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064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docx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示范园实施专业技术方案

贵德县黄河清

生态农示范园区

实施方案

贵德县黄河清生态农业园区管委会

二〇一二年六月

 

 

第一章规划提要

1.1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1.1.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示范、推广为基础,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的观光效应,以农业科研、生产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资源,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形成以农业保观光、观光促农业的良性循环。

因地制宜,将园区规划成为体现地方特色和引进新、奇、特工程相结合,突出农业高科技的技术特征,形成一个融观光性、可参与性和具有乡土气息及农业文化内涵的农业生态旅游公园。

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辐射、示范效应,通过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强乡富民目的。

1.1.2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科技先导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前瞻性、高标准原则;多功能发展的原则;多元投入原则;机制创新原则。

1.2工程依据

1、《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1号文件);

3、《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4、《农牧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

5、《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

7、农业部《关于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

8、农业部《关于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的意见》;

9、《青海省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10、《青海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11、《贵德县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2、《贵德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1.3总体目标

以自然资源和高科技生态农业为根本,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园区建设成为集农业生产、高科技示范、休闲游赏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和旅游风景区,使之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集聚和展示国内外农业科技新成果,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途径,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和组织方式的创新,推动贵德县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集约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推动我省的农业现代化发挥示范作用。

1.4实施期限与范围

1.1.1实施期限

工程实施年限为2012年至2015年。

1.4.2实施范围

以贵德县河西镇的格尔加村和下排村的贵德县黄河清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七个乡(镇)。

1.5功能定位与布局

1.5.1功能定位

现代农业科技展示、辐射功能;实验示范功能;农业标准化生产功能;培训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绿色露天辣椒生产基地;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农作物制种基地;休闲垂钓区;中草药示范区;优质苗木繁育基地;优质冬小麦种植基地;优质油菜、胡麻种植基地;全膜集水马铃薯种植和饲用玉M种植区。

1.5.2布局

按照总体构想和布局原则,示范区规划为

1.6.1迎宾景区

位于园区东、西入口,主要承担人流集散、门票征收、游客服务、车辆停放及园内物资、产品进出管理等,由中心广场、入口大门等组成。

占地面积20亩。

1.6.2现代农业高科技展示区

该区以展示国内外农业及其相关学科高新科技新成果、新技术为内容,结合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实验、示范,以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彰显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

分为高新技术展示区,新品种实验示范区。

高新技术展示区:

智能温室为主,占地4800m2。

主要进行水培栽培、多层管式水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立柱式栽培、树式观赏栽培、精品蔬菜袋式栽培、喷雾栽培等新技术展示,黄瓜、辣椒、番茄、西葫芦、南瓜、人参果等蔬菜新品种展示和花卉品种展示,以及蔬菜工厂化育苗。

新品种实验示范区:

引进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蔬菜、果树和花卉新品种150多个,进行区试、筛选出一批适宜当地栽培、熟期配套、商品性状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新品种。

并进行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

面积58亩。

1.6.3生态餐饮区

建设一栋智能温室,占地4800m2。

利用智能温室调控功能,建设一个四季皆宜、鸟语花香的生态餐厅,为游客提供舒适怡人的生态休闲空间。

配套建设停车场和绿化建设,占地20亩。

1.6.4开心农场

开心农场设置“亲子种植园”、“红领巾小庄园”、“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提供给少年儿童、学生、游客进行学农、生产体验等活动。

农场的活动可采取集体会员制和个人会员制,游客参与从种到收的生产全过程,产品归租赁者所有。

面积170亩。

1.6.5百果园

建设集生产、生态、休闲和文化体验的百果园,果树的花、果供游人观赏、采摘和购买,做到旅游与生产相结合。

采用多树种、多品种,实现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熟期配套的百果园。

分别建设:

梨园(长把、软儿梨、黄金、早酥)、桃园(油桃、水蜜桃、蟠桃)、薄皮核桃园、苹果园、樱桃园、杏园、李子园、果桑园等。

占地120亩。

1.6.6葡萄示范区

引进黑比诺、雷司令、赤霞珠、蛇龙珠、品丽珠、西拉等酿酒葡萄品种,引进玫瑰香、醉人香等鲜食葡萄品种。

示范的栽培技术:

