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1276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语文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巩乃斯的马》精品示范教案语文版必修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写动物的取材谋篇方法;

2.学习体会本文表达的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和崇高友爱的感情,及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体现的思想精神。

2.难点:

文革年代人们的处境。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周涛,原名周小涛,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

著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

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新疆。

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

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深得读喜爱。

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xx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

二、词语:

◎生词:

丑陋畸(jī)形龇(zī)牙大鸣滑稽驮(tuó)着唿(hū)哨颠簸歉疚(jiù)鬃毛牝(pìn)马马驹(jū)儿穹(qióng)庐毡(zhān)房倏(shū)忽悲怆(chuàng)后裔(yì)兵马俑(yǒng)

◎词解:

安贫知命:

安于贫穷的生活,知晓自己的命运。

尤物:

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当之无愧:

能承受各种荣誉或称号,名副其实,一点也不惭愧。

无与伦比:

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淋漓尽致:

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

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我行我素: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马踏飞燕:

东汉青铜奔马。

◎名句: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史记刺客列传》)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马诗》)

三、课文解读: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两个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1、课文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

——

(1)比较;

(2)以浓笔重彩,描绘了两幅巩乃斯马奔的壮阔图景;(3)展开联想,揭示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联系。

(4)描写与议论、抒情并用。

2、说说作者的思路:

——比较引出——描写抒情——联想议论

3、按此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说出各部分的大意。

——①通过比较,指出“马”是“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

②通过两个马奔的典型场面,表现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③展开联想,表达对马的品性和精神的赞美与喜爱。

4、第一部分中,作者用了哪些动物与马对比,这些动物各自的和共同的缺点是什么?

在书上划出。

5、把第二部分划成三个层次,并写出大意。

——①写雪夜骑马狂奔的场景。

②对马的观察、思考及其带来的艺术享受。

③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6、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朗读。

①马能给人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

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当时阴暗低沉的社会生活气候。

在压抑痛苦的环境中,马奔使作者重温到人生自由的快乐。

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把观察马作为一种艺术享受了。

②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

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

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

——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危险的年代,作者只有一个乐趣,看马。

从中“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从而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至今不能忘怀。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

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

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

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7、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从哪些方面,用了哪些资料来表达对马的赞美与喜爱?

——从文学、艺术、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

具体材料在书上划出。

8、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并朗读。

④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马跟牛、毛驴、骆驼不同,它独具艺术价值。

从历史来看,马的历史,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

骏马与武士与英雄以及今天的军人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曾创造出许多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

从文化来看,我们有许多关于马的故事,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

“龙马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

(三)主题:

本文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和艺术价值以及给作者的深刻启迪,赞扬了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和崇高友爱的感情,寄托了自己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四)艺术特色:

(1)情感浓烈饱满。

(2)描写独具特色,意境阔大雄壮。

如文章中的两个马奔场面的描写。

一个场面是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赴,“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在另一个场面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

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

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

这两个广阔壮烈的场面,具有典型的西部草原的特色。

正是这种特有的西部风情,提升了作为个体的作者生命境界,形成一种特定的西部气质,同时也显示出作为特定人文景观的西部气质是与特有的自然景观分不开的:

这种广阔纯朴的自然景观是精神处于绝境的人的最后的支持,既逼迫又提升着使个体达到一种崇高壮烈的生命境界。

对于周涛来说,马的优美而不羁的精神正是这种西部气质的象征,他偏重它自然的一面,尤其是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的最后支撑这一点。

他写道,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潜伏危险的年代,他只有一个乐趣,看马:

“不象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

”这样,他就从巩乃斯的马身上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

当然,也有我们在上面所指出的淋漓尽致、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

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互相激发的状态,终于将本来地方色彩颇浓的西部风情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境界。

四、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语文活动:

(见课文第3页)①②两小题任选一题,完成后写在练笔本上

瓦尔登湖

一、整体把握

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痛心。

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1.写景方面,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

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

“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的湖景,有远景全景和近景小景两种景致。

远观全景,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近观小景,也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洁而美丽的,像玻璃中的细眼”。

