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528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docx

长沙市一中第一次月考

长沙市一中201 3届高三月考试卷

(一)

历史

    长沙市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组稿

    命题人:

刘洋    审题人:

杨文

    (考试范围:

中国古代史、暑假作业)

  本试题卷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工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

“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解析】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有王、公、侯、伯、子、男等不同释位(汉才出现封王),公孙源于公爵的孙子,由此推论可知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爵号。

2.《礼记·祭统》云: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国语·晋语》日:

“同姓则同德, 同德则同心。

”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重视    

  A.宗法关系    B.道德规范    C.战争祭祀    D.儒学思想

【解析】礼莫重于祭,即祭祀上天和祖先;同姓意为同一个宗族。

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在这里,小宗相对于群弟而言,是    

  A.诸侯    B.大宗    C.小宗    D.卿大夫

【解析】本题答案B。

“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周王是最大的“大宗”,其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其余都是“小宗”。

但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因此选B。

4.中国的汉字充满时代的气息,具有时代的特征,右图这个字不能反映出的时代信息是

    

  A.耒为主要农具    B.实行井田制

  C小农经济为主    D.属于农耕文明

【解析】左边“耒”右边“井”,均无法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征。

5.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解析】海洋文明从事工商业,形成自由平等开放的理念;大河文明从事农耕经济,自给自足,造成封闭。

这种差异最终形成了民主与专制的不同政体形式。

本题答案B。

6.《苟子·君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解析】题中“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是说国君不论远近,一定要对臣子了解、掌握,强调了对官员的监察。

7.中国古代的许多成语出自先秦诸子,下列成语出自《韩非子》的是    

  A.舍生取义、反求诸己    B.守株待兔、变古易常

  C.朝三暮四、君子之交淡若水    D.兵贵神速、置之死地而后生

【解析】注意区分这些成语与诸子百家思想的关联。

A出自《孟子》,强调仁义,养浩然之气;B出自《韩非子》,主张变革,与时俱进,要求变古易常,嘲笑抱着过去不放的行为如守株待兔;C出自《庄子》,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本质是一样的,道家讲淡泊;D出自《孙子兵法》。

8.《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则规定: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二者    

A.立法的目的一致

  B.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都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立法理念严重不同

B.

C.

【解析】考查对古代罗马法和中华法系的认识、二者的差异与共性。

东罗马帝国约7世纪时开始向封建制过渡,此时早已颁布《民法大全》,A、B错误;秦律的“轻罪重罚”不符合公正原则,但《民法大全》的“未定罪之前,均为无罪”“疑罪从无”原则并没有违背公正原则,因此C有误;秦律苛严,以重罚重刑试图将违法行为压制在萌芽状态;《民法大全》则较为宽松,重视证据,不轻易定罪,二者立法理念最大的不同是:

前者以“人性本恶”的态度将民众预设为罪犯;后者则将民众预设为无辜者;前者将法律视作君王手中的长鞭;后者将法律视作高于世俗权力的法则。

9.嘉峪关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的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

  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了丝织物。

这些信息主要说明    

  A.甘肃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

  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

  D.汉代甘肃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

D.

E.

【解析】忠实地准确地把握材料。

A的“转向”、B的“日常”、C的“丝绸之路”等等信息,都是从题干材料出发、结合其他的历史信息做出的揣测,并非题于历史材料的准确结论。

10.“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  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F.

G.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理解。

小农经济是在小土地私有制基础上运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追求产量的最大化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满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井田制的瓦解是公田向私田转化。

C、D的意思与材料不符。

答案A。

11.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12.中世纪中国财产继承主要实行均分制,据记载,“今(南朝宋时)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 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人家而五矣”,“至清代……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的家庭    

  A结构比较复杂    B.-度严重缺乏道德责任感

  C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限    D.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

 

【解析】小农经济下,一个家庭的男丁成年后如果“兄弟异计”,就会分家,“十家而七矣”,脱离原先的集体,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家庭单位。

“大江南北其子有余财而不养父,弟有余财而不养兄者比比也”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宗族社会里,家庭具有很强的再造和裂变能力,这是由小农经济决定的。

材料没有强调家庭结构问题,排除A;材料不是在谈道德问题,B的“严重缺乏”不成立;宋代理学形成,儒家思想大发展,排除C。

13.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建置沿革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历史发展演变历程。

