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1744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docx

大通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大通县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大通县林业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

 

《大通县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 长:

马永珍

副组长:

白有学索生乾姜佑邦陈永国

成 员:

胡文忠李永良胡长寿贺永元王文义

徐守成马武星刘国强 张玉梅 李得俊

孙福林王仓武刘登魁

 

项目名称:

大通县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

大通县林业调查队

技术负责:

索生乾

执 笔:

张宝元

编写人员:

胡长寿 刘延飞何得龙 伊有成 王 丽 

前  言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相处。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为加快林业发展,有序地组织林业建设,顺利实施林业项目,更好地治理、维护和改善大通县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市、县的统一部署,结合大通县实际,特编制了《大通县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相关部门为规划的编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各级领导和专家给予了热情地支持与指导,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规划编制时间紧、任务重,编制人员知识水平有限,难免出现疏漏和瑕疵,敬请予以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章基本情况1

第一节自然概况1

一、自然条件1

二、自然资源3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5

一、社会经济概况5

二、林业机构、职工组成6

第二章林业建设回顾6

第一节回顾6

一、生态建设7

二、城镇绿化8

三、项目开展情况9

四、林业科技9

五、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13

六、种苗建设20

七、产业建设22

八、全民义务植树活动23

第二节经验、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24

一、经验24

二、问题25

三、“十二五”发展定位和潜力分析27

四、今后发展思路30

第三章林业规划编制依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4

第一节编制依据34

第二节指导思想34

第三节基本原则35

第四章规划目标和规划布局35

第一节目标35

第二节规划布局36

第五章规划内容37

第一节生态建设37

一、公益林建设37

二、中幼林抚育38

三、林分改造39

四、水源涵养林建设39

五、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县建设40

第二节城乡绿化42

一、大通县城及重点城镇绿化43

二、大通县城周边绿化43

三、新农村绿化43

四、大通县国道防护林带建设43

五、大通县北川河道治理项目44

六、农田林网建设44

第三节林政资源管理及森林灾害控制44

一、林政资源管理45

二、资源监测体系46

三、森林防火47

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49

第四节林业科技体及推广体系建设50

一、科技队伍建设51

二、科技推广52

三、今后科技重点研究领域及发展方向52

四、林业标准化建设54

第五节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54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55

二、湿地保护55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56

第六节种苗建设57

一、种苗质量管理系统建设58

二、良种建设58

三、苗圃建设59

第七节产业建设60

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60

二、注重市场培育63

三、加大资金投入63

第八节配套工程建设64

一、农村林业经营组织建设64

二、其它65

三、辅助工程65

第九节全民义务植树67

第六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68

第一节总目标68

第二节改革主要内容68

一、主体改革68

二、配套改革69

三、完善和落实林改相应的配套政策71

第二节改革主要步骤及时间安排71

一、主要步骤71

二、时间安排72

第三节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改革72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72

二、加快三项制度改革73

三、建立完善三项机制73

四、加强林业部门建设,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服务力度74

第七章投资概算75

一、预算依据及标准75

二、投资概算75

三、资金筹措75

第八章实现规划的主要对策及措施75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75

二、加强领导,狠抓落实78

三、严把质量关79

四、分类指导,分类经营,突出重点80

五、增加投入81

六、科技兴林,依法治林82

七、深化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84

八、加强档案信息管理87

附表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概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支脉达板山南麓,地处黄土高原西部与青藏高原相接的过渡地带。

地理坐标北纬36°43′—37°23′,东经100.°51′—101°56′,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85公里,为省会西宁市辖县。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山区占总面积的94%,河流两岸的川水谷地占6%,海拔在2280—4622米之间,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气候条件

大通县地处中纬度,深居内陆,受季风影响较弱,大陆性气候显著,同时受地形影响,垂直气候明显。

境内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冷暖干湿差异较大。

自东南至西北气温逐渐降低,年均气温由东南部的5.2℃下降到西北角高山地带-6℃,全县年平均气温2.8℃;降水逐渐增加,由450—820毫米;日照时数逐渐减少,由2685小时/年—2166小时/年;年均无霜期120天,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6—7.5小时,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十分有利,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生长,但降水分配不均,春旱、冰雹、霜冻等灾害较多。