两个比喻都生动而贴切,尤其是后一个,感觉很新鲜,这是静心观察、细心揣摩的结果。

其间还穿插着描写了一些小生命的自由欢快的活动,有燕子低空汆水、掠水虫带水生光、鸭子整理羽毛、鱼儿在空中画出圆弧线、鱼儿捉虫子、水蝎在水面上滑行……还有水的波纹、水的漩涡等。

这些都是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

“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主要写小鲈鱼的嬉戏场面。

嬉戏的环境:

湖面“出奇地平静”,“反映出了四周小山的十一月的阴暗颜色”,湖水“这样透明、似乎无底”。

用“阴暗”一词,说明作者对景物色彩非常敏感。

嬉戏的鲈鱼“成亿万”,身长五英寸或三英寸,身色是“华丽的铜色”,动作是“盘旋、飞翔”,有时“跳跃得比以前更高,半条鱼身已跳出水面”。

这段的几个比喻非常精彩:

“我好像坐了轻气球而飘浮在空中,鲈鱼的游泳又是多么像在盘旋、飞翔,仿佛它们成了一群飞鸟,就在我所处的高度下,或左或右地飞绕;它们的鳍,像帆一样,饱满地张挂着”,“有时候那被它们激荡的水波,好像有一阵微风吹过,或者像有一阵温和的小雨点落下”,“它们惊慌起来,突然尾巴横扫,激起水花,好像有人用一根毛刷般的树枝鞭挞了水波,立刻它们都躲到深水底下去了”,每个比喻都是一种情景,一幅动态的画面,这些画面有声有色,形象感非常强。

总之,这是课文中对一种景物描写最充分、最细致、最精彩的地方。

2.抒情、议论方面,主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人类文明负面影响的痛心与厌恶。

首先,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如开篇“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是实写,但又是通过设喻写想像,表达作者的一种欣喜的审美情怀。

写“梭鱼或银鱼在捕捉一个虫子时”感慨道,“真是神奇,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却可以这么精巧地显现”,表达对景物的一种评价,也表达内心的一种喜悦情感。

至于“这是何等愉快的事啊”“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再没有什么像这一个躺卧在大地表面的湖沼这样美,这样纯洁,同时又这样大”等等,更是直抒胸臆了。

这些随写景而生出的抒情,点到为止,不事铺陈,并且与景物描写浑然融洽,相与为一,使景物增添了情的色彩、情的光辉。

其次,通过直接议论表达深刻的思考。

细分的话,可以领悟到三个方面:

一是对瓦尔登湖的歌颂,由此推广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歌颂。

如“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的圣洁的水”“也许只有瓦尔登湖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它永远年轻”,可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二是表达生活态度和对人的本性、人的合理生存的思考。

如“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业,它的产量也是最丰富的。

我这样偷闲地过了许多个上午。

我宁愿把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并没有把它们更多地浪费在工场中,或教师的讲台上,这我也一点儿不后悔”,这种懒散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受读者訾议,但它与汲汲于名利的生活态度相比,也有它的合理性,可以算作另一种生活方式,不能轻易否定。

再如“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作者竟然把瓦尔登湖比作衡量人的优劣高下的一个尺度,仍见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又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

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可见瓦尔登湖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三是表达对工业文明的厌恶和批判,如叙述人们大砍大伐森林之后,说:

“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

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

”这还算温和的批判。

在讲述村民糟践湖水时说:

“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神的肋骨之间?

”这已是近于痛斥了。

可见作者是把坚守瓦尔登湖的原始风貌当作一项斗争任务的。

本文的写作特点:

1.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

本文描写的景物之壮美、精彩让人叹为观止。

究其原因,一是瓦尔登湖本身的景色,美妙绝伦,世人难得一见,惟作者处之观之,照直写来即可悦人眼目,令人神往。

一是写景手法的多样化,远景、近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无不具备,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也为景物描写增色不少。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作者身处美湖既久,无尘世杂音扰耳,无世俗杂念烦心,可看见湖的最深的底蕴、最真实的色彩,因而能写成最纯美的文字。

2.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描写叙述当中。

作者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的作家,他把自己的湖边生活当作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实验或实践,因此,他的作品便有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写景状物、叙述议论等,但这些东西都是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外化。

二、问题探究

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难懂,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

