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302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docx

清华大学考研辅导强化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孔祥云教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

·主要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即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与信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D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E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适合的

 

5、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

·不能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辨析题: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变革与调整一般有三种情况。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理论。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邓小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是从商品开始的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交换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是在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2、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特点。

·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抽象劳动是:

A.无差别的人类劳动B.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C.劳动的社会属性D.历史范畴

E.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选择:

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物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

D.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E.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使用价值

 

3、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计算商品的价值量要以简单劳动为基础。

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

马克思关于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原理的现实意义。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密切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辨析题: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选择题:

(1)同一劳动时间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

A.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B.商品价值总量减少

C.商品价值总量不变D.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E.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

(2)马克思说:

撋唐返募壑盗坑胩逑衷谏唐分械睦投砍烧龋胝庖焕投纳Τ煞幢取这句话表明:

同A.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B.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

C.劳动生产率越高,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

E.劳动生产率越低,F.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

G.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

E.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它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6、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

 

7、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标准是货币的计量单位,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即WGW。

·支付手段是指在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的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

*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A.购买商品房,B.合同C.约定房价30万D.

E.按购房合同F.约定,G.第二年付房款10万H.元

I.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

J.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K.元

E.交付车库租金200元

 

8、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决定商品流通所必要的货币量有三个因素:

待售的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前两个因素构成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的,包括银行券、支票、期票和汇票等,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值符号。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现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0、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价格、供求三者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变化反映价值变化;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对供求关系有反作用,它制约着供求。

*辨析题: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11、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促使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促使企业展开竞争,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12、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市场竞争、价格波动、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实现的。

·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更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13、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流通公式(GWG′)的区别。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是指资本总公式(G---W---G′)形式上与价值规律的要求所产生的矛盾。

矛盾的焦点就是剩余价值(m)从哪里来?

*辨析题:

剩余价值既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或关键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其特殊性。

即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3、运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Pm

·GW···P···W′G′

A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消耗和改变了生产资料,使其物质形态改变,价值保留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工人又支出了脑力和体力,创造了新价值。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B.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B.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D.创造出剩余价值

E.增殖了预付资本的价值

 

4、资本的划分及其本质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

*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E.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商品所不可缺少的,它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A.它们的价值再现在产品价值中

B.它们的价值由劳动者再生产出来

C它们的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D.是使用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

E.与劳动者的劳动一起构成价值创造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和有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产生。

(2)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各个部门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选择:

A.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靠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则是少数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本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而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

E.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是无数资本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和价格。

*辨析:

劳动是一种能按价值出卖的商品。

·科学区分劳动力与劳动的意义:

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8、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方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

 

9、社会再生产的类型及其实质

·社会再生产是指不断更新、不断重复的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0、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

·可变资本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工人的个人消费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供资本家继续剥削。

 

11、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资本积累的动因:

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的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的强制力量。

 

12、资本有机构成的内涵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考察。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有密切关系。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

V表示。

 

1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实现的。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辨析:

企业兼并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14、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随着资本积累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

一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相对减少;二是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资本积累的进程中增加,其结果必然造成大量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导致:

A.个别资本增长B.不B.变资本增大可变资本相对缩小

C.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D.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

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第四章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顺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增殖,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公式为:

货币生产商品货币

资本Pm资本资本资本

GW···P···W′G′

A售卖阶段

生产阶段

购买阶段

 

·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2、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生产资本循环

GW···P···W′G′·GW···P···W′G′······

货币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3、产业资本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即全部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必须保持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即分别处于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必须顺利地经过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4、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的关系:

它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

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而资本周转则主要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有关价值增殖的问题。

 

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两种划分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的。

·固定资本及其特点

·流动资本及其特点

*辨析:

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的目的和意义:

在于说明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进而说明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E.商品资本

 

6、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原因有:

A.机器设备B.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磨损

C.新的、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D.出现

E.机器设备F.因自然力作用形成磨损

同G.类机器设备H.生产成本降低

I.机器设备J.使用不K.当造成损失

·固定资本的折旧、折旧费、折旧率。

按固定资本损耗程度进行价值补偿的方法叫固定资本折旧。

逐年按损耗程度提取的那部分金额叫折旧费。

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例叫折旧率。

 

7、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时间就是资本循环运动经过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用公式表示就是:

n=U/u。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

一是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其公式是:

一年内固定资本一年内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的周转总额+周转总额

总周转次数=预付资本总额

 

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有重要影响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特别是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投资效益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用M表示,M=m.v.n)和年剩余价值率

(M′=m.v.n/v=m.n)。

 

9、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在实物上如何替换。

10、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

·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用符号表示是I和II。

 

11、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有三大交换关系,即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如图所示:

(1)

I4000c+1000v+1000m=6000

(3)

 

II2000c+500v+500m=3000

(2)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I(v+m)=IIc

(2)I(c+v+m)=Ic+IIc

(3)II(c+v+m)=I(v+m)+II(v+m)

 

12、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I(c+v+m)>Ic+IIc或I(v+m)>IIc

(2)II(c+v+m)>I(v+m/x)+II(v+m/x)或II(c+m-m/x)>I(v+m/x)

注:

m可分为资本家个人消费(m/x)和用来资本积累(m-m/x)两部分。

而用作资本积累的m又分为两部分,即用作追加的不变资本(Δc)和追加的可变资本(Δv)。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如图所示:

 

(1)

 

I(4000c+400Δc)+(1000v+100Δv)+500m/x=6000

 

(3)

 

II(1500C+100Δc)+(750V+50Δv)+600m/x=3000

(2)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I(v+Δv+m/x)=II(c+Δc)

(2)I(c+v+m)=I(c+Δc)+II(c+Δc)

(3)II(c+v+m)=I(v+Δv+m/x)+II(v+Δv+m/x)

 

13、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社会再生产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关于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关于第一部类与第二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原理、关于剩余产品是积累的源泉的原理等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成本价格是商品价值中的资本耗费。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即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形式。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

撀砜怂家挥谢峋吞嵝讯琳咦⒁猓霾灰阉档氖S嗉壑低蠡蜃时居嗷煜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应是:

A.剩余价值与利润无本质联系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内容

C.剩余价值是资本的赢利D.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具体形式

E.利润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为:

m′=m/v。

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公式:

Pˊ=m/c+v。

反映资本增殖程度。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的形成

·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是利润平均化的前提

·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其主要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

·按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份剩余价值,即平均利润。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平均利润形成过程

生产部门

预付资本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利润率

利润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

生产价格

食品工业

70C+30V

100%

30

30%

30

20%

20

130

120

纺织工业

80C+20V

100%

20

20%

20

20%

20

120

120

机械工业

90C+10V

100%

10

10%

10

20%

20

110

120

合计

240C+60V

 

60

 

60

 

60

360

360

 

4、生产价格的形成

·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的形成为前提的。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辨析: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5、马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