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009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docx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强化育人突显改革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

【摘要】2017年高考语文科试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重点考查目标,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彰显文化自信,体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积极成果,推进中学语文教学及语文学科建设,体现“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考试功能。

【关键词】高考语文立德树人文化传统语文教育教学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历经三年的认真探索,2017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高考语文科内容改革从构架到内容,都呈现出清晰的格局调整。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九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份,全国Ⅰ卷供河北、山西、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使用,全国Ⅱ卷供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海南使用,全国Ⅲ卷供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使用。

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六份,所有试卷、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

从近年语文科所呈现出的特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考生数量最多,所有考生都参与测试;二是内容涉及面最广,语文是母语学科,内容涵括传承优秀文化、社会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材料信息;三是社会关注度最高,仅就作文而言,每年都是开考当天的头条新闻。

从社会功能看,语文除了履行应有的考试选拔功能外,还有非常强大的教育教学的反拨引导和社会舆论焦点牵引功能。

因此,在语文科考试改革的设计中,始终把“为谁选拔人”“选拔什么样的人”和“怎样选拔人”作为考试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党中央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设计高考要突出其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枢纽环节的作用,让一项单纯的考试生发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关、学生终身教育的重要一课的积极作用。

因此,2017高考语文将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为动作指归,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牢牢把握“三个突出”:

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试题工作全过程,突出高考的育人功能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命;强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引导作用;着力提高试题质量,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体现语文在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彰显语文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引导考生在完成考试过程中,真切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滋养人生,增强文化自信。

一、科学实施试题设计,精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考命题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立德树人是语文科考查设计的核心目标,也是试题呈现的基本语境和主要底色。

2017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是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标准,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1.立意高远,强化试题的引导作用

作文历来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

好的作文试题不仅会让考生铭记终生,还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

全国卷三道写作试题的命制可谓“精耕细作”,均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观反映时代主题,正面传递价值观念,把“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

以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为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试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着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

依此设题,由小见大,引导考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

写作要求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调动所知所学所感,理性思辨;引导考生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积极展现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从考后的作文阅卷情况看,确实能够使思维水平高、综合素质强、语文积累厚实的考生脱颖而出,实现了考查的预期设计。

再如北京卷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引导考生展望共和国的辉煌前景,将个人命运与共和国发展紧密结合,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2.固本壮基,突出语文引导的定位

试题是高考选拔和育人的直接载体,整体设计力求做到春风化雨,引领考生自然领会、接受试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仍以全国Ⅰ卷作文为例,试题以考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又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指令更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做勾连,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显然,这样的写作试题势必有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2017高考语文的阅读试题也力求生动可读,运用新思维、寻找新途径,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避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试题既深度关注现实,及时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又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

如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牵涉的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公平的思考,也激发他们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与未来意识。

又如:

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涉及的“垃圾污染”问题,会让许多考生深有感触,材料一揭示的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材料二提出的破解之道,有助于他们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而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留住乡愁”,也是让考生兴奋的话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且要一心呵护并活化乡愁,试题中凝结的浓浓乡土情清晰可见。

值得指出的是,2017高考语文在引导考生价值观的同时,并没有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还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如由关键词“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这既体现了语文考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价值引导的理性回归,又体现了引导学生正视历史现实、勇担社会责任的学科功能定位和责任担当。

3.点面结合,正视时代历史发展

2017高考语文积极主动地呼应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通过对热点话题的反映和呈现,打造出语文科推动立德树人落实的思想高地。

“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5月中旬,高考前夕,又喜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伟大构想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未来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

语文试题通过试题正面而策略、直接而巧妙地突出了这一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关键词,引人瞩目地出现在全国Ⅰ卷作文中,既如实反映了来华留学生的观感,又精彩地将时代主题化于写作材料,引导考生通过自己对中国的认知,将“一带一路”与其他关键词自由组合,如以“一带一路”“大熊猫”谈和平友好的中国,以“一带一路”“广场舞”谈热情好客的中国,以“一带一路”“高铁”谈互惠共赢的中国……还可以从“一带一路”战略说到“美丽乡村”建设、说到“空气污染”治理,还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