1.“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这是课文开头一句话,也是全文的一个提要和总括,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最美”和“最有表情”。

课文描写的正是瓦尔登湖的美姿和表情,而且把这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不能认为这句话代表了课文的全部内容,因为课文不止是写瓦尔登湖的外在美,还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的反感。

2.“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里的湖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的自然天性来。

这里的“天性”也就是人的本性。

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当人返回大自然时,仿佛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能发现人的最初的本性。

但这种发现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各不相同,由于社会的熏陶感染、改造影响,有些人较多地失去人类可贵的本性,有些人则较多地保存了这种本性。

3.“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

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法分辨。

文中的“它”指瓦尔登湖。

其中“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用的是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湖的虚拟的生命力;还有“震抖”“颤栗”,也是拟人化的写法。

瓦尔登湖并没有灵魂、意志或感觉,而这里像描写人的生命一样描写湖,显然是作者的想像,是作者自身生命力的冲动的外化表现。

4.“空中的精灵也都逃不过这一片大水。

它经常从上空接受新的生命和新的动作……看看是不是有一种更精细的精灵,在它上面扫过。

“精灵”难于理解,或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根据上下文,似指灵活飞动的昆虫或鸟类。

“它”指湖。

5.“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被当作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能像瓦尔登湖一样的贤者少之又少,但这里说的“少数几个人”究竟是谁不得而知。

关于练习

一、作者说: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话的理解。

设题意图:

这是课文的起始句,也是文中的一个关键语句,包含非常丰富的意蕴。

认真品味这一语句,可以对全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领悟。

参考答案:

本文写了湖,也写了湖岸、湖边森林、湖上天空等,但主要还是集中地写湖。

“最美”指湖上风景优美,“最有表情”指湖上景物变化多样,生动迷人。

解答此题,可以是举例性的,只要举出“最美”和“最有表情”的例子就可以了,如“当你倒转了头看湖,它像一条最精细的薄纱张挂在山谷之上”,很有美感;而“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以人脸面作比,形象生动,写出了湖的表情。

二、这篇课文写景细致逼真,而且情景交融,精彩纷呈。

参看下面的示例,从文章中再找一些你喜欢的语句,结合语境加以赏析。

1.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眼睛比湖,睫毛比森林,以彼物比此物,生动形象,画面鲜明生动。

“望着……深浅”表达作者的体验和感悟,他认为湖的纯洁清净使人得以返观内心,发现自己的自然本性。

2.一条鱼跳跃起来,一个虫子掉落到湖上,都这样用圆涡,用美丽的线条来表达,仿佛那是泉源中的经常的喷涌,它的生命的轻柔的搏动,它的胸膛的呼吸起伏。

那是欢乐的震抖,还是痛苦的颤栗,都无从分辨。

──这是在晴天,作者坐在树桩上静观、感觉到的情景。

虽是动景,却极显静谧;景物描写生动细致,又映现作者心境,物我互“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培养语感,体会写景状物的深层意蕴及其精妙所在。

示例只供开拓思路之用,不能成为答题标准模式。

事实上学生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只要说出自己的品味感受就可以,不必寻求统一答案。

三、《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

有条件的话可以找来读一读。

探究一下,这样一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

设题意图:

旨在扩展阅读,鼓励学生读全书,并探究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和魅力所在。

至于探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如果有学生读了,可以向同学介绍书的内容,甚至可以朗读部分精彩片段;有的学生没读,也可以查找一些介绍和评论的资料,讲给同学听;还有的同学由于条件所限,不能进行这些扩展阅读(读原著、读资料),则可以就这部书或者这篇文章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考。

最重要的是过程,是参与;至于答案,不必求得统一。

“课文研讨”中对这一问题已有一些说明,可供参考。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师说9教案粤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B、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

虚心求教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

(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4.多媒体投影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幻灯片放映)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让学生看过投影后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幻灯片放映)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名字的传说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

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

”郑氏道:

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

“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

”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

“愈字有何佳意?

”韩愈道“愈,超越也。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嫂嫂听后,拍手叫绝:

“好!

好!

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

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

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

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

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

结果别人考中乐,他却名落孙山。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

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

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

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

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

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

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

“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

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

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

”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

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

”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

“你真是个聪明人啊!

”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