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140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泗水县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上方相应的区域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成之所,是道德秩序、乡土礼俗、故风旧习等传统的发生和维持的场域。

随着乡村被卷裹到全球化的现代浪潮中,乡村的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乡村社会记忆也面临消退。

乡村社会记忆,首先是生活在乡村中个体自身的社会经历反思,通过记忆的方式重构过往的个人生活经历,是个人生活史的重新赋意;其次是一场针对过往乡村生活的集体性追忆,是集体记忆的鲜活建构;最后是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社区在国家民族层面中的社会记忆,构成社会转型和时代发展的生命档案。

对个体来讲,记忆强调过去的历史事实与当下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呈现出的意义。

记忆内嵌于富有生命意义的日常生活大背景中,个体与集体的行动或交互行为附着于历史性的生活世界之中。

个体的行动是在其所属集体或者社群特定的文化秩序支配之下进行的,这种秩序也反映了历史变迁的轨迹。

每一个生活在其间的个体,都可以用他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灵世界,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

近年来出现的短视频、返乡体、影视记录片等形式,开启了技术下沉与全民记录结媒的时代,正好反映了当代人对加速的现代性的不同“写作"方式。

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构成历史语境中的"记忆之场",它们成为呈现记忆消失的印记以及社会对过去或者失去的记忆重建的物质和精神依托。

这些“记忆之场”正是勾连永远逝去的过去和当下这两个时空极值并重新阐释它们的媒介,其间,每一个体在这些''场"中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与情感。

总之,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生成于现实社会并内嵌于社会框架之中,其本质是对过去的当下重构,在回忆与忘却的辩证关系中持续存在并达到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

记忆产生于社会又缔造了社会(或社群),个体记忆是在社会记忆中形成的。

同时,记忆具有重建性并通过依附一个社会“意义框架”被保存下来。

乡村生活世界的记忆成为生活在其间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们的一种遗产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紧密地关联着传统、风俗、故土、人情,真实地表现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

(摘编自项继发《重拾乡村社会记忆》)

材料二

当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留住乡村肌理,传承民间记忆,是每个新农村规划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浔龙河村位于长沙县,距离长沙市仅30公里,但由于耕地面积少,外出打工的人较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这些劣势在柳中辉眼里却可转化为优势:

人少,集中安置就相对容易;耕地少,土地多样性就丰富……

于是,柳中辉带领团队携巨资返乡创业,2009年,他当上了浔龙河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返乡创业之初,一切并没有想的那样简单。

单单说服村民们搬到统一规划的地方去居住,就让他们费尽脑筋。

"一开始我们想建楼房,但乡亲们习惯了独门独户,嫌楼房憋屈,后来我们设计成了联排别墅,每家都有前后院,都有车库,一楼可以做门面商铺;大家说想吃自己种的菜,我们就在住宅旁边规划了50亩耕地作为景观莱园;乡亲们又说锄头耙头放哪?

于是我们又在菜地里增加设计了工具房"经过无数次协商,柳中辉及其团队不厌其烦地修改规划,以满足乡亲们的意愿。

如今,破旧脏乱的农村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白墙灰瓦的联排别墅和青砖铺成的乡间道路,每家门口都停放着小汽车。

柳中辉认为,新农村建设不是让农民都进城住,而是在考虑农民的需求的前提下,让城市文明融入乡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村民可以享受征地拆迁等开发带来的收益,但这毕竟是''一锤子买卖”,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文明的长期发展?

因此,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创业,才能由"输血"变''造血"。

目前,浔龙河小镇形成了以蔬菜、花卉苗木和果木基地等为主的生态农业,不施用农药、化肥,生产健康绿色食品;以地球村、农业观光、养生度假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为项目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以亲子教育、青少年国防素质教育、与北师大合作建校等为主的教育产业,形成固定消费人群;以田汉文化、湖湘文化、亲子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提升小镇艺术气息和品牌影响力;以养生服务、健康生活打造的康养社区引导市民下乡居住,满足市民品质化生活需求。

“浔龙河项目区产业之间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做到盈亏基本平衡;中短期内强调发展康养产业,实现盈利;长期则以旅游产业等形成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

"柳中辉说。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活力浔龙将进一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摘编自常理《过“城市生活”留古镇乡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化的现代浪潮给乡村带来了极大冲击,乡村社会记忆面临消退的风险,这是材料一立论的背景。

B.个体的乡村社会记忆,是个人对自己的乡村生活经历的反思、重构,其中也可以反映乡村的历史变迁。

C.浔龙河村新农村建设一开始面临的问题,是乡村发展中的“新"与“旧”的冲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是浔龙河小镇长远发展的重点,旅游产业、康养产业是其必要的补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等是重拾乡村社会记忆的媒介,在重拾乡村社会记忆的过程中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

B.重拾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乡村记忆,需要着眼于乡村的过去,准确回忆乡村的历史,形成富有生命感的情感意义。