各气象要素在一年内,各季间及年际间变化大,冬长冷而干燥,夏短凉而湿润,属半干旱,半湿润温凉性气候。

3、水资源

全县水资源总量6.9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86亿立方米,地下水4.9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4.91亿立方米,产水模数为21.83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北川河及其支流宝库河、东峡河、黑林河等为境内主要河流,流经西宁市汇入黄河的一级支流—湟水河,北川河流域面积27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0.9立方米/秒。

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1622立方米,亩均994立方米(按总耕地面积计)。

4、土壤条件

大通县土壤类型较多,据青海省第一次土壤普查,全县境内有8个土类,18个亚类,22个土属,38个土种。

土壤垂直分布明显,随海拔由高到低呈如下分布:

高山石质土:

分布在大通境内大板山及西部娘娘山,海拔4000米以上,因地势高寒陡峻,岩石裸露,土层薄,目前为暂不利用地。

高山草甸土:

分布在大板山,娘娘山一带,海拔3600—4000米,该土发育年轻,土层约60厘米,山坡多为牧地。

黑钙土:

分布在海拔2750—3600米的大板山、娘娘山支脉的下部和滩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8.68%。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植被良好。

山地棕褐土:

分布在东峡、宝库、娘娘山三个林区,海拔2700—3200米的阴山或半阴山中、下部,占总土地面积的2.49%。

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

栗钙土:

在海拔2280—2700米的浅山及川水地区,广泛分布,为主要农业土壤。

占总土地面积的17.2%,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潮砂土:

分布在河谷两旁的河漫滩或一级阶地,地下水位浅,个别有土壤盐渍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1.14%。

此外还有少量的垫淤土(0.44%)和沼泽土(0.58%)。

土壤养分状况是:

有机质一般不足,大部分缺氮,普遍缺磷,钾较富裕。

二、自然资源

1、土地利用

根据2004-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国土总面积316660.6公顷。

其中:

林业用地153927.4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48.61%(其中有林地11540.5公顷,疏林地812.9公顷,灌木林地109096.2公顷,未成林地11400.9公顷,苗圃地236.1公顷,宜林地2231.8公顷,灌丛地18609公顷,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3.64%、0.26%、34.45%、3.6%、0.071%、0.7%、5.88%),非林业用地162733.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1.39%,农地72642.3公顷,牧地60592.8公顷,其它土地9705.6公顷,未利用地18737.1公顷,水域1055.4公顷,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22.94%、19.13%、3.06%、5.92%、0.33%)。

2、森林资源

(1)、分布。

大通县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北川河及其支流的河谷两岸。

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全县的天然乔木林集中分布在东峡、宝库和娘娘山林区,海拔2500—3200米地带的阴坡、半阴坡及个别半阳坡,天然灌木林主要分布在2800—4000米地带;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北川河及其各支流两岸地带。

大通县的森林植被属寒温性常绿针叶林亚型及落叶阔叶林植被型,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不但有明显的坡向性,还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大致分为河川谷地落叶阔叶林植被带、山地针阔叶林植被带、山地常绿针叶林植被带、亚高山灌木林植被带、高山灌丛植被带。

(2)、面积与蓄积

根据2004-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国土总面积316660.6公顷。

其中:

林业用地153927.4公顷(其中有林地11540.5公顷,疏林地812.9公顷,灌木林地109096.2公顷,未成林地11400.9公顷,苗圃地236.1公顷,宜林地2231.8公顷,灌丛地18609公顷);非林业用地162733.2公顷。

全县森林覆盖率38.1%。

全县有林地、疏林地、四旁树和林网及散生木活立木活立木蓄积量1663600.9立方米,分别为:

有林地活立木蓄积量1460302.3立方米、疏林地活立木蓄积量20830.9立方米、四旁、林网活立木蓄积量181596立方米、散生木活立木蓄积量871.7立方米。

3、野生动植物资源

大通县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是西宁市周边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野生动物有56种,其中兽类27种,鸟类25种,两栖爬行类4种;植物有97科432种,其中乔灌木树种25科121种,草本植物54科311种。

重点保护对象有: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唇鹿、雪豹、白肩雕、胡兀鹫、金雕5种;二级保护动物的有马鹿、马麝、岩羊、石貂、荒漠猫、兔狲、猞猁、蓝马鸡、藏马鸡、血雉、雀鹰、猎隼、红隼、大鵟、兀鹫、长耳鴞、雕鴞、鸢18种;青海省重点保护动物有沙狐、狼、环颈雉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冬虫夏草;省级保护植物有红景天、黄芪、角盘兰等12种。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一、社会经济概况

全县有20个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1082个自然村,到2009年末共有户籍人口449550人,其中农业人口354197人,非农业人口92506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8.8%。

大通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相结合,适宜农、林、牧、副多种经营的地区。

全县工矿企业较多,有采煤、化工、机械制造、火力发电、有色金属、水泥、陶瓷等工业。

全县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发达。

交通便利,宁大铁路及宁大高速公路通至县城,宁张公路由南向北贯穿全县,乡村道路较为发达。

道路、电力、邮电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移动电话基本覆盖全县。

二、林业机构、职工组成

大通县林业机构设置齐全,行政主管部门为大通县林业局。

设有县森林公安分局、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森林防火指挥部、三个林业公安派出所6个行政单位;林业工作站、城关苗圃、东峡林场、实验林场、宝库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站、林业调查队、植物园、城市绿化队、桥头公园10个事业单位。

林业系统现有干部职工369人。

其中管理人员7人;林业行政执法人员21人;专业技术人员159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有16人,中级职称的有47人,初级职称的有96人;技术工人及其他人员182人。

第二章林业建设回顾

第一节回顾

一、生态建设

“十一五”以来,大通县紧紧围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以及国家重点生态环境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累计完成公益林26894公顷(人工造林7527公顷、封山育林19367公顷),占“十一五”计划25807公顷的104%。

同时加大了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使得全县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1、“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三北四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400公顷,封山育林2820公顷。

工程的实施使大面积荒山荒坡得到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脑山水源涵养、浅山水土保持、河川谷地防护林带为组成的防护林体系。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十一五”完成人工造林1107公顷,封山育林8467公顷,管护天然林面积7933.3公顷。

通过天保工程的实施,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使营造林、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天然林资源趋向良性发展。

3、退耕还林(草)工程

“十一五”完成退耕还林800公顷,封山育林80公顷,累计补植补栽5333公顷。

工程实施期间,对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低产地、林缘地及周边荒山进行综合治理,提高了工程区地表林草植被盖度,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行舍饲圈养,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和劳务输出,增加了退耕群众的收入。

4、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

大通县从2005年陆续实施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项目。

全县累计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689公顷,对4.12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安排专人进行管护。

5、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大通县植树造林工程

2009—2010年大通县实施了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大通县植树造林工程,完成植树造林工程总规模10875公顷(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2735公顷,营造水源涵养林140公顷,封山育林8000公顷)。

这些工程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工程实施区的水土流失,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加快了大通县生态环境的治理步伐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二、城镇绿化

大通县城市绿化建设本着“增绿量,出精品,上档次”的方针,积极拓展绿化面积,先后改建了文化广场、静宁广场、青年广场等园林景点,2006年起改造补植了县城主要街道及广场绿化,园林绿地面积达到528.38余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31公顷,城镇人均绿地由2004年的7.7平方米达到2009年的8.38平方米。

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2.82%,另外在全县积极推行庭院绿化,驻县部队、省属企业全部达到了花园式标准,县属企事业单位有30%成为花园式单位。