凡此种种,都可以写出上佳的文章。

此外,语言运用题也直接选取“一带一路”语料,其他试题还精巧设计、与之暗合,力争通过组合拳的方式帮助考生进一步体认到:

这是一条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主张的和平之路、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必将为世界所理解、所共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巨大贡献。

其他如江苏卷的语用题,纳入了刺绣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带一路”的全球化意义、网络病毒侵袭等当今生活的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

天津卷“词云图”一题的阅读与归纳,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进程中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巧妙设计,准确测试考生对现象的敏锐程度以及考生的语言表达技巧,符合试题综合性、应用性的要求。

还有全国卷的“雾霾塔”装置、与考生息息相关的“做义工”“大学选专业”话题,以及时下潮流“互联网+”、快递服务、智能机器人、协同创新机制等,也不同程度地纳入到了语文试卷之中,社会热点和流行语频出,让人感受到了试卷的时代气息,耳目一新。

试卷设计充分发挥在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媒体文章等文本中广泛取材的优势,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从世界看中国,从历史看当下,正确把握国家的历史坐标、个人的时代坐标,也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二、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语文科考查的对象是母语,从语言素材的广泛性而言,这个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因素。

因此,在高考语文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不仅是语文科的应有之义,更是优势所在、职责所系。

1.凝汇中华文化菁华,展现传统的独特魅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千年前就已成为古代圣贤的座右铭,独特魅力历久而弥新;2017高考语文仍能以之激发考生的昂扬斗志,唤起当下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类此,在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独特魅力方面的试题,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

(1)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优秀品德情操等相关内容。

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

文言阅读中,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考查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体会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

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全国Ⅰ卷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全国Ⅱ卷赵憙耿直磊落、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全国Ⅲ卷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勤政爱民,等等,他们都是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出现在考题的材料之中,在当下也起到立德树人榜样的积极作用。

(2)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

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即为一例。

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

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对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

再如天津卷《中国人的时间制度》,考查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特点,涉及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全国卷语用题,选取中国书法、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体悟文化内蕴,突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母体,中华民族也正是在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进步的。

2017高考语文对此格外予以关注,如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这些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

试题从《周易》到毛泽东的六个名句,本身就暗含了一部中华人文简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而试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之心也呼之欲出。

同样,试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是引导考生通过对这些名句内涵的理解与发掘,自主进行组合并生发出各种新的含意,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考生既可以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对这些名句的相关内涵或生发出来的新意进行审视,对个人、国家、社会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探究坚持自我与社会担当的关系,表现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

试题指令中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判断。

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仅仅记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拿来为我所用,在亲身的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体悟转化发展传统的可能性。

因为试题所要求的“引用”,既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深邃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借用。

对于考生来说,合理引用名言警句,可以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增强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做到与全文浑然一体,这对考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写作试题中的“引用”指令,是近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普遍使用的技术要求,在这里却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导向及示范效应非常显著。

3.融通古今,激活时代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力依然,根源在于其思想精髓总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到今天还能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完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激发出的时代精神的结晶。

上海卷古文阅读《进学斋记》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进而启发当今学子日知所无,终身进取。

全国Ⅱ卷作文将鲁迅、毛泽东与历代贤哲并列,即意在引导考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关注,从古代的优秀文化一直延伸到近现代,一直延伸到当下,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

为了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的功能与价值,2017高考语文特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

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诗人对考生“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当然,现代的考场氛围虽然与古代科举神似,但高考所蕴含的时代主题和精神追求却大不相同。

在此意义上,全国Ⅲ卷作文以“高考作文话高考”为主题,富有深意。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

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

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试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40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

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

2017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三、展现改革成果,积极引导教学

2017高考语文科试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按照设计要求完成了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使命。