C.材料一侧重从理论上分析“重拾乡村社会记忆”这一话题,材料二则用具体实例回答如何“留古镇乡愁"这一问题。

D.重拾乡村记忆成为了一部分生活或曾经生活在其间的人的自我选择,材料二中柳中辉身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选择。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河南浚县小伙儿刘茂盛自从初中毕业以来,坚持用相机记录家乡的点滴改变,大学毕业时将时间跨度长达8年的家乡对比照片上传网络,唤起了无数人的乡愁。

B.陕西商州是作家贾平凹的故乡,在他创作的《商州三录》散文集中,他用文字书写故乡,不但描绘了商州的山山水水,还对故土的乡风民俗进行了详实而传神的描写。

C.2020年,农业农村部指示,各地不得阻挡已落户城市但拥有宅基地的人返乡建房,自建房可以登记自己的名字。

D.从1991年起,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都在洪洞大槐树明代迁民遗址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活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结构层次。

(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留住乡愁”。

(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菜园

沈从文

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

这原因从姓上可以明白,姓玉原本是旗人,菜种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

北京白菜素来著名。

主人玉太太,年纪五十岁,有一个儿子,年纪二十一,在家中读过书,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

虽是旗人,在当地得不到人亲近,却依然相当受人尊敬。

玉家菜园发展后,母子另雇了人。

主人每到秋深便令工人在园中挖窖,冬天来雪后白菜全入窖。

从此一年四季,城中人都有大白菜吃。

主人家善于经营,十年来,渐成小康之家。

夏天薄暮,这个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蒲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

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

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了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

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

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

菜园中原有不少花木的,动风时,晚风中就混有素馨兰花香茉莉花香。

这时,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

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

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

冬天时,玉家白菜上了市,全城人都吃玉家白菜,赞美了白菜总同时也就赞美了这家母子。

二十二岁生日那天,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

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

工人们把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都堆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母子二人喝了一些酒,谈论到今年的大雪同菜蔬。

母亲说:

“今年这雪真好!

“今年刚十二月初,这雪不知还有多少次落呢。

“这样的雪落下人不冷,到这里算是稀奇事。

北京这样一点点雪可就太平常了。

“北京听说完全不同了。

“这地方近十年也变得好厉害!

这样说话的母亲,想起二十年来在本地方住下的经过和人事变迁,她于是喝了一口酒。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我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

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不知如何,他忽想起件心事来了。

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

他说他想去北京。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

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现在才说出来。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

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要去,三年五年也去了。

我不妨碍你。

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没什么要紧。

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过了年不久,他就去了北京。

时间过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玉家菜园还是玉家某园。

做儿子的常常寄报纸回来,寄新书回来,做母亲的一面仍然管理菜园的事务,一面读从北京所寄来的书报杂志。

地方上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

在这过程中也成长了一些志士英烈,也出现一批新官旧官……后来,工会解散,党部换了人……北京改成了北平。

学期终了,儿子如期回来了,还带回了一个新媳妇,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见到脸目略显憔悴的儿子,把新媳妇指点给两对工人夫妇,对她说“这是我们的朋友”时,母亲欢喜得话也说不出。

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

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只是从前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

媳妇特别爱菊花,所以做儿子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各处寻觅佳种,督工人整理菊秧,自己也动手。

已近八月的一天,吃过了饭,母亲见一对年青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作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轻人去谈一谈。

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就把一对年轻人“请”去了。

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

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

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玉家菜园从此简直成了玉家花园。

到秋天,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吃的是园中所出产的蔬菜,喝着好酒,同赏菊花。

名士伟人,相聚一堂,人人尽欢而散,扶醉归去。

玉家菜园改称玉家花园,是主人在儿子死去三年后的事。

这妇人沉默寂寞的活了三年。

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她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把最后一点家产全分派给几个工人,然后用一根丝绦套在颈子上,便缢死了。

一九二九年夏作(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第一处划线的句子用“雪”和“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了儿子将来悲惨的命运,同时也预伏了玉太太的悲剧结局。

B.文中第二处划线的句子表现出儿子既向往去北京读书又对离开母亲感到不舍的复杂心情,同时他也担心母亲不允许他去。

C.文中第三处划线的句子采用语言描写,玉太太表面上同意儿子去北京,实际上是想阻拦儿子,不让他离开家,想让他留在自己的身边。

D.作者沈从文擅长营造物我交融、情随景生的抒情意境,第四段对夏日晚景的描写,洋溢着温馨恬静的气氛,摇曳着动人的风姿。

7.以下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视角讲述故事,作者与故事拉开距离,笔调客观冷静,读者可自行体会其中真情。

B.小说写的是悲剧,但文中没有满纸的血泪控诉,而是着力营造美的意境,将诗的韵味铺展开来,反倒使得小说的悲剧感更浓厚了。

C.小说既讴歌了人性之美,也对罪恶势力进行了揭露和鞭挞,这与作者的另一篇作品《边城》在主旨上是一致的。

D.沈从文的小说时常用抒情性的因素代替严密的结构框架,有散文化的倾向。

作者娓娓的叙说,更让人体味到一种深沉而绵长的悲哀。

8.小说在刻画玉家儿子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

(4分)

9.作者为什么以“菜园”为标题?