三、项目开展情况

1、制度建设。

为规范项目的编写、申报、实施、资金管理、验收等环节,制定了《大通县林业局项目管理办法》。

2、项目开展及成效。

大通县本着围绕项目搞建设的原则,积极争取项目,先后实施各类项目40多项,主要有:

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大通县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贫困林场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科技推广、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大通县植树造林工程等。

项目实施改善了林场的护林防火设施,为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问题找到了新的途径。

同时通过高标准造林示范基地和各项林业生态治理工程的建设,加快了科技转化、提高了科技含量、发挥了示范辐射、推动了生产发展。

3、项目储备。

建立了大通县林业项目库,共储备项目90多项,为今后大通县各项林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林业科技

1、科技队伍建设

全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形成以国有林场、林业工作站和苗圃等单位为主体的林业推广体系,建立了县、乡两级科技推广服务机构。

全县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59人,其中高、中级职称的有63人,初级职称的有96人。

大通县林学会为大通县主要林业学术团体,学会现有会员147人,下设13个学会小组,各学会小组承担着不同的课题进行试验、研究。

2、科普宣传

紧紧围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将林业科技宣传作为一项首要工作来抓,组织业务能力强、实际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骨干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向群众宣讲造林、育苗林业生产知识、宣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省政府《禁牧令》及《大通林业管理条例》等林政法规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提高我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每年冬春两季组织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科技示范户、技术骨干及退耕农户进行科普宣传,受训人数达10万人次。

同时在造林重点地块和重点示范区及宁张公路两侧大量书写宣传牌、宣传碑,加大对林业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为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科技推广

自2005年以来,全县共完成GGR应用813.3万株,分别在我县三北造林、国家重点公益林补植补栽、低效林分改造、天保造林、大树移栽及苗木繁育等方面大量进行了苗木、种子处理,通过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县造林、育苗苗木的成活率,根据调查造林及育苗成活率明显增高5-10个百分点。

完成集水抗旱造林提前整地503亩,完成截杆封蜡抗旱造林1.5万株,完成小叶杨育苗2.5万株,实施完成农田林网伐根嫁接杨树0.5万株,大力推广油松容器育苗、沙棘雌株扦插。

实施完成了《大果沙棘选育快繁及造林技术推广》、《乡土灌木树种育苗及造林技术推广》、《沙棘雌株规范化育苗及造林示范项目》和《黑穗醋梨繁育及造林项目》四个项目,共完成投资46万元。

完成大果沙棘扦插育苗45万株,大果沙棘区域试验造林1600亩。

完成抗旱乡土灌木树种育苗490万株,实施完成抗旱乡土灌木树种造林2575亩。

完成沙棘雌株扦插育苗100万株,区域示范造林500亩。

完成黑穗醋粟扦插育苗2万株。

4、试验研究

为提高林业生产科技含量,各单位结合实际积极争取省市科研课题项目,组织开展各种试验研究工作。

“十一五”以来申报并立项实施了《大通野生花灌木的引种及驯化试验》、《红皮云杉造林试验》、《植物性不育剂对高原鼢鼠试验》、《大通中国沙棘丰产林基地建设》、《大通县退耕还林育苗试验示范》、《大通县中藏药资源调查》、《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小区建设》、《退耕还林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八个科研项目。

并对《大通中国沙棘丰产林基地建设》、《大通县退耕还林育苗试验示范》、《大通县中藏药资源调查》、《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小区建设》、《退耕还林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五个项目进行了验收。

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云杉强化育苗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打破了云杉育苗早期封顶,实现了当年云杉苗二次生长,从根本上改变了云杉苗周期生长缓慢的规律,创造了国内云杉育苗生长量最高指标,缩短了育苗周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与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合作进行《黄土高原西部高寒区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与恢复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建设期5年,即2006年-2010年,项目总投资100万元,项目总面积1300亩,其中:

在黄家寨镇黄西村北山营造实验林320亩、营造示范林280亩。

在向化乡麻庄村塄干庄、流水口村阳坡营造实验林320亩、营造示范林380亩。

进行了《红皮云杉区域性造林试验示范项目》课题。

完成科技示范点四处。

为了切实加强和保护我县古树生态资源,对大通县22个乡镇的古树名木进行了普查,为挖掘我县古树名木在生态、科研、人文地理、旅游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制定古树名木保护措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森林资源保护及管理

1、林政管理

大通县的林政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依法治林,发展林业”的方针,加强林政管理,狠抓林政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地方立法制定了《大通县林业管理条例》,加大了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力度,使大通县林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造林绿化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林权管理

林权管理是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核心。

大通县先后于1982年、1988年对全县国有、集体及个人林木、林地核发了林权证。

多年来,由于林地、林分状况发生了变化,2002年结合全县范围开展的“两区”界定工作,在原有林权证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界定和确权颁证工作,同时对出现的林地林权纠纷及时协调解决,使落实林权界定和林权颁证的工作顺利进行。

“十一五”期间完善和规范了林权登记、发证程序,坚持阳光操作,切实做到了工作规范、手续完备、程序合法,保障了林权人的合法权利。

目前,我县累计审核退耕还林林权证22745本,退耕还林地面积82212亩;个体承包集体林地37宗,集体林地10281亩,审核发证33本;2009年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成景阳镇寺沟村和长宁镇康家村林权改革面积3247.4亩,承包到户344户,确权发证347本。

(2)林地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的通知》精神,一是采取了有效措施,严格林地用途管制,遏制林地逆转;二是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管理,按照国家林业局2号令《关于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加强了林地审核管理;三是加强国有林地为重点的保护管理,坚决纠正一切形式的毁林开垦行为,防止林地流失。

严格把握好各类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关,强化森林植被恢复措施,坚持“占一补一”的原则,确保林地面积持续增长。

“十一五”以来,共办理各类工程建设、矿藏开发等征占用林地24起,同意使用林业用地34.42公顷。

因林地征占用申请林木限额采伐579.32立方米。

全部做到了依法管理、依法审批;同时组织开展了征占用林地的清理整顿行动,依法打击、治理非法占用林地行为。

(3)林木采伐限额管理

严格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是控制森林资源消长的主要手段,多年来,大通县依照上级下达的采伐限额,结合各乡镇森林资源的现状,将采伐限额层层分解下达,并与各乡镇签订《乡村林木采伐管理合同书》,明确规定乡镇林业站的主要工作职责,界定林木采伐管理权限,规范林木采伐程序,实行县、乡、村三级管理,每年年底进行采伐限额执行情况验收、检查,确保全县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在限额之内。

“十一五”期间下达我县的年采伐限额总量为3700立方米,全部为集体林。

集体林以成片林为多,且较为密集,主要以抚育采伐为主;而个人林木以抚育采伐和更新采伐相结合,主要是农田林网和“四旁树”。

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执行的较好,年均森林采伐限额为2000立方米且有剩余,实现了林木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目标,林分质量不断提高。

主要原因是对集体林采伐实行严格的控制,对确实需要采伐的林木给予受理、审批。

从资源消长情况来看,国有、集体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均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严格执行木材采伐审批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个体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均在减少,个体有林地主要以四旁林地为主,近年来,由于新农村建设、村庄道路硬化、温棚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等因素使个体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减少。

但也存在这一些问题:

一是农民对采伐限额管理意见比较多。

农村居民除采伐自留地、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零星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外,其它林木都纳入到限额管理中。

有时为了采伐一两棵树,要到乡镇政府备案、审批,乡镇林业管理人员还要查看现场、填表等手续,农民自己栽的树不由个人意愿,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植树积极性。

二是林木采伐管理中主要存在国有人工林采伐困难,因无采伐限额指标,正常的抚育间伐不能开展。

三是工程占用需采伐“四旁”林木的,因只有抚育采伐和更新采伐指标,无其它需采伐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