标准建园、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控、果实采收、埋出土等技术。

面积200亩。

1.6.7度假村

家庭田园:

设计10户家庭田园,共15亩。

采用“菜园+庭院”的方式,配套菜园、房屋及其内部简朴实用的设施,出租给有兴趣的家庭利用假日前来体验农家生活。

星级农家乐:

按照青海省《乡村旅游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规定,设计10户,以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为标准建设农家乐,内置卡拉OK,台球桌、棋桌、牌桌,兼营饮料,提供风味小吃。

1.6.8娱乐区

健身馆:

建设占地5亩健身馆1处二层。

一层设游泳馆及网球场,二层设瑜伽馆、健身室、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

运动区:

在树林中建设乒乓球场5处、羽毛球场2处,占地面积5亩。

拓展训练营地:

建设面积40亩。

主要开展野外拓展训练。

营地可建一营门,可仿造古代军营的样式,并设有岗哨。

在营区四周边,设立哨所和瞭望塔。

童趣游乐园:

在树林中建设童趣游乐园,设置安全、卫生、有利于开发智力、增强体质的适合儿童特点的游乐设施,满足孩子们游乐和运动的需要。

建设面积20亩。

鱼之乐水景娱乐区:

建设鱼雅士垂钓区、浅水摸鱼区、渔人屋、水上活动区和河边设立烧烤场。

建设面积20亩。

1.6.9综合服务中心

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占地面积2500m2,三层,建筑面积7500m2。

管理中心办公区设置在一层,面积1200m2;贵德特色农副产品展示厅设置在一层,面积900m2;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在一层,面积400m2;农业信息服务站设置在二层,面积600m2;农耕文化展示厅设置在二层,面积1700m2;农产品质检中心设置在二层,面积200m2;科教培训中心设置在三层,面积2500m2。

在中心大楼楼顶设置观景台,配套围栏、望远镜、座椅和亭子,使游人能登高望远,可观赏示范园全园风景以及黄河风情线优美景色。

园区管理中心办公区:

园区管理中心集行政办公、电子商务中心于一体。

一楼大厅设置园区沙盘模型,让游客对园区的景观和设施一目了然。

游客服务中心:

设门票征收、旅游信息咨询、导游服务、游客投诉处理、医疗救护、公用电话、手机充电站、司机休息室、超市等。

同时提供自行车、脚踏车、清洁燃料的车辆如电动车的出租等,为前来游玩参观的人群提供绿色环保、便利的交通服务。

科教培训中心:

科教中心是进行各类培训、召开各种会议、举办展览、接待来访场所,内有视听设备齐全的各种大小会议室、培训室、小影场等,举办各种农业会议、培训班以及向游客和来访人员介绍贵德县黄河清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发展状况。

占地面积2500m2。

农产品质检中心:

以国家及青海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为依据,主要开展营养与品质、有毒有害物质等检测。

占地面积200m2。

农业信息服务站:

建设占地面积600m2。

给示范区和辐射区提供全方位科技信息服务。

农耕文化展示厅:

展示收集的青海农耕民俗文化的文物,分耕作工具类、收获工具类、加工类、运输类等生产类工具;与生活相关的纺织类、家庭生活工具类。

建设占地面积1700m2。

贵德特色农副产品展示厅:

静态展示平台建设工程包括贵德特色农产品展示、特色农业加工品展示、特色餐饮制作工艺展示等模型展示。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实物的形式,展示当地的长把梨、软梨、杏子、冬小麦、双低油菜、脱毒马铃薯、藏蜜、黄河鱼、河蟹及畜产品、乳制品、果脯、果酱等优势农副产品的实物及种植、采收和加工生产过程。

动态展示平台建设包括体验式特色餐饮制作工艺、参与式特色农业体验工程。

建设占地面积900m2。

1.6.10基础设施建设

1、旅游服务设施

主要有大门、导游标志、解说配置、科普知识宣传、健身器材、生态停车场等。

大门:

示范园设置二个大门,东区、西区各设置一个。

布置售票、管理用房,入口中央布置检票及游客进出通道。

生态停车场:

在示范园东区入口旁设立生态型公用停车场,面积为16.5亩。

在西区大门入口处、高科技展示区设生态停车场,面积为4000m2。

整个停车场要移植高大的梨树给予遮荫,地面用草坪砖铺就,不同车位间用不同植物分隔。

2、道路交通

主干道:

路宽13m,可双向行车,全部硬化,用于电瓶车、消防车、工具车通行和游人集散。

次干道(支路):

路宽2.5m,采用嵌草砖、石条路等路面。

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

游览道和田间小路:

路宽1.2~1.8m,采用鹅卵石、健身步道、石条路、嵌草砖或彩砖铺面等路面。

④园区环路:

路宽5m,环绕园区一周,使园区路路相通,并保障园区安全。

共贵公路贯穿示范区875m,规划在公路两旁建设2m宽的人行道和10m宽的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营造起伏的微地形。

3、景观绿化、亮化工程

绿化树种采用乔木与灌木与结合,常绿植物和彩叶植物相结合,配套时令花草,合理搭配。

在葡萄示范区设置葡萄长廊,在开心农场和高科技展示区设置南瓜长廊、葫芦长廊、花卉长廊、菜豆长廊、紫藤长廊等,并设置一些花坛和亭子,供生产者和游人休息。

在主要道路两旁设置各种特色路灯,在广场、娱乐区、草坪上设置景观灯。

4、卫生、环保、安全工程

卫生间:

示范区设置高标准卫生间,东区3个、西区3个间,配套化粪池、渗水井等基础设施。

建设封闭式垃圾站4个,东、西区各2个。

安全:

在园区重要部位、重点区域设置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以策安全。

在示范园四周用通透围栏包围,起到安全隔离作用。

1.8投资与效益

1.8.1投资

工程总投资为13297.93万元,其中迎宾景区1333.40万元,占总投资的10%;现代农业高科技展示园1469万元,占总投资的11%;生态餐饮区1600.01万元,占总投资的12%;开心农场340.00万元,占总投资的2.6%;百果园42万元,占总投资的0.3%;葡萄示范区70.00万元,占总投资的0.5%;度假村580.00万元,占总投资的4.4%;娱乐区3428.52万元,占总投资的25.8%;综合服务中心1875万元,占总投资14.1%;基础设施2560万元,占总投资19.3%。

工程总投资为13297.93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资金7543.40万元,占总投资的57%;政府配套355.00万元,占总投资的2.7%;群众自筹306.00万元,占总投资的2.3%;招商引资5093.53万元,占总投资的38%。

本规划分两年投资建设,2011年投资1972.00万元,占总投资15%;2012投资11325.93万元,占总投资85%。

1.8.2效益

1、经济效益

示范园按年接待50万人次游客预计,年可实现经营收入5271万元:

其中迎宾景区500万元;高科技展示区105万元;生态餐饮区2500万元;开心农场270万元;百果园36万元;葡萄园100万元;度假村160万元;娱乐区1500万元;综合服务中心100万元。

2、社会效益

通过园区实验示范,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效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带动贵德县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生态效益

工程建设中保护了原有的植被,同时通过果园建设和绿化工程,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与规范,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良性循环。

同时通过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1.8保障机制

1.8.1组织管理保障

1、成立示范园建设领导小组

2、成立示范园管理委员会

1.8.2运行保障机制

1、建立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

2、构建示范园投融资体系

3、构建园区的科技支撑保障体系

4、建立示范园的效应外溢机制

5、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第二章工程区条件

3.1贵德县基本情况

3.1.1地理位置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

地理坐标东经100°58′8″~101°47′50″,北纬35°29′45″~35°23′35″,东西宽63.4km,南北长90.6km,总面积3504km²。

海拔最高处扎麻日根5011m,最低点松巴峡上口2170m。

贵德县东与化隆、尖扎县相邻,南与同仁、泽库县接壤,西与贵南、共和县毗连,北与湟源、湟中两县交界。

县城驻河阴镇,在县境中部黄河之南。

东北距省会西宁110km,西北距海南藏族自治州府恰卜恰镇158km。

2011年拉脊山隧道建成竣工后大大缩短了车程,符合省委提出的“一小时经济圈”、“河湟百里经济长廊”和“四区两带一线”的发展规划。

3.1.2自然资源条件

1、气候资源:

贵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深居内陆,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主要特点:

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湿多雨,气温温差较大,由于沟谷深切,地形相对高差大,垂直方向气候变化剧烈,河谷内气温较高6~8.9℃;区内降水由黄河谷地向两侧随地抬升而增加,山区高于河谷,东部高于西部,年平均降水量250~500mm。

2、土壤资源:

主要耕作土壤土体深度一般都在50~100cm,黄河河谷地区的土体一般在150cm。

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

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的含量属中等水半,全钾含量属中上等水平,速效钾含量丰富。

3、水电资源:

贵德县水资源十分丰富,是青海水电开发的重点县之一,黄河流经贵德中部78km。

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12条。

黄河北岸有多龙、浪麻、多拉、曲卜藏、龙春、尕让、松巴8条河流;南岸有温泉河、西河、东河、清水河4条河流。

全县河流年径流量35568.2万m³。

境内水电资源丰富,有三座大中型黄河梯级电站可供开发。

4、生物资源:

贵德县盛产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双低油菜”及蔬菜等农副产品。

畜禽品种主要为黄牛、牦牛、马、驴、山羊、绵羊、猪、鸡等。

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

旱獭、香獐、雉鸡、兰马鸡、雪鸡、石鸡。

中药材主要有大黄、秦艽、羌活、柴胡、雪莲、茵陈、甘草、冬虫夏草、野枸杞等。

3.1.3社会经济条件

贵德县辖3乡4镇,119个行政村,总人口10.2万人。

居有汉、藏、回、土、撒拉等15个民族。

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也是青海省的产粮大县,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1182万元。

农业总产值15286.56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14511.32万元;林业总产值1385.87万元;牧业总产值11042.76万元;渔业总产值98.4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56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40.43元,同比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5433万元,同比下降-5.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200万元,同比增长16%。

1、农业:

贵德县根据本地地形、土质及气候特点,在全县以坚持农牧业的主体和基础地位不动摇,把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牧区建设,夯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点首力来抓。

随着近几年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贵德县的辣椒、西红柿、黄瓜、大蒜、胡萝卜等反季节蔬菜,以及长把梨、软梨、优质薄皮核桃、油桃等特色果品、优质冬小麦、油菜种植己初显端倪,为特色种植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1.06万亩,同比增长6.8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1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2.82万亩,增长34%;产量34649t;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92万亩,同比减少0.48万亩,减少8.89%;产量7513t;蔬菜作物播种面积2.30万亩,同比减少0.398万亩,减少14.36%;产量3573t;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5:

3:

2,农作物种植向经济型作物种植发展。

全县新建蔬菜温室350座,花卉温棚60座,油桃温棚扩大到63座,建成薄皮核桃生产基地5700亩,长把梨、软梨提纯复壮优质苗木基地40亩。

2、畜牧业:

贵德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草场资源,以“自繁自育”为基础,以草业建设为支撑,以“西繁东育”为突破口,把畜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一大主导产业来培育。

2009年全县育活各类仔畜17.18万头(只),牲畜总增率为41.37%;成幼畜死亡0.59万头(只),死亡率为1.47%,出栏各类牲畜17.09万头(只),出栏率为42.62%,其中:

商品畜出售15.88万头(只),商品率为40.75%;牛羊育肥、贩运26.26万头(只),收入1114.88万元。

肉类总产量4297t,同比增长-2.76%;奶类总产量2146t,同比增长5.25%,禽蛋产量195t,同比增长242%;羊毛产量494t,同比增长2.07%;年末牲畜存栏39.7万头(只)。

全县完成畜牧业总产值11042.7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

3、农牧业科技发展优势:

贵德县有农牧科技人员99名,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43名,初级职称43人,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

且有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大学农牧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