如福建建置的沿革顺序是:

  “福建节度使——福建宣慰使司——福建布政使司”,其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A.秦朝——唐朝——明朝    B.唐朝——元朝-明朝

  C.唐朝——元朝——清朝    D.宋朝——明朝——清朝

【解析】题干的“节度使”、“宣慰使”、“布政使”分别对应着唐、元、明。

14.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认为:

“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对于文中“势”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西周初年的复杂局面    B.强大的贵族势力

  C.日益强化的皇权       D.唐朝强盛的国力

【解析】“封建”是封邦建国,是分封制。

因此选A。

15.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盖自唐宋以来,十之竟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

一旦废之, 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

……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C.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解析】解读材料,意为元代废科举,知识分子仕途无望,大批知识分子转向戏曲创作,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创作队伍,故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有关。

16.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右图)最为有名。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这种冰裂纹瓷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    

  A.白瓷系列    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

【解析】哥窑在浙江龙泉,属于南方。

唐代制瓷格局的“南青北白”对宋代应有一定影响。

C项的青花瓷是元代开始的,D则是清代的,均与时代不符。

17.欧阳修上疏说:

“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

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了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雕印”排除A。

该书已经流布开来,说明B的“有效管理”不成立;材料并非仅仅说北宋与契丹的关系,这不是材料的中心含义,C错误。

18.“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这副对联所赞誉的学者是    

    A.周敦颐    B.韩愈    C.王阳明    D.朱熹

  【解析】“穷理致知”“传二程”(即:

二程的传人)都点明了对象——朱熹。

  19.王安石指出: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则宜有商贾以资之。

”他认为商业的发展“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又恶其衰,衰则货不通,故制法以权之,以使本盛而末衰。

”这表明王安石    

    A.彻底否定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主张工商农并重,协调发展

    C.认识到了发展商业的必要性    D.认识到商业对充实国库的作用

  【解析】“宜有商贾以资之”已经说明了王安石的态度。

  20.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

  【解析】A不符合英国情况;B不符合中国情况;明代内阁成员均为阁臣,其中为首者被视为“首辅”,明太祖废丞相制度后,无丞相,因此也排除C。

21.“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话反映了    

    ①专业市镇发展②区域分工加强③松江的丝织业最为发达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松江的织造主要是棉纺织业而非丝织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证据是要看是否有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存在,而材料并未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22.剪纸、杨柳青年画等民间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民间文化的繁荣主要反映出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扶持

  C.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推广    D.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解析】民间的民俗文化繁盛,背后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

B项的“政府扶持”、C项的“文人推广”无法在材料中反映;D项错在“普遍”。

23.中国服饰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

战国“清新”,六朝“消瘦”,唐“丰满华丽”,元“粗壮豪放”。

其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百家争鸣”、玄学盛行、民主政治、疆域辽阔

  B.“罢黜百家”、佛教修行、政治腐朽、行省制

  C“百家争鸣”、佛教修行、国家富强、疆域辽阔

  D.“百家争鸣”、分裂战乱、国家富强、少数民族统治

【解析】此题可以用排除法来淘汰选项。

A的“民主政治”大谬;B的“罢黜百家”是汉代而不是战国的;C与D项都没有发生明显的时代错误,但C项的“佛教修行”不太可能导致服饰文化的“消瘦”,且“疆域辽阔”和服饰的“粗壮豪放”也关系牵强。

24.观察下面《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解析】无法与世界对比,A排除;私营与官营在图中无法区分,B排除;关中地区不是丝织中心,D排除。

25.《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制约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C.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    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解析】“以商贾兴,以官宦显”说明,经营成功的商人,最终还是谋求进入官场,在传统意义上来体现自己的成功。

这实际上反映了商业资本的流出,不能扩大再生产。

    

26.下列古代手工业技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解析】二里头文化属于奴隶制社会;灌钢法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缂丝技术虽然产生得很早,在商代时期就已经比较成熟,但材料中的缂丝图反映出云雾、花朵、怪石、人物,且人物身穿的衣服宽袍大袖,是儒生打扮,因此这张缂丝图反映的技术应当是缂丝技巧的登盛时期宋朝,此时的缂丝图一般都可以精巧地描绘人物,而不再是简单的花纹;青花瓷是元代开创的技术。

