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081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docx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五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为生物生存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2.明确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3.了解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4.描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过程,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5.挖掘本节课的情感点,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形成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2.理解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对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决定性作用。

3.理解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4.理解归纳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动画、“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动态模式图、自然界中水循环路线示意图、大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录像等。

普罗斯特勒实验装置一套:

密闭的玻璃罩、蜡烛、绿色植物、小白鼠等。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沙尘暴的录像及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的资料请学生观看。

2.引导学生描述沙尘暴的危害,并适时地提出问题:

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诱发学生兴趣。

3.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到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与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和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使学生意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二、观察与思考

1.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生物圈中生物的能量来源的动画。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运用前面所学习的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分析动画,从中获取信息。

2.为了便于理解生物圈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教师在课本问题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变动,使问题变的简单易懂,轻松突破难点。

大屏幕出示问题:

(1)上述生物中谁能直接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

(2)动物以什么为食?

它体内的能量从哪里来?

(3)请同学思考猜测一下,我们平时吃的蘑菇、木耳的营养从哪里来?

(4)概括总结太阳能是如何被生物圈中的生物利用的?

对于第三题,学生大多认为蘑菇和绿色植物一样能进行光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解惑:

它们也是利用环境中的有机物来生存的,而环境中的有机物最终也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这样学生即认识了蘑菇的能量来源,又为以后学习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奠定基础。

5.归纳小结:

在生物圈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而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是绿色植物,它是生物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整个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之母”,使学生全面理解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三、情景设疑,轻松过渡

1.引导学生质疑:

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会不会因此而减少呢?

2.学生结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知识,轻松过渡到绿色植物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四、观察实验,思考问题:

1.课前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该实验,让他们体会到实验的艰辛、成功的喜悦。

上课时由他们演示该实验过程并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他同学也会以他们为榜样,自愿加入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小白鼠为什么不久就死了?

”“燃烧的蜡烛有了植物仍能继续燃烧,植物与小白鼠为什么能活着?

”等。

简单的问题由学生回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让学生认识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3.师生共同归纳: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使学生理解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达成共识:

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

4.引导学生回忆大气中95%的氧气来自于海水中的藻类植物,使学生明确:

我们不仅要保护身边的树木小草,更要保护海洋植物,以此培养学生爱护植被、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联系实际、迁移升华

1.温室效应

(1)大屏幕出示温室效应的有关资料。

学生阅读资料明确什么叫温室效应?

以及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①猜想温室效应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

②为减缓温室效应,我们如何做?

(2)分组讨论:

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讨论最充分,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透彻。

小组同学积极讨论、相互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合作讨论,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他人闪光点的启发。

这样,在讨论中开阔了思路,在交流中获得了提高和发展。

(3)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共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意识到温室效应的危害。

2.臭氧层破坏

(1)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

夏季我们经常在外出时涂上防晒霜,戴上太阳镜和太阳帽,打上遮阳伞,这是为什么?

学生会齐声回答:

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但是如何防止过多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呢?

学生鸦雀无声,无人回答。

然后大屏幕出示资料,请同学阅读资料。

在资料中学生认识到臭氧层的作用、臭氧空洞出现的原因以及防止臭氧空洞出现的措施。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图书馆、资料室、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六、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1.教师引导:

绿色是宇宙赋予我们星球的奇迹,它的作用的确是太大了,因为有了绿色,我们的生物圈才如此生机勃勃。

然而我们国家植被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只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才能拯救绿色。

2.小活动:

你说、我说、大家说

为拯救绿色,同学们献计献策:

(1)多植树造林。

(2)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及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

(3)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

(4)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

(5)不践踏草坪等。

从而激起学生关注祖国,热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七、归纳总结、发出倡议

1.师生共同总结:

绿色植物是改造地球面貌的主力军,是绝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它既为其他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又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提出倡议:

请伸出你我的双手,为保护生物圈中的这一片绿色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2课时

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巩固知识: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绿色植物是绿色的“能量转化器”;自动的“空气净化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

二、创设情景,激起疑问:

1.先呈现一组青山绿水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接着出现背景说明:

中国有句谚语:

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

2.提出问题:

这句谚语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呢?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学生积极讨论,充分发表意见,认识到绿色植物对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寻找切入点,导入新课:

绿色植物是天然的“蓄水池。

三、观察思考:

1.生物圈中水循环过程: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动态模式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描述生物圈中的水不断地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2)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出自然界中水循环路线示意图:

(3)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积极发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雨过程中有绿色植被覆盖的陆地和裸露的陆地水流大小、地表径流速度的录像,并呈现文字资料:

据最新估计,森林能把50%~80%的降水转入地下,一公顷林地比裸地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无林地比覆盖率为30%的林地土壤流失多60%。

提出问题:

有绿色植被覆盖的陆地和裸露的陆地水流大小、地表径流速度是否相同?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看录像,仔细阅读材料,积极思考,知道绿色植物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使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水平衡中的作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表格呈现我国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和铅山县森林覆盖率与年降雨量以及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表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1983—2002年森林覆盖率与年均降雨量以及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1983—1992年

1993—2002年

森林覆盖率

84.7%

97.5%

年均降雨量

2485mm

2739mm

蒸发量

860mm

690mm

空气相对湿度

83%

87%

表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当地铅山县1999年森林覆盖率与年降雨量及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铅山县

森林覆盖率

96.2%

71.3%

年均降雨量

2559mm

2033mm

蒸发量

737mm

1502mm

空气相对湿度

84%

79%

通过表格使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以具体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比较、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较简单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

使学生学会读表格,从表格中获得信息:

森林覆盖率增加可以提高降雨量、减少水的蒸发量,还可以提高大气的相对湿度。

使学生对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

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具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由上述知识作铺垫,学生讨论较为容易,便于理解归纳。

(3)分组讨论:

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绿色植物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使自己溶入学生之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心声,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及时的鼓励,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欲望和决心。

每个小组同学都积极讨论,选派代表踊跃发言。

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共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概括,总结知识: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对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

1.植物可以减缓雨水对陆地的冲刷,使更多的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2.绿色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地面土壤有很好的固定和保护作用,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3.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因此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地和大规模植树造林,对维持水分平衡,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学生充分理解:

绿色植物就是天然的“蓄水池”,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课堂小节:

教师运用启发、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和感受进行小结: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将本节课获得的知识和感受说出来。

让学生在回顾整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