近年来贵德县紧紧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培训专业农牧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在推进科技示范村建设及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工作的同时,根据各村发展实际和农牧民培训需求,围绕生产周期和农闲季节,重点对优质高效农作物栽培,设施农业,无公害蔬菜栽培,优质果品引进栽培,优质高产饲草料的种植,奶牛及肉牛羊的养殖,经营管理等专业技术,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使农牧民真正掌握一技之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竞争就业的能力,同时在培训示范村培养不少于40名的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牧民,并重点培养2~3名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使其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达到绿色证书岗位规定要求。

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不断提高我县农牧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进而促进我县农牧业向高效、优质方向发展。

3.1.4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德是一个旅游胜地,上有龙羊峡、下有李家峡,“母亲河”黄河流经贵德全境。

钱其琛副总理的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让贵德声名远播。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黄河春涨”、“佛泉冬温”等古八景,“梨花堆雪”、“丹霞千佛”等新八景。

既有高原的粗犷博大,又兼江南的温婉娟秀。

依托其优势资源,贵德县努力创建旅游名城,近年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成功举办、“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品牌营造为贵德县经济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使贵德逐渐成为省内外游客首选的旅游度假区,加之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沿黄餐饮接待点、农家院、民族风情园等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消费场所的增加,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情趣,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入量游客。

2009年,游客达到36万人(次),实现收入2657万元,带动了全县商业、饮食、通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3.2工程区简况

3.2.1地理位置及基础设施条件

格尔加村地处青海省西宁市贵德县河西镇西久公路沿线,东、北两侧紧靠西河、黄河。

西、南两面与下排、下马家村相连,距县城1公里,是河西镇镇政府所在地。

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电力通讯设备齐全。

紧靠黄河,周边有文昌庙、下排民俗村、黄河奇石园及钢琴广场等景点。

临近还有梨花别墅、梨都大酒店及碧水山庄等贵德县高档宾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耕地肥沃平坦,灌溉方便,是实施设施农业的最佳选址。

3.2.2自然资源条件

格尔加村地处贵德县西部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海拔2200m,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7.2℃,最暖月平均气温19℃,最冷月平均气温零下4℃,年日照时数290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626kJ/cm2,年降水量252mm,雨季集中在7~9月份,空气相对湿度56%,平均气压为775毫巴,最大冻土深度124cm,无霜期166天。

工程区土壤以灌耕栗钙土为主,土种为黑麻土和黄麻土,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在30cm左右,表层有机质含量为2.54%。

0~20cm土壤含氮0.15%,碱解氮72ppm,速效磷4.0ppm,速效钾25ppm,土壤肥力高,耕性适宜,适种性广,保水、保肥性能好,土壤、水、肥、气协调,是贵德县的主要高产稳产区,适宜果品蔬菜和其它农作物生长。

工程区水源主要为西河水和黄河水,水资源丰富,可满足农耕地的灌溉用水需求。

3.2.3社会经济状况

格尔加村有汉、藏、回、土、撒拉等五个民族,总户数260户,总人口为1130人(城镇户口47户,130人),劳动力600人,现有耕地面积915亩,农业生产以种植冬小麦为主。

专门从事牛羊育肥的有30户,年育肥牛羊3000头(只),奶牛养殖户70户,年收入达33万元;年劳务输出120人,收入60万元;从事运输业的33户,年收入127万元;从事面粉加工的2户,年收入8万元;从事商品零售的15户,年收入32万元。

目前村内建有一处投资520万元的黄河奇石园,有农家院9个,供住宿、餐饮的宾馆一处,村集体有投资200万元的砖厂一处,年收入50万元。

2009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800元。

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4.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示范、推广为基础,充分发挥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的观光效应,以农业科研、生产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资源,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形成以农业保观光、观光促农业的良性循环。

因地制宜,将园区规划成为体现地方特色和引进新、奇、特工程相结合,突出农业高科技的技术特征,形成一个融观光性、可参与性和具有乡土气息及农业文化内涵的农业生态旅游公园。

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辐射、示范效应,通过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达到强乡富民目的。

4.2基本原则

4.2.1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按照国家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双赢”,农业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4.2.2科技先导原则

综合运用国内国际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集成、提升、展示和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实现农业经济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4.2.3市场导向原则

注重科技示范与推广效益的同时,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产业覆盖面大、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