同时,为了充分展现改革成果,反映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相关内容,2017高考语文全力加强内涵建设,主要通过均匀分布考点、合理搭配难度、加大区分度、防止宿构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尤其是为了适应高校对优秀人才的选拔需求,在前期调整考试大纲和调研测试的基础上,落实《实施意见》,科学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把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考内容,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诸项能力的重点考查,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

2017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合理,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背诵、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等;考查的能力层级丰富,并建立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能力层级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有机联系,稳中求进,在材料选取、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亮点。

可以预期,这将会对语文教育与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养体系,引领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凸显母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

1.落实考试大纲改革调整,实现“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全覆盖

依据2017年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今年高考语文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实现了对思维方式不同、素养构成有别的考生形成了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及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将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更为均衡的考生脱颖而出。

调整后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文体更丰富,内容更接地气,形式也更为多样。

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Ⅰ卷中展现中国影像发展历程的“央视纪录频道”,Ⅱ卷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的“垃圾分类”调查,Ⅲ卷中体现文化软实力的“博物馆”发展报告,都做到了文字与图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搜寻、锁定、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从而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重点考查。

文学类文本阅读,Ⅰ卷中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小说《天嚣》,Ⅱ卷中省察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散文《窗子以外》,Ⅲ卷中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试题均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全国卷的第一道试题,在确保形式稳定的前提下,在设计思路和技术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Ⅰ卷论述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气候正义”,Ⅱ卷探讨富有历史意义的“青花瓷兴起”,Ⅲ卷解读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记忆”;一方面承继过往,重点考查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力图做出新的探索,强化对论述方法、论证方式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查。

总起来说,把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均设为必考内容,看似只是一个局部调整,其实是“四两拨千斤”,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试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

更重要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促使语文基础教育加强对学生实用文本阅读能力与文学艺术素养的全面重视。

2.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地实现选拔功能

2017高考语文试卷的客观题数量、分值有所增加,其中单项选择题增加3题,多项选择题增加1题,客观题总的分值相应增加了14分。

通过这种设计调整,考生的书写总量有所下降,在文字量控稳的基础上,阅读总量尤其思维含量并未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

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概括理解能力、文本鉴赏能力、语言积累运用等,考查目标更为明确,考查重点更为清晰,干扰设置更为灵活,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拉开试题的区分度,更好地实现试题的选拔功能。

如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第14题的五个选项中,涉及全诗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创作目的、表达分寸等内容,通过不同层级的选项设置客观地测试出考生理解典故内涵和作用的不同水平。

类似的调整不仅提高了考试本身的信度与效度,对考试的科学性做出了有益探索,而且对考生的综合信息解读、审美鉴赏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综合人才的科学选拔,也势必对语文基础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3.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并重,促进语文学科建设

2017高考语文在追求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和文化自信塑造的同时,也突出了对语文科自身特点的呈现,返璞归真,特别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

在题型设计上,沿用成语使用、语病判别和语意连贯等题型之外,通过改革的研究和试测经验的积累,又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

表达得体,考查了诸如“璧还”“失陪”“垂询”“献丑”“高足”“赐教”等敬辞谦辞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

初步尝试逻辑推断的考查设计,让考生在完成语用任务的过程中,体会语言中的一些逻辑性问题。

虽然只是初步的尝试,并不能完全代表未来命题的模式,但这样的调整,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是与课程标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相一致的。

上海卷论述类文本《常识和理论》阐述常识和理论之间的关联,设题也具有很好的思辨性。

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更显著地体现在今年高考作文的要求中,如全国Ⅱ卷作文题的写作指令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这就对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加强语言运用的创新性和综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年全国各份试卷,基础性、综合性更为突出是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将会对引领一线语文教学,促进语文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的信号:

学校的日常教学应该凸显语言学习及运用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在语文学习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内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有机结合,学用并举。

这对语文学科建设的启示也是非常显豁的:

母语教育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