵,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所以本人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水平目标:

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

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所以,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四、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

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

(学生回答,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顺势导入)

  

(二)、简介作者:

简介文天祥生平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

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实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实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协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教师小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

  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

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布置课堂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三)、板书设计:

  首联:

读经入仕、起兵抗元

  颔联:

“风飘絮”、“雨打萍”

  颈联:

“惶恐”、“零丁”

  尾联: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