请探究其意蕴。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尝学于曾子,事鲁君。

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吴起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

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

遂事曾子。

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

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

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

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

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

“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武侯曰:

"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

"文曰: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

属之于我乎?

"起默然良久,曰:

“属之子矣。

”文曰:

“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B.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C.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D.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纣为商朝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封建社会中,男子若与公主结婚叫“尚主”,因尊其地位,不敢言娶。

这是在中国古代贵族等级观念影响下的特殊说法。

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主持国事,发号施令,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屈原在楚怀王时担任过此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

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

魏武侯乘船沿西河顺流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就能使国家免于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

吴起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在公叔继田文为相后,他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迫害。

他到楚国后虽然变法有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杀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吴起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

(4分)

(2)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顾而谓吴起曰:

“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4分)

14.鲁人认为吴起为人“猜忍”的三个理由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夜泊牛渚①

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

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之处)。

②谢将军:

东晋谢尚,官至镇西将军。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咏自己的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袁宏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声名大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在结构上照应诗题,境界空阔高远,奠定了全诗豪放飘逸的感情基调。

B.诗人望秋月而思古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能够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C.全诗在“实一虚一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往古事、胸中意自然地融为一体。

D.本诗用语清新自然,言近旨远,写景疏朗有致,写情含蓄不露,以景结情,自有神韵。

16.清代王士祺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颔联中的一个“空”字用得极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当仁不让,勇于担当楚国政治引路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诗人想象自己在星星中间穿行,心惊胆寒,徒然长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和自身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7分)

我曾狂妄地离开你,

想要走遍天涯海角,

________________。

好满怀着爱将爱拥抱。

我找遍了大街小巷,

挨门挨户伸手乞讨,

求人可以给我些许的爱,

可得到的只是笑骂冷嘲。

我不停地走到东,走到西,

哪儿也没有爱,没有爱,

我终于转回家,痛苦又悲哀。

这时母亲你迎着我走来,

啊,瞧你那眼里浮泛着的,

________________?

(节选自海涅《致母亲》)

18.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哪儿也没有爱,没有爱”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B.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9.请在诗歌的空缺部分分别补充相应的内容,注意诗意的表达和内容的衔接。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9分)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

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舀酒的斗形,故名北斗。

①北斗七星改变了古代中国人的时空观念,在中国具有深远影响,所以我国将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取名为"北斗"。

从2000年发射北斗一号的首星,到2020年北斗三号的末星入轨,整整20年!

20年间,北斗团队步步为营,___,总共发射了55颗卫星。

其中有7颗已退役,其余48颗在轨运行或调试。

②当前,不仅卫星导航用于测量物体的时空运动状态,而且已然成为信息化社会标示各类信息的时空基准。

从而它前所未有地_____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③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的强劲动力之一。

人们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北斗与百姓的幸福生活____,紧密相连。

2020年年初,突然,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加速升级。

④北斗系统的逐步深入使用,智慧城市的社会管理能力将大大提升。

北斗与5G等新技术的融合,也将有力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按部就班渗入息息相关爆发B.循序渐进渗透息息相关暴发

C.按部就班渗透休戚相关暴发D.循序渐进渗入休戚相关爆发

21.语段画横线句子中有三句的语言表达有问题,请指出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

(6分)

22.下面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初稿和定稿中的两段文字,请说说画线处修改的妙处。

(4分)

初稿:

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钱,在柜上一扔说:

“现钱!

打酒来!

定稿:

天色将黑,他睡眼蒙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

“现钱!

打酒来!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的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100年前,有一群青年,他们乘着小小的“红船”,劈波斩浪,抒发人生壮怀……100年后,有一群青年,他们驾驶时代的“巨轮”,凯歌前行,挥洒青春豪情……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时空可以穿梭,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请你在两种身份中任选一种,给对方写一封邀请函,请对方到自己身边来做客,彼此了解,彼此激励,共谱青年与祖国、青春与时代之华章。

要求:

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各产业之间没有重点与补充的区别,原文是“生态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为基础产业”“中短期内强调发展康养产业”“长期则以旅游产业等形成持久稳定的收入来源”。

2.【B】“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记忆”,强调“对过去的当下重构”,而并非着眼于过去,准确回忆历史。

3.【C】A、B两项是个人重构乡村生活经历的事例,D项是构建某一特定的地域在国家民族层面中的社会记忆的典型事例。

而C项是国家行政规定,不属于重拾乡村记忆的范畴。

4.材料二采用了总—分的结构(1分)。

先提出论题:

如何才能留住乡村肌理,传承民间记忆?

(1分)然后以柳中辉返乡创业为例,从“在考虑农民需求的前提下,如何让城市文明融入农村”和“如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与文明的长期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2分)

5.①乡村中的个体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积极保存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的印记。

②政府或社会组织要保护好乡村人文遗产、文物古迹。

③新农村建设要考虑农民的需求,让城市文明融入乡村,力求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④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