答案为B。

  27.法国学者费奈隆评价雅典民主制度:

“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所有的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B.缺乏法制规范的民主容易被浮华形式误导

    C.演说辩论缩短了决策时间降低了决策失误

    D.专业人士管理国家促进了雅典文明的辉煌

  【解析】A项错在“都”,只有公民才有统治权;C项对题干的“支配”理解偏差,费奈隆在此不是要褒扬雅典,而是在指出雅典民主的问题;D项已经脱离材料。

  28.一位学者谈及某国政治制度演进时说: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解析】“温和……渐进”是关键词,只有英国符合这一情况。

  29.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1644年)一书中说:

“我觉得,我仿佛瞥见它是一头苍鹰,正在振脱着它幼时的健翮……而这时无数怯懦群居的小鸟,还有那些性喜昏暗时分的鸟类,却正在一片鼓噪……而众鸟的这种恶毒的叽叽喳喳将预示着未来一年的派系。

”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英国    

    A.大贵族官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

    C.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D.自由党与保守党争夺社会权力斗争激烈

  【解析】注意题干提供的时间-1644年,正处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根据此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去分析即可。

答案为B。

 30.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

  C.美国的联邦宪法是一件好看而不适用的美丽艺术品

  D.美国的联邦宪法是美国人排除外部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发明的

【解析】A、C、D均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意思。

    第I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c

 B

 D

 B

 D

 D

 A

 c

 D

 B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D

 c

 D

 c

 A

 D

 c

 B

 B

 B

 A

 B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第31题28分,第32题12分,共40分。

31.(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伴随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化为各封建国家的统治者提供了建立中央集权所必需的财政基础。

由于当时新开垦的土地的管理不属于封建关系范围之内,所以地租都被直接交入诸侯们的府库……这样一来,诸侯们就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各自封国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

    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

至道三年(997年)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

  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称为监司(包括后来设置的提举常平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最后通过的《联邦宪法》固然比起《邦联条例》来说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力,但是它并未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它把相当多的权力保留给各州。

换言之,它确立了一个联邦制,它既避免了《邦联条例》的极端,又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害,既把各州团结成为一个国家,又保障了地方的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就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首创性。

    一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发生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重大的政治变革”指的是什么?

(6分)

 

  答:

时期: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2分)变革:

分封制逐渐瓦解;(2分)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

(2分)

  

(2)指出材料二中“通判"‘转运使”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地方制度的利与弊。

(12分)

 

  答:

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员;(3分)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物转运到中央。

(3分)利:

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3分)弊:

地方权力太小,易唯上是从,难以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积极性。

(3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联邦宪法》所建立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这些体制建立的积极意义。

(10分)

 

答:

体制:

联邦制;(2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制相结合。

(2分)积极意义: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2分)中央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分)联邦制的建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32.(12分)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特殊史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文嫂方说道:

“县门前西门大老爹……家中放官吏债,开四五处铺面:

缎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上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东平府上纳香蜡,伙计主管约有数十……家中田连阡陌,米烂陈仓,赤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光的是宝……”林氏被文嫂这篇话说的心中迷留摸乱,情窦已开……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材料二   金有余了解他(周进)痛哭的原因,向众人解释:

“列位老客有所不知。

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

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

”……“这也不难!

我这几个弟兄都是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给周先生,让他捐个监生,不就能参加乡试了吗?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

“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

”……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概括材料一小说中所描述的经济发展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

(4分)

 

答:

经济现象:

商品经济发达,物资流通繁荣,商人阶层生活富裕。

(2分)影响:

社会出现拜金主义的风气,冲击传统道德和儒家义利观。

(2分)

(2)材料二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分)

 

答:

社会现象:

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科举仕途依然有强大吸引力。

或:

狭隘的人才观念阻碍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

(2分)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简要评析材料三所述观点。

  (6分)

 

答:

评述:

李贽的矛盾心理折射出的是转型期的社会病态。

明朝中后期之后,专制体制不断加强,个体无法彰显个性自由,八股取士埋没自身才能与价值,这表明传统社会正在走向没落;(2分)李贽一方面高喊反对权威、追求思想解放的口号,(2分)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欲求努力维护儒家的社